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基地(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人类基地(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人类基地(珍藏版)》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沈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基地(珍藏版)》精选点评:

●特别喜欢郝景芳的《阿房宫》,历史的苍凉感。看了一半弃了。

●不是加个穿越,就叫科幻。也不是加点幻想,就叫科幻。科幻背后,应该是有严密的科学依据与逻辑的,只是暂时技术达不到而已。

●整体质量一般吧 最后一篇有点戳到我了

●迷上了韩松,我要多看几部他的作品。

●封面大大写着刘慈欣,确实,只有大刘这篇不错。多数文字竟然有读网文的快感。啊,中国科幻啊。

●梁清散老师那篇出乎意料地好。

●挂了个刘慈欣的名字,其实只有一篇是他的

●刘大大一如既往的深思文,看到第二篇郝景芳的阿房宫有点懵圈的文字叙述。。。这文字看起来好奇怪不知道是不是编辑的问题

●挂大刘的名字,带着一堆臭鱼烂虾写的东西

●质量不高。

《人类基地(珍藏版)》读后感(一):【须叔试读】中国风科幻,不忘历史方能探索科幻未来

每次看到科幻,就会想到智能,想到去探索。其实科幻还有另一种样子,比如和中国风相结合,和中国古代名人相结合。《阿房宫》就是一篇和古代名人相结合的科幻小说。

《阿房宫》的作者郝景芳,当品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总以为自己知道作者接下来会是什么,却发现跟不上思路,作者总可以用一波几折来把这个故事带到别的道上,非常有意思。

倒霉的阿达父母死了,他一个人坐在船上,结果发现前方有个岛,还是用GPS也找不到的岛,瞬间想起桃花源记,莫不是这个岛也大有来头。作者介绍了这个岛:四周被雾气遮掩,看不清全貌。瞬间神秘感就出来了,这种好似看清楚,又好似看不清的朦胧感,让人感觉有种仙境的意味。这个岛很小,小的什么程度:除了沙滩,一座小山和树,一无所有。

就这么小的岛,阿达竟然发现有个无字碑,而碑旁有条路,路头有个门,门内石洞,洞里有许多人像。洞里还有奇怪的声音,这个声音告诉他可以长生的方法。本以为这要往神话上发展了,作者却转了个弯。准备长生的阿达却遇见了海盗,他被扔进了海中,后来渔民救了他,结果他发现自己来到了浙江,没有证明没有钱,想回北京也是难。瞬间回到了现实,唯有在现实生活中,这才是难倒英雄汉的事情。

为了生存,阿达把小岛的东西卖给了倒古董的陈胖子,自己把秦始皇人像带回了北京,又送到西安给卖掉了。结果怪事情发生了,被卖的秦始皇人像竟然回到了自己家外面。以为作者要把这个故事往灵异故事上走,结果是买家发现秦始皇人像不是出土的东西,给退货了。

至此,秦始皇人像与阿达的故事才算是铺垫好,真没有想到之前石洞里的声音是秦始皇人像发出来的,阿达自以为可以控制得了,却没有想到一步一步全在秦始皇人像的算计当中。

《阿房宫》是《人类基地》中的一个故事。从《阿房宫》中既可以读出东方历史的印迹,又能品读出守信重诺的味道,人在顺境与逆境时不同的选择,可以看出很多内涵东西。

《人类基地》这本小说是一本科幻小说集,由专业科幻编辑根据连续二十年的最佳科幻小说选出集结成书,是中国科幻小说基因库”的第三卷——“东方文明卷”。

这里有刘慈欣,郝景芳等中国科幻文学巨头的作品。比如刘慈欣的《诗云》,比如郝景芳的《阿房宫》,比如张冉《晋阳三尺雪》,夏笳《汨罗江上》等等。

正是因为中国有着这些作者在科幻领域不断地耕耘,他们耕耘的精细,也终收获的丰硕。所以这些作者基本上也都是雨果奖,轨迹奖,银河奖等国内科幻大奖获得者。

必须指出,《人类基地》中这些科幻故事都与中国的历史,人物,事件相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东方古老文明的神秘,故事恰好打通了异时空,让这些原本不可能出现的人物出现。

通读这些作品,字里行间的那种东方古文明的奇特与玄幻,恰好构成一个向世人展示平台。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科幻小说在未来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人类基地(珍藏版)》读后感(二):【须叔试读】科幻与历史融合

收到这本《人类基地》时,我刚好在读一套历史类读物,迫不及待,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中的9个科幻故事,选取的角度都是科幻与历史交融可能产生的结果。

正如本书序言所说,科幻会通过时间旅行等话题,直接涉及某段历史,比如本书中的《三国献面记》,通过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将穿越者和对历史的改变合情合理地描述了出来。

科幻小说这种题材,原本是从国外而来,流行到国内,最开始一直以一种“高科技”“未来想象”的面貌呈现。这本书中的一些故事,则将中国古代的传说与科幻结合了起来。比如郝景芳的《阿旁宫》,就将秦始皇寻求长生的传说与技术性长生连接在了一起,呈现了一种新奇感。

其实,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如果放到古代,就是当年的科幻,甚至魔幻了。所以,当科幻与历史融合,这种科幻小说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想象,还包括对历史的重新解释。

开篇就是大刘的《诗云》,讲述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当技术足够强大,是否能完全掩盖艺术的光芒?是不是所有的艺术,其实不过是高等技术的综合?

大刘这篇文章中,延续了其一贯擅长写大场面的文风,吞食帝国毁灭的过程,写得大气磅礴、美轮美奂。就像《三体》中,被二向箔攻击的银河系一样,与无声无息中,碾碎一个文明。

第二篇《阿房宫》则有点像一个探险故事,寻求长生的秦始皇,果然得到了长生,然而他的身体却无法自主,不妥善安置的话,活了千年的他一样会死。这种状态,其实更接近于鬼魂,能够看尽天下,却主宰不了自身。这样的长生,谁会想要呢?

第三篇《天下之水》更接近于奇幻,当然如果把书中那片水,当做外星文明也无不可。但作者的描述方式,比较接近于年轻人更喜欢的奇幻风格。借助历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来填筑史料不足而留下的空隙,这也是科幻小说与历史结合时,常见的写法。

《晋阳三尺雪》则讲述了一个穿越到唐朝当了王爷的穿越者,为了能回到自己的世界,做了无数努力。虽然我们总是想着如果当初,但历史很多时候,并不能随个人意愿而改变。

这一点,同样是穿越题材的《三国献面记》就更明显了。关于穿越回古代的设定和一系列规则,是本篇文章的两点。尽管当事人觉得与历史大相径庭,结果却发现,原来他们能做的改变,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历史的尘埃,还是结结实实,并没有被吹得四分五裂。

穿越者对历史能做的最大改变,还是《汨罗江上》。这里对穿越者与古人交汇后和与历史事实的矛盾做了一个很巧妙的设定,把某段历史像截取拷贝一样,截取出来,现代穿越者一次次进入这段历史,尝试改变既定结局。

《一览众山小》和《春日泽.云梦山.仲昆》都是一样的迷幻风,特别是后者,带着奇幻的色彩,讲述了一个关于机关术的故事。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但记载内容有限,于是想象可发挥的空间就足够大。

历史名人记载在了史册里,而众生则大部分没什么东西留下。最后一篇《广寒生或许短暂的一生》,用一种文献检索的方式,回顾了一个或许很普通的人的一段生命。在晚清至民国期间,他留下了一点足迹,但也仅仅是一点点。

他的文章显示,他有极高的科学素养,但同时又情商极低,总是得罪人,最终湮灭在历史中不见回响。他最后如何了呢?

整本书读完感觉大刘的作品最大气耐读,有几篇作品偏奇幻风,只能勉强算搭上科幻的边。

当科幻与历史融合,可供想象填充的细节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悠远流长,我认为这是中国科幻作品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人类基地(珍藏版)》读后感(三):【须叔试读】当科幻混搭中国历史文化——读《人类基地》有感

这本《人类基地》是中国科幻小说基因库的三本新书之一,由郭凯主编,收录了近20年来和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9篇科幻代表作品。如果从是否读过这些故事来计算的话,这本书不算新书,更像是与诸多老朋友重逢——里面绝大部分的故事都在历年的科幻年选中读到过——那就来重温佳作吧,也许有新的启发呢。

9个短篇作品来自于不同的作者,开篇是刘慈欣的《诗云》,也是这本书中我觉得科幻与历史融合得最好的一篇。在吞食帝国完成对太阳系两个世纪的掠夺之后,掌握最先进科技的神统治着无数星球,恐龙成为其麾下环形帝国的主宰,而人类沦落为恐龙们饲养的小家禽……当偶然的机会,人与神对话,神被人类文明中的古代诗歌所打动,化名为李白,想要写出绝美的诗篇,却不能如愿。最后神动用科技的力量,不惜毁灭太阳系作为能源,穷尽了汉字所有的排列组合做出了海量诗歌库的存储器——读到文末,是壮观如银河系的诗云描写,当年阅读时的那种震撼又重回心间!结尾时,地球被古诗拯救——神制造了空心的地球存于世间。但遗憾随之而来:即便科技的力量能写出所有的诗歌,那又如何呢?打动人心的作品不能被检索和鉴别出来。作者在最后的对话中传达出信息:人类情感共鸣的部分不会被极致的科技替代。

第二篇是郝景芳的《阿房宫》,本书封面的作者标注为:刘慈欣等著,封底的摘要就来自郝景芳的这篇作品,大概是因为两人都拿过雨果奖,属于名气更大的作家吧。这篇故事的主人公在海岛山洞中得到秦始皇真人塑像,在其冥冥指引中把秦始皇送回阿房宫,两人之间的对话掺杂了作者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多种思考,属于很个人化的表达。严格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篇奇幻而不是科幻——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我也时常觉得迷糊。曾有朋友看完景芳的很多作品后,惊讶地问我:“这算是科幻吗?” 我说如果你以为她的作品都是北京折叠的风格,那一定会诧异,因为获奖的《北京折叠》是一个特例,她的作品大多是另一种风格(包括这篇)——在行文之中有很多意识流的内容,所以读起来不是硬科幻的风格,更像食材加工过程中不停勾芡之后的感觉。

第三篇是韩松的《天下之水》,写郦道元对水的观察,也是对外星生物的观察,隐含着对空间和时间的思考。文章很短,像写一个片段场景的小随笔,不及细看便忽逝而去。

第四篇是张冉的《晋阳三尺雪》,一个穿越回五代时期的人,通过超越时代的一些科技发明,到底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改变历史呢?故事带着几分风趣和些许调侃,属于历史冒险类故事,可以轻松读一读。

第五篇是飞氘的《一览众山小》,背景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历程。第1部分讲孔子在各国的经历,比较现实;第2部分是孔子登泰山,跌入空心山洞之中,看着满天星斗蜿蜒攀爬而上,很奇幻;第3部分是来到天上,与黑影讨论宇宙运转的真谛,用神灵的视角观察世间变迁循环,比较科幻;文末重回现实之中,孔子用他能改变的作用去改变,最后定格在黄河边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上,很有镜头感。总而言之,这篇的科幻部分有点玄,但和中国文化融合得当,整体还不错的。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文字清爽,阅读感很好。

第六篇是拉拉的《春日泽·云梦山·仲昆》,用偃师制作跳舞人偶的故事为主题,穿插了朝堂兄弟之间的权谋和与公主的爱情。文字流畅,故事情节起伏,很吸引人往下看,结尾是意料之外的反转,但我觉得结局有些残忍,真不愿接受。通篇而言,是一个典型的中式奇幻故事,和科幻不太有关,阅读感有点像在梦境,几分真实,几分迷离。

第七篇是夏笳的《汨罗江上》,这篇文章的结构相当有巧思:主线故事是在心理学实景模拟考试中,截取了一段历史的时空片段,让主人公身入其境,劝屈原不要投江。主人公化作各种身份进行劝说,一次次失败后最终让屈原的意识超然于时空外,成功通关。副线故事是作者与一位科幻作家小丁的超时空邮件对话,穿插了作者的创作过程,也有作家对作者的鼓励。故事中的作家小丁因病英年早逝,看到这里,不觉一痛,这就是文章的隐线——以此纪念2007年病逝的科幻作家柳文扬,文中的不少元素都来自他的作品。至今我都还记得当年在电脑前看见消息时的惊讶,当星河和吴岩陆续发文悼念的时候,我依然不相信那个能把各学科知识信手拈来,文采飞扬写进科幻故事里的柳公子没了,还不到37岁……时隔两年,在豆瓣上看见小姬写的一篇纪念文,依然让人唏嘘不已。07年后,随着大刘的作品获奖,科幻被越来越多的人得知,《流浪地球》还被拍成电影赢得了40多亿票房……只是时光不留人,影片中的演员吴孟达走了,科幻作家叶永烈老先生去年也走了……回想英年早逝的柳文扬,更觉可惜,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他留下的那些科幻作品,依然会迎来新的读者,继续被他的文字和故事打动。

第八篇是宝树的《三国献面记》:大型连锁面馆的富二代女接班人跟随时光机穿梭回三国赤壁战后,想让曹操吃一碗面来进行品牌宣传。科幻的成分不多,更多穿越小说中幽默、戏说的味道,还夹杂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当调料。结尾是曹操替身的设想,能够出新,但整篇故事和科幻的关联度并不太高,适合看个热闹。

最后一篇是梁清散的《广寒生或许短暂的一生》,讲述主人公用各种科技手段在晚清的文献之中,通过文字的些许痕迹,发现了一位中西思想碰撞下很有意思的人物广寒生——有超越时代的科学素养,却又在人情世故上无比笨拙。这篇文章细品之下挺有意思,历史上文字作品的传承,遗失的是大部分,留下的是少许,在有限的蛛丝马迹中看到一个人,也许他有波澜壮阔一生,或许有意趣盎然的传奇,但哪些故事我们都无从知晓了。而我们今日在这个世界留下的文字痕迹,若干年后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这篇文章放在最后,让人掩卷而思,余韵悠长。

书的最后是吴岩老师写的一篇总结,写2011—2016这五年中,科幻文学的五大飞跃。不知什么缘故,选取这个时间段来做总结,2021年出的书,总觉得总结至少应该写到2020年吧?毕竟相比2016,这都又过去5年了。

如果要说一说这本书的不足,个人觉得比较明显的有两点:一是选材的统一程度,书中一些作品偏奇幻,和科幻的关联度不高。二是封面设计有些跑题——黑色和银色的硬朗风格和飞船元素,完全没有体现出科幻与中国历史文化相混搭的特点,不知道是不是要顾及丛书的另外两本封面,所以退而求其次,做了如此的设计。

总体而言,如果是一直看国内科幻的读者,这9篇作品可能都看过,无需再单独购书。如果是之前对中国科幻了解不多的读者,倒挺适合选上一本,这本国内知名科幻作家的作品合集,把具有现代和未来感的科幻与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混搭,做出来的菜品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