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读后感摘抄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读后感摘抄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是一本由[美]拜尔德·贝勒著作,精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读后感(一):编辑推荐

★四本凯迪克大奖绘本

★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读物

★启迪心灵,感知自然,历久弥新,堪称经典

★培养孩子审美,带给孩子美的熏陶。

★为孩子的一生打下明亮的底色。

★让孩子感受诗歌文学的魅力,培养孩子高级的文学趣味。

★呈现给孩子一个真实鲜活的沙漠,了解沙漠生灵以及古老的美洲原住民。

★传达给孩子积极乐观、诗意浪漫的人生态度。

★激发孩子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启发孩子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适合大声朗读。

★值得家传珍藏。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读后感(二):读者评论

意义深远,简单,优雅。由拜尔德·贝勒撰文、彼得·帕纳尔插画的书错不了。我曾是一名蒙特梭利的老师,每年都用这些书。我把它们放在我的“儿童的平和参考书目”中,和其他老师分享。这些书中传达的观念往往是“大”的,却从来没有以一种说教的语气或居高临下的态度来表达,非常尊重儿童读者。对这本或者其他贝勒的书,怎么称赞都不为过。

——Kate H.

我仰慕这本书(《不一样的倾听》)的作者。这本书很美。我在一个户外教育环境中工作,孩子们可能没有经历过户外活动,我在开始一项基于自然的活动之前,经常读这本书。我带他们去一些地方,远离一切,为他们朗读。然后,我让他们坐下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们谈论他们听到的是什么,我们经常能听到我们周围的声音。这本书有助于推动这一观点,即耐心等待,等待自然世界所能提供的美丽。如果你有一群疯狂的熊孩子,你想带他们去户外体验大自然,我建议你把这个读给他们听,因为它真的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Jennifer Plank

拜尔德·贝勒的书是“儿童”文学中的经典——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沙漠是他们的》这本跟她的其他作品一样,不仅孩子喜欢,成年人也喜欢。彼得·帕纳尔的插画在本书中的插画,也同其他本贝勒的书一样,令人惊艳。

——swreader

贝勒所有的书都是用朴素的语言写就的抒情诗,彼得·帕纳尔的插画与之相配合。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用这本书在写作课上强调往语言繁复不一定更好。

——亚马逊读者

今年,孩子的二年级老师在诗歌课上介绍了拜尔德·贝勒。为了提高认知度,我开始重视她的书。她向孩子们介绍了微妙而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本书,孩子们可以扩展他们对如何体验文字之外的世界的思考。我是一名领导教练,计划给伯德•贝勒的书作为客户礼物,以庆祝他们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取得的进展。她的其他书也很棒,尤其是《我的沙漠节日》《一天开始的方式》《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拜尔德大概有九十五岁,还活着。她的生活方式令每一天都变得特别。

——HRH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读后感(三):拜访沙漠里的诗人——拜尔德·贝勒

2013年1月30日

拜访沙漠里的诗人——拜尔德·贝勒

文/马克·达根

著名的童书作家拜尔德·贝勒在图森长大,并且爱上了那里的沙漠。20世纪80年代,她在《图森公民报》和《城市杂志》供稿,歌颂索诺兰沙漠和自然世界。她这份对沙漠的爱意变成了一系列受欢迎的专栏和故事。她是图森沙漠守护者的成员之一,与她并肩一起的还有埃德·艾比和查尔斯·鲍登。

最终,她离开了城市,搬到她深爱的沙漠,选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过着简朴的生活。如今87岁的她住在有太阳能的家里,创作童书。她的作品有25本之多,几乎所有作品都激发起小读者对鸟类、土狼和仙人掌的美好想象。

通往贝勒家的路

要去贝勒家里拜访,你必须穿越数英里的石头路,坑坑洼洼,颠簸不停,有时就像是一场游戏。其实,贝勒本人也承认,她的“车道”以破坏底盘而闻名。

不止一个来访者放弃开车,步行走完了剩下的路。有些人甚至还迷了路。

好在主人贝勒和蔼可亲。她欢迎访客来她简朴的家。她带着客人四处看,家里有太阳能,有很多书和植物,但几乎没有电子设备。她神采奕奕,身为环保主义者,她努力尽可能少地使用能源。她用简单的厨具做饭,用低亮度的照明来阅读。

她的写作也同样简单:笔和笔记本纸,以及在后院两张简单的桌子上度过几个小时。

一张桌子在木头棚架下,另一张在阳光下,被她戏称为“夏季办公室和冬季办公室”。每张桌子都有很好的视野,为写作提供了足够的灵感。

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拜尔德·贝勒唯一的设备故障是正在干的钢笔,或者是风把稿纸吹散到四周。

笔者和贝勒坐在一个破旧的风车下,聊她的写作,她对沙漠的热爱,以及她几乎完全“隐居”的生活。风车在风中摇摆,不时呜呜作响。

拜尔德·贝勒的家在阿里瓦卡附近

拜拜尔德·贝勒的“夏季办公室”

拜尔德·贝勒的“冬季办公室”

拜尔德·贝勒贝勒将自己的部分土地捐赠给“不再有死亡”组织,因此受到非议。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营地,作为救助基地,为沙漠中的移民提供食物、水和医疗援助。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读后感(四):印第安人教给你的十一堂幸福课

文/菱歌儿

亲爱的孩子,当你们安然穿行于都市的大街小巷时,是否想象过另一个所在、另一种生活?

有这样一片沙漠,虽名为沙漠,却并非不毛之地。与海洋的相接,使它奇迹般地拥有冬夏两个雨季。那里漫漫黄沙与赤色绝壁同在,空中有鹰鹫盘旋,地上有郊狼出没,蜥蜴、野兔如闪电般飞奔,土拨鼠从洞中探头探脑,巨人般的仙人掌默默屹立,丝兰在璀璨星空下散发幽幽奇香。它就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索罗兰沙漠。

从洞穴时代就生活在此的印第安人,一向以敬畏之心与天地共处。他们是善战的勇士,也是静默的修行者。清晨,人们在歌声中迎接旭日东升,用心聆听玉米唱歌、种籽发芽、蜥蜴与石头私语,还有来自内心的回响。孩子们虽不常拥有高级的玩具,却有机会与旋风赛跑,与野狼神交,目睹三重虹影同现天际,在种种奇境中享受生命的狂喜。显然,这是与工业文明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

20世纪70年代,生活在亚利桑那州的女作家拜尔德·贝勒——沙漠印第安人的密友和知己,以敏锐的感知力,将这一切汇入写给孩子们的诗行,并幸运地获得多项大奖的青睐——这绝非易事。

作为美洲大陆最早的主人,印第安人曾经创造出灿烂的美洲文明。但到了近代,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入,这些古老的民族开始了被驱逐、被屠戮的历史,几遭灭顶之灾。如今,幸存的印第安人还不足全美人口的1.5%,他们大部分居住在自然环境艰苦的印第安人保留区内。作者笔下的托赫诺奥哈姆族,就是住在索诺兰沙漠印第安人保留区内的一支,人口总数区区2万,相对于几十亿的美国人口,是绝对的少数民族。

为少数者发声的文字,总显弥足珍贵。

你尽可以将这些质朴的诗篇看作为少数者正名的动人辩词。

作为没落的民族,印第安人常常被贴上落后、神秘、玩弄巫术的标签。但在他们自觉看来,那些自诩为“文明人”的闯入者,才是该遭天谴的贪婪者。他们圈占土地,驱散鸟兽,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是对天地的大不敬。

你以为沙漠贫瘠荒芜,不及绿洲?不,沙漠中的生灵早已练就一番生存绝技。它们在烈日下蛰伏,在雨水中狂欢。沙漠也能生机勃勃,不然,怎会让沙漠子民难以割舍?不信,你去读一读《沙漠里的声音》《沙漠是他们的》。

你以为沙漠人愚昧无知?不,他们深谙自然法则,不贪婪索取,不任意妄为,千百年来与鸟兽安然共处,相互给予,这不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吗?《不一样的倾听》缓缓道出人与自然的沟通奥秘:放下以“万物灵长”自居的自傲,你便能真诚地感受自然,听见它的呼唤。

你以为沙漠的童年单调无趣?《我的沙漠节日》会告诉你,那里的孩子们拥有不一样的节日:沙怪日、彩虹日、绿云日、郊狼日、流星坠地日……自己的节日自己做主,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

你以为沙漠人会因物质贫穷而自怨自艾?不,浩瀚无边的天空和大地,全然的身心自由,就是他们难以舍弃的巨额财富。读《有钱人家的餐桌》,你一定会会心一笑,再掩卷深思。

对于今天的孩子,你也可以把这些诗篇当作一堂堂幸福课来聆听。

人,应当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重拾对天地万物的敏锐感知?怎样才能让快乐来得简单纯粹?从男孩成长为男人,需要怎样的经历?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同伴,有时又必须独自前行……你可以试着在这些诗篇中寻找答案。

领悟了这些,或许不能让考试加分,但会离幸福更近一步。

当林立的高楼阻碍了广阔的视野,当工业噪音剥夺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力,蜂拥而至的信息扰乱心绪,很多人都在追名逐利,在生活的洪流中日日焦灼。身处于都市的我们,究竟该学会什么,才能获得身心的安适、久长的幸福?

沙漠印第安人会告诉你,幸福并不取决于金钱的多寡。如果你敬畏自然,懂得感恩,不为物欲所裹挟,习惯于静思、聆听、冥想,常与天地对话,总在内心自省,便不难获得内心的安适。

艺术也可以不那么高贵,对印第安人来说,生活即艺术。掩埋千年的碎陶片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民族的历史和记忆,还有自然天成的艺术态度。沙漠人中没出过梵高或莫奈,终日劳碌的猎手和主妇,就是无名的艺术家。翻开《听,陶片在唱歌》,看看他们如何用粗糙的手,在粗粝的陶器上,画下人类最初的纯真。

读《鹰啊,我是你兄弟》《土拨鼠艾米戈》,看一看孩子和动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友情。那个想跟鹰做兄弟的男孩最后懂得了,真正的爱,不是拥有,而是放手;而那个与土拨鼠做朋友的男孩则明白了,爱,必须付出才能拥有——让人联想起小王子和狐狸之间关于驯养的对话。

在《一颗小蓝珠》中,小蓝珠的蓝,凝聚着天的广阔、海的深远和无畏探索的勇气。当别人嘲笑你的梦想时,请坚守梦想,坚忍不拔,每个时代都需要心向远方的领路者。今日被遗忘的蓝珠,是迈向下一个明天的启明星。

读《你需要一块石头》,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高级的玩具,仅仅是一块石头。那是怎样的一块石头并不重要,跨越山海、苦苦追寻中的付出和成长才最可宝贵。在一个男孩的成人礼上,我们尽可以大声地朗读它。

这些诗作的配图也各有千秋。

画家彼得·帕纳尔是拜尔德·贝勒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沙漠里的声音》等8部作品的插图都出自他之手。他的钢笔线描简练优美,人与动物的躯体常与峰峦、山岚融为一体,随大地连绵起伏。这些反常理的奇妙构思,引人联想,烘托出诗歌丰富的意境。帕纳尔还喜欢以土黄色作为主色调,而那不正是沙漠、大地和印第安人皮肤的颜色吗?

如果说帕纳尔的画作透射出印象主义和抽象主义的色彩,那么《土拨鼠艾米戈》的图画作者——加思· 威廉姆斯则更擅用写实的技法将读者带入真实的情境。水彩的晕染结合彩铅的精细雕琢,刻画出孩子的清秀机灵、沙漠精灵的憨态可掬——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

《听,陶片在唱歌》的配图则更为特别一点。插画师所用的图案,直接复录于考古发现的印第安史前陶器。鸟兽鱼虫,猎人鬼怪,无所不有,好不热闹。原汁原味的图案已然精彩纷呈,无需更繁复的艺术加工了。

既然,对繁茂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世界的追求,是跨越时空的人类共性,那么,这些写给古老印第安民族的情书,定然会在那些纯真的心灵中,激荡起永恒的回响。所以,请收下这份礼物吧。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读后感(五):我想说点什么

我想说点什么

——小编手记

要为这套书写点什么,这个念头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驱动,尽管到下笔这一刻,我的脑子里还空空如也。周末躺在床上有一些想法冒出来,可是坐在办公桌前,又被各种其他的杂事挤占了时间。我只好等待下一次“灵感”到来,在某天,虽说不至于焚香沐浴,但一定要把心的空间腾出来,安安静静地全然地把自己交给拜尔德·贝勒的文字和彼得·帕纳尔流动的线条。

面对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势必要带着十分的恭敬心的。

记得当时费老师把这11本书,连带几本打印出来的译稿交到我手上时,不管是极简的封面和插画,还是匆匆浏览几眼的译文,都没有带给我什么特别的感觉。在众多风格迥异的图画书里,它们显得毫不张扬,十分低调。

直到我开始整理译文——张子漠老师的译文,一下子就被打动了。一本接着一本,全是心有戚戚焉的感动。我觉得自己的心跟拜尔德·贝勒的心那么接近,我们的灵魂何等相似!她写出了我写不出来的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感动,溢满了我的心。我为自己遇到这么棒的文字和插画,而深感幸运。

11本书,毫不夸张地说,本本都爱。而最喜欢的,大概要算《我的沙漠节日》这本。每一本,拜尔德·贝勒都写得流畅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在这一本里,诗人用了一个问句开启:

有时候

人们会问我:

“四周全是沙漠,

你在那儿

会不会寂寞?”

接下来,作家就照应标题:

我说:

“我怎么会寂寞啊?

节日都是由

来安排的呀。”

“我负责/我的生活。我选择/我的快乐。”诗人说,“去年,/我就给自己/安排节日/一百零八个——”语气里,是满满的笃定和自信。在别人以为会寂寞的沙漠里,诗人是何其快乐,她用一个笔记本记录下那些经过精挑细选的心儿“怦怦跳”的日子,作为自己的节日。

于是,我们看到“沙怪节”“彩虹日”“绿云日”“郊狼节”“流星坠地日”,就连新年,她都按照的方式给它重新定了日子,还有她自己特别的庆祝方式。最后诗人又照应了开头的问句,她说:

回家的路上,

哼着歌谣的我,

有时便会

把那些问我是否寂寞的

人们,

想起。

于是我

笑了,

笑出了声。

在旁人看来单调枯燥的沙漠里,诗人的日子是如此熠熠生辉!当你读过她所描述的每一个节日里心灵“怦怦跳”的瞬间时,相信你一定会懂得她的快乐。那是一种人在天地之间自由和舒展的姿态,那是一种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和崇敬之情,那是一些巨大无言的欢愉时刻……

而这样一种潇洒快意的状态,不正是我们跟大自然之间应有的姿态吗?这本书唤起了我久远的童年回忆。当我还是小孩子,一颗流星、一场阵雨、一道彩虹,不是给过我同样的悸动吗?是什么时候,我们失去了跟大自然最亲密的连接?

《土拨鼠艾米戈》同样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只土拨鼠彼此驯服,两颗心逐渐靠近的故事,非常动人。诗人用了两条线,一条是男孩,一条是土拨鼠,两条线彼此平行,相同的是,他们各有一个心愿——一个不被家人看好的宠物心愿。正是这样一个心愿,让两条平行线渐渐靠拢,最终有了交点。

表面看来,这是个简单明朗且温暖的故事,但它却引发我很多思考。它让我联想到频率。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男孩和土拨鼠,表面看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圈子,但他们有着相同的振动频率——他们都有勇气追寻自己想要的,甚至有着相似的靠近对方的节奏。最终,这样的同频共振实现了水到渠成,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美好。

《有钱人家的桌子》不仅传达出朴素的价值观,同样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深深的迷恋。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在当下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一本书,真真如一股清泉,滋润人的心灵。透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它也让我们看清楚,我们的心迷失在了哪里。它也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孩子们一个正向的价值观,至少,会启发孩子们去思考。

开篇,诗中的小女孩“我”认为自己家并不富裕,她的理由是有钱人家才不会用那样一张餐桌(餐桌是爸爸用别人扔掉的木板做的一张桌子)。于是,一家人就坐在这张餐桌旁,召开了关于“钱”的讨论会议。结果怎么样呢?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你亲自去揭开它的面纱。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也许不需要想太多,只需要按照诗中所说,安安静静地用心去寻找一块专属于你的石头,拥有一段专属于你和大山,或者你和石头之间的时光……这也是你和一块石头之间彼此寻觅彼此驯服的过程……就这样,就足够啦。

我对这11本书的爱,要细细说起来,大概也能说到天亮了。接下来,我们再聊聊插画。11本书里,8本是由彼得·帕纳尔插画的。其他三本的插画,也各具特色。这里,我们重点说彼得·帕纳尔的。起初,这些插画也显得不动声色。但随着我翻得次数越来越多,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插画上时,我越发体会到了这些插画的好!

气韵流动。彼得·帕纳尔的线条之流畅,堪比拜尔德·贝勒文字之流畅。他习惯在画面上大量留白,但留白处,仍然气韵流动。欣赏他的插画,犹如欣赏行云流水般的草书书法作品。不管是开阔的大场景,还是某个对象的特写,彼得·帕纳尔的线条都收放自如,仿佛一气呵成。他的画,往往点到为止,没有多余的线条,但“意思”却已经延伸开去,可谓“线条有尽,而意无穷”。

虚实结合。只有一双眼睛特写的面部和仙人掌,呼之欲出的滴溜溜的鹰之眼,郊狼头部细密的绒毛……这些逼真的细节,却往往以虚化淡开去,于写实中有抽象。画面构思精巧,将局部和大环境巧妙融合。

简单大气。这8本书中,有的是纯粹的线条,有的有简单的上色。在色彩运用上,也给人大气之感。可以看出,彼得·帕纳尔用色不多,尤其偏爱黄色、蓝色。在《一天开始的方式》这本书中,插画师将天空的颜色渲染得极有层次,且极富张力。

彼得·帕纳尔的画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也无怪乎有不少人将他的作品作为书藏品收藏。

待到我搜素到作家和插画师的近况时,看到两位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心中的敬佩和感动之情更是油然而生。出生于1924年的拜尔德·贝勒,算来今年已是94岁高龄。在我搜集到的资料里,有一个关于她的访问。时年87岁的她,还在沙漠中依靠太阳能,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但她还在坚持写作。满头银发的老人,笑容依然灿烂,眼神里有着孩童般的干净明朗。出生于1936年的彼得·帕纳尔,也已经82岁了。

不知道,在大洋彼岸的两位世纪老人,还好吗?他们用一颗赤子之心创作出的这些充满了生命力的作品,正在这个世界的小小角落里感动着我。相信,它们也会感动你,我的朋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