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画识童心》读后感100字

《看画识童心》读后感100字

《看画识童心》是一本由徐静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画识童心》精选点评:

●看起来很实用,准备在上课的时候留意有没类似现象。

●挺好的

●实践出真知,不断学习和尝试中。

●准备再买一本纸质书好好研究一下。孩子千差万别,每一个都是特别的存在,那些潜意识表现出来的东西,才是探索内心的通道。几米和慕容引刀,喜爱多年的两位绘本画家推荐,不单是治愈孩子,大人也是一样,需要治愈。

●各种解读蛮有意思的,也收获不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最后两章---高山上的留守儿童和走婚对孩子的影响。

●市面上鲜有的题材,事实上大部分时候需要疗愈的是大人。不足的是,没有如期望地列出相关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也没有更深层的理论部分。

●对我们新课程有帮助,很实用

●这并不是一本教小孩子画画的书,更多可能是心理学相关的。告诉我们如何从儿童的画中去解读隐藏的问题,然后如何通过画画做疗愈,以及如何通过画画发展孩子的特长。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的,感觉还挺好,家里有小朋友的可以看看

●曾经我们都是小孩,长大后却要靠研究才知道小孩怎么想

《看画识童心》读后感(一):懂你

儿子在上画画课,随手翻看,尚可看。梁宏达写序,好奇怪的组合,研究了一番,也许是老乡的缘故。呵。书写得不深奥,很快就看完了。与儿童沟通,并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让人感动。有多少小孩需要这样的情感关爱。也有多少小孩在那么多的情感冲击下仍能健康长大也是不易。

也做了很多小孩病例,也许因为是小孩,并不觉得难以接受,还是读了下去,希望从别的小孩身上找到能够避免自己小孩受到伤害的办法。了解艺术心理学,也可以观察自己小孩画画涂鸦过程中反应的心理问题,提早发现,提早解决。

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还是要:尊重、耐心、陪伴、等待。

《看画识童心》读后感(二):《挑战不可能》严虎博士通过绘画识人好神奇,我们也可以你信吗

严虎博士《挑战不可能》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挑战不可能》,曾经有一期,是一个叫严虎的医学博士,在节目现场,大概二十个孩子中,由节目组随机挑出来三个孩子,各画一幅画,再由李昌钰博士、董卿、庾澄庆三位评委分别用孩子的手法再画上添加一个元素,严博士现场观察孩子,并且通过和孩子及评委简短的问话,找出画的主人,以及评委分别添加了什么元素。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难度太高了。然而,最后的结果是,严虎博士甚至提前结束观察,以100%的正确率挑战成功,不仅找出了画画的三个孩子,并且准确无误找出了评委及他们在画中添加的细节。

严博士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就是通过画面的一些细节,再观察孩子们现场的表现所展示的性格特点,及评委们的性格特点。

严博士通过看画来识人,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神奇了。

为什么可以通过绘画来解析孩子的心理呢?

看画识童心

《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这本书里也有详细的解析,这本书的作者是徐静茹老师,她曾经是中国漫画最高奖金龙奖金奖得主,是著名绘画艺术/心理学跨界学者,2013年深圳新建机场,静茹老师作为深圳本土杰出的漫画家,被邀请完成54米长的深圳漫画地图。

《看画识童心》虽然是徐静茹老师第一本绘画心理学书籍,但她已积累了十几年。市面上同类书籍的案例大多来源特殊儿童和有心理病患的儿童,但是静茹老师的案例来自美术兴趣班,大都是健康的孩子,这对于我们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实用性。

1、 绘画为何能解读孩子的心?

说到绘画解读,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心理学名词:投射。绘画的心理解析就是建立在心理投射现象上的。

投射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通俗点说,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理解到的,都与自己的内在感受和心态有关。例如画家会把自己的情感情绪、爱好、内心冲突、潜意识的恐惧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到绘画作品里。

静茹老师说:原始人最早的表达方式就是绘画,后来才有文字。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跟那些原始人一样,先会用图形说话,然后才会用文字说话的。绘画是一种心理的语言,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语言。

孩子天生就具有象征思维,他们把概念、情感、情绪等抽象的元素转换成具象的符号。所以,如果我们能看懂孩子的象征语言,就能解读孩子的画了。

2、 孩子是自己最好的疗愈师?

依据心理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只有极少的心理问题源于认知障碍,大部分都和情绪有关。所以,我们需要处理的是孩子的情绪问题。

有情绪需要表达、需要宣泄、需要疏导,无论是表达,还是宣泄,疏导,都是疗愈。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当孩子受创,必然会痛苦,但这是痛苦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很多童年有坎坷遭遇的人,后来都成了了不起的人,就是因为痛苦帮他们开启了思考,用天赋自我疗愈从而实现了自我。

梵高

梵高27岁之前一直热衷于宗教,结果不仅没有考上神学院,还在做见习特师时被开除。在走逃无路的时候,他用画画疗伤,此后的十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画作,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印象派大师。

所以让孩子自己疗愈自己吧,让他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不想画了,就允许他休息。我们本着尊重的原则,不去打扰孩子。无论他画出了什么,都不做自以为是的解读和首先的评判。孩子自已选择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静茹老师说:孩子自发的选择,不是他的菜就是他的药。他才是自己最好的疗愈师。

3、 绘画中能发现孩子的天赋。

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不用教就能画出他看到的事物,这是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的表现。如果一个孩子很小就可以画出人和动物的各种姿态,说明他有很棒的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这些都是有艺术天赋的表现。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曾经说:父母就是弓,孩子是箭,弓要送箭去它想去的地方,帮助箭实现箭的梦想。

每个孩子都可能有不一样的天赋,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懂得,顺应孩子的天赋,才是最好的培养。

《看画识童心》读后感(三):孩子不会写字?他们在用画,告诉你他们在想什么

家有娃娃的人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抓狂阶段——

突然有一天回到家发现,孩子就已经无师自通地变身艺术家,纸上、墙上、床上、甚至长得一身长毛的宠物也没能逃过他们画笔的痕迹,全家上下,全是抽象的线条、圆圈……

于是,有些父母选择了禁止孩子再动笔,或是在指定的地方动笔;

有的父母,选择了鼓励孩子多拿画笔,同时,开始打听兴趣班的情况;

有的父母,选择了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告诉孩子,你尽管画,改不好你的画,就不是你爸妈的大咖路线。

而大部分的成年人,几乎看不懂初拿画笔的孩子究竟是画了什么?

他们的画跟毕加索的画一样让人看不明白。这个小脑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

我们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左脑处理认知、道理方面的问题,右脑处理情绪、感受方面的问题。

孩子天生右脑很发达,而左脑能力的慢慢建立则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小小的孩子,我们常常无法读懂他想表达的真实需求,因为他的左脑能力还未建全。

可是如果我们给小小的孩子一支笔,让他自由发挥,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善于使用图形思维和直觉能力的大师。

所以善用孩子的右脑能力,我们就能很好地发现孩子隐藏的天赋。

今天,我们带来一本关于绘画心理的书:《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作者徐静茹将带领大家从孩子的各式绘画中,发现孩子隐藏的天赋。

用画读孩子的心,你可能会觉得,这挺不可思议,心里会想着,

让我们把目光投到,远古岩洞的壁画上,让我们知道了远古时的狩猎、祭祀、崇拜等等原始人的日常,他们把看到的情形,用简单的线条、符号、图案印在了岩壁上,这是原始人最早的表达方式,后来才会用文字说话。

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这些原始人一样,看到什么,心里想什么,就会自由自在地画出什么。

他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用这种潜意识的语言在向周围的人表达,并且不会在画里说谎。

记得很多年以前,TVB曾有一部关于破案的连续剧,和母亲一起寄宿在亲戚家的小女孩,在看到自己的母亲被亲戚杀害之后,开始失语并自闭,她永远记得,在门缝里,看到母亲倒下的那一幕。

当这个被村里人称为“怪物”、“有病的野孩子”的小女孩,偶遇到来乡下散心的女主后,在女主的开导下,开始愿意用女主送她的画笔和纸,本能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去表达她无法说出口的情绪,而女主,通过“读”她的画,开始慢慢与小女孩子有了交流。

女主即将离开村庄,想找小女孩道别时,偏偏小女孩被亲戚关了禁闭,她只能隔着装了栏栅的窗口,向楼下女主展示了仅有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成的一幅画,通过对这些图画的解读,最终警方破获了这场谋杀案。

如果我们能发动右脑,发挥成年人有限的直觉思维能力,并运用些心理分析原理,其实,我们还是能从孩子的画中,解读出他画这幅画时心里活动的大量信息的。

当我们想告诉孩子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费尽口舌,他依然瞪着双眼望着你不知所以,但是如果我们用绘本的方式,往往就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甚至我们不用说,他们就看懂画里的意思并沉迷其中。

对于非常有兴趣的绘本,还会不停地看,反复地看,依然每次看都会随着画面的翻动,或开心,或随着画面悲伤。

读画这种能力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特别是孩子。

而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左脑能力在不断建立,长期使用推理、逻辑、分析等思维,很多人的这种能力逐渐已经退化。

毕加索曾说过的,“每次见到小孩子在街上、沥青路面或在墙上乱涂乱画,我都会停下脚步,他们笔下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总可以让我学到一些东西……。”

孩子的画,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还原。

成年人对画画的理解,认为画画的目的就是要学到某种技巧,一定要学会画什么,并且要画得非常像,这才是学了画画的目的与呈现的成果。

前几年非常流行的涂色书,如什么什么花园一类,有些家长也买了回来,本意是让孩子,在没事干的时候,自己涂色配色玩,别再乱画家里的白墙,可是,却发现孩子对这类书,完全是兴趣索然,根本提不起热情去上色。

依然是该在哪乱涂就在哪涂,依然是大师级的画作完全看不懂。

带着孩子上绘画的兴趣班,老师安排指定的主题进行创作、临摹以及写生,课堂上孩子们学会了技巧,学会了配色,学会了远景近景的区别。

每当举行小型班级画展,我们一眼就能从所有孩子的画里挑选出家长公认最好的那一幅。而身边的孩子却选择了另一幅看起来颜色差这么一点,构图差这么一点的画认为最好。

这是在哪里相差了这么一个节拍导致无法同步?

本书的作者徐静茹老师告诉我们,孩子的潜意识都是很开放的,每天自由涂鸦绘画才是他最直接、最坦诚的晴雨表,这样的绘画才会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

成品书本上固定的图案,课堂上绘画的学习,因为有了指定的范围、要求的技巧,孩子在作画过程中不得不下意识地去遵守着这些规则而隐藏起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格式化的作品中,几近统一的样式,统一的色调。

幼儿园里的孩子,画的画基本不成形,但是,如果我们很有兴趣地靠近他们,并要求,让他们说一下,自己画下来的是什么,他会兴奋又滔滔不绝地告诉你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今天画的,这是一条绿色的河流,边上长了一棵苹果树。你要知道,这棵苹果树是很不一样的,它从来不结红苹果,也从来不结青苹果,它是一棵结满了紫色苹果的苹果树。

树上的每个苹果,都是挂在树枝上的神奇苹果,它们有眼睛有嘴巴,有的有头发,有的没有眉毛,他们也会生气,还会说话,还会吵架,但是就是只能挂在树上,也没有手和脚,不然生气起来,就会打伤对方,就不好看了。

它们每天早上都会对树上的小鸟一家打招呼,当鸟妈妈鸟爸爸很勤劳地出去为小鸟们找食物的时候,满树的苹果都会陪窝里的小鸟聊天,这棵树很热闹就像我们教室一样……

他们能把自己的画的内容编成一个在大人看来完全没有逻辑性的“完整的”故事,可是大人手中的纸上,分明只画了一条弯弯的曲线,一棵树和两只飞翔的鸟。

话说,大家还记得曾经突然在网络爆红起来的“杜甫很忙”系列吗?同样的杜甫,在不同孩子的笔下可以是灌篮高手,可以是骑着扫帚飞行的巫师,可以化身为美国队长,可以举着手机比划剪刀手自拍……

在课堂上乱涂乱画课本似乎不太好,但对学习压力不小的孩子来说,这才是涂鸦时最坦诚的自己。

只有在自由涂鸦的空间里画出的画,才会让大人有机会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

小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因为在动画片里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让孩子画一个代表自己的动物,他们很自然地会画温柔,乖巧又聪明的小松鼠,小兔子,小狗,勇敢的熊大熊二等等。

电影《疯狂动物城》在上映以后,小兔子朱迪警官和一脸坏笑的狐尼克迅速赢得了大批萌娃粉丝。原来熟悉的萌萌兔子也会这么勇敢,原来童话里狡猾的狐狸也是正义善良的。

喜欢小兔子、小狐狸的孩子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对这个角色产生强烈共鸣,再画出来的画也会带着她对小兔子、小狐狸最新的认知。

如果孩子的内心希望得到温暖或保护,就会画出超人、蜘蛛侠、钢铁侠这些强大的超级英雄。

如果让孩子画出他的家庭成员,往往画得最仔细的那位家庭成员,是日常她最熟悉并依赖的,而离他最远的那位家庭成员应该是陪伴最少的“熟悉的陌生人”。

画里的小动物、人物、故事情节,其实就是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己,以及自己身边最近发生的事。

天赋是成长之前就已具备的成长特性。

有些孩子的天赋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大部分的孩子的天赋还在等待我们通过日常来发掘,甚至一些特殊的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成长特性。

有些孩子在某个阶段,会重复不停地画同样的内容。

有的男孩子会迷上画恐龙,有的女孩子会迷上画美少女战士,有些孩子会迷上看某一部动画片。

这个时候的他们像专研课题一样,自己沉浸其中不厌其烦,对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反复看,反复专研,恐龙今天变成了其它颜色,给美少女战士增添了新魔法。

大人无法理解这种自己画给自己看的举动,反而会有一丝的担心,会不会对孩子产生智力上的影响?

其实我们成年人忽略了一点,这样对某一件事情的专注力,在自己身上未必还能找得到,而专注力往往是孩子将来在求学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如果我们一次次粗鲁地打断这个阶段专注的他,长期下来,也许,我们再无法要求孩子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了。

有些孩子只需要你给他一张很大的纸,他就可以安静地在这张大纸上不断地画复杂的图案。

等他把这张纸画完,卷起来慢慢展开,他可以把每一部分的画面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你这张画里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而画这些复杂图案需要很长时间,也许好几天,但他并没有放弃未画完的画,哪怕因为中途被打断,也会很快再坐到未完成的画卷前继续他们的故事。

这些孩子往往有着极大的耐心与持续力,并伴随着强大的叙述能力。

有些特殊的孩子,例如《地球上的星星》中患有阅读障碍症的8岁的男孩伊夏,是在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又笨,又古怪,又慢吞吞,甚至连他的父母都已经忍无可忍地把他送往寄宿学校。

但寄宿学校美术老师尼克却从伊夏他画里读出了这个孩子内心的创造力与惊奇的世界。他告诉伊夏的父母,伊夏并不是问题儿童,只是,“他们的思维很独特,常常让人难以理解,一旦他们的成绩被世人所知,大家都震惊了。”

这些特殊的孩子拥有与常人不同的思维,如果得到好的发展,甚至可以成为一些领域的尖端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莱伊曾说:用左脑的钥匙打开不了右脑的锁。

孩子除了说出来的语言,还可以用图画、色彩、各种符号来表达多种情感,只是,成年人不但缺少了耐心与发现的眼睛,还一直喜欢用自己的左脑思维去开启孩子的右脑。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孩子的画,需要我们这些忙碌于乏味生活琐事中的成年人,发动起我们的右脑去破译、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