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密云晨光读后感摘抄

密云晨光读后感摘抄

《密云晨光》是一本由亚比煞著作,45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8-1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密云晨光》精选点评:

●第一章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部分文章很喜欢。阅读和写作都不是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事,需要耐心、思考、观察、坚持。

●2019「17」没读完,剩下写人的的不感兴趣!

●亚比煞出了书,但是我居然丝毫不知道这个信息,看来我这个粉丝真的当的不是很敬业。都是在豆瓣看过的文章,但是五星衬得上我当时看的心境,最近重新看一遍,依然欣赏。还有一本《何处有香丘》,明天看。

●很多新的视角和新的解读。

●3.5星。Read for leisure.

●开头谈写作的还不错 书评也写的还可以 后面开始往鸡汤的方向走了就................

●前面讲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作者的叙述方式让人很不舒服,是居高临下的那种。 所以后面跳着翻了翻,看了关于《虚无的十字架》的书评,感觉作者和自己的逻辑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在我看来已经是曲解东野圭吾的意思了。 然后又看了关于富二代杀人案的分析,感觉又是站在一定的高处在指责别人,引起心理强烈不适。 也看了看其他的内容,大致的感觉就是肤浅幼稚,出发点都是个人的经验和猜测,也没有科学调研,用说教的语气又没有说教的资格啊。 书评类还是推荐《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闫红读名著》。

●每天睡前都要必须读一会儿的书,实在太喜欢了,不能再喜欢了。看到有些段落感动的想流泪,亚比煞我太爱你了。

●因为作者的解读和心得很受启发

●很高兴自己找到了一本温暖的书。

《密云晨光》读后感(一):以书为友

这本书就像中国版的《金蔷薇》,作者是一名豆瓣专栏作家。

有一天查影评的时候,看到这个奇怪的名字「亚比煞」,再无意中看到她的专栏以及出版的书籍,就在微信读书读完了这本书。

作者是一名极度真诚的创作者,可能是80后,写读书笔记,也写影评;创过业,赋闲在家时有过尝试成为一名小说家。

然而这本书并不是小说,只是作者在豆瓣的碎碎念,集合了她关于写作的专栏以及书评、影评等。

读这本书,就像一位友人在耳边细语,提醒你要为自己写作,提醒你要反消费主义,解释什么是纯粹的创作冲动,以及如何释放自己内心的能量。

作者毫无保留的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把内心与灵魂敞开与你对话;但这既不主流,也不热门,所以这仍然是一本小众书籍。

如果想获得爽文的快感就别来了,如果想体验小说的惊险曲折这本书也没有,如果想获得思考与灵感可能会有一些收获,如果想结交一位喜欢读书的朋友,那就来对地方了——你想要的对话、碰撞、分享全都有,而且作者绝不说假话。

「亚比煞」是作者第一本小说的名字,也成为了她的笔名。这本书告诉我们另一种写作的可能性:

让人们与书籍交谈、倾听书籍的真实表达,与书籍成为朋友。

2022.7.29

《密云晨光》读后感(二):总有一道光照进你心里

这本书是被一句“写作遇上瓶颈期,一口气读完感觉太棒了”安利的书。可能每一个刚开始阅读写作的人都会经历一段迷茫的时期,“一个男人无所事事、消极又颓丧的一天,这样的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完全不理解啊”“嗯!看完了,但好像完全没看懂啊”“写作的价值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写作呢?”“感觉自己写的好差,怎样才算写了一篇好文啊?”…… 这些曾经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直到现在也不能说完全弄清楚了。我曾尝试过问一些人,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能解开我疑惑的答案。我并不觉得是大家不想说,而是似乎每一个人都无法三言两语的说清楚。那是自己在长期阅读与写作中一点一点收获的感受,这些感受零碎、微小但又十分有用,但若要拿出来说,似乎过于杂乱细碎而无从说起。 而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本书里有作者给出的答案。当然这也许并不是你要的答案,阅读写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别人也给不了你答案,但你可以通过别人的答案去解自己的题。这本书提供的绝对是很棒的解题思路。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一些随笔、作者十年来最打动人心的一些影评、书评、时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似乎也看到了一个在不断摸索、不断寻找的小女孩,她在阅读写作的路上走得稍微比我远一些,我将要走的路也许就是她曾经走过的路,而她的文字就像我偶得的外挂,那些我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去触摸到的答案,她将它摆在我面前,为我拨开眼前的迷雾,为我提供一条道路。 书本的第一章讲的是“阅读的才华”,我前段时间有这样的一个感悟——虽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我们才能够看到更加丰富饱满的“哈姆雷特”。这个感悟和作者第一章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使得这本书在第一章就击中了我。 这个感悟,如果让我去细说,我还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本书的作者就有这样的能力,将一个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喂到你的嘴边,然后引经据典、抽丝剥茧,一一道来,最后整合、提炼、升华帮助你更好的消化。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将一个道理浅入深出的说明白了,我想哪怕是一个胸无点墨的“白丁”,大概也能读懂她想表达的意思。 这也使我改变了一开始对这本书的认知,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正在阅读、写作或想要阅读、写作的人的,然而看到后面,我发现这其实是任何人都能看的一本书。即使一个人平时不阅读,也不写作,也能从书中收获力量,也能对自身、对社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因为这是一部影评、时评、书评的合集,而我们也正是通过电影、书籍、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去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去激发我们的思考,所以这本书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实的对表象的描述分析,还是虚的对于本质、意义的探求。 比如《乡土中国》的书评讲中国式婚姻,这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将要走上的路程,但我们也许从没好好的思考过它。这篇书评提供了一个很独到的见解,这不是作者观察出来的,而是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思考。作者在不同的书中汲取了力量,然后又通过自己的思考带给我们更多的东西。 《云图》这部电影的命题——“既然存在的本质如此虚无,那么,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着毫无意义的存在?”当作者这样描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这大概就是那些很难看懂的电影。 而在这篇影评中,作者不仅给出了她对于存在的感悟,也给出了以下见解: “一切艺术和科学发展到高阶形式,都必然只能以抽象取代具象,都必然是思想和情感的高度远胜于技巧的精致……因为只有抽象可以最普遍地去求解形而下的难题,唯有什么也不具体说的“道”才能说尽事物的真相。” “它不是让你置身事外地去看别人的故事,它要让你懂得,你可以用它来求解你自己的人生。” 这些观点像一把利剑,破开了一直笼罩在我心中的关于看不懂的书、看不懂的电影的迷雾。“一个男人无所事事、消极又颓丧的一天,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以前我不懂它为什么存在,现在我好像懂了。但故事中需要体悟的东西,我想还需要更多的见识或“阅读的才华”。 作者的文字独到、犀利,常常一语中的,说到人心里去,但又不是冷冰冰的说教,反而在字里行间透着满满的温暖。这本书的作者是亚比煞——一个笔名,我在网络上搜不到她更多的资料,但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人,生活中一定是个阳光、温柔、敏锐、热爱生活的人吧。 这本书叫《密云晨光》,我想其中一篇篇文字就像一道道光,总有一道光能照进你心里。

《密云晨光》读后感(三):《密云晨光》总有一道光照进你心里

这本书是被一句“写作遇上瓶颈期,一口气读完感觉太棒了”安利的书。可能每一个刚开始阅读写作的人都会经历一段迷茫的时期,“一个男人无所事事、消极又颓丧的一天,这样的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完全不理解啊”“嗯!看完了,但好像完全没看懂啊”“写作的价值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写作呢?”“感觉自己写的好差,怎样才算写了一篇好文啊?”…… 这些曾经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直到现在也不能说完全弄清楚了。我曾尝试过问一些人,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能解开我疑惑的答案。我并不觉得是大家不想说,而是似乎每一个人都无法三言两语的说清楚。那是自己在长期阅读与写作中一点一点收获的感受,这些感受零碎、微小但又十分有用,但若要拿出来说,似乎过于杂乱细碎而无从说起。 而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本书里有作者给出的答案。当然这也许并不是你要的答案,阅读写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别人也给不了你答案,但你可以通过别人的答案去解自己的题。这本书提供的绝对是很棒的解题思路。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一些随笔、作者十年来最打动人心的一些影评、书评、时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似乎也看到了一个在不断摸索、不断寻找的小女孩,她在阅读写作的路上走得稍微比我远一些,我将要走的路也许就是她曾经走过的路,而她的文字就像我偶得的外挂,那些我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去触摸到的答案,她将它摆在我面前,为我拨开眼前的迷雾,为我提供一条道路。 书本的第一章讲的是“阅读的才华”,我前段时间有这样的一个感悟——虽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我们才能够看到更加丰富饱满的“哈姆雷特”。这个感悟和作者第一章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使得这本书在第一章就击中了我。 这个感悟,如果让我去细说,我还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本书的作者就有这样的能力,将一个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喂到你的嘴边,然后引经据典、抽丝剥茧,一一道来,最后整合、提炼、升华帮助你更好的消化。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将一个道理浅入深出的说明白了,我想哪怕是一个胸无点墨的“白丁”,大概也能读懂她想表达的意思。 这也使我改变了一开始对这本书的认知,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正在阅读、写作或想要阅读、写作的人的,然而看到后面,我发现这其实是任何人都能看的一本书。即使一个人平时不阅读,也不写作,也能从书中收获力量,也能对自身、对社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因为这是一部影评、时评、书评的合集,而我们也正是通过电影、书籍、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去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去激发我们的思考,所以这本书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实的对表象的描述分析,还是虚的对于本质、意义的探求。 比如《乡土中国》的书评讲中国式婚姻,这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将要走上的路程,但我们也许从没好好的思考过它。这篇书评提供了一个很独到的见解,这不是作者观察出来的,而是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思考。作者在不同的书中汲取了力量,然后又通过自己的思考带给我们更多的东西。 《云图》这部电影的命题——“既然存在的本质如此虚无,那么,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着毫无意义的存在?”当作者这样描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这大概就是那些很难看懂的电影。 而在这篇影评中,作者不仅给出了她对于存在的感悟,也给出了以下见解: “一切艺术和科学发展到高阶形式,都必然只能以抽象取代具象,都必然是思想和情感的高度远胜于技巧的精致……因为只有抽象可以最普遍地去求解形而下的难题,唯有什么也不具体说的“道”才能说尽事物的真相。” “它不是让你置身事外地去看别人的故事,它要让你懂得,你可以用它来求解你自己的人生。” 这些观点像一把利剑,破开了一直笼罩在我心中的关于看不懂的书、看不懂的电影的迷雾。“一个男人无所事事、消极又颓丧的一天,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以前我不懂它为什么存在,现在我好像懂了。但故事中需要体悟的东西,我想还需要更多的见识或“阅读的才华”。 作者的文字独到、犀利,常常一语中的,说到人心里去,但又不是冷冰冰的说教,反而在字里行间透着满满的温暖。这本书的作者是亚比煞——一个笔名,我在网络上搜不到她更多的资料,但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人,生活中一定是个阳光、温柔、敏锐、热爱生活的人吧。 这本书叫《密云晨光》,我想其中一篇篇文字就像一道道光,总有一道光能照进你心里。

《密云晨光》读后感(四):《密云晨光》的一些句子

《圣经》里有句话说,愚昧的人,有眼却看不见,有耳却听不到。我们中国的词造得更好:聪明。所谓“聪”就是耳朵好,“明”就是眼睛好,这不是生理机能上的好,而是一种连接能力、一种理解力。有的人就是有那个本事,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所听不到的。那就是一种阅读的才华。写作、阅读和爱情一样,不会拯救你,但是绝对可以滋润你。它们不是神,也不是魔。你既不需要把它们当成救命稻草,当作改变你生活的希望,也不需要在遭受一点挫折后就灰心丧气地宣布,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我再也不写作、不读书了。汪曾祺也曾如此谈起小说的含藏: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就像毛姆说的:“凭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如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最奇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所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无论你最后获得的,是理解还是误解,是真实还是幻觉,我给出我所能给的,你们拿走所能拿的。不拒绝任何感受,哪怕是负面的东西,哪怕你感觉到的仅仅是麻木和枯竭,它后面也一定藏着某种力量。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心理咨询的一个方法:让病人自由联想,随口说出自己想到的一切事情,不管你认为它有没有价值,如果同时想到好几件事,那就说出自己最不想说的那件事。唯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大江健三郎曾在《小说的方法》中写道:“唯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我把这句话,当作我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成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自杀不是一种自我放弃,而是一种反抗的手段,是为了成就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中国式自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正义”,因此,这本书的名字才叫作《浮生取义》。中国的电视剧里,就常年播着那种受尽委屈的卖惨的小媳妇角色,但无论她受了多少委屈,最后都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会给她的道德资本一个合理的回报,这种影视剧在农村妇女中的收视率长盛不衰,就因为它完美地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如果你了解“道德资本”的概念,那么对很多看似突然的自杀现象也就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大多时候,有一定教养的人,不会以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博弈,毕竟风险太大,但却经常用赌气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道德资本,比如表现为沉默、冷战,严重时或许还有绝食等自残行为。它的潜台词是:“我希望你按照我的心意做一件事,但是我不说。你应该自己窥见我的不满,而思考自己究竟哪里做得不对。我已经对你付出了很多,我所掌握的道德资本足够要求你这样做。但是我不能明说,因为一说出来,就变成了我在要求你,我的道德资本就被消耗掉了。你必须自己去领悟,并且以我应得的方式来回报我。”所以,耶稣说,终止仇恨的循环,只有付出与之相反的力量。不该死的人死了,不该被爱的人得到了爱,不该被原谅的人得到了原谅,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恩典,伤害从这一刻开始被弥补。只有在那时,人才会看到自己的可怕,也只有在那一刻,仇恨的力量才能被消减,冤冤相报才能停止,人性才能得到反转,得到光明和救赎。“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所以,昆德拉认为,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想去向上帝祈祷,那就像你的灯泡坏了,去向爱迪生祈祷一样。昆德拉说,人从童年时代就已经在思考不朽。因此各个领域的需求越分越细,人们都在拼命努力,想做出一个特别的东西,把信仰和自我实现都寄托其上,希望通过它的成功,赋予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或品格,赋予自己不朽。大多数人构建自我的方式是做加法。但做加法的自我实现方式总会面临两个矛盾。第一点就是,当你贴上一个标签的时候,你希望他人来认同你,可是一旦他人认同了这个标签,也贴上了它,这个标签就不再仅仅属于你,它也就不能再证明你的独特性。第二个悖论就在于你总会和身边人的自我发生碰撞,人们都希望表达,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关注,若你的自我太过醒目,就会反衬出他人的自我是多么黯淡无光,如果你使他人所做的努力在你的对比之下显得平庸,也就无形中伤害了他人的自我,就难免招来厌恶。这个悖论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讨厌秀、晒、炫,但每个人又在不由自主做着相同的事。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距离感,被熟人认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认为你本质上是和他们一样的,有同样一个标签,因此很难承认你的特别,中国人可能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明显,所以,很多中国电影、文学作品都是先到国外去得个奖,然后才被国人所认同。当人们离得太近,尤其是产生平等交流的时候,一个人的自我就会容易对他人造成侵犯,无意中,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竞争。那些和你不在同一生活处境下的人反而更容易客观地去看待你的才华、你的成就,因为你已经遥远到可以变成一个标签,让他拿来装饰他的自我,从而使他对你产生认同。所以,这就是耶稣基督可以被这个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所接受却不为犹太人所容的原因,而《圣经》里的先知也常常被人用石头砸,《圣经》里多次提到这一现象:“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但那些真正获得不朽的人又是何种处境?歌德说,不朽是一场噩梦。在梦里,他是傀儡师,站在幕后专心操纵着舞台上的《浮士德》木偶戏的演出,可是当谢幕之时,他惊恐地发现台下空无一人,所有的观众都跑到了幕后,目光炯炯地盯着歌德上下打量。他们不关心他的作品,没有人在乎《浮士德》写了什么,观众真正关心的是歌德—他的私生活、他的八卦,他的光荣和不堪被人津津乐道,他才是舞台上的演员,他成了一个被不朽操作的傀儡。海明威则说,不朽是一艘贼船,一旦被拖上船,就甭想下去了,即使你开枪自杀,死后还得待在甲板上供人围观。海明威的四个妻子向人们诉说关于海明威的一切,他撒谎,他自负,他暴力,说他所有不检点的往事。他乞求人们让他独自待着,可是他越求,结果越糟。在人群身后,上百个手持麦克风的新闻记者你推我搡,还有全美国的大学教授忙着分类、分析,并把点滴所得塞进他们的文章和专著中。说到底,不朽,即是永恒的审判。人渴求获得上帝一般的不朽,但却永远只能囿于被审判的地位,而终究不能成为上帝一样的审判者。你要你的自我发光,但你真的经得起不朽的审视吗?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近代的社会主义,人类对本体论的幻想从未放弃过,始终是哲学探讨的中心主题。用尼采的话说,人们总是不愿意相信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就是唯一的真实的世界,人类永远重视彼岸的世界,胜过关注脚下这片真实的大地,总是更愿意投身于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尼采说,这是一种对秩序和完美的偏执而病态的索求。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们总是渴望投身于一个更庞大的理想、一个更伟大的团体,以它的目标为目标,从而逃避追求自我价值的内在召唤,掩盖自身毫无价值的空虚的恐惧。所以,村上真正想写的故事,并不是对邪教团体的革命暗杀之类的,他真正写的是一个人如何在乌托邦的影响之下长大,又如何去勇敢地与它斗争,最后终于逃脱它的故事。他试图用这样一本小说,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为自己而探索,也为世界而探索。就如毕加索所说,“艺术家的作品,不是为了装饰你家客厅和厕所而存在的”。宁愿在黑夜里做梦,而不要做一个梦游者。梦醒之后,神清气爽地面对生活。这正是读小说的意义。如果只是疗愈情伤,他大可不必刺杀什么东西,因为疗愈最需要的其实是遗忘与温和的静养。想起耶稣曾经教导他的门徒,该如何祈祷:“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木心先生曾说:“人类文化至今,最强音是拜伦: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真挚磅礴的热情,独立不羁的精神,是我对拜伦最心仪的。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应以这样的性格最为可贵。……拜伦的诗和尼采的哲学,在我看来是如何的乳气,生的龙,活的虎,事事认真,处处不买账。”拜伦,是个人主义的极致。荣格曾言“向外看的都在做梦,而向内看的人都要觉醒”,村上无疑是一个长久向内观看的作者,一个孜孜不倦凝视内心深渊的作者。他内心的风景是如此奇特,是不停变幻的,值得一再探索、一再书写的所在。“我的航程,比所有人的都要遥远。我见过的高山多于地球上所有存在的高山。我走过的城市多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城市。我渡过的大河在一个不可能的世界里奔流不息,在我沉思的凝视下确凿无疑地奔流。而在我访问过的国家里,我不仅仅有隐名旅行者所能感觉到的暗自喜悦,而且是统治那里的国王陛下,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民以及他们的习俗,是那些人民及其他民族的整个历史。我看见的那些风景和那些房屋,都是上帝用我想象的材料创造出来的。“我就是他们。”基督教的预定观就由来已久。在《圣经》中,大卫王曾在诗篇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福音书中更是写道:“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斯宾诺莎认为,人之所以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是因为他能感知到自己的意愿,而对于产生这个意愿的原因却一无所知。愿望只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机械装置,而这种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我们却意识不到。叔本华认为,人是受到因果律支配的,不自由是人的宿命。康德则认为,人只在抽象意义上是自由的(作为本体的人),在现实中不可能有自由(作为现象的人)。到了萨特那里,更直接地阐发为:人,就是一堆无用的热情。这部小说想探索的问题是,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且也知道无法改变它,那么,你是否仅仅是一个傀儡呢?你是否还有必要再去经历这场命运?作者的答案是,有必要。为预先知道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作者举例说,就像在一场婚礼上,大家都知道会听到这么一句“我现在宣布你们结为夫妻”,但这种预知不是事实。重要的是,主婚人必须说出这句话,说出的时候,结为夫妻这件事才成为事实。所以,即便你已经知道一切,仍然需要亲自去完成,它才能够成为真实。就像道成肉身的耶稣,他对自己的命运一清二楚,却仍然需要一步一步走向他的十字架,走向他的各个他。因为,你也许不是自己命运的预定者,但你仍然是自己命运的实现者。“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呢?”迎向已知的命运,完成预定的悲剧。这是多么的不自由,却又是多么的自由。不明白这一点,你永远不会自由。明白的那一刻,你也就得到了自由。她教会我,人唯一所有的,不过是自己这双手。她教会我,凡事不必同别人解释,过得了自己这一关,已经万事大吉。辛格之所以被大家所爱,正是由于他从来不向他们倾诉,永远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唯一不爱他的人,就是他的倾听者安东尼,这几乎是一个悲伤的讽刺。更悲伤的讽刺在于,辛格是个聋哑人,据我所知,能够读唇语的聋哑人,只限于极慢的语速和夸张的口型。因此他们那些飞快热切的倾诉,其实辛格是完全不可能听懂的。但他们认为他在听并且懂了,其实他们的倾听者,从来只有他们自己。交流的不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自私,人类这种奇怪的生物,如此地渴望被理解,却又都忽视那些渴望被我们理解的灵魂。神是充满万有的。他充满万有,无所不在,正是这种无所不在,才让他看起来似乎成为“无所在”。真正的神迹,本该就是我们身边所看到的一切。耶和华实在是自隐的神。唯有自隐,才能在人群中分辨出真心需求他的孩子。他希望你来跟随他,不是因为他能给你什么。他希望你来跟随他,是因为你知道了他是谁,并且在乎他、爱他。如果你信仰他,就要信仰他的沉默。如果你敬畏他,就要敬畏他的沉默。这沉默自有他所交付的真理,润物无声的神迹。唯其沉默,他才是神。繁华世界就此别过,我曾爱之弥深。即使一无所获,仍感不虚此行。人是这样的,如果发乎内心,那么就是滋养,反之就是虚耗。我一向认为,苦痛不堪地强作贤妇,还不如做荡妇算了。真诚,是最好的策略。永远在攫取,却永远不会满足,这种空虚和无意义的感觉,就是对一个人的自我欺骗最深也最狠的惩罚。“静则生明养心有主,温而能断临事无疑。”他者即地狱,自律即自由。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萨特,就会知道,他终身信仰的是存在主义,终身都在鼓励人们承担起自己的自由,承担起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当一个懦夫,把责任都推给他人,让别人背负道德压力,自己当个轻松的受害者。什么是“他者”?简单来说,就是“第二者”,即丧失自我,把自己当成工具去实现目的而不是把自己当作目的的人,就是他者。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提出的两个重要的概念:“他律”与“自律”。当然,康德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吃饭、睡觉,不需要上学、结婚,而是说,把这些“他律”当成真理的人,把意义建造在其上的人,这样的人,就是萨特所说的“他者”。与“他者”相反的,是“自律者”,就是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的人。康德认为,唯有这样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因为一件事是否道德,关键在于动机,而不在于其结果。他说:“自律者关注的是意志本身,而非它的结果。一个好的意志之所以好,并不因为它能达到好的效果,它本身就是好的。即使他没有力量实现它的目的,即使它付出最大努力仍然一事无成,它也仍然像一颗明珠因为自身的缘故熠熠发光,它有尊严,就像那些本身就拥有完整价值的事物一样值得被尊重。”人是如此获得尊严的:因为我们有理性,我们能给自己定规则,而当我们依据自己制定的“自律”行动时,我们就有自由,不再是工具,不再是“他者”。这种能力,赋予了人类特殊的尊严,标示了人与物的根本区别。当你失去了“自律”的能力,就是丧失尊严和自由的开始,也就是坠入地狱的开始。波伏娃曾经把女性称为“第二性”,这与萨特对“他者”的“第二者”的定义高度吻合。第二性的女人,并不看重自己的存在,不把自己当成值得拥有尊重的独立的理性人。当你为了取悦他人而行动,却不是因为这个行为本身的美好而去行动,这一瞬间,你就会沦为他者,你就会沦为奴隶,从此失去自由。生而为人,无论你自知还是不自知,时时刻刻,我们都在为了寻求这些永恒的价值而活着,也就是“自由”和“尊严”。而这两样都不是能够通过成为“他者”,去向他人或外界乞求就能够获得的。你该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从古至今,世上的智者们,都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他者即地狱,自律即自由。你是园中的泉、活水的井,从黎巴嫩流下来的溪水。

有些观点很有意思,谢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