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厚道》读后感精选

《厚道》读后感精选

《厚道》是一本由蒋子龙著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厚道》读后感(一):记忆人生的草木风景

《厚道》很普通,写点草木景物,回忆一下家乡,中间穿插一下个人感想。不过是一本平淡无奇的散文集。

但是看到书的作者是蒋子龙时,感觉这本书没那么简单啦。我看过他写的《乔厂长上任记》,敢在1979年把新经济形态下的种种矛盾写进书里很不简单。那时候的尾巴还没扫干净,说错话是要挨枪子的。此书一出,自然是争论不断。之后他写的很多作品都曾引起或大或小的争论。

好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蒋子龙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打磨,沉淀下来是金子总会发光。他之后任天津作协主席、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这两个位置证明了他的作品得到了同行及读者的高度认同。也许,最好的作品不是一开始就好,而是写出时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放上几年几十年,慢慢的发现他们的价值才是真得好。

蒋子龙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经历---车间主任。这个身份给他提供了更好的观察社会变革在实体中影响的场所。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本是以工厂为故事背景的。调侃的说一下,不敢说蒋子龙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但一定是最能写最会写的车间主任。

回到本书《厚道》上,一位饱受争议并坚持己见的人、一位作品已被译成十多种语言畅销海内外的作家、一位已经七十多岁笑看风云淡的老人,给我们写下这本《厚道》。此时他的作品已经没有了霸道、不再有那么多的矛盾。像一杯清茶,徐徐的道来,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所有的复杂归于简单,所有的感悟隐于草木之下。

为何写草木?

送小孩上学的路上正好是老舍故居,几十年来看着这里的变化。房子破旧了修缮了几次,此处本无小院子,几年前又围了起来,像个四合院,做一个拱门,游人来了一批又一批。饶有兴趣的在院子里转了又转。只是这些东西早以不是当年的景物,甚至当年根本就没有这么东西。看他们对着原来根本不存在,上面写着大字的大石头一张张的拍照,感觉还真是搞笑。

唯独院前的那颗黄桷树一直都在,大大的主干,树叶郁郁葱葱,几十年不见衰败。这里住过谁、他们做过什么,大树可能是现存的唯一见证者。所以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老年的蒋子龙写草木之情、写山水之乐、写风物之美。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景特实则是蹉跎岁月里最真实、最可信的见证者。

逃不掉的思乡情

融情于景,这是散文的特点,而所有的感情之中,思乡之情是最厚重的。此种感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浓厚。每个人谈起思乡之情大多也是真挚的,不掺杂半点虚假的。茫茫人海中伪装了一辈子,唯独到了老,再也不想欺骗自己仅剩下的残留记忆。《厚道》的最后一章写故土之思,更是如此。

蒋老把他的赤子之心、儿时的美好回忆写了进去。回到最初的自己,他不再是什么知名作家、不再是什么高官,他只是一个一天到晚在老树下、在小河边疯玩的小屁孩。那时他有活力、有梦想。也许这就是他这辈子最好的时光,蒋老把最美的回忆留在了思乡文字里……

《厚道》读后感(二):蒋子龙笔尖下山水风物皆含情

有句古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几年前,曾读到一篇写关于乌镇的文章,在那简单而富有遐想的文字里,诗情画意的乌镇给予了我无数的憧憬与向往,成为我时刻幻想的梦。 终于,在日思夜想的期盼中,我来到了书中文字里所描述的乌镇,走在乌镇的青石阶上,曾经的憧憬与梦幻都成为了新的诗情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碧绿的水,悠长的雨巷,落在我多情的眸子里,那丁香般的姑娘,成了天水之间的遐想。流动的云朵,追随着天空的蓝,定格在我诗意的文字里。漫过绿水河,踏过青石阶,一切如此静谧,又如此的繁华。 如同作家蒋子龙在《去趟草原一年不生气》一文中写到“我在莫日格勒河谷草原见到了绿色天堂般的美景,极端洁净的绿色绒毯,无边无际地铺展开来,高低有致,起伏成韵,线条柔和,随风飘摇。” 作家蒋子龙,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出版多部书籍,代表作有《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等十几种文字出版。 近日有幸阅读到《厚道》这本书,是作家蒋子龙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对自然和生态进行一系列深度探索的散文集萃,文笔优美,思想厚重,同时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作品。 整本书分为《草木之情》、《山水之乐》、《风物之美》、《故土之思》四个章节,用厚重的笔墨书写对大自然的欣赏、赞美及悠悠情丝,仿佛所有走过的山川河流,遇见的草木风物都是一种特别的存在,但最终都无法替代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此刻,我已回到故乡,在寂静无眠的夜,我聆听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怀想着作者笔下广阔无垠的自然界,以及那红豆树下传奇的爱情故事。简单而唯美的文字,构筑成色彩斑斓的画卷,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仿佛行走其中,忘却了世间万物。 《古村与古树》中写到亲近树、崇拜树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大树代表了一个村子的形象 乃至命运。有古树,村子就有了历史,有了故事,有了灵性,能读懂树,也就读懂了古村子。有许多古村的古树,是历史变迁的见证,甚至可以说一棵古树,就是一个村庄。 如同湖北随州的一个古村,有几株3000年以上的巨大银杏,上个世纪度荒时期曾救活过不少人。所谓“一花一世界”“日暮依木而憩”。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灵性。 《红豆树下》所写谁说“相思”最脆弱、最柔软、最不可靠?一棵树撑起了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因一棵树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古代才子佳人向往的一块圣土,给人以无限怀想和遐思。 犹如红豆山庄。只要有红豆树在,山庄的名就在,魂就在。明代嘉靖年间,顾家后人又从海南移来两株红豆树,红豆珍稀,人见人喜,于是便有了“红豆山庄”的名号。是一个个有故事的人柳如是的到来,让原本在官场屡屡失意并已丧偶的钱谦益莫名感动,欣喜不已,并邀柳如是在自己的“半野堂”小住时日,两人踏雪寻梅,寒舟垂钓,相处甚欢。钱谦益为答谢柳如是的相遇相伴之情,亲自督工,在红豆山庄为柳如是特建小楼命名为“我闻室”。 柳如是深为感动,历尽坎坷的她也渴望遇见一位知疼着热的爱人、拥有安适与恬静的生活,而钱谦益这位花甲老者却让她有了以身相许的愿望,虽然钱谦益心存顾虑,但面对美人的一片痴情,整整大柳如是三十六岁的他还是无法拒绝,最终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传奇姻缘,给红豆树注入了灵气,成为天下有情人爱恋的象征物。 《梦里乡关》作者说考到天津读中学离开了家,才知道什么是想家,我想只有真正离开家乡的人才能懂得那种对家乡万物的深刻怀念与相思。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故土成了回不去的原乡,点点滴滴的变化,让新的家乡替代了曾经的家乡,那些拥有深刻记忆的万事万物都化为脑海中的符号,铭记于心,将陪伴我们的一生。 一页一页,我坐在故乡的寒夜里,读完了《厚道》这本书,感受了作者蒋子龙笔下草木之情、山水之灵、风物之美,故土之恋。如同书籍封面上的文字所写“积累厚道,则物自归之,犹如林深而鸟栖,水广而鱼游。自然施人类以厚道,人类当还世界一片清宁。”

《厚道》读后感(三):积累厚道,则物自归之

我曾经在思考,为何这本书会起个名字叫做《厚道》。书的尾页是这样写的——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然后我就开始思索,一个命名为《厚道》的散文集,会和所谓的自然有些什么样的关系?

《厚道》的封面设计很简单,一整片的洁白世界上,简简单单的象征着闪烁着的星空,一栋孤单的房子还带有影子,一座看上去很遥远的山,一颗能够数出层次的树,一条黑色的小路一通到底,还有一匹马不像马的动物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切的景色。

这是自然嘛?应该是吧,毕竟有星空,有动物,有山还有书。这是自然嘛?也许不是吧,毕竟现代化建筑已经入侵这个世界,最后能够属于大自然的东西只会日益减少。可是,这和“厚道”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看着蒋子龙的个人资料,还在思索着。

翻开《厚道》,第一章写的大自然——草木之情,第二章写的大自然——山水之乐,第三章写的大自然——风物之美,第四章写的还是大自然故土之思。只不过,四个章节里,每一个大自然都不同,忽然开始感慨,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少年,做过工人当过兵,最后变成了作家,他走过的地方看到的风景,还真的是多到让人羡慕啊。

这一大段篇章,是《厚道》里面的第一章《去趟草原一年不生气》。草原曾是我无限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山清水秀,放眼望去只有一片的绿色。很多人去草原,都是放松心情,蒋子龙说,“去趟草原,一年不生气。因为去了草原,从里到外仿佛被消了一次毒,干净透亮。”那是世界上最天然的氧吧,不同于城市,没有绿色或者说只有为数不多的绿色,我们最能够在城市里感受到的,只有污染。

父亲和母亲曾去过一次草原,去看望遥远的亲戚为主。尽地主之谊的舅舅,带着我的父母在草原好好的玩了一周,回来之后父亲说,以后若是有机会还要再去。那眼睛里,满满都是开心的神色。我看到的是父亲还有母亲满足的笑容,以及他们对那个草原挥之不去的向往。我问他们在那里经历过什么,他们说没有,但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真的让人心旷神怡。

这大概就是大自然的奇迹吧,所以在《厚道》里,才会有王尔德的这一句“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也许明白的人都知道,我们总是不懂得保护环境,因此在我们生存的城市里,我们总是欣赏自然,却从来没有想过与自然共存。每天走在现代化满满的街区,看着街边的树木砍了又栽,我忽然不知道自己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说道街边的树木,曾经有件事情记忆犹新。常走的一条路,忽然翻修,说是因为夏天下雨积水的缘故,所以挖地埋通水管。马路两边曾经特别美丽的樱花树,伴随着道路翻修,全部都被直接砍掉了。看着倒在地两边的樱花树日渐枯死,我跟朋友说,“多好的樱花树,说没了就没了。”那真的曾经是很美的一条风景线,特别是在春天花开之后,微风拂过伴随着樱花花瓣的飘落,说这里是拍照风景地我觉得都不为过,可是一个修路,所有的一切就全部都烟消云散了。

那些大道理我想不到,小道理我也想不出来,看了《厚道》却发现,原来很多的人都通过这马路两边的树木得钱,而树木的死活他们却从来不在乎,毕竟死了树再送新树过来,又可以得到一比新的费用。那这些树木呢?从此就没了,没有人在乎它是否曾经惊艳过其他人。厚道吗?我觉得并不厚道,还有点点自私,虽然人生在世多多少少都会有自私的时候吧,可这不厚道的自私,却让我难过的不能自已。

厚道:不刻薄,待人好,实在不夸张,不骗人,表里如一。我仿佛懵懵懂懂的明白了为何蒋子龙老人家要为自己的散文集取名为《厚道》,看上去通本都是关于大自然的厚道,却通过蒋子龙特有的犀利文字以及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一片不同的天空。

《厚道》读后感(四):《厚道》:且思厚道值千金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有同学抬杠斗嘴,嘴上刀光剑影,你来我往,最后其中一方终于无力招架,败下阵来就会以一句“做人要厚道”作为竖起白旗的调侃。厚道一词,当时只觉得是善良、温厚的意思,不求甚解地宣之于口,想来颇为好笑。

前几日拿到一本封面素雅、恬淡的散文集,书名就是《厚道》,我心里一凛,竟也有以“厚道”做文章,厚道二字究竟能写出什么花样?带着疑问,我翻开了书页。

这一翻开,我的眼睛就被“厚道”演绎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温煦世界牢牢定住,心里沐浴着“厚道”的和风,跟着作者翻山越岭,草木生情,看见什么风物都颇有情调,最后在乡关的怀想中缓缓回到眼前。

我不禁感慨:“厚道”,果然大有文章!

翻开词典,厚道一词,厚者,待人诚恳也,道,头行走也。大脑带领身体(的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厚道即不刻薄,待人好。实在不夸张,不骗人,表里如一。

我如醍醐灌顶,“厚道”很小,小到落在人的一言一行上的温良、善意,“厚道”很大,大到胸怀四海,俯仰之间,天地万物,山川河流,无不虔诚以待,脉脉含情。厚道二字,于作家蒋子龙而言,是人行一世的至诚,于读者而言,是对心灵春风化雨地滋养。

《去趟草原一年不生气》,看到开篇的题目,我像个丈二和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的广袤会把人心里一年积累下来的抑郁之气都吸收殆尽吗?蒋子龙说:人活一口气,该生的气还得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凡人应有的情绪一样都不能少,才是一种健全。

那草原能和生气搭什么边?置身在高低有致,起伏成韵的连天碧绿之中,在温润清新的空气里,摆脱了城市的水泥牢笼,脱离了都市的灯红酒绿,放下了人心的攻防算计,草原开放怀抱,抚慰你也许千疮百孔、混乱如麻的心灵,要生的气早就消失在九霄云外,即使离开了草原,它广阔无垠的绿毯也能随时铺满你的身心,你还如何生气?

这就是来自草原的善意,天地之间,还有巍巍高山,滔滔江河,森森戈壁,茫茫沙漠,还有轻云薄雾,清流湍湍,还有连天汪洋,风带潮生,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行走在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自然的神思巧意,或柔情万种,或气势雄浑,不由地生出净化之力,心里积攒的尘垢一洗而净,心上的厚茧逐渐剥落,像初生的孩子一样简单纯净。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渺小如尘埃,但借着科技的力量,借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的帮助,人总是生出夜郎自大的虚荣,妄图战胜自然。和自然抢水、抢地、抢天、抢风,抢一切能化为己用的物资,丝毫不节制。

字里行间,作家的隐忧浮现,自然如何能战胜?只能怀着敬仰、崇敬,有限开发,和谐相处,才是应对之道。这才是人与自然的厚道之处。

领略的是自然美景,看见的是人心浮沉,而人最牵挂的,总是家人与故乡。有家人的地方才是故乡,才是归处。作家宁愿做一匹能运粮运菜的骡子,千里迢迢奔赴他乡与儿女团聚,因为一句“这是我爷爷从天津带来的”而感到心满意足、不虚此行。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伊宁的古民居,珠三角的留耕堂,台山的梅家大院,南充的厚道文化,大江南北,离故乡近了,我们的心静了,灵魂安定,才能接近自己的内心,获得从容思考的力量,追溯人生一世的前缘后续。

尽管时间来取匆匆,人事变迁,人永远是”故乡“的孩子。故乡,总能给我们”厚道“的温暖,在记忆里,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一点点怀旧,一点点牵挂,都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看一本《厚道》,厚的是人心,道的是自然。看的是人行天地间的畅快,读的是自然造化钟神秀,品的是人与自然的厚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道》读后感(五):我喜欢人间本来的样子

在这个物质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了最迫切的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已经成了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想成为生活家。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好好打扮自己,好好打扮自己的生活,精致的衣装搭配,格调满满的家居,清新可人的每日自作餐,以及时不时到各种美丽的地方去旅个行……

生活需要格调感,而我们所处的这个人间,其实,更需要格调感,我们去旅行的那些地方,很多都被吐槽并不美好,而其实,他们曾经是很美的,他们的“本来面目”是很美的。

我喜欢人间本来的样子,这是我看蒋子龙的《厚道》之后得到的一个感受。

《厚道》是一本“生态文学”作品,其实是一本散文集,之所以定义为“生态文学”,应该是因为这里面写的都是各地的自然美景和乡风民俗,一方面是在展示自然生态之美,另一方面还在呼吁所有人都加入到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的行列中来。

这本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叫《草木之情》,第二部分叫《山水之乐》,第三部分叫《风物之美》,第四部分叫《故乡之思》。4个部分各有侧重,让阅读体验非常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自己可以随便选择先翻开哪一部分去看。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第三部分的第一篇文章《瓜果》。蒋子龙讲述他们去新疆游玩(也许是考察?)的时候,一路走一路吃的故事。开篇第一句便是:“新疆好玩,新疆更好吃。凡长着嘴的人谁能经得住奇珍异果的诱惑?”

第二段又直说:“平时在自己的家里确有不喜欢吃零食、不喜欢吃水果的人,一到了新疆好像都变得贪嘴起来。”

第三段直接写“贪嘴”的模样:“比如说吃葡萄,最麻烦的就是吐核和吐皮,而新疆那种无核儿的马奶葡萄,皮儿也极细薄,进口全变成了一兜蜜。”最后说:“那叫过瘾!”

所以,蒋子龙说:“不贪吃的人对新疆的感觉会大不一样。只有贪吃的人在新疆才能无尽无休地花样翻新地感受吃的痛快淋漓。”

当然,除了写吃的我也喜欢其他文章。比如第一部分第一篇《去趟草原一年不生气》,文中蒋子龙说“养生说到底就是养情致”,去过草原之后,“一年半载忘不了草原,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感到一种生机,一种希望,有种温暖而清新的振奋与快乐”,并表示“想想你能到呼伦贝尔这样的福地待上一阵子,哪怕就是几天、几小时,都是一种福气”。

为什么?因为草原有超过城市十几倍的负氧离子,并且放眼无边无际的绿海,同样能从眼到心给人一种清新舒爽的感觉。

第二篇同样是写草原,不过是《空中草原》,让人联想起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除了草原,还有写了大兴安岭的《龙在林海》,其中一句比喻我很喜欢——“我头皮发紧,恐惧像赶不开的蚊子,轮番袭来。”一群蚊子嗡嗡嗡飞在你脑袋周围,不仅声音令人恐惧,还时刻能一拥而上咬你无数个痒痒包,这种对恐惧感的形容,我觉得实在太形象太到位了。

此外,蒋子龙还写了红豆树、银杏树、义气松、橡胶林等,在写《义气松》那篇文章中,蒋子龙写道:“义气松是有个性的,讲义气就是它的个性。”“义气松是兴安岭的主要树种,是兴安岭这块讲义气的土壤养育了它。……它那倔强的躯干是人类文明的脊骨,有这不倒的脊骨才有绵绵不绝的生命。”以“义气”为名,这松树真让人觉得有意思。

这本书里还写到了最美的海岸盐田,“水花晶莹,浪涌清透”;最安逸城市咸宁,“若说安逸需要资格,那就是辉煌的历史积淀培养出来的一种从容和淡定”,“佛道一山,相得益彰,相容相敬,这就叫‘安逸’”,“大爽,便是大安逸”,“安逸的基础是安康,除去精神上的高标、旷达外,还须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全”(这篇文章中我喜欢的句子比较多);以雅闻名的洪雅,“大雅为正”,“洪雅之雅在于洪雅多正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武隆;被称为“桂林甲天下,龙隐甲桂林”的龙隐洞;以及大别山、花果山、野三坡,等等。

或许太多太多的人都习惯于看故事性的散文,所以,那些写自然风光写生态之美的散文,便大多无人问津。

其实,好的生态文学,也是很好看的,就像《中国国家地理》的很多文章,既有自然风光的描述,也有人文历史各地风俗的展示,情与趣兼备,既可赏心,又可悦目。

蒋子龙的这本《厚道》也是如此。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叫《厚道》,直觉让总有一种这是一本教人好好做人的书,甚至“天厚道,地厚道,水土厚道”也让我感觉这跟生态文学有点难以联想到一起。

这本书很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一个理念,其实是很朴实很有道理的,也许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口号会觉得不够小清新,但是,绿水青山保证了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好的环境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有保证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可供开发,才能真正地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可能是旅游资源,也可能是瓜果树木等经济作物,还有可能是工艺品产业等。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能让人“安逸”的书,就像其中那篇《当长江转头向西……》中所写的:若说安逸需要资格,那就是辉煌的历史积淀培养出来的一种从容和淡定”,“佛道一山,相得益彰,相容相敬,这就叫‘安逸’”,“大爽,便是大安逸”,“安逸的基础是安康,除去精神上的高标、旷达外,还须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全”。

希望我们都能更爱我们的绿水青山,更爱我们人间本来的样子,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安逸的生活,真正做一个拥有美好生活的生活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