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读后感100字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读后感100字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重庆社 华章同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20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读后感(一):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

其实一开始决定要不要读这本书是很犹疑的,因为我对吃并是特别感兴趣,但是随手翻阅后,发现后面有的部分很有趣,关于文化,关于艺术,所以还是读了这本书。当然还是有的放矢的,有的部分读得很粗略。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很不错的,涵盖的内容广,文笔优美,并且可以想见作者的知识面之广,文字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最重要的是,这种类型的书总是以青春文学定位,最是见不得那种矫揉造作,辞藻华丽,为故事而故事的文章,这本书全然没有这方面的毛病。

非常有趣的一点是,之所以犹疑是因为当时把作者“张佳玮”想成张嘉佳了,所以非常犹豫要不要看,我对后者可是没什么好感。结果一本书看完,发现这个人写的还不错,非常惭愧带着偏见,结果再仔细一瞧,原来作者是“张佳玮”,此前还真是不知道的。

我真的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把书给看完了,因为囤积了太多书,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学业需要我去下功夫。两边都放不下,心情焦灼,确实是放不下。于是乎,也只能一目十行,匆匆忙忙先把书一本一本解决了,但是重要的是,千万别再添新书了!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读后感(二):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

拿到《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后,弟弟一家便带妈妈来我住的滨海小城游玩。除了海上玩水,最重要的安排当然是吃海鲜,鱼、虾、蟹、贝轮番上阵。其实,对于久居故土的人,初次尝鲜,真正适口的“外地饮食”可能并没有几样,但每到一个新鲜的地方,没有当地的特色饮食佐口,这个地方在心中的形象大概会缺失一大块。同样,久未归家的人,也总会怀念故乡的美味,年龄大了也会怀念儿时的味道。关于食物的味道,似乎已经超越味蕾的范畴,更是灵魂里的刻度。

一句“民以食为天”直接道尽食物在人类生命中的意义,甚至对于食物的感官感受可以延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形容某人的格调和趣味可以用“品味”;形容某篇文章好看可以用“有味道”,难以阅读用“味同嚼蜡”;几乎对任何事都可以用“吃”来形容:“吃不开”“吃不消”“吃后悔药”“吃里爬外”“吃心”……一个“吃”字吃遍天下。

吃货,本来是一句骂人的话,但人们的乐观自嘲精神让这个贬义词甚至带上一圈光芒,往往有人以资深吃货自居并引以为傲。在《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这本书中,一个吃货张佳玮眉飞色舞、口沫横飞地用美食诱惑着大家。如果问,他与其他吃货的不同在哪里?那就是,张佳玮是一位有文化的资深吃货。稀饭咸菜、龙虾牛排、重庆的火锅、武汉的热干面,波尔多的葡萄酒、土耳其的旋转烤肉……这些吃得到的暂且不说,他还专门挑小说里比如《儒林外史》《红楼梦》《金瓶梅》《骆驼祥子》等写吃的段落看,大概一边看一边咂摸滋味吧。

有文化的吃货厉害在哪里?他能把一碗清粥小菜写得让你垂涎欲滴,能把一头大蒜的来历娓娓道来,也能带读者在街头巷尾的小吃店里体验与美食相遇的惊喜,以及发现美味背后的有趣的人和故事。如果说苦辣酸甜咸是菜之五味,在张佳玮的食谱中,我觉得可以再加上“文化”这个调味品。不过,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是单纯指书本上冷冰冰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他的阅历——阅读和旅历,两者和谐地融于呈现在他面前的食物中,凝练出属于张佳玮自己的味道。

对于吃,张佳玮并没有以资深吃货自居对大众指手画脚,规定某样食材必定要如此这般方显专业,方能使其食得其所,在他这里,食欲和精神都是自由的,他尊重认可不同的选择,只要吃的人乐意、开心。他喜欢的作家汪曾祺也曾说:“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一个人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或者其他的东西也是一样。”

宽一点,杂一点,才能发现更多乐趣。正如书名所言: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固执于某样或某几样东西,人生将怎样无趣呢。美味的事太多,美食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美物、美事、美景、美人则给我们的精神补充营养。本书第二个篇章“途经之地”就集中寻觅、探访,并收纳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名人的传奇故事、旅途中的小感动、生活中的新发现……貌似细碎,却体现了张佳玮精神世界的丰满,侃侃而谈中,没有玩花炫技,只有满满的才气流淌于字里行间,有趣而平和,独立而包容。

但是如何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呢?我想,应该先把脑袋装满吧,只有足够独立自由的精神,在面对美食以及各种美味的事物时,才能真正发现并品味出其中的美。所以,去读书,去见识世界,去做梦并去追梦,因为有趣的灵魂才能让一切都变得活色生香起来,人生也才会色香味俱全。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读后感(三):书里的人间至味

写吃的文人,向来不少。从袁枚、李渔到老舍、汪曾祺再到蔡澜、王敦煌,一众笔墨可谓各领风骚。吃这回事咋看起来不过口腹之欲,实则不然,《礼记》中便写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正是因此,吃被称之为饮食之道,书写起来可以引经据典,承载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历史;可以幽默隽永,兼且夹杂着俗世百科与人生体悟,也可以如张佳玮这般,活色生香却又简单平易,只为记录那些温暖而又美味的事物。

张佳玮,江湖人称张公子,他活跃在知乎、豆瓣、虎扑等各大平台,写下了包括时政、体育、旅行、饮食等包罗万象并且才气纵横的文章。虽然张公子才华横溢,但他却不是孤高冷傲之人,张公子给人感觉是温润的、平和的,而这种温润平和豁达随性或许就来自于他新书的名字”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

风流倜傥的张公子曾毫不避讳的称“我从小是个馋人,见着好吃的东西挪不了步,推而广之,看到描述吃的字句或影像就目不转睛”。巧的很,擅写美食的梁实秋先生也曾自嘲嘴馋,“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馋已非贬义,甚至于成了张公子、梁先生诸人的缪斯,正是因着这一点“馋”,才多了无数活色鲜香、引人垂涎、给人温暖的文章。

张佳玮的文章当然能引人垂涎、给人温暖。普普通通的汤泡饭配酱菜被张公子写来,无端端的多了三分味道。“萝卜本来脆,腌了之后多了韧劲,刚中带柔,口感绝佳。配着嘎嘣作响的炸黄豆吃,像慢郎中配霹雳火”。张佳玮这一番描写,当真引得人食指大动,兼且食材寻常,简单操作后,便可借着文字的肥美抚慰一回思乡的脾胃。奔波在异乡的人,最能熨帖身心的就是家乡的美食。张佳玮旅居法国,最是懂得这份心情。每有吃不到的家乡菜,张佳玮便在笔端解一解馋。而这寥寥千余字,不仅慰藉了张佳玮的思乡,也于千万外温暖了所有漂泊的人。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里记录的当然不止是这些家常饮食,毕竟张佳玮在出国的这6年间,踏遍了欧亚大陆,行程涉及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于是,异国的风味、美食背后的传奇故事、途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一一显现,共同组成了这本“美味”的文化随笔集。

日本的和纸仿如细雪,尼斯的大蒜配海鲜让人幸福的心生向往,雷诺阿最快乐莫过于贫穷的少年时光……看着张佳玮将这些异国见闻、美食趣事娓娓道来,确乎是悠长夏日中的一段惬意享受。当然,最享受的还是看张公子书写那些或寻常或珍奇的各色美味。

不知怎的,一众食物到了张佳玮的笔下总是显得更加鲜美,而心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舒展。张佳玮在书中写道“世事那么艰难,再不让吃口好的,怎么对抗无常世事呢”?其实张公子说漏了一条,这对抗的法子中,肯定还有捧书细读这一解。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读后感(四):人间至味,是抹不去的记忆和文化

端午节的时候,公司照例发了节日福利,是稻香村的粽子和咸鸭蛋。午饭叫了外卖,便砸开一枚咸鸭蛋,就着白糯糯的米饭,有着诡异的鲜香。吃完一抹嘴,尽是油,实在满足。吃罢,想到曾经学到一篇写高邮咸鸭蛋的课文,便和同事聊起,众人纷纷点头称是,后来一查,文章是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

时隔多年,虽然早已忘记了作者和文章名,但高邮咸鸭蛋的味道却经由汪老的笔端一分不减地注入到每个孩子的心间,终生难忘。

从幼年到成人,人会接纳很多新鲜的东西,然后一点点代替习以为常的旧事物,但唯独对于食物,多少年后再吃起,舌尖依然会记得这个味道。大厨精于一锅一勺烹调出美味,而文学大师们则乐此不疲地用文字烹制美食。

张家玮在《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有这样一段描写,“萝卜本来脆,腌了之后多了韧劲,刚中带柔,口感绝佳。配着嘎嘣作响的炸黄豆吃,像慢郎中配霹雳火。”这令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早已在心中把这萝卜配炸黄豆的吃法演练了不少遍。读这样的文字,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不少人认为,只就吃来写一本书,且没有做法,比之菜谱,有何价值?且慢,但看古今多少文人,不论他们是指点江山的政客,还是针砭时弊的时代先锋,都毫无例外地在美食面前以最温柔的姿态对待。

那姿态,像极了对待心中女神,无怪乎,蔡澜、张嘉佳等一众文人都好以食物比之女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中的这句话无疑概括了很多文人墨客的一生诉求。

但食物又不仅仅是为满足腹欲存在于文人的作品里,它也是联结了人与记忆的强大纽带,舌尖记住的是食物的味道,然大脑记住的情感。

《板桥家书》里记载:“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来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展现了那个年代因物质匮乏,人们对食物的热切,因而也呈现了别样的文化景观,贫穷、动乱,让以前的人们用智慧创造出这道美食。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人看来,即使没有吃过炒米配酱姜,却也能从文字中获得共同的思乡情感。

记忆有纵向的回溯,也有横向的对比。《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所写并不都是为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而是带着一种深入探究异乡文化的意味去品尝美食的。正如张家玮在书中所言:“许多东西,我们买了,以为可以永久存放,值回票价,其实真去把玩的,也没那么几下”。

而人生,其实也就是各色体验构成的,每次体验,都是一次性的。”起初是饥寒交迫下的无奈之举,张家玮选择与女友分食肉夹馍、麻辣烫等一切便宜又果腹的食物,令他们在异国他乡心生慰藉;后来则是主动地去探索美食,在途经之地,不买特产,只点当地文化气息浓厚的食物。

似乎只有在食物面前,人们才是平等的,也是最心无芥蒂了解彼此的方式。

以食物为途径,张家玮完成了中华美食与世界美食的碰撞,以及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那些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此时此刻却氤氲在这充满烟火味儿的餐桌上,在宾客的推杯换盏中完成了一次次深入又友好的交流。

难怪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我们会逐渐形成深厚的餐桌文化。想着要是没了美食,人与人交流起来,却要生冷许多呢。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读后感(五):切勿辜负美味

记不得“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句话到底是谁第一次说过的了,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只需要知道,这句话确实确实很有道理,而且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就已经足够了,只不过对于美食与真爱的定义、标准、范围,还需要进行一番争论而已。美食也好,真爱也罢,基本上都是让人无限向往的,但却不会招之即来,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和“遇到”有关的问题。所以,遇到了一定要懂得珍惜,一定要对其中所包含的种种难得之意有所准备——应该说,所谓“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做到这个份上,应该也就可以了。但这仅仅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对于《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这本书,还应该做得更多!

不怎么混知乎,所以对张佳玮不熟悉也应该在可理解之列,但对于《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这样关于一个美食、旅行地、器物的趣味典故、途经之地的风土人情等的文化随笔集,高看几分都并不为过。从一篇篇文字的字里行间,读得出张佳玮对美食的那种让人叹为观止的执著:他写美食,有时是纯粹的美食,有时却是关于美食背后的故事;他一边游历,一边品味美食,也将他看过的风景、听过的传奇、读到的故事都写进了他的文字里,转化为其中隐约可以闻见的美味。其实,又何止是因为“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所以才显得如此印象深刻呢!更多的,则是因为在《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这本书中,张佳玮写到了一种自在之意——世界上但凡具备此种品质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美味的事”。吃既是人类以及动物的一种本能,也是可以用来指代美好的一个词——看似很简单,仔细究来,却仿佛并不仅仅是这样。

最初的原意,于千里旅途之中带上张佳玮的这本《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只是一种出于消磨旅途时光的需要;但在读了第一页、第一篇之后,却一发而不可收拾。时光一点点流逝,却始终难以放下,更加之废寝忘食,终于一鼓作气读完了这本书。书其实并不够,不到300页;内容也并不复杂,说来道去,都是“美味的事”,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种美食,可谓色香味俱全——不是在品尝美食,就是要寻找美食的路上,或者是要去寻找美食背后的故事。那些美食,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食,而是有着更具丰富的内涵意味——张佳玮于不经意之间,就是要让每一个读者发自内心底认定:如果这不是美食,世界上还能有值得称道的美食吗?!

《孟子·告子上》谓之:“食、色,性也。”吃既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所致,也确实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而世界上美味的事,不论是什么,确实可以统统归结到美食——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和事,凡此种种,只要品得出其中的活色活香,就可以断定为美食的题中之义,根本不需要有任何犹豫——要的其实就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晚明的张岱曾经写过一篇《湖心亭看雪》,其中有这样的情景——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情到深处,于是处处皆情、事事皆情;食到美处,也是一样的处置。

在《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这本书里,张佳玮写美食、写旅途、写器物、写名画、写名人……这其中的共同点,就是一个“美”字。一字足矣,顿生余音缭绕之感,所谓,“天下至味,暖老温贫;途经之地,活色鲜香”,“世界上美味的事”可遇而不可求的居多,但也不尽然——但其中隐含的“遇到”之意是一定的。纯粹点的,只看到了其中的美食,也为作者对美食的欣赏而叫好,这是丝毫不为过的;看得比较仔细的,读到了其中除美食之外更多的“美味的事”,那就足称运气好;若是能够更进一层、由此及彼,应该就是张佳玮写作《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这本书的本意了——同路而行,从来都是一件非常幸福和幸运的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