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皇权共天下的读后感大全

皇权共天下的读后感大全

《皇权共天下》是一本由刘绍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皇权共天下》精选点评:

●作者还挺擅长观察总结,不过也仅此而已了,讲道理他说的那些历史都知道,收获不大,像是一个我这种历史爱好者的大白话夸夸其谈,没什么独特细致观点。

●外戚、宦官、后妃等偏房政治群体围绕皇权的斗争很复杂,本书的作者通过对各个偏方群体进行细致地分析,把他们之间的博弈过程展现出来,让人看到在正式的官僚系统之外还有那么复杂的政治斗争,

●阿猫阿狗都能出书了,写历史能写出点东西的真是极少数。小学生解高数题的感觉,字堆了不少,但基本都是废话和各种不得要领。一句话,不是这块料。

●高出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了解皇权之下,万人之上的外戚,相权的历史

●整体表述通俗易懂,切入点很有意思。

《皇权共天下》读后感(一):权力,欲望

我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科目就是历史,以至于我工作了之后,买了许多的历史类书籍,总感觉我买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新书出版的速度。从严肃的历史到通俗历史,野史,再到现在比较流行的戏说历史,漫画历史,都有收藏,不同的版本对比着看,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对于历史的解读。 从“禹传启,家天下”开始,皇权逐步的出现,伴随着皇权出现的,是对于权利同样向往的皇族、后妃、外戚、太监、权臣、割据、游民和外部势力,这些势力能巩固皇权,也能侵占皇权,权力是这一系列复杂斗争产生的原因。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政权更替,朝代更迭,无数的帝王将相宦官妃嫔为之斗争,为之付出生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斗了也许能成功,不斗的话,我有着这么大的权力,为什么不能做到那个位置上呢?人类的欲望是无尽的,想要的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就像我们买书一样,只会越来越多,总幻想着自己能把自己想要的书都买到手,甚至于买尽天下书,一样的道理。 都说伴君如伴虎,但是也会有人幻想着自己会成为养虎甚至杀虎的人,大部分人都失败了,成功的只是极少数的人。《皇权共天下》的开头为我们讲述了萧何的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里的萧何就是他。萧何与刘邦起于草莽,跟谁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巨大的功勋,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萧何有着不能忽视的作用。不管萧何对于刘邦的统治有着怎样巨大的作用,只要对于皇权有了影响,即使萧何心中没有想法,刘邦对于萧何也疑心重重,刘邦不怕手下贪赃枉法,怕的是手下收买民心,对此萧何只能自毁名节,让刘邦心中放心。萧何是一位拥有雄才伟略而又忠心耿耿的人,却也因此而容易惹来杀身之祸,不过他是一位在自保方面点满了技能点的,功成身退,子孙平安。 最近几年电视剧里演的古装宫廷剧,全部都是儿女情长,皇帝们除了谈情说爱,就是后宫争斗,治国也没有什么重要性了,只要能把感情处理好,这个国家就好了。电视剧里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不尊重历史,只是单纯的为了拍电视剧而写剧本,不会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去查询历史,去考证剧中的细节是否妥当。长久之后,人们知道的历史,都是电视剧里的歪曲历史了。

《皇权共天下》读后感(二):皇权之明争暗斗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我们了望着两千年前建造的万里长城,心想着雄壮的兵马俑,都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宏伟,我们无不为其所惊叹!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朝代更替,西汉亡于王莽之乱;东汉亡于曹丕;晋亡于奢侈糜烂;隋朝因多次征战和暴政灭亡;唐朝因安史之乱造成国力衰弱国家分裂而亡;宋朝亡于外敌入侵;元朝亡与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明朝亡于外敌入侵;清朝亡于长期的外敌侵略造成的国力衰弱和民主革命。

《皇权共天下》为刘绍丹所著,是简书优秀历史作者,主要研究中国通史、社会学,结合社会史,多角度解释各种历史现象。郭蒿焘曾有一段名言:“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清朝则与胥吏共天下。”本书作者将这段名言,解释的淋漓尽致,用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来审视历史,还原真实的人文故事。

天下的事情那么多,光靠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管得过来?不管皇帝自己是否愿意与他人分治天下,但是,这种“分治”是必然的。真正的明君是敢于和善于与内阁大臣共治天下的。至于君臣共治后,君权是否会旁落?关键在于君王的治国能力如何?分治是否得当和用人是否得当?

在权力的相争更迭时,依附于皇权的偏房政治群体不断兴起,覆灭,又重生。皇族、后妃、外戚、太监、权臣、割据、游民和外部势力陪伴于皇帝身边,它们可以是加强巩固皇权的保障,也可以是让皇权产生隐患的炸弹。而宰相专权、大臣朋党、军阀割据、宗室干政、外戚夺权、宦官横行将会削弱皇权,皇帝丧失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王朝造成严重破坏,加速王朝的灭亡。

各朝各代能把军国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的皇帝并不多,而大多数皇帝由于各种原因,都避免不了要上演君权旁落的悲剧,有些皇帝甚至还为此丢了性命。总之一个朝代的灭亡由建立、强盛、衰弱到灭亡。

《皇权共天下》读后感(三):权利面前凸显的人性

当我拿到《皇权共天下》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图片上纯正的红色,象征着自古以来令人垂涎的权利,本书的作者是简书优秀历史作者刘绍丹,这位女作家主要研究的方向为中国通史、社会学,她主张结合社会学等其他领域,多维度解释各种历史现象。翻开阅读之后,才知道本书中,作者细致地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偏房”政治群体,这些围绕在皇帝身边的政治势力,依托于皇权,却又反过来侵蚀皇权,同时皇帝既要依靠他们,又在防备他们,在如此的博弈之下,皇权与偏房势力会何去何从?皇权与相权之争,皇帝与外戚、宦官之争,外戚与宦官之争,番僧如何影响朝堂局势,胥吏怎么左右官府运作……在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下,各种不同的势力群体如何围绕皇权互相倾轧?刚开始能同皇帝分庭抗礼的宰相的权力是如何被逐渐削弱的?外戚为何能在层层防备之下权倾朝野?作为奴仆的宦官是如何逐渐获得左右朝堂局势的势力?后宫不得干政的情况下,后妃如何染指权力?外戚、宦官、后妃、藩镇、外国、番僧、胥吏,这些正式官僚系统之外,依附于皇权的偏房群体为何能与君主共享河山,又为何会被无情地抛弃?林林种种,我个人认为就是在权利面前,凸显出形形色色的人性。

俗话讲:“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就是对皇权和其他权利相互牵制、明争暗斗的诠释。此消彼长,胜者为王,皇权若是受牵制,则其他权利登上历史舞台;皇权若是固若金汤,深得民心,则是天下太平,歌舞升平。

事实上,再宽宏大量的人,当一切坐拥怀抱之后,也会产生危机感,而助其成事的功臣,首先就成为了心中的芥蒂,自然的就在心中形成一道屏障,处处设防。开明之君会利用功臣的衷心,使其继续助力,让百姓安居,一片祥和;昏庸之君会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任由其他权利的人摆布,成为傀儡皇帝,时间久了,治国无方,引起百姓不满,其他权利趁机而入,伺机取而代之。人都有自己的野心,这种野心在权利面前能够将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皇权共天下》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进行了逐一分析,还原给我们读者真实的历史关系,是值得细读品味和珍藏的书籍。

《皇权共天下》读后感(四):如影随形的皇权凯觎者

对于历史学爱好者而言,有关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自然有自己的观点,并不像那位大学者所说的历史周期律那般的高大,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们在关注正史的同时对于野史也保持着相当的兴趣。《皇权共天下》并不简单地作为一本消遣著作,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引领作者去发现皇权的真正内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这句通俗的话只是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去分析,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皇帝家天下的背景下外戚与宦官的角逐。尽管对于后者散见于历史的烟海中,但是大家都以默许的态度认知他们,觉得孤家寡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真的是活得无味,但是他们仅仅是调味品吗? 《皇权共天下》选取的历史片断是汉代,但是我们除了知道中华民族主要成份是汉族外,对这段历史其实很陌生,即使有心去读一读《汉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者的描述上看,至少下过一番笨功夫,仅仅从一个小迹象就可以发现,他对宰相这个官职名的考察条分缕析、引经据典。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在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上舍得下功夫,那小而言之是痴迷,大而化之则是工匠精神的重生。 回到历史的本身,汉朝毕竟有一些威名远扬的人物,比如司马迁、汉青、霍去病,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在后人看来如同昙花一见,在人才辈出的年代,你只凭一技之长是无法从启幕贯穿至剧终的,所以作者在肯定历史那些公允客观的评价时,也从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值得推敲的观点,当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也是治学精神的向往。 汉朝其实只是引子,抛砖引玉的铺垫,作者想要说的是皇权的沿袭与异变,于是对于封建王朝体制的巩固与深化,才是重头戏,说到了唐代的藩镇、元朝的番僧、明朝的太监,虽然只是了了几笔,但都是画龙点睛,勾勒了一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我们试想如果这些可爱的人物没有在历史上灵光一见,我们的人生体验就不得不打折扣了,或者说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知道皇权,近乎于烫手的山芋,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大家都想摸一摸、握一握,但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既然到我家,就想不外传,可能吗?概率是如此的渺小,所以我们可以忽略它的存在。

《皇权共天下》读后感(五):你方唱罢我登场

自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以来,“皇帝”这个名词正式的登上历史的舞台,自此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的专有称呼。而“皇权”这个词也便应运而生,成为拥有天下的代称。

“天下”这个家不是那么好当的,“皇权”这顶冠冕也不是那么好带的。纵观两千年封建王朝历史,皇权的发展虽然是一直趋于逐渐集中的态势,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会有除了皇帝之外的不同外部势力来凑一凑热闹。外戚、宦官、权臣……一个个轮番上阵,搞的是好不热闹。

皇帝也是人,也得作息起居,上班休息。而这治理天下可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某种角度上来看甚至是一件苦差事。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自然就得要找别人来分担一部分责任,于是这种外部势力就营运而生了。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皇帝的工作压力,帮助巩固了皇帝的地位,却也在无形之中分走了皇帝的部分权利,给皇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可以说皇帝既离不开这些外部势力,又必须时时忌惮这些外部势力。这其实关键就在于一个度的把握,弄好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弄不好改朝换代,满盘皆输。在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上,皇帝与他们的关系就是这般奇妙,其中所演绎的历史也是非常值得一看且耐人寻味。

《皇权共天下》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只有短短五个字,却将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利归属概括的很精准。这权利看似都是皇帝的,实际上却又并非都是他的。外部各种势力总是会在其中掺上一脚的。此书将整个中国封建王朝中皇帝与他们的关系细细的进行了一番梳理。虽说这些不同的外部势力几乎是在每一个封建王朝时期都会有所存在,但是在不同的朝代却又有不同的外部势力代表。

就拿宦官来说,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二世时期的赵高。“指鹿为马”便是他专断的最好证明。两汉时期外部势力的代表是外戚,但是这不表示在此期间没宦官什么事了。我们熟知的造纸术的改良者宦官蔡伦,其实也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弄权者。紧接着后妃、藩镇、首辅甚至是番僧一个个的都开始不消停起来,他们在这两千年的历史舞台上轮番登场各自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留下了怎样的故事?按照作者在书中的讲述,为了这“皇权”,历史还真的是热闹的很。这一出出的好戏,且听此书作者为你一一分析,慢慢道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