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读后感精选

《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读后感精选

《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是一本由[丹麦] 安徒生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读后感(一):读完喽

在第一章,看安徒生讲述他的童年-家庭亲人和一些琐事,很惊叹能描述的那么细腻,这种观察和记忆的能力挺天赋的。然后,通过几件事情,简单的几笔就把人和事勾勒出来,这种能力当然离不开他后来受到的正规教育,但也可能有那么一点天赋在里面吧。安徒生的父亲是个内心热情富有理想拥有己见的人,但囿于现实生活,而显得缺乏生机和不欢乐。他拥有强烈的自尊心,“你觉得浪费了你的丝绸?我也宁愿浪费我的皮子”,然后就把费心做好的鞋子剪掉了。他的离世也算得上悲情吧。安徒生的母亲是一个单纯的人,她爱护安徒生,她会用一些简单的花草给房屋添彩。安徒生在只会哇哇哭的时候就接受文学的哺育了,“要么睡觉,要么安静的听”,这就是安徒生的天赋,宿命的起点。关于书,豆友孤独月白说,看前三分之一就行,对我适用,前面一点看过两遍三遍,前三分之一断断续续看了半年,在微信读书。今天用两个小时把后面的三分之二翻完了。叙述的时间节点大多是以一部作品的发布,或是一次旅行。选择读完这本书,起于安徒生的父亲,总能感受到他的那种孤独。好啦,算是读完了吧,可以标记为读过了。对了,安徒生也是值得了解的,也是蛮奇特的一个人嘞。

《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读后感(二):《我的童话人生》:安徒生的志向就是童话作家吗?

在书店的展柜上看到这本书,你会怎么解读书名《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

我们的人生长短不一,就没有人敢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影响。就算老师在课堂上讲《海的女儿》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窗外的桃红柳绿吸引了注意力,难道爸爸妈妈没有把安徒生的童话当成我们儿时的睡前故事?难道听同学议论《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时就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安徒生认定这个貌似吃了大亏的老头子总是对的?

安徒生等于童话,用这样的盖棺论定去思忖“我的童话人生”,一定会觉得这本安徒生自传会用很大篇幅讲述作者在创作卷帙庞大的童话时所遇顺境或者所遭逆境。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预设翻开由傅光明先生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的,结果令人大感意外。安徒生的自传,当然会写到《丑小鸭》、《锡兵的故事》等等让我们记住传主的那些童话故事,可是,只要一说到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作者像是羞于提到它们似的,总是在娓娓道来自己50年的人生旅程的夹缝里一笔带过。与童话创作相关的最长话题,在400多页的《我的童话人生》中大概是安徒生求见格林兄弟而遭冷遇的那一段了。说起来,安徒生与格林兄弟在世界童话作家的阵营里成就也是难分伯仲的,当格林兄弟在《我的童话人生》中出场时,安徒生的创作生涯已达巅峰期,自己找上门去却被雅各布·格林冷漠以对,以我通过前300多页的阅读积累起来的对安徒生撰写自传时别一副笔墨的了解,此事他应该避而不谈才是。他敢于实录了想与格林兄弟就童话创作畅谈一次而不得的经过,就一定有一个柳暗花明的后续。

果然。

能猜出这是一本与安徒生童话风格大相径庭的安徒生著作了吗?所以,合上书本我再思考印在封面上的“我的童话人生”的含义,其实是作者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本童话故事一样。这真是恰如其分的概述!奥登塞,大概直到今天都少有中国读者知道,那是童话大王安徒生的家乡。偏安于蕞尔小国丹麦一隅的奥登塞,如今已经以安徒生为荣了,可在1805年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出生的时候,小城并没有给这个日后的童话大王多一点的关怀。爸爸是个鞋匠,妈妈虽比爸爸更理解心气很高的小安徒生,却也不得不在丈夫死后让年幼的安徒生去当地的一家织布厂上班养家。假如,已经赤贫的妈妈在安徒生14岁那年坚决反对儿子去哥本哈根碰碰运气的话……那真是我们不敢想象的假设。毫无疑问,将没有安徒生童话这一举世闻名的文学标签。有意思的是,直到过了知天命之年安徒生撰写这本自传时,他似乎都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童话作家,一本《我的童话人生》,传主所写都是他以诗人的身份踏上丹麦文坛时所遭遇的冷遇、打击甚至谩骂。没错,成为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才是安徒生心目中关于作家的正解,从14岁走进哥本哈根到这本传记的截止时间安徒生50岁那一年,安徒生一直在为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跟彼时丹麦文坛的大佬们大打笔墨官司。说什么《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故事》写得像一本流水账!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只身闯入哥本哈根闯入丹麦文坛,继而靠自己的一支笔在哥本哈根在丹麦文坛乃至欧洲文坛占得一席之地的奋斗故事,怎么写都不会是一本乏味的传记,何况,它还出自童话大师的手笔!

到今年,安徒生辞世快一个半世纪了。安徒生自己一定不会想到,经过近150年的淘洗,他生前孜孜矻矻完成的那些诗作、剧作以及小说,已经被他的童话遮蔽得几乎不为人知。又一个收之桑榆的故事?不不,当丹麦文坛因为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鄙夷他的诗作、剧作和小说时,不甘心的安徒生一边反驳那些掌握文坛生杀大权的大人物,一边倒是抓住一切机会去学校读书。如果安徒生一意孤行,就是倚仗自己过人的天赋固执地抱持自己残缺的学校教育不改变,结果会怎样?我们也许再度差一点失去安徒生童话——这倒是一个提醒,给那些坐在教室里为搞所谓的文学创作而与老师玩猫鼠游戏的同学们。

��a �P1�̗

《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读后感(三):时间驿路上的安徒生

大多数人仅熟知他是个「童话大王」,而他最重要的创作成就在于戏剧、小说、游记;他为小孩子写的故事里有王子公主、有玫瑰夜莺、仙女和人鱼……只有有心的大人们听得出来:那些「写给孩子们」的篇章,绝不仅止于诗情画意的描摹。一支笔,透过纸背所传送的他的决断、孤单、历险、坚信、释然,近200年后仍被人们所品味和理解。

在《丹麦文学的群星》作者菲.马.米切尔评述说:「安徒生没有吸引追随者,也没有成功的模仿者。」是什么让安徒生如此特别?

这位丹麦的儿子一生孤独。十四岁那年离家去往大城漂泊,他怀着天真的憧憬,一次次叩响异乡里的别家门:一开始饱受冷遇和讥讽,偶尔邂逅善意安慰。渐渐地,终于收获了津贴、承认和荣誉,轮转于上流社会乃至王室的杯觥交错,但他仍一次又一次被抛回1840年慕尼黑的冬天——

当孩子们在家中的圣诞树下翻读新上架的童话,他独自一人待在旅馆的房间里。「看着繁星满天的夜空,那便是为我而装点的圣诞树了。」

今天,在大城漂泊的小镇青年们读安徒生,应特别有共鸣。

终日摆弄戏偶衣饰沉浸于幻想故事的孩童、在裁缝作坊被同侪奚笑的小学徒,是安徒生;告别家乡去哥本哈根大城寻梦的十四岁少年、动作「古怪而激烈」的戏院龙套演员,是安徒生;半夜冲冷水醒神苦学文法的后进生、为文艺界批评而患得患失的新人,是安徒生;获津贴游历欧洲、被皇室欢迎并授予勋章、荣归故里欧登塞小城的文学大家,是安徒生;苦苦爱恋而终不得、一生寄居各家屋檐和旅馆的漂泊旅人,是安徒生。

有谁在一生中为自己写了三本传记?是安徒生。时间驿路上,他执意留下自己的一行足印。你可以列出某年某某月经历了某事,那固然是一种索引;与其说是一个鼎盛作家的自怜自恋,不如说是自塑:书写是心灵的手,它运用绵绵阴力,塑造一个人对时间的感受,形塑一个人的行事基调——

是哀叹生活终究为无意义的深渊,还是赞美这番旅途如此饱含深意?

鄙人手描的安徒生像,失敬失敬

42岁写第二本自传《我的真实人生》时,安徒生正在创作生涯大获全胜的阶段。曾经在戏院外哀求贴海报的人写推荐信以觐见当红演员一面的穷孩子,如今取得了戏院前排的座位;他每年在圣诞节上市的童话书「进入了每家每户和每一颗心」,又出版了三本《新童话故事》。

无论是在哥本哈根山穷水尽、必须写一部剧卖出去才能续活,还是首次发表诗作、戏剧首次上映大受鼓舞,无权无势无财的穷小子只有一支笔可以逆袭。也因此,走过的时间被文字所封存,让每日稍瞬即逝的流光留下草蛇灰线,变得有迹可循:

站在意大利遍地的阳光下,他感到「安宁和决断进入了我的内心」。这份安宁和决断,既源自随地位上升而来的赞誉和怀抱,更多来自于对自身创作力量的感知和期许:

「……满心渴望着能在这条道路上开拓自己更多的潜力,针对这类写作学习更全面的知识,并更加细心地观察大自然的丰富宝藏,以从中汲取创作的力量。」

得不到俗世的爱和家,孜孜不倦的笔端耕耘,总不会辜负他。

邻国的格林兄弟走遍乡野搜罗民间故事,志在以语言作品存续德国的传统基石,用故事的温柔力量统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安徒生写童话,一开始也从儿时所闻的古老传说中汲取营养。比如,带走父亲生命的「冰姑娘」,也带走了小男孩加伊眼中的温暖(《雪后》);每年从尼罗河畔飞来北欧避暑的鹳鸟,为每户人家叼来襁褓中的儿女(《鹳鸟》)。这些在北欧民间流传、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原型,为安徒生开启了来自本国的认可。

30岁那年,安徒生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给孩子们讲的故事》,自此大受欢迎。很多人将丑小鸭作为作家本人的写照,但安徒生童话的隽永,不止步于自我书写。终生渴求认同的忐忑,赋予他敏锐至敏感的天线,去接收「他心」的电波。在安徒生的童话里,人们一旦接受了故事的邀请,就能在心灵的行道中交会、致意,无论是9岁的孩童还是99岁的老人,都能共响于小人鱼无望的爱、艾丽莎忍耐的缄言、《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小男孩的未谙时宜……孩子关心「后来怎么样了」「善良的人最终得到幸福而坏人没有好下场」,年长的人们则读出了似曾相识的境遇况味。

他自己也发现了这一点。「它们像种子似的潜藏在我的思想中。只需一阵雨,一片阳光和一点土壤就可以开出花来。我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什么都可以通过童话表现出来。」从第四本童话集开始,安徒生就把「写给孩子们」这几个字从书名中去除。童话,成了这位诗人、戏剧作家全新的创作实验场域。他让一种古老而清浅的语言艺术焕发出新的气息和深的寓意。从《小美人鱼》开始,安徒生已经可以声称「所有的内容都是我的原创」了。

做一个不甚严谨的对比,同时代的丹麦哲人克尔凯郭尔家境优渥,却因胞兄相继死去而对人生意义产生虚无感。鞋匠和洗衣服的儿子安徒生生活在低矮逼仄的小屋,但童年回忆中的故事、幻想、偶戏、歌唱,照亮了他的一生。父亲尚在人世时,一天劳作后在灯下为他朗读;做裁缝学徒可以得到边角料制作小人服饰;他清亮的歌喉得到小镇居民的称赞……这一切,都让他相信自己应该属于更大的舞台。

你可以说,没见过世面的少年郎啊,对自己天资的信心总是盲目而天真的。这是他不谙世事的一面。是的,安徒生的自传充斥着十九世纪的欧洲名人的姓名——格林兄弟、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狄更斯……热衷于交游,被批评者指为沽名钓誉的证据。对一个尚未出名的作家来说,那多半是冒失而不自知的登门造访。

第一次拜访格林兄弟时,雅各布表示自己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安徒生尴尬告别,退回阁楼祈求上帝的指引。这是不堪的经历吗?我却觉得,安徒生最闪光的时刻恰恰是在被拒绝、被贬损时;作品不够圆熟、装扮不合时宜、社交技巧捉襟见肘……尽管如此,这样的安徒生还是一次次不惮于暴露自己。难以想象,一个筑起壁垒、把自己伪装得冷冰的作家,能体察得到穷苦人的冷遇、心酸、恐惧。安徒生在童话常常同时藏下凄苦与光明,用奇遇的线索串起来,大概童话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解读吧。

安徒生的一生经历了丹麦文艺界的黄金时代。目睹了浪漫派的衰亡、海贝格的称雄(安徒生的第一首诗作在海贝格的《哥本哈根飞邮报》)、欧洲民族意识的兴起,从诗歌、戏剧、小说、游记到童话,安徒生的创作探索紧跟时代的应求。40岁起,安徒生就已经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有一位自少年时代起便长期庇护着他的监护人,20多岁开始便相继获得旅行基金,游历西欧和南欧,到过中亚和北非;甚至在他逝世之前,丹麦国土上就已建起他的雕像。

时代总在变,变得很快。上帝的子民安徒生当年重回意大利,已感慨于凡人与神明的连接变化之大:「当我十三年前在这里时,所有的人都跪下了,现在理性战胜了信仰。十年之后,铁轨将把一座座城市拉得更近,那时的罗马也会改变很多。」

作为一手改变了自己人生的人,安徒生该很清楚:改变难免伴随伤害,但也时常捎来奇遇。但今日理性于信仰的大获全胜之程度,恐怕他也会惊讶。人鱼的双腿可以由基因编辑所篡改,豌豆公主的评断标准可能变为钻石王冠的克拉,野天鹅的冤屈可以通过 Facebook 来发酵舆论得到伸张……Happy Ending童话是众人的梦想,苦多于乐才是人生的真相。幸而,我们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受邀进入凄苦与光明交错的、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才能与世间上其他许许多多的心灵交会、致意、共鸣。

致安徒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