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媒体之道读后感摘抄

自媒体之道读后感摘抄

《自媒体之道》是一本由吴晨光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80,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媒体之道》精选点评:

●这本书讲述了从一个专业且有道德的自媒体从业者的角度出发该如何利用好各大自媒体平台,以及作为平台方该如何坚守职业道德以及如何与创作者实现双赢。作为内容生产方,还是受到了一些启发的,感恩。

●我些干货,这本书不是讲实际操作的,就像《老子》讲的都是些理论,也有很多案例,想做好自媒体就得有好内容,和学会运营

●知易行难。很有逻辑的总结发生的事情,有利于了解大趋势。给了一些一般百度性建议,总觉得是本工具书。有点宏观启示。

●有一些和《超越门户》重复。但尚可。关于算法那几段不错。

●对入门有参考价值。

●整合的书

●一星补充给内部版,实操性还是很强的

●还好吧,有两三点收获也算不错。

●长知识。对自媒体平台、自媒体、用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选题选内容等受到些启发。对算法有了一定了解。干啥都得踏踏实实的吧,各行各业中都有投机取巧赚钱的,要想走的远,还是得有真本事。

●怎么说,这种工具书,就跟看字典一样看就好了。打开目录,寻找需求,扫完内容,done.

《自媒体之道》读后感(一):如何做一个名利双收的自媒体|读《自媒体之道》

推荐指数:★★★

花了很久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了吴晨光主编的《自媒体之道》。这本书是一个同事离开我们部门时送的,因为他知道我也在玩自媒体——其实就是开了个微信公众号。有一搭没一搭的自娱自乐,更文也是随性而为。刚开的时候那个兴奋,但写了一年多,关照度还是不够,粉丝不多,互动留言也少,于是渐渐地失去了兴趣,转为自留地。但心中总是存着一份念想,对那些大V动辄百万粉丝,10万+的爆文羡慕不已。一直想,啥时候自己也能搞出一篇爆款,可惜这一天还没来。

《自媒体之道》这本书算了提供了理论的框架与指导,比较深入的分析了如何生成10万+文章,以及如何运营100万粉丝大号。跟我之前认为的一样,互联网时代不同纸媒,内容固然是关键,传播、产品、渠道、技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都讲流量的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

此书写的虽然有些无聊,但干货还是有的。对于我,终于发现了我文章的一个最大弊病,就是自说自话,不考虑阅读者的感受。自我感觉良好,还经常沾沾自喜,熟不知我一贯自我的风格,长句、拗口、平淡、慢节奏都不符合碎片化读屏感受。

互联网爆文的特点就是短语/段/句、金句、快速推进、设置悬念、画面感,吸引用户,好像美剧一般。再翻看我过去的几篇得意之作,似乎都确实以上成功的要素。其实这个问题之前其他人也讲过,只不过我觉得我的地盘我做主,为什么要迎合你们。现在终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最近再写文时也会想,是否能够与大众共鸣,如此这般是否能抓住眼球。

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就选题、写作手法、标题、排版分篇叙述,下编则主要讲自媒体运营种种。涉及的东西不少,但稍显杂乱,不成体系,毕竟这本书其实是很多作者的文章攒在一起的产物。整体这本书提供了方法、工具,有些实战意义。

下次再写公众号的时候,没准儿就用上了呢。

每本书都有kindle版本,欢迎到我的公众号travelswithus任意一篇文章下面留下邮箱索取所要的书名

《自媒体之道》读后感(二):做自媒体,怎能不了解平台分发的逻辑?——吴晨光《自媒体之道》随札(1)

吴晨光先生是一点资讯的总编辑,几年前我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那时他还是搜狐网的总编辑,当时他刚编辑完《搜狐新闻采编规范》(即后来正式出版的《超越门户:搜狐新媒体操作手册》)小册子,讲述他在“查尔斯张”的支持下大刀阔斧改革搜狐新闻的经验及操作规范。

吴先生惠赐的《搜狐新闻采编规范》

这本小册子记录了大量门户网站新闻编辑的精彩案例,也记录了他的勤勉工作与敏锐思考。

执掌一点资讯之后,他又对自媒体进行了深入思考,成果就是这部新书《自媒体之道》。

《自媒体之道》书影

一点资讯是仅有的堪与今日头条相提并论的算法推送、千人千面的内容平台。由于掌门人对内容的高度把控,今年以来主管部门对内容平台的严格治理行动中,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在这本书里,他讲到了自媒体的运行逻辑。他自然是从平台运营方谈的,但我相信,了解一下平台方怎么想的,对于做自媒体的人来说,应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指出,今天内容生产的权力已经发生了转化——从专业人士到自媒体人。这就如同改革开放初期,在“国营饭店”旁边诞生出一批个体饭馆一样。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的环境下,我们需要认真地去面对今天的形势,进行精细化运营。

作者很直接、很坦率地指出,做自媒体写文章,无非是为了名利二字:“自媒体人到一个平台上发文,无非想获得两个东西———利与名。利,是以钱为代表的收益;名,是內容展示、点击、分享、收藏、用户停留时长等指标的综合数据。”

另一方面,“平台要做的事情,就是先定义优质内容,然后把利和名分配给自媒体人。”这是理解自媒体运营的很重要的逻辑前提。

自媒体平台怎么判断优质内容,亦即优质的号?有六个要素或维度:

第一是原创度。当前,自媒体号互相抄袭情况非常严重,做号党猖獗,优质号必须是原创。

第二是垂直度。一点资讯(其他分发平台也是)的分发逻辑是千人千面,如果自媒体号定义得非常精准,推荐文章时也就非常精准,就可以把相关内容发给对它感兴趣的人,增加文章的点击率。

第三是活跃度。主要考察一个账号每周、每月发文的数量和比例。

第四是关注度。所谓关注度,是指某个自媒体的订阅数,以及用户订阅之后,这个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有多密切。

第五是知名度。这个指自媒体作者的身份,或者说江湖地位。平台又把自媒体人分为三类:名人、达人、普通人。

第六是内容质量。号是由文章构成的,文章质量决定了号的质量。

“利”,首先指的就是钱。平台的钱是怎么分配的?

首先,自媒体对平台流量的贡献,是在钱的分配上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其次,自媒体的原创度、垂直度等指标,也是衡量对钱的分配的重要因素。

在“利”里面,除了钱之外还包括资源。给自媒体人的钱不到位时,可以提供其他资源作为补偿,如提供广告位资源等等。

各大自媒体收益表

算法如何控制“名”?

名就是影响力。如果如果从单篇文章的角度说,它包括点击数、分享数、评论数、收藏数、用户停留时长等;而对公号来说,名是订阅数以及订阅后公号与粉丝之间的黏度。

名,是在内容分发过程中实现的。

谁有权力对内容进行分发?

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编辑拥有这种权力。

但在今天,又有两种力量参与到了内容分发之中:一是社交媒体让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自己朋友圈、微博设置头条;二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让算法同样具有内容分发的权力。

算法推送实现精准分发有三个要素:一是用户画像,二是文章画像,三是算法模型。

用户画像是平台对用户的判断:他是谁?喜欢什么?

文章画像是平台对文章的判断:这是什么内容?是图文、视频还是图集?是时政、社会还是财经?这个内容是好是坏?

算法模型是平台在用户画像和文章画像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匹配?

这三个中间,文章画像是自媒体人需要高度关注的。

一篇文章进入平台,都是先经过反垃圾模块的过滤,去除有害政治信息、低俗内容、虚假广告、标题党文章等。所以,自媒体人要在写文章过程中避免有这些内容。前一阶段简书隐藏了大批文章,就是这种人工智能操作所致。

经过了过滤环节之后,算法或者编辑给文章打标签、做分类,文章就聚集到各种池子里,这个过程就叫作“召回”。按照文章的标签分类以及不同的属性,它们被分配到各个池子里,如热点模块、本地模块、精品池模块等。

最后是分发过程,主要是针对某个用户的信息流,推什么不推什么、先推什么后推什么。这就是排序。排序也有很多讲究,这里就不多引述了。

从平台的分发流程来看,如果自媒体人想要自己的文章得到更精准的推送,就要让自己的文章属性更加鲜明,以利于编辑和机器打标签;内容更加精准、垂直,方便编辑匹配用户。

《自媒体之道》读后感(三):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与运营技巧:3星|《自媒体之道》

在卖书网站上介绍本书,吴晨光是作者。实际细看书的封面,吴晨光是编者。书是多篇文章的集结,吴晨光写了3篇。

全书主题是自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涉及到内容创作、内容包装(标题、格式等)、运营技巧、融资等各方面。总体来看有一些值得参考的信息,但由于是不同作者写的,主题不够清晰,风格不够统一。

有几位作者是偏文艺的,内容在我看来可以再精简一些,就事说事,不要往哲学与政治上转。

电子版副标题是:一点资讯内部操作手册升级版,教你写出10W+的爆文。如果这真的是内部操作手册的升级版,我认为这个操作手册的可操作性比较差。

吴晨光最得意的一张图,他起名叫“水源生态平衡图”,在书中出现了两次,不过这张图并不适合在电子版中展现,文字太小,在电脑的大屏幕上都看不清。

总体评价3星,有一些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而在冷启动中,重中之重则是用户打开之后呈现的第一屏,大概有五条信息。测试表明,如果在这五条中,用户点击了一条,那么它的次日留存率就会比没有点击的情况高一倍。#72

2:在自然界,有一个生态平衡的理论,就是草、鹿和狼之间的平衡;在信息领域,也应该有个“文态平衡”的理论,正面报道相当于鹿,负面报道相当于狼。如果负面全部被灭掉,正面太多了,对公司、对社会也都不是好事。#121

3:我在野马身上已经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关于野马的报道到现在为止,在《南方周末》上已经发过五次。我的《南池子之劫——北京旧城改造》系列也持续地关注报道了近十年,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发生在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594

4:关于文章的写作,这是一本书也讲不完的。在此推荐几本经典著作,也是很多优秀记者的教科书:(1)《〈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2)《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3)《深呼吸:未曾公开的新闻内幕》(《中国青年报》前记者张建伟著)。#725

5:避免晦涩,尽量口语化例9原:极寒天气袭美改:美国冻得不轻气温低过火星#800

6:新闻管理机构发布的禁语中,曾要求不得将海峡两岸和香港并称为“两岸三地”,避免形成对澳门事实上的无视。但目前这种用法较为多见,尚无媒体因使用“两岸三地”而被批评的信息。#1395

7:如果你的视频只是固定的摆拍,镜头没有任何变化,那即便内容再吸引人,在视觉效果上也会让用户觉得很疲劳。“推、拉、摇、移、跟、甩”是拍摄的基本手法。#1516

8:据我们观察,目前国内同类的产品大多还处于所有信息依赖口播,画面信息完全展示口播台词内容的阶段,不但组合起来让人感觉缺乏创意,而且相同时间内传递的信息密度较低。#1843

9:腾讯视频制作的“十条军规”是:“一个场景一件事,网友不是看电视。20秒内进高潮,前戏太长很无聊。现场视频才抓人,别拿空镜糊弄人。字幕标题请配好,不开声音也明了。……#1977

10:一点资讯的分发理念与头条相近,但不等于头条。今日头条负责人曾经说,头条没有总编辑,也没有编辑,只是搬运工,不负责提供价值观。这一点最终被主管部门诟病,《人民日报》连续多次发文批评这种错误导向,头条也因此被严厉整肃。#2207

11:我也见识到了稿子是如何野蛮生产出来:从贴吧、微博、微信、门户里扒拉出300~500字,再加上自己的“修饰”和“想象”,然后贴上三张图,取一个标题,发布。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每天“写”20篇。#2290

12:遇到厉害的做号者,他们组成三四个人的小团队——我们称之为“做号党”,一天就能生产100多篇稿子,不求质,但人海战术仍然对应出百万点击量,差不多是千把块钱。#2292

13:今日头条也好,一点资讯也好,UC头条号也好,你们看到的、吐槽的那些水文或者垃圾稿,那些标题党和耸人听闻的文章,90%以上是由这些“职业做号人”生产的。#2305

14:离北京20分钟高铁的廊坊,有一家专门做平台号的公司。公司近百人,每天产出几千篇文章,单个平台每天阅读量1000万保底。不久之前百家封杀了这家公司2000个违规的账号,但他们依旧每天开工,丝毫没有受影响的迹象,可见生命力之顽强,利润之高。#2316

15:多年前,王微(土豆前CEO,追光动画创始人)曾对低质量的UGC内容有过“工业废水论”。细看这些暗中支援,甚至放宽条件的平台,大多是内容分发市场的追随者。毕竟,当“随刷随有”成为市场标配之后,必须要有大量内容填充。#2346

16:微信的谣言模型库是现在国内最全的一家,这当然也和微信“移动端一哥”的地位有关。#2355

17:但2017年6月21日,新华社微信公号《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这篇很短的文章,迅速成为现象级作品,而且被外界戏称催生了“刚刚体”,并引来大量的评论、围观和学术研究,多少还是有些出人意料。#2401

18:但在自媒体之中,没有人负责“兜底”。一个佼佼者比旁人只高出一点点,但他的水准恰好突破了金线,那么就可能收获极高的定价。而另一个人也许只差那么一点点,却完全可能无米下锅。这是自媒体的机遇,也是自媒体的残酷。#2731

19:好的资讯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信息本身。优美的文字、严密的组织、清晰的逻辑——这些是次要问题,都是为信息本身服务的(但并不是说就可以完全忽视)。这样说,可能对那些优秀的特稿记者会有些打击,但事实就是如此,特别是在某一个垂直领域内。#2901

20:答案当然是不能。我们内部曾经做过讨论,在白板上列出无数种我们已经拥有的竞争力,然后再做减法,减到只剩一种,绝大多数人选择了“中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中立性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尤其是在电商目前这个阶段,#3015

21:所以,亿邦的理念是不能被左右的。反映在业务上,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带公关性质的钱不能碰。亿邦的编辑团队是谢绝车马费的(当然这个原则也是逐渐树立起来的),也不能参与公关性质明显的商业项目。#3020

22:新媒体是内容、服务、关系三者之间的能量集合。内容吸引用户,服务带来流量,关系产生互动。新媒体是机构形象公关、在线服务的最佳载体。它可以较好地完成两大使命:传播和服务——接地气的传播和可持续的服务。#3170

23:以某平台相似内容产生的数据为例,视频内容播放13万次,而图文内容阅读只有1.2万次,#3428

24:Q2:什么样的自媒体容易得到资本青睐?1.老道消息:正确的时间和领域,“自己人”,好公司,没对手2014年“双创”达到高潮,总理去了中关村大街。从那个时候开始,互联网拿钱比较容易,还有体育领域。#3552

25:星火财经:A轮前都不按套路出牌自媒体投融资在A轮之前都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资本看中你了,就投了。而且投之前肯定也就想好了,这笔钱亏了也就打水漂了。#3853

26:“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冷启动时,不负责任的算法其实调动了人意念中“恶”的一面。#4042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