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读后感100字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读后感100字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读后感(一):关于鸦片战争那些事

《鸦片战争》是陈舜臣围绕鸦片战争而写的一本历史读物。本书并没有沿袭艰涩的历史语言,而是用一种浅显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历史事件,抓住诸多生活细节来刻画记录历史中的人物,让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陈舜臣是一名华裔日本作家。他的身份也决定了他在看待中国近代史的态度上,是与众不同的。不会因为生活在当地,而受到一些歪曲的观点的影响。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同时大量引用了书信、奏章、谕帖等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秉持着这样的写作态度,他所写出的历史读物既不违背史实,同时又具有生动形象的一面,他的作品出版后在日本掀起了读中国史的热潮。

本书的语言流畅,在论述问题时,层次清晰,逻辑分明,能用很简洁的语言将一件事表述出来。比如,书中提到了禁止鸦片前出现的两种理论。在对待是否要禁止鸦片的态度上,先后出现两种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以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和以黄爵滋为代表的严禁派。对于许乃济提出的弛禁论,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反对意见,比如江南道御史袁玉麟对弛禁论主张进行了严厉驳斥。宣南诗社的黄爵滋提出严禁奏议,对弛禁论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在奏章中,黄爵滋提出了诸多问题,而禁烟如何进行,解决问题的人就出场了,道光皇帝启用了革新派的林则徐。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具有着重要作用的人。本书注重对于历史细节的描写。如写到林则徐被道光皇帝选为禁烟的主帅,得到了皇帝的恩宠这一情节时,写道“林则徐可以在紫禁城中骑马,这是十分少有的。由此可见,道光皇帝十分信任林则徐。”“北方人爱骑马;而南方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不擅长骑马。林则徐是福建侯官县人,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且又是文官,骑马技术生疏。传言说,他骑马进紫禁城,神态轻松,看上去十分威武,但恐怕事实上,他双手紧握缰绳,内心相当紧张。”从以上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书写过程中,作者重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对林则徐动作、心理的描写,让读者在脑海中出现了林则徐骑在马上战战兢兢而又变现得十分镇静的形象。这与传统的历史书写不同,他不是用学院式的写法,只是用概括的语言来写历史人物,而是首先把历史人物当成了普通人来写,有普通人情感,用一种形象的语言,将人物写得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作家注重对于历史细节的刻画,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节还原。比如写到林则徐用何种方式销毁鸦片这一问题。”面对着收缴上来的两万箱鸦片,林则徐本来的想法是通过水路把鸦片运送到北京去。“林则徐把鸦片运往北京,是为了用实物向道光皇帝交差。”而御史邓瀛认为,“将这么多鸦片运往北京,恐怕会引起整个京城的轰动,而且路途遥远,有被盗换的风险。”道光皇帝听取了邓瀛的意见,命令林则徐就地处理鸦片。如何将两万箱的鸦片用合理的方式销毁,是林则徐当时面临的一个很大的考验。在本书中,对于林则徐如何销毁鸦片,作者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用火烧的方式,让这些鸦片化为灰烬,但是会带来一定的问题,鸦片的“残膏余沥”会渗入泥土中;若将泥土挖出水煮,则能再制出两三成的鸦片。他又想出了什么办法,将这一问题完美地解决呢?

《鸦片战争》一书,以鸦片战争展开情节,围绕着与鸦片战争有关的背景、发展、过程、结果、影响等展开了叙述。本书是一本趣味性很强的历史读物,在阅读的过程中,跟着作家的讲述,我们能够对鸦片战争有关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于林则徐,也会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他不是课本中那个禁烟的林则徐,而是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除了是一位出色的官员外,还是一位水利工程师,在被流放新疆后,以宠辱偕忘作为对自己的勉励,他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追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读后感(二):陈舜臣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以下简称《鸦片战争》)是由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著,海墨翻译,新华先锋出版统筹,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历史小说。1967年,这部作品首次在日本出版,获得了很多日本读者的喜爱。我们去看他出版的那些作品,会看到,陈舜臣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或者某些重要历史人物为叙述核心,与此同时,在他的历史世界和文学世界中,为读者呈现那些多元视角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此次,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部《鸦片战争》,装帧精良,封面设计很有特点,内含插图、奏折、信件,用详实的史料为读者呈现了晚清这段历史的前后始末。

很多读者对晚清那段历史的了解大部分来自教科书、电影,但这些了解和认知整体呈现一种宏观状态,大多没有将文学和历史串联起来去观照。这部作品的第一章从诗人和诗社写起,这样的安排给了读者一个非常明晰的背景。作者将此为这段历史的开端写起,传递给读者一个信号,他们在这段历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之后的每一章,作者一一将这些人物还原到历史中去呈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是起推动还是阻碍作用,各自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自有人评说,在陈舜臣笔下,他似乎只负责把他们放入到风起云涌的历史时代中加以形象再现,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这部《鸦片战争》,是一段在跨文化、跨语境的文化大视野中的历史,作者将这段历史穿梭于英国、美国、印度、日本等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语境中,这种跨文化思维给读者带来了面目一新的审美体验。首先,他对整个亚洲史非常熟悉,同时他能够熟练运用汉语、日语、英语、印度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去查阅大量外文文献。其次,陈舜臣非常善于讲故事,将历史上鸦片战争这个重要时期的矛盾冲突和整体社会风貌诠释出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毫无疑问,历史从来都是严肃的、中正的,同时也是枯燥的、晦涩的。在陈舜臣这里,读者既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看到他的史识,又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看到好玩且有意思的故事,两者相得益彰。陈舜臣的历史小说是别开生面的,任何一个读者如果忽略了他的史识或者仅只看到一个个好玩耐读的故事,都不足以去正确看待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因此,读者能够在《鸦片战争》中看到一个历史学家眼中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也能看到一个文学家眼中的历史风云。

《鸦片战争》中有百余人物,涉及爱国志士、民族资本家、保守人士、外交大臣,还有洋行买办、帮会组织中的各色人等。作者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物群像,如此复杂尖锐的社会历史环境,却能将众多人物诠释的各具特色,实属不易。我们可以在微观上去审视其时人们面对“陌生却崭新的时代”,面对“东西方文明的激越碰撞”时所展现出来的社会风貌。通读作品,我们既能看到一个鸦片战争的民族英雄的林则徐,又能看到一个水利工程专家的林则徐,还能看到一个刻了“宠辱皆忘”图章的林则徐,这个人物是饱满的、立体的、生动的,他鲜活地存在于历史中。在作者的塑造中,这样的形象比比皆是,他们永远多元且复杂,读者可以看到那些由于社会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变化而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每一个人。

陈舜臣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持肯定的态度,他始终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并认为,“忘记这一点就意味着精神上的死亡”。我们通过看他的作品会发现,他对中日两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的最主要作用不是传承,而是影响”,把中国历史和文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介绍给异国读者,从中阐发自己对家、国、民族、文化、宗教的观点,我想这或许是出于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或许是一种本能。从内容上来看,《鸦片战争》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它从贸易、宗教、文化、战争等多角度阐发,对中国读者从多思维角度去审视这段历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时不时阐发自己的思考,如清政府是否善战,等等,也给了读者很大的审美空间和现实思考。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读后感(三):这本日本研究鸦片战争的参考书让我简单清晰的重新认知了那段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是谁也无法绕开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是每个学习过这段历史的孩子都铭记于心的。落后就要挨打,大局观不够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的认知在历史资料的翻阅中总是更容易让我们警醒。

鸦片战争

陈舜臣的书,看了不少了,通俗易懂又能清晰的看到作者自身宏大的大局观和深刻的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精准判断,总是让人边读边感叹,果然一个好的作家内心是有一个极其充沛坚定的世界的。

这本《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是他写作时整理资料的记录,是柏杨、司马辽太郎高度推崇的实力考据代表作,更是日本学者研究鸦片战争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封面

在这本书里,陈舜臣全面复盘了晚清后80年历史大观,串联包括林则徐、龚自珍等20多位历史重要人物、引用了40余份奏折与书信等史料、辅以16幅罕见图片用了9个章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后世清晰可见的晚清历史。

我喜欢陈舜臣的世界观,异常清晰且充满着哲思。

目录

他说晚清这80年,康乾盛世是让世界瞩目的,可是在黄金盛世时,我们不能单单只看到光辉,也要看到光辉下那些阴影的真实存在。

“康熙是积蓄,雍正是维持,乾隆是发散。”陈舜臣对晚清这三位皇帝的评价相当客观。盛极必衰,第二曲线定律告诉我们要想持续维持盛世,就得在盛世之前开启一个新的赛道。可惜治理国家和商业不能一致,皇帝的更迭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异常凶险。

内页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专属于它的机遇和人才,晚清也是一样的。

宣南诗社,这个晚清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间社团,集齐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一众历史人物。

彼时的宣南诗社里,这一群文人他们当然看到了盛世后的“衰世”,面对不可回避的“衰”,他们蛰伏着在努力成长。

面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一心想要叩开中国大门的英国,彼时是无奈的。

内页

通商口岸的狭窄,清政府的“冥顽不灵”,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律劳卑没有像他的前任那样吸取教训,在和清政府的交手中最终败给了利益,一个人黯然离开换回了驻华英国商人的贸易资格。

我是第一次这么清晰的看到彼时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真相:自给自足的清政府,在对外贸易这块的确是占据了优势的,中国的茶叶是出口好物,而进口却没有什么是必需的。这样的贸易差导致了当时的英国商人对清政府既眼馋又无赖。

内页

鸦片,是英国商人在那种情况下对中国的“软入侵”。

舞剧《醒狮》剧照

看舞剧《醒狮》的时候,哥哥龙少在吸食鸦片后让妹妹痛不欲生的场景让人久久难忘。而鸦片战争的爆发,在舞剧中的表现手法是妹妹最终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沉迷鸦片的哥哥,哥哥和阿醒一起携手抗击入侵。

内页

在《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里,陈舜臣分析了彼时的清政府和英国政府之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一个是正享受工业革命红利全球流转的商业大国,一个是闭关锁国刚刚从“盛世”转“衰”的古老大国,世界观的不同,价值观的差异,这样的历史看得让现在的我很憋屈。

林则徐的官场起伏,背后是道光皇帝面对鸦片、面对战争甚至面对言官们不同的心理变化。

内页

陈舜臣真的很犀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还清晰的将清政府的腐朽和无知,英国大使和商人之间的各种博弈写得淋漓尽致。

利益,是社会化的产物。而落后的,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洋洋得意中最终只能无知又愚昧的一败再败。

鸦片战争,是每个中国人心里压抑的痛,再读《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这样一本客观又不失智慧的历史读物,再次叹息,鸦片战争唤醒了日本政府发动明治维新,可是清政府却倒在了无为无知和狂妄自大中……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读后感(四):说说鸦片战争那点事儿!

清宫戏看多了“宫斗”,殊不知沉重的历史正在改变!

不知道是不是剧看得多,清朝历史的“神秘感”对于我来说总是差一些,但我仔细想想,自己其实并不了解“清史”。回想一下,其实我只记住一个时间点:1840年鸦片战争。

作为上学时必考的知识点,鸦片战争背景、意义、相关条约……其实对大多数文科生并不陌生,但历史中的很多细节书本上是没办法讲全的。 带着一些“好奇心”、“求知欲”与充分了解的欲望,我翻开了《鸦片战争》。 作者陈舜臣是华裔日本作家,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璧”,通晓中文、日文、英文、印度语、波斯语五种语言,作品有无国界的宏观视野。如果,你想从一个更客观地角度去看“鸦片战争”,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本书一共分为9个部分,将鸦片战争前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鸦片战争发生后的变化进行了介绍,并对整个战争中相关的人员与事件关系进行了梳理,看过之后,我们会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鸦片战争!

说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主要是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不重视西方工业发展,从而落后,导致列强入侵。这个说法不错,但也不全对。 同一时期的日本也是“闭关锁国”的国策,为什么英国没有瞄准日本呢?这主要是源自畸形的通商情况。简单说,中国地大物博从英国进口的主要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英国在中国购买的却是茶叶、蚕丝等生活必需品。英国有着明显的贸易逆差,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英国可以说必须要想办法让更多产品进入中国,鸦片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这个过程中还有“白银外流”、“商行困境”等一些经济、社会问题,但根本原因就是,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困境”,让它面对中国市场这块“诱人的肥肉”,动起了“歪心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闭关锁国、清政府自大并不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主要原因。 在面对鸦片这个问题上,清政府,包括道光皇帝他们都是有意识的,之所以在各种博弈、推动中还是发生了,首先,认识不够。闭关锁国的确让我们的视野变得狭隘,“轻视”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力量;其次,社会百“病”。当时清政府政治、经济、民生等都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得以改善;第三,英政府迫切改变贸易逆差的需求。这些都证明了,鸦片战争是一场必然之战

说起清朝,“康乾盛世”绝对是熠熠生辉的一笔。从如此熠熠生辉到羸弱不堪,到底谁的错?

这本书一开始就用“衰世”开始,拉开鸦片战争的前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前后一百三十余年,绝对是清朝的黄金时代。康熙积蓄、雍正维持、乾隆发散,这一盛事真的是让人觉得,普天之前,还有谁?

图片来自电影《虎门销烟》

然而乾隆退位、嘉庆上台,那个时候的清政府什么样呢?乾隆驾崩之后,嘉庆没收宠臣和珅财产超过8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也不过7千万两白银,差了11倍之多;从乾隆二十二年到道光十年七十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2亿多人,耕地面积仅增加18%,人均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普通百姓生活越来越难。

图片来自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说到这,我可能会很不负责地认为:乾隆皇帝的发散,让清政府从此走向“衰世”。 镇压回部之乱、出兵西藏、远征缅甸、修订《四库全书》、歉收之年,慷慨免租税……这些事情,从当时来看绝对是“好事”,但国库的浪费,让国家的持续繁荣发展成为泡影。简单说,就好比一个家,有钱了死命造,造完之后肯定会出问题啊!

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片面之词,没有社会学、历史学知识做支撑,只是从简单地表层去看这个事情。不过,从这件事,我到觉得对我的生活有了一点启发:放眼未来,立足当下。 思考时,不应只看眼前的,要往前一步、两步,甚至是十步去思考,但执行的时候,要踏踏实实去执行,做到每件事情,执行必有结果。

关于鸦片战争,我个人觉得是中英两国彼此试探、博弈过后的选择。因为在战争前,无论是清政府“禁烟”的商讨、商行从中的斡旋,还是英政府的试探、滋事,其实,双方对前进战斗,还是后退妥协都不是那么明确。

先说英国,当时英国只能与特许的十家商行进行交易,商行垄断,可随意调整价格。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鸦片走私成为一种方式,他们利用“趸船”运送鸦片,为了不被官府截获,他们会缴2%鸦片作为贿赂。这种困境中的“甜头”让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火”从未熄灭。

图片来自电影《鸦片战争》

后期,林则徐销烟后,英国人退到“尖沙咀”村民林维喜遭遇英国人棍棒殴打致死,英国代表义律以“不知犯人是谁”为由,拒绝清政府交出犯人的要求。包括中间的各种交涉,我们不难看出,英国当时没有百分百的绝对优势与我们抗衡,同样地,也不想就此放弃,只能通过各种试探,将战事退到了一个“发生”位置。

清政府这边,“弛禁”、“严禁”的争论一直都有。其实,在这块,我当时是有一些疑惑的,都是“禁烟”,大原则不变,有什么区别呢?看过许乃济、黄爵滋奏章与文本就能看出区别。

弛禁论并不把鸦片当成“危险”,他们认为鸦片与酒色同列,在本质上就错了,其次,他们说只要统治阶级及官员士兵没有染上鸦片瘾就可以。所以,从这两方面看,弛禁论根本解决不了鸦片入侵的问题。

图片来自音乐剧《虎门销烟》

与此同时,也不是说严禁论就一点错误没有,黄爵滋提出的“吸食鸦片者死罪”有些过分激进(一年为期限)。这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弄不好就会造成一些新问题的出现。这里插一句,道光皇帝其实是倾向于严禁的,他看完黄爵滋的走着后,令人将奏疏的抄送本送给各地总督、巡抚征询意见,说是征询意见,但意图很明显,就是要严禁。

图片来自电影《虎门销烟》

随后,很关键的林则徐“出场”,他在黄爵滋的基础上,以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提出了:分阶段禁烟,提出给禁烟者1年时间,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改过自新则可免罪,第二、三阶段者改过自新者酌情刑罚,第四阶段仍不能改过或改过重新吸食者,死罪。这给禁烟提供了相对清晰的执行路径,禁烟也一步一步进行。

在中英双方一步一步地慢慢推进下,彼此矛盾摩擦到了一个“点”,“林维喜”作为导火索,战火拉开。

这本书,通过当时很多大臣的奏折、社会照片,将鸦片战争重新详细地讲解了一遍,作者陈舜臣独特的推理成分也让这段历史由来一点戏剧性,读起来还蛮好玩,不过,更多地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中国现状。从大看小,这段历史也在告诉我们:生活容不得一点放松,现在偷得懒,总会还回来。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