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粱红了几千次》的读后感大全

《高粱红了几千次》的读后感大全

《高粱红了几千次》是一本由李锐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18-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粱红了几千次》精选点评:

●“在吕梁山干旱贫瘠的黄土塬上‘历史’这个词儿,就是有人叫谷子黄了几千次,高粱红了几千次。”——这是《高粱红了几千次》这本书的作者对自己笔下发生在吕梁山区那些故事的总结。任凭人们带着真理与信仰、带着暴力与革命、带着激情与冷酷、带着憧憬与绝望,一但闯入这历史的大车,不拘小节也好,锱铢必较也罢,结果如何都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因为你无论如何都拦不住历史前进的车辙。历史是无情的。

●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这个评论有水军?

●震撼人心的伤痕文学作品,是真实人性的直白体现,是理想与现实,欲望与自律等人生与社会矛盾的血脉喷张,善良朴素的人性在吕梁山黄土塬上一代传承着一代,李锐老师经典的传奇故事也经久不息!

●故事折射荒诞年代的人际关系,出身是一个人背负的枷锁,何况这个出身还是随意可以操纵的,如戏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性之恶还是一如既往。

●高粱红了几千次,说的就是历史,就像谷子黄了几千次。 作家李锐的《高粱红了几千次》有六个故事,读完之后觉得好凝重压抑。他们穷极一生追求的似乎都离他们越来越远,就如镜中月水中花。那个时代的存在也许有他的必然性,但是真的让我喘不过来气,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番苦辣辛酸

●残酷、封建、愚昧、真实,悲悯黄土地。

●随着近期对“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这一系列的作品的阅读,深感伤痕文学的强大之处!读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同时,也让我们对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与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非常佩服这个作家,推荐一读!

● 这次参加宿州读书会的共读活动书目是作家李锐的《高粱红了几千次》,又一位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

●颇有苍凉感:几千年起于泥土的生命与活力,都绝望地回归泥土之中。即使是金红的日光,虽然足够灼人,也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高粱红了几千次》读后感(一):高粱红了几千次《宿州书友会》

最近有幸读了李锐的《高粱红了几千次》,不得惊叹李锐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的作家,每次读他的书都让我深深的折服,感叹中国还有这样好的作家,给我们好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深刻的反省。

很喜欢《传说之死》,六姑婆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她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刚强,坚韧和执着。六姑婆七岁那年父母双亡,从此她只能和弟弟妹妹相依为命,从七岁那年她就成了一个持家的女人,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临终前交代她一定要让弟弟妹妹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六姑婆为了更好的照顾家里,在十六岁那年竟然选择毁容终生不嫁,从此,她用一张麻脸,一尊菩萨,挡住了嫁人的困扰。后来她的弟弟做了共产党,妹妹嫁给了国民党,在弟弟被抓后,她用了大智慧救了弟弟一命,再后来,她又排除万难收养了学康,爱上了挑水的冬哥,并在那年夏天,真正的做了女人。最后学康和冬哥都死了,六姑婆最终没有守住身边所有最亲近的人,自己也香消玉损了。

《黑白—行走的群山》描述了两个年轻知青为了理想,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故事。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发誓要把青春献给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白是因为爱上了黑,14岁就不顾母亲反对,勇敢的选择和黑一起走了。黑九次拒绝了回城的机会,和他一起插队的知青都陆陆续续走了,黑好像被道德束缚了,他的双脚好像被一股力量牢牢的困在了那片泥土里,后来他们有了小山,白把小山送回北京后,毅然坚决的为了爱情又回到黑的身边,后来他们死在了那个山村,为了一腔热血,为了完成梦想,为了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们执着的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运河风》中李京生在北京瀑涧中学读书时,因为忍受不了农村同学身上散发的臭味,这种行为被同学史淑萍称为是需要好好改造的严重思想感情问题。李京生由开始的不适应环境到结交了白保宗,刘富金两位朋友后,自愿成立学雷锋小组,教白保宗吹口琴,给刘富金带饭,他是善良的,帮助了两位朋友共同进步。相信每个人都忘不了中学时代,那是我们青春的记忆,我们也有这样两位好朋友陪伴我们共同学习,进步,中学时代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时代,我们更要珍惜如今能吃饱穿暖,在明朗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光,在那样艰苦的时期,大家都能克服困难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那?

每个人活着都很不容易,我们唯有跌倒了笑着继续奔跑,唯有努力学习,坚强不息,努力做事,认真做人,才能更好的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坎坷,希望每个人都能热爱生活,都能幸福,快乐!

《高粱红了几千次》读后感(二):高粱红到了我的心里

《高粱红了几千次》分为好几个小故事,第一个是《青石涧》讲的都是时期陕甘区的淳朴民风故事,首先讲的是一个羊倌的故事,一位老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去上媳妇,把自己的棺材卖给亲家,换来一个已经大肚子的新娘,羊倌觉得自己很委屈,可又深知自己的实力实在无力能娶一个黄花大姑娘,就默认了,可是内心却一直煎熬,直到生孩子的那个夜晚,他得知这个孩子居然是自己老丈人和自己媳妇的,他内心更加崩溃了,本以为他会这么过完一生,可是后来居然发现自己媳妇背着自己和新来的老师滚混在一起,他一怒一下,揭穿这一切,老师被辞退,后来自杀,老师的母亲也相继去世,羊倌觉得自己杀了两个人,最后只能把怒气撒在媳妇身上,逼着媳妇和自己离婚,最后还把父亲的棺材要了回来,最后离了婚的媳妇嫁给一个大财主,他的内心又一次崩溃,继续当自己的羊倌,看了这个故事,我的内心是沉痛的,是悲哀,不知道该为谁悲哀,可就是莫名一种的一种悲哀,可能是为那个时代吧,我经常在想如果我要是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会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实在不敢想象。 《运河风》讲的是一个官家子弟上一个农村的学校,他热爱帮助困难同学,他谦虚好学,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学生,没有得到同学的认可,甚至团支书经常会讽刺,就因为当时是一个论成分的年代,你家庭好了,大家就鄙视你,其中有一个女同学,就因为家里是地主,在学校实在是抬不起头来,为了惩罚自己,饿了七天没有吃饭,最后晕倒,可能是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我实在体会不到那种心情,但是通过这本书的描写,我可以看书期间,人们内心的活动,是怎么样的煎熬,是怎么样的小心翼翼的生活,陕甘地区本就生活贫穷,思想落后,加之思想,导致当时人们生活更加艰难。 尽管生活艰难,但作者却给出一丝丝希望,羊倌的希望就是考察队和那个标杆,考察队的人都是大城市的人,他们建的标杆的时候,羊倌一直陪同着,尽管考察队走了,可是留下的标杆确是羊倌心中的希望;李京生的希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入了团员,地主孙女的希望就是那个历史老师,尽管他俩的成分都不是好,可是历史老师表现出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也给了地主孙女一丝希望,所以这就是作者赋予这本书的一种力量,任何的时代都会有不公,会有苦难,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自己的希望,尽管生活在这和平年代,可是我还是要继续自己的生活,我们都有自己的使命,苦难不可怕,可怕的我们丧失希望,没有人能随便成功,也没有人活的那么轻松,大家都有自己要背负的责任前行。愿我们都被生命温柔对待,如不能,我们就勇敢面对,继续加油。

《高粱红了几千次》读后感(三):无情的时代 暖暖的人心 ——作家李锐《高粱红了几千次》读后感

印象之中,我第一次阅读作家李锐的作品即是手头的这本《高粱红了几千次》。。掩卷读罢,我不仅对书中这些悲剧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许多同情与怜悯,庆幸自己生长在如今和平安定的年代。

“在吕梁山干旱贫瘠的黄土塬上‘历史’这个词儿,就是有人叫谷子黄了几千次,高粱红了几千次。”——这是《高粱红了几千次》这本书的作者对自己笔下发生在吕梁山区那些故事的总结,充分体现了无情的时代大势和小人物们互帮互助、无私有爱的暖暖的人心。

本书以“高粱红了几千次”来指代历史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如同树上的年轮一般。也如同用日月的盈亏和潮汐的涨落来指代时间的流逝一般,确实巧妙。

《青石涧》里他的父亲和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只得娶了一个怀了别人孩子的女人因为无力支付迎娶一个良家女子的聘礼,即便如此还是花光了父亲的“棺材本”。婚后由于内心无法接受戴绿帽子的阴影使得他对妻子百般凌辱,妻子的孩子也没能因体弱去了。因为他的冷淡,妻子又出轨前来支教的老师被他发现,终于他按捺不住心里的怒火和妻子离婚并由此换回了老父亲的“棺材本”。缘来缘又去,一切又回到了娶亲前的起点,父亲还是没能看到他有后绝望过世,这个羊倌只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放羊生活中形影单吊。我由感到人性的悲凉和道德的无助,无情的时代是他个人悲剧的根源。

《运河风》里干部家庭出身李京生为了追求进步,和农民出身的两个孩子刘富金、杨留根结为帮扶小组,本想可以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但是身处时代洪流,除了能够感受“运动风暴”的巨大威力,他们这些底层人物的淳朴善良又能改变些什么呢?但无情的是时代,暖暖的是人心。作者在本章中在灰暗的底色中,穿插了些许亮色的描写,比如对学校中师生情、同学情的真挚描写和深情描述。

《传说之死》和《黑白——行走的群山》两章虽然发生的故事背景大相径庭,但是都在娓娓道来的故事当中歌颂真善美, 歌颂人间的真情,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时代大势进行了无情地控诉,这些,都体现在作者的字里行间。

正如本书名《高粱红了几千次》所揭示的,不管“高粱红了”多少次, 这一出出、一幕幕的悲喜剧在历史的长河里以不同的时代背景、相似的故事情节上演了多少回估计是数也数不清了,不管科技怎样进步、思想如何变迁,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的人儿在时代历史的面前都是那么的渺小卑微,无足轻重。历史长河的一个小小的涟漪,都足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未知的变化,时代是无情的,但人心是暖暖的。

《高粱红了几千次》读后感(四):生命的厚重

印象中,我应该是第一次读到李锐的文字。初读之下,便有了一种惊为天人的感觉。我不知道市井坊间对李锐的文字作何评价,但在我看来,李锐的文字仿佛是带有生命力一般的,坚韧但总带有一种极为悲凉悲壮的气氛,就如同《高粱红了几千次》一般。 《高粱红了几千次》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吕梁山间,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就像人们一贯认为的,那个时代是充满了故事的时代。在那个时候,不知道发生了多少的悲欢离合。对更多的人来说,他们宁愿选择忘记自己曾经经历过,如果有可能,他们宁愿不曾生活在那个时代。所有一切的愿望,如果我们有选择的话。但是,我们却别无选择,因而只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在梦里回忆起那年那事那人,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那种痛彻心扉却又无可奈何的感觉。。。 《传说之死》讲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的一生的故事。她曾经是这座城市里的传说。从年轻到死亡,她一直被所有人念叨着。年轻的时候,老父亲临去时候的一句嘱托,让她毅然的毁掉自己的容颜,心甘情愿的担负起挑起整个家庭艰难前行。大革命了,面对着已经长大的弟弟,她不忍心看着他行走于刀尖之上,又心甘情愿的成为他的交通员,为自己的弟弟一次又一次的出生入死。当弟弟身陷囹圄的时候,又是她孤身一人直入官府,以命相逼,救下自己的弟弟。革命胜利了,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族人们一个个的倒在枪口之下,看着那个刚满周岁的孩童在一夜之间变成孤儿,还是她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之中,将这孩童抱回了家,就像当年救自己的弟弟一般,义无反顾。了,辛辛苦苦抚养了十几年的孩子被人扔下了河,活活淹死;与自己相依为命的老伴也被人在批斗台上活活打死。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将这个传说打垮了。雕花的檀木大床上,是少年花团锦簇的尸骨,女人死在了一旁。女人活成了这座城市的传说,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对于这个女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知道,这个女人做下所有事情的出发点就是那样的简单,她只是想自己在乎的人好好的活着,她只是想这一辈子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天这地也就足够了吧!至于其他的纷纷争争,她又何尝有一日在乎过?! 李锐的文字就是有着这样一种刺痛人心的力量。他写出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虽然简单平凡,却也充满了无限的悲壮。读他的小说,曾经几次忍不住流下眼泪,虽然自己不曾经历过那些只在人们心口之间相传的故事,虽然自己不曾经历过那个乱七八糟的年代,但是在李锐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我们和李锐一起冷眼旁观者、着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心痛、悲哀,几欲呼喊,却又无可奈何。。。李锐说,在吕梁山干旱贫瘠的黄土塬上,“历史”这个词儿,就是有人叫谷子黄了几千次,高粱红了几千次。历史,就是这样子的吧!

《高粱红了几千次》读后感(五):特殊的时代、无奈的人生 特殊的时代、无奈的人生

看了李锐老师的《高粱红了几千次》感觉心里很沉重,在我看来书中故事里的人是不幸的,他们的不幸既源于自己,又源于时代。他们赶上了自然灾害,赶上了,赶上了几乎所有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吃不上饭的时代,其他都成了奢侈。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书中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他们的需求很简单,很多都仅仅是处于需求层次的第一层,尤其第一个故事中所讲的事情更是匪夷所思,让人无法接受,可是回过头一想又深觉无奈,因为太穷了,没有办法,但凡有别的办法有一点点钱也不会这样过日子。可是能怪他们吗?与世隔绝的大山,世世代代山里的生活限制了思想、限制了发展、也限制了未来。除了无奈又恨其不争,不能再糟糕的日子为什么不走出去尝试一下,也许另有一番天地?也许最大的无奈就是被桎梏的头脑,没有了思想的源动力和谈行动?何谈改变?只能一年又一年在看不到尽头的生命中,茫然无措地生活。

时代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故事二中的同学们他们是那么的可爱,思想那么的要求上进,为了靠近组织,为了思想上的进步用不吃饭来和家里划清界限。这也许现在看来是很难理解的,然在那样的时代却得到了大家的理解。我们最不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出身,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百善孝为先,可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很多家庭成分不太好的人都对自己的父母长辈产生了怨恨心理,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要和家里人划清界限更甚至断绝关系来表明决心。时代的特殊产物是一个时代的特点,是历史的产物,现在看来这种热血依然让人兴奋。

《高粱红了几千次》这本书作者主要关注那些社会底层的人民、艰难且病态的生命,书写他们的生活困境,揭示生存的真相。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人们仅仅为了最基本的需求而努力着,但最后不得不向命运低头。作者通过他刚硬、冷峻的文字,通过故事表达了对生的尊重和敬畏,和对死亡的同情和怜悯。

现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出生赶上了好的时候,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富足,思想也更加的开放,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收到了极大地启发,我们享受到了更好的物质生活,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国家的扶贫政策也都走进了山区,相比于书中的时代我们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这样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不上进。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不得不说这一系列的几本书真的很好,很良心,相比于现在的快餐文学,我们太需要这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来丰富精神世界。同一系列还看过了《守望者》也很不错,希望有机会可以继续看到这一系列别的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