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一等人》的读后感大全

《第一等人》的读后感大全

《第一等人》是一本由宋华丽著作,后浪 |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等人》读后感(一):读后感

读完最后一页,久久陷入沉思,我不太常看历史传记类的书。

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源自真实的史料,作者类似故事体的叙述方式,在阅读的时候,心总是提到嗓子眼,很紧张。

侯氏一族在面对亡国时的选择,在经历明末清初的动荡社会时,在成为明国遗民的时候,侯氏经历的屈辱、疲惫挣扎、穷困潦倒、无家可归、四处流浪,那是我一个现代人无法想象的生活。

随着书里侯氏一族人逐一离开人世,真的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只是记录一点自己零碎的感想。

但是,一个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意志,尽管最后的结果不会理想,但是,与其举棋不定,不如忠于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第一等人》读后感(二):一本好书,学到了很多

全书以浙江嘉兴侯氏家族峒曾、岐曾为主线,串联起了侯家几代人与亲友的命运沉浮,这些人生并非仅聚焦于个人,而是放在明朝末年政局混乱、农民起义、清军入关、反清复明、王朝新定的大背景之下。这不只是一部家族”不为第一等官,但为第一等人“的坚守,也呈现出整个江南文坛在社会巨变下的生活、生存方式。

作者笔力即稳健又清丽,以时间为轴,以人物为线,是一本很好读的历史书。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城,屠扬州城,是为了让南下的进攻不再受到殊死抵抗。可是对于城中官员、文人、百姓来说,如果拱手开城门迎来的是屠戮呢?峒曾本来打算携全家隐居,可为了全城百姓,还是站出来带领儿子奔波守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敢开城门,殊死抵抗后又会被更残酷的屠戮,在改朝换代的乱世中,这是一道无解的题。

书中还少见的描绘了清政府对反清者的追责,以及政权更迭中地方管理上的混乱。到康熙年间,”江南六龙“中在世的只有一人,清政府则开始模棱两可的记录反清义士的功绩,开始宣扬忠贞,为反清者立祠堂。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在几十年后,在可歌可泣、沉痛又黯然后,也慢慢转向了。

一本好书,学到了很多。文学性历史书,就是我的人生理想之一。

《第一等人》读后感(三):2021年8月读书分享-一个家族的兴衰

对于明末清初的历史,我一直有一些疑问,为什么只有清王朝经历了如此大规模的反抗,甚至在清朝中期还有秘密组织想要反清复明,明朝末期对于百姓的剥削十分严重,为什么还会让人们想要恢复明朝呢?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家族的角度去了解明末清初人们的思想,是对那段历史另一个角度的探索。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风,现代社会大家都更讲求小家的和谐美满,对于家族的兴衰慢慢不再去关注了,家风更是无从谈起。我的一个朋友家庭聚会的时候,长辈们提出要重新修订家谱,这个提议让我很震惊,现在很少有家族再拿出家谱,给自己的孩子去讲述家族的历史,前辈的故事,我们在社会中好像渐渐失去了根基,我们仅仅代表我们个人。

侯氏家族从曾祖父一辈开始转变身份,从农民进阶到了士大夫阶层,家族每个人都爱惜羽毛,珍惜家族来之不易的名望,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尽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正如书中所说“舍弃名利,返璞归真,才算得上第一等人。同时,玄汸也承认,在现实中,这样的人往往会受到俗世的嘲讽、排挤、敬而远之。第一等人是高尚的,也注定是孤单的。”

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远离朝堂的有志之士,因为安定和平稳,没有做到居安思危,当清朝入关,李自成起义之时,每个人都只能提出纸上谈兵的意见,真正能够带兵打仗的人寥寥无几,使得明朝在多方围攻下毫无还手之力。

《第一等人》读后感(四):《第一等人》:国破家何在?!

宋华丽《第一等人》★★★★★

阅读时间:12.13-12.21

书封上写,“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侯尧封”,这是本书名的由来,是侯家祖先对后辈的期望,也是侯家后辈几代人的品格的总结。

很庆幸在《明朝那些事儿》后读到本书,《明朝那些事儿》写到崇祯帝自谥戛然而止,本书则是以江南嘉定的侯氏家族及其友人为切入,具体描写了明末清初的动荡时局。

从一个家族的荣辱变迁,窥见中国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变。

江南嘉定侯家,明末的名门望族,故事的一开始,便是书声琅琅,少年意气,兄弟姊妹,师父友人,诗书礼仪,岁月静好,一朝国破家亡,只剩生死抉择,就像侯玄瀞所说的:“浪抛二十二年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他一生中所有的欢乐时光,顷刻化为乌有,父亲候峒曾及其两个哥哥誓死守城以身殉国,侯岐曾为保护忠义的友人而死,死得其所,而他自己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只剩回忆,直至客死他乡。

“秋风满地忠魂在,夜月空堂孝子无”。

太多的苦痛,国仇家恨,文字愈是平淡无波,情绪愈是汹涌澎湃。

推荐!

《第一等人》读后感(五):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有些朋友问我,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我大多回答,是因为爱好。大学时学文,研究生学史,是那股对文史的兴奋劲儿让我有决心挑战这个巨大工程。虽然人不在学术圈,也想对过去的所学有个交代,同时从另一个视角去解读历史,让历史有可读性和学术性。

用“区域社会史”视角写江南家族的抗清故事,主要源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读研期间跟从赵世瑜教授主攻明清史、区域社会史方向,对“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小历史与大历史”“长时段”“眼光向下”等先进的史观,以及民俗学、妇女史、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手段深感新鲜和赞叹,从此认同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认知方式。

二是翻译《嘉定忠臣》让我更加意识到,只有用“社会史”视角,而非标签化、模式化的革命视角,也非孤立、列举式的地方史视角,才能全面观察一个逝去的时空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群,才能复原出鲜活的、打动人心的历史现场。

关于这一主题,在我尝试之前(之时),已经有美国邓尔麟教授的学术研究,有嘉定本地陶继明、张乃清、王光乾等文史研究前辈的充分展现,有复旦大学冯贤亮教授和杨茜博士的论文探讨,有《侯岐曾日记》责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周绚隆先生的系列学术随笔。他们以不同文体、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嘉定的社会结构、历史文化积淀、侯家的生活圈子、侯家与地方社会网络的互动、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的抉择,将嘉定主题做了最大程度的挖掘。

他们丰厚的研究积累是我前行的动力,帮我勇敢践行自己的理念,写出不一样的嘉定故事。

这样一个鲜活、复杂、让人感同身受的故事,应该突破历史学术圈,突破嘉定本地文史圈,和更多的人分享。它的读者,可以包括宽容的历史行家、传统文学和文化爱好者、对非虚构写作感兴趣的学子、沉浸于江南风情的游客,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以“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最高目标的叙事体历史写作。

最后,感谢与本书结缘的所有人,谢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