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石证史》的读后感大全

《金石证史》是一本由刘勇著作,三晋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石证史》精选点评:

●读《金石证史》 碑刻、墓志等作为一种以石为载体的特殊文献,为各方面的研究都能提供丰富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使用碑刻、墓志离不开田野调查,这是非常艰苦而枯燥的工作。作者能多年如一日地在田间荒野、深山之中访碑寻墓,写成这部对魏晋十六国时期历史颇有研究价值的著作,深深为作者严谨的治学作风、执着的研究精神所折服。

●很执着的一个北京人,发现山西秘境并潜心专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真心做学问,难能可贵。书品如人品,这本书需恭敬的读!

●刘老师是一位一直游走在山西大地的北京学者作家。金石考证是他研究的方向之一,终于结出累累硕果,个中辛酸不言而喻。这是一本丰富历史内涵,增长见闻的书,图文并茂,我们在阅读考证文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文言文知识。推荐爱好历史和古典文学的人阅读。

●全书20万字,221页,8部分,1后记。从门外汉的角度看,语言流畅,引经据典,从金石角度考证史实,收益匪浅。 本书从碑志入手,考证分析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历史人文,掀开了历史的面纱。印象深刻的是龙天可汗庙考述。我第一次来山西与刘老师仿古介休张壁村可罕祠去过,古堡、地道很神秘,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壁村可罕祠碑、包衣铁像村内设置、立体式地道等等,处处透漏着神秘。看到刘老师的论证来源为胡人祭祀,随着时间的发展可汗称号被社会普遍接受,以致祭祀场所称为可汗庙。这就是一个历史演变得过程。通过阅读,收益良多。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太原人,看到这本书我非常激动,作者从金石的角度还原了很多历史的细节,并新发现了一些鲜卑语,一些家族的人物关系被发现,特别是太原的龙氏家族,是从遥远的焉耆国来的,祖孙四代一直住在太原,只可惜墓地所在千年古村小井峪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已被夷为平地。没有再深入考证的可能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痴迷于探索中国古文化,8年之久穿梭于山西东西南北中,发现山西秘境,揭开了山西神秘,纯朴,最能代表古中国传统文化之神秘面纱。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山西,更加热爱身边这块故土。《金石正史》从学术的角度,佐证了山西这块热土上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传达了新的历史信息,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期待更多的同仁参与其中,的确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说有什么历史的痕迹,是最容易消失于历史的,莫过于石碑——他们太小,太没有噱头,太容易被忽视; 如果说有什么历史的痕迹,是最应该铭记于历史的,莫过于石碑——他们是工匠的生命中,用忠恳的手雕斧凿,铭记的一方水土、一段时光,也是最容易保存文字记录的载体之一。 很少能看见,有哪位作者、哪本书,用满满的诚意,去如此生动地记录那些在朴素中绽放着光华的石碑——这些石碑的实物,总有一天,会在历史的尘烟中湮灭和消亡;但这书中的文字,记录了石碑中的记录,传承了石碑中的传承,绽放了石碑中的绽放。我相信,他们会永远存在… …

《金石证史》读后感(一):好书!

刘勇先生热爱山西历史,情怀满满,令人肃然起敬。本书从碑石入手,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与古人对话,向今人讲述,释读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许多信息。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山西.....可以说,他真正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传播者,他在为山西能像历史上的山西那样辉煌扬名而默默做事,默默贡献。作为山西人真的感谢他,敬佩他。本书语言流畅、情感朴实真挚,信息丰富,把历史说得如此轻松、有趣,感染力强,难能可贵!

《金石证史》读后感(二):倾听石头的述说

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历史知识获得大部分来自中小学课本和电视、电影中的一些演绎,可以说非常浅薄了。作为一名山西人,虽然非常自豪于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但却只知道一些传说故事。直到遇到这本书。作者刘勇——一个北京人,却把山西读得如此仔细,从那些散落在山西各地古旧的碑石中读出这里真实的历史, 从碑志中挖掘出人物生平, 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尤其令我这个山西人汗颜。书中读到了山西历史,学到了史学研究方法,更重要的让我精神接受了一次洗礼,刘勇老师对历史的求真务实的态度,对理想锲而不舍的追求,让身处浮华的我肃然起敬。让我明白石头也会说话,会向我们细细述说沧桑与变迁。

《金石证史》读后感(三):重新认识山西

山西之与我,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或事,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热土,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山西的一切与文化无关、与历史无缘。

第一次感受不一样的山西,是上大学后中国古代史课上。讲隋唐史的老师挨个问同学的姓名和籍贯。轮到我,老师说:嗯,山西人,应该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我一时愕然。再一次就是跟随刘勇老师晋东南访古,深切体会了“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

大学毕业以后,自认对少数民族比较了解,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应该也比一般的历史学专业学生了解得多,但是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知道的太少。现在的中学教材因为学段、篇幅的限制,对很多事情写的都很简略。我也读过一些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专著比如《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北魏的平城时代》、讲谈社的《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等,但是这些专著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的变化,其中提到的人物也多是服从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刘勇老师的《金石证史》却是细节的考证,某个历史人物、寺庙,尤其是从碑志中挖掘出人物生平以及体现的民族交融,仔细读来,弥补了我知识的不足。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馆藏墓志与访碑刻——回到历史的现场两部分。河东大族柳氏与鲜卑乙弗氏之间的联姻充实了我对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认识,而定居后一些少数民族后裔的情况,则是我以前完全没有了解过的。我之前了解的只是简单的少数民族内迁,之后呢?这些人内迁之后的生活如何?他们的后代又如何……在我的知识中是空白。要弥补自己知识的漏洞、改变一些固有的偏见,除了多读书,还要多行路,用刘勇老师的话说就是“万卷书、万里路不可偏废”。

《金石证史》读后感(四):读《金石证史》偶感

本人曾经在山西插队、上学、工作二十年,自觉对山西很了解,自从拜读了刘勇老师《发现最美古中国“山西秘境”》、《金石证史》两书之后,才发现并未真正认识山西。近日因欲参加刘老师组织的访古活动,其中有涉及西晋胡奋将军记功碑的内容,就将《金石证史》这部分内容又仔细拜读了一番,发现了关于此碑有很有意思的故事。

首先此碑在外形上十分独特,一般摩崖石刻在岩石的正立面雕刻,而此碑是刻在一座小石山的侧立面,如一只仰首的雄狮,碑下是定襄通往盂县千年磴道的山梁拐弯处;

其次西晋胡奋将军记功碑的确认可谓一波三折。碑刻最早是定襄待阳村乡绅牛诚修先生于1923年发现的,认为是北魏正光四年 (公元523年)北魏尔朱荣所刻,主要依据“考尔朱荣传,正光中,蠕蠕主阿那瑰寇据北鄙,诏假荣节冠军将军别将,隶都督李崇北征。荣率其新部四千人追击度碛,不及而还。事在正光四年。” 大约在2008年左右,对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格理解较深的殷宪,到忻州文管处看了摩崖碑拓片,当即指出,此碑书风是魏晋的,而不是北朝的,并进一步撰文提出:“对该碑所及史实与年代、性质、立碑人和可资证史、补史等项作了一点力所能及的考证。初步的结论是,它并不是公元523年的元魏之物,而应为公元233年的曹魏之物,碑主亦非北魏末肆州秀容县人尔朱荣,而可能是三国时新兴郡云中县人秦朗。” 此为第二种说法。但此结论一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2016年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山西大学和山西博物院的学者们将被高保真三维扫描处理后的碑文图像在屏幕上放大显示,进行识读工作,“破解”了此碑文最关键的信息。学者们锁定了碑文年代即为西晋,继而识读出碑文中“奋字玄威”等内容,确定了碑主就是胡奋,且能与《晋书》等史料相印证。经确认,碑主是西晋使持节监并州诸军事冠军将军胡奋,这块碑是在他平定并州胡乱获胜后的登高纪功碑,为迄今山西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块西晋碑。

刘勇老师在《登临西晋纪功碑—发现1740年前的历史》一文中,用大量的史料高度评价了西晋纪功碑在史学中的价值,提出了新鲜的观点。认为纪功碑对于“胡奋事迹可补正史阙如”,在《晋书·胡奋传》中仅有不多记载,而西晋纪功碑补充了正史记载;认为纪功碑“鲜卑内附,增添民族关系新证”,刘老师认为碑文对西晋政府鲜卑内附政策提供了实证;认为纪功碑“立碑传世,彪炳晋北纷纭史册”,在该部分论述中,刘老师很有意思地提出,“在胡奋纪功碑上,西晋政府、南匈奴为一方,鲜卑为敌对一方”,后来又翻转过来,所以刘老师叙述道:“胡奋纪功碑的发现为研究北方民族史,特别是魏晋十六国晋北民族关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金石资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