绿林网

晚清最后十八年1的读后感大全

晚清最后十八年1的读后感大全

《晚清最后十八年1》是一本由黄治军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39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一):关于甲午战争

2022年读完的第24本,熬夜凌晨5点多读完,写短书评的时候睡着了,中午起来发现写得短书评都没了。

这本书是这套书的第一册,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甲午战争,这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关于这场战争最详细的描述,从双方交战之前的准备,双方战力的情况,战场上的战术,以及这场战争中的关键点,以及战争结束之后的情况。

黄治军老师写书很严谨,参考了大量史料,用了大量的数据,这本书的写书风格是我特别喜欢的,让我想起来当年明月,还让我想起来《万历十五年》。娓娓道来,尽最大可能还原那场战争。

这场战争中,大清各方利益角逐,哪怕在最危险的时候,始终无法团结起来,哪怕是暂时的放下利益之争,他们也无法放下,人心不齐,在残酷的战争中,有的人不战而逃,有的人顽强守城,却最终孤立无援中牺牲。

这是黄治军老师贯穿这本书的思路,他写得是人性,通过深层次的描写,最终在战场上,就是大清有扭转战局的机会,但是他们无法把握住这个机会,最终失败。

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来了北洋军阀时期的一些历史,军阀混战,同样的各方利益争夺,但是在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暂时放下恩怨和利益的争夺,一致对外。这些人在一致对外,生死存亡之际,宁肯战死,也不投降。

黄治军老师的书,真得值得一读,继续读第二册。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二):历史需要感性

“拿了一手好牌,却打出了最烂的局面”这是看完“晚清”之后,最想说的。

从甲午海战到后期变法,明明有无数次挽救的机会,却每一次都能完美错失。就像一个完美避开所有正确答案的考生,让人苦笑不得。

作为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朝代,其实晚清的很多事情、很多人物,我们都知道。譬如甲午海战和邓世昌,譬如戊戌变法和光绪帝,譬如辛亥革命和袁世凯。然而,这段历史终究还是过去了,期间掩埋的英雄骨血,和爱恨情仇更多的都随时间逝去而被世人遗忘。

当作者以更加诙谐的方式来记叙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好像一个旁观者,能看清事情的全貌;有像一个经历者,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重回那个动荡的年代,看到封建王朝最后的光辉,和光辉之下的刀剑血泪。

《全球通史》的前言里说,历史的记录者应该是公正的,不含情感的,这样才能最好的给读者还原历史的原貌。我更喜欢《晚清最后十八年》这种带着情感的叙述。

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经历、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只有我们作为一个人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站在后来者的角度上,再去经历这一切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惊艳和悲哀。

跟着黄治军重回晚清,才看到那个一直被打击的帝国,曾经的辉煌:它拥有世界前列,亚洲第一的舰队,却因为指挥的失误和政治的倾轧而永远的葬送在了茫茫大海中。

跟着黄治军重回晚清,才看到那个一些一直被嘲笑懦弱的人,曾经的铮铮铁骨:他们或许因为深处不同的利益集团而身不由己,但在面临敌人时宁战死不投降的孤勇,当值的我们的钦佩。

晚清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旧社会瓦解的历史,所以那个社会的黑暗,更加能更加直接的呈现到我们的眼前。权利倾轧之下,人命为草芥;那个熟知的变法,原来只是一场权利的争夺。而原来所唾骂的奸臣,其实背后背负着家国的重担。

当我们重回晚清,更加清楚的看到,那些事件的另一面;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那些人物的伟大和身不由己。才更加明白那个时代的无奈和伟大:当失败成为必然时,仍有人孤注一掷。

所以我说,历史需要感性,当你用完全理性的笔触去书写时,那些血泪,那些爱恨总是很难真实的让人感触到。而《晚清最后十八年》的漂亮之处就在这里,总能在理性之外,留有一丝融入了当时代的感性。让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更加鲜活,让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更加明晰。

黄治军的厉害,不仅在于传递事实,更重要的是传递情感与精神。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三):无论世界多么荒凉,心中的光明总要靠自己点亮

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很渺小,不足以引起岁月的任何停留,可在历史的辉煌里,人类又是如此的伟大和不可思议,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人为的,不论辉煌还是荒凉。 一直以地大物博而倨傲的九州华夏,在晚清时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欺凌。在那段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阵痛的历史里,不论是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权力的集中者慈禧、为人臣者的李鸿章、袁世凯,还是积淀丰厚的华夏都充满了挣扎。对命运的挣扎、对失败和屈辱的挣扎。那么他们又都经历了什么,做了些什么来企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大清朝的颓败以及挽救历史齿轮跌入谷底呢? 黄志军通过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晚清最后十八年》用轻松风趣的文笔给了我们一个详尽的答案。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泱泱大清朝在腐朽不堪的颓势里像个深陷沼泽的巨人苦苦挣扎着想要站起来自由行走,可却屡屡失败。 在这一系列的挣扎中,大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受尽屈辱却无力雪耻,无数的仁人志士便一腔热血地发起了变革,妄图能改变现状,强大九州,光复华夏。于是偌大的统治集团因各自的利益而界限分明地划出了不同的派别,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这些团体、派别之间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不但没能如愿地挽救大清,反而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晚清最后十八年》以袁世凯入仕为起点,将个人命运和大清朝的命运以及历史洪流的发展都结合了起来,作者黄志军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新颖独特的视角、轻松诙谐的语言、缜密严谨的态度还原了那段人们即熟悉又知之不详、黑暗、纷乱的历史。 读了《晚清最后十八年》才能明白作者黄志军在序言里说的那样“历史洪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而不论身处何位的个人终究太过渺小,难以抗拒时事的骤然变迁。但各个利益集团里各重要人物们个人的爱恨情仇、发展、行事亦如屡屡丝麻,纠缠在一起拧成了一根无形的绳,拉动着历史的巨轮缓缓前行。 黄志军不仅用心还原了这段复杂历史的前因后果,还展现了这时期国内国外重要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纠葛,让空洞乏味的历史人物骤然鲜明了起来,细细读来仿若看到了一部生动的历史剧,画面别致清晰,令人难以忘怀。 不管这段历史有多难堪,一如黄志军所言“不论这世界多么荒凉,点亮心中的光明只能靠自己”,如何看待历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在历史中有所得,并能在现实生活里得到帮助。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四):苦难历史的理性探索

晚清,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离不开内忧外患,离不开变革,离不开半封建半殖民地,离不开失败与屈辱。

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苦难时刻,无时不刻不在深深刺痛着百多年来,追求民族复兴热血人士的心。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现代人崭新的思想观念,仔细考察那段屈辱的过往,分析活跃在那段时期内的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离不开光绪皇帝、西太后,李鸿章、袁世凯,戊戌六君子这样一些历史人物。如果着眼于中国历史上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又离不开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就外部环境而言,则不能不联系到东瀛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等等。

通过对上述人物,围绕他们发生的事件现象的考察,或许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晰,那样一个时代,许多事件之所以发生,许多人物空前活跃,变革之所以失败,背后所蕴藏的原因,更有利于生活中当下的人们,痛定思痛,深刻接受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现重演,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志军《晚清最后十八年》,探索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期,清代末期社会的种种现象,从袁世凯朝鲜发迹入手,寻根探源自己心中对于清亡的疑问。

在了解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熟悉中国历史的大背景基础上,作品深含草根精神,带着浓烈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关怀围绕洋务派与变法派,保守派与改革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等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理想诉求各色人等的相互角力,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高深、惊心动魄的中外军事安排的种种言行举止,向人们展示各既得利益集团共同作用下,社会的黑暗,人心的不古,给人们带来视角全新的阅读感受。

朴实冷静的文笔,翔实记录下历史人物在清亡过程中个人发迹,助纣为虐,“庸医杀人,书生误国”,普天之下纷纷攘攘的乱象。通过层层推进的客观叙述,试图揭示独特视角下,对问题发生原因的探索,使读者进一步明白,腐朽的清王朝,之所以灭亡,是险恶的内外部环境,活跃于那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推波助澜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的明争暗斗,或者出于一己私利,或者误国误民,或者好心办坏事,最终,落得个同归于尽。气数已绝的大清帝国这座残破的“大厦”,终于在历史的风雨飘摇里,轰然倒塌。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凌厉态势,给了他最后也是最重的一击,中国社会,也终于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不伦不类,真正开始了民族复兴,国家复兴,社会复兴的艰难起步。

作品为文格调清新,视点新颖独特,语言轻松诙谐,引人乐读。严肃、宏阔的历史话题,经作者娓娓道来,营造出悦读的氛围,如话家常般,令人感到亲近。

——评黄志军《晚清最后十八年》

作者:高立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五):苦难历史的理性探索

晚清,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离不开内忧外患,离不开变革,离不开半封建半殖民地,离不开失败与屈辱。

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苦难时刻,无时不刻不在深深刺痛着百多年来,追求民族复兴热血人士的心。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现代人崭新的思想观念,仔细考察那段屈辱的过往,分析活跃在那段时期内的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离不开光绪皇帝、西太后,李鸿章、袁世凯,戊戌六君子这样一些历史人物。如果着眼于中国历史上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又离不开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就外部环境而言,则不能不联系到东瀛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等等。

通过对上述人物,围绕他们发生的事件现象的考察,或许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晰,那样一个时代,许多事件之所以发生,许多人物空前活跃,变革之所以失败,背后所蕴藏的原因,更有利于生活中当下的人们,痛定思痛,深刻接受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现重演,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志军《晚清最后十八年》,探索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期,清代末期社会的种种现象,从袁世凯朝鲜发迹入手,寻根探源自己心中对于清亡的疑问。

在了解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熟悉中国历史的大背景基础上,作品深含草根精神,带着浓烈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关怀围绕洋务派与变法派,保守派与改革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等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理想诉求各色人等的相互角力,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高深、惊心动魄的中外军事安排的种种言行举止,向人们展示各既得利益集团共同作用下,社会的黑暗,人心的不古,给人们带来视角全新的阅读感受。

朴实冷静的文笔,翔实记录下历史人物在清亡过程中个人发迹,助纣为虐,“庸医杀人,书生误国”,普天之下纷纷攘攘的乱象。通过层层推进的客观叙述,试图揭示独特视角下,对问题发生原因的探索,使读者进一步明白,腐朽的清王朝,之所以灭亡,是险恶的内外部环境,活跃于那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推波助澜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的明争暗斗,或者出于一己私利,或者误国误民,或者好心办坏事,最终,落得个同归于尽。气数已绝的大清帝国这座残破的“大厦”,终于在历史的风雨飘摇里,轰然倒塌。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凌厉态势,给了他最后也是最重的一击,中国社会,也终于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不伦不类,真正开始了民族复兴,国家复兴,社会复兴的艰难起步。

作品为文格调清新,视点新颖独特,语言轻松诙谐,引人乐读。严肃、宏阔的历史话题,经作者娓娓道来,营造出悦读的氛围,如话家常般,令人感到亲近。

——评黄志军《晚清最后十八年》

作者:高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