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读后感摘抄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读后感摘抄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是一本由[美]辛迪·布洛鲍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读后感(一):建设你的课外课堂吧

《不可思议的昆虫学》是我读的 “我是博学家”系列的第三本,如果说前两本一本注重手工,一本专注绘画的话,这本应该重点在于“校外课堂”。

“我是博学家•”这整个系列的图书,都不适合12岁以下的孩子独立阅读与操作,但是这一系列的书都比较适合学龄儿童。这本《昆虫学》不像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侧重于昆虫的知识性,这本《昆虫学》适合家长做出指导共同发现自然,侧重观察、记录,有一些简单的昆虫知识,提到的大多数昆虫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的,比如,蟑螂、苍蝇、屎壳郎。最有意思的是“恶心昆虫学”这个小版块。作者清楚地意识,昆虫这种生物不像鸟儿那么美丽,有些昆虫比如滚屎球的屎壳郎、吃垃圾的蟑螂的确有点画美不看,但是这些昆虫又是日常生活中有必要认识的,那么“恶心”二字倒是平添了一些趣味。说起来,之前听过一个笑话:咬开一个苹果,有什么比看到一条虫更可怕——半条虫。不过,这说明两件事,虫子是很可能出现在食品中的,而且一定比例的虫子出现在水果和谷物里是合理的——参见《恶心昆虫学》;另一个就是,虫子真是太常见了。

常见的昆虫,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但是真的注意到了,有可能也是灾难。树和作物上的虫子多了绝对不是好事,是害虫灾,你也不得不去面对杀虫剂的存在;但是一点虫子也没有也是灾难,最好状态就是,虫子不多不少,人可能有时候没有注意到,但是一旦有了“半条虫”这种事情发生也别跳脚骂娘,因为这也许是好事。

比起蛇来说,昆虫是多变的。前者不管是黄金的还是翠绿的,因为恐惧还是谈不上美丽;后者就不一样的,有些昆虫是真的好看啊,特附上一些本人拍的蝴蝶,美得不要不要的啊。通过认识昆虫,也是在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读后感(二):一书在手,昆虫我有

用一本书拉近了孩子与昆虫世界的距离,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以下这样的问题经常会冒出来。

“爸爸,树上吱吱叫的是什么啊”

“它为什么会叫?”

“爸爸,为什么毛毛虫最后能变成蝴蝶啊”

孩子的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孩子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长大,对身边的小生物也越来越感兴趣,作为家长是时候给孩子讲解一些关于大自然中昆虫和其它动物的知识了。这时候你就需要选一本活泼生动、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来作为你的参考书,帮你完成对孩子的讲解。当我拿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以及《我是博学家》系列中的其他三本书之后,我发现这就是我寻寻觅觅要找的科普书,用小孩能听懂的话、感兴趣的小实验,打开了孩子心中自然界的大门,真的是:“一书在手,昆虫我有”。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的作者:辛迪·布洛鲍姆,博物学家、教育家,现定居美国艾奥瓦州。她是美国艾奥瓦州教育部教材合作者,为美国各地的自然机构设计科学项目、组织教师研讨会,编写《昆虫学》《地质岩石》《蜜蜂》等多本科普书籍,擅长通过活动和有意思的解释让科学变得有趣易懂。

插图生动、卡通,让小朋友一看就喜欢。

初翻此书,第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被这本书的插图深深的吸引。这本书里的图片分为两种,一种是昆虫的照片,另一种是画出来的图片。吸引我的正是画出来的图片,无论是昆虫的全身,还是局部,画的都很精致,画面不冗杂,简单的线条,精确的勾勒出昆虫的特点。

还有哪些实验的步骤和道具也都是通过插图画出来,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就算小孩子不认字,也能搞清楚实验的意思和步骤。

书中还有一些昆虫的卡通图片,画的也很可爱,把昆虫的一些行为卡通化,让小孩子能够容易接受并记住。

和人类自身做对比,让小朋友容易理解和接收。

作者辛迪·布洛鲍姆在讲解昆虫的身体结构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和我们人类作对照,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让小朋友能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到昆虫的足的时候,就用了一张和人类大腿的对比图,让人过目不忘。

在讲到昆虫肌肉的时候,也是和人类的运动项目做对比,让小朋友明白原来虫子也可以那么厉害。

在讲到昆虫的复眼的时候,直接印出了昆虫复眼中的画面,再配上通俗的讲解,让小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昆虫的复眼是怎么回事。

讲解全面,让小朋友了解昆虫的吃喝拉撒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作者辛迪·布洛鲍姆并没有只讲昆虫的身体结构、生长发育过程,进食和繁殖,作者还讲了昆虫的“绝妙感官”和“我们能说话吗?”这两个章节,让小孩子了解到昆虫的感官的奇特之处,也让小朋友知道昆虫之间是如何交流的,虽然我们听不懂,但是昆虫之间是能够传递信息的。

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如何发现寻找昆虫,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地方设置陷阱,怎样设置陷阱能捕捉到昆虫,这些对于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都很有意义。

作者还在书中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昆虫的伺养者,需要做什么准备,该注意什么地方,作者都做了说明。让小孩子可以按步骤操作,增加饲养昆虫的成功率。

40个小实验,让小朋友变成小小昆虫学家。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全书里面作者列举的40个手工活动。通过阅读,你会发现这些活动肯定都是作者实际操作过的,操作简单,容易上手,有些手工是幼儿园的孩子就可以操作,有些手工是要孩子上小学之后才能操作,所以,这样一本书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需求,随着孩子的长大,对自然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这本书里的实验完成的也会越来越多,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昆虫学家。

原来以为昆虫的知识是很枯燥的,担心小朋友没有耐心听我讲,可是用了这根书《不可思议的昆虫学》,我发现给孩子讲书是个体力活,你要做好一次从头讲到尾的准备,因为,这本书真的是让人读起来就停不下来。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读后感(三):培养科学素养,从认识昆虫开始——儿童科学素养的教育指导书

2018年5月,一条网友半夜起床喂蚕桑叶的新闻,让很多人爆笑。

新闻的大概内容就是:一个小时候没养过蚕的小姐姐,长大之后为了圆自己的养蚕梦,买了几十条蚕宝宝。没想到店家还送了大几十条蚕宝宝。结果蚕宝宝越来越能吃,分分钟吃掉一大堆桑叶。为了不让蚕宝宝饿死,小姐姐要晚上掐点喂桑叶。真跟我刚生了娃,天天吐槽要半夜起来喂孩子吃奶的同事有一拼了。。。

想看新闻具体内容再笑一笑十年少的,可以点这里:半夜起床喂蚕的新闻在此

这条新闻,勾起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啊~

其实不只几十年前有小学生养蚕,现在也有很多小学生养蚕。我同事说:现在有的教师会要求小学生养蚕,观察蚕宝宝的生长。但同事接着吐槽说:其实最后都是孩子看着她们养蚕。。。

教师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养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为什么最后成了培养学生家长的科学素养了呢?

因为缺少细致具体的指导。

教师布置养蚕任务的时候,大多说地很笼统,只是告诉学生:要观察蚕的生长,写观察日记。可是多久观察一次;怎么衡量蚕宝宝的生长;观察日记都记录什么?这些具体的作业指标,很少有老师在养蚕之前布置给学生。而很多家长,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指导孩子观察蚕的生长。

结果就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变成了孩子看家长养蚕。

《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解决了教师和家长想培养儿童科学素养,但又不知从何做起的问题,手把手地交给教师和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按照这本书的内容,儿童就能从认识昆虫开始,开始形成科学素养。

因为《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汇集了昆虫的基本知识,并用这些知识设计了昆虫游戏,还给读者介绍了很多生活中就能完成的简单科学实验,读者一边学、一边玩、一边做实验就能了解昆虫知识,形成科学素养。

比如:如何观察昆虫特征,书中有明确的观察指导要点:

说了半天科学素养,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科学素养”?

国际上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有很多,但不论哪种定义,科学素养都涵盖以下几个内容:

1.了解科学知识

2.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

那么,《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能培养多大年龄儿童的科学素养呢?

5岁以上。

原因:

1.《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的内容虽然不高深,但是很多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都是通过文字介绍的,这对12岁以下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容易。

2.书中的插图不多,即使有插图也都是科学性为主的解说图片。阅读体验不是很有趣。

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要指望买了这本书,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就能按照书中介绍的游戏和实验的方法、步骤,开始做昆虫游戏和实验了。

12岁以上而且特别喜欢昆虫的儿童可能会这么做,但如果对昆虫没什么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不够的儿童,即使到了15岁,估计也很难根据文字叙述,能独立完成书中的动手实践内容。

《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更适合成年人阅读之后,按照儿童年龄,挑选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内容,学习知识,并完成游戏和实验。

不论是家长还是小学或者中学的科学教师,都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而不是把这种教育任务推卸到一本书上,认为:买了书,教育任务就完成了。

当然,如果儿童自己愿意阅读并独自完成书中内容,家长和老师也可以放手。

首先,阅读《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书末

1.阅读教师指南(130-131页)

教师指南列出了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内容,家长和老师可以按图索骥,挑选书中相应的部分,进行阅读和实验指导。

说明:美国小学为1-5年级,初中未6-8年级。我们可以按照这种标准,和我国小学、初中进行转换。

2.阅读和书中内容有关的资源列表(126-127页)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每一章的书外资源,家长和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搜集更多的信息,既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又能找到有趣的内容,用来吸引儿童学习。

其次:引导儿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中的科学知识部分

《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涵盖的知识以昆虫学为主,但也涉及到了生物和物理。家长和教师可以在儿童阅读之前了解相应内容,提出与此有关的引导问题,引发儿童阅读兴趣。

生物学知识:

1.生物分类系统

生物是对所有生命体的总称。1735年, 卡尔·冯·林奈创立的用:界、门、纲、目、科、属、种,这种分类生物的方式,沿用至今。附录列出了不同目的常见昆虫。

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提问:学校里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入不同的年级和班级。我们对生物的分类也是这样,那我们应该把蜜蜂、蝴蝶、蜘蛛,这些昆虫,编入哪些班级呢?从而引出生物分类的方法。

2.变态发育

蚕宝宝和破蚕茧而出的蛾子,都是同一种生物。这种幼虫和成虫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发育过程就是变态反应。

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提问:蚕宝宝吐丝之后,变成蛾子,那蚕宝宝和蛾子是一种昆虫吗?为什么蚕宝宝从小到大的模样会变,而小狗、小猫从小到大的模样不会变呢?

3.昆虫的基本常识

昆虫的身体部位与作用;昆虫复眼的特点;昆虫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提问:昆虫的身体和人的人体有什么不一样?蜻蜓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蛾子不会说话,它们怎么告诉自己的伙伴这有好吃的呢?

物理学知识:

声音是通过震动产生的。频率和分贝的含义。

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人能听到所有物体发出的声音吗?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翅膀发出的声音,听不到蝴蝶翅膀发出的声音?

再次,指导儿童完成实验和游戏,体会科学方法——科学素养中的解决问题部分

家长和教师需要指导儿童体会《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中体现出的科学方法。

1.实验中设置对照组

这个实验能让儿童了解:想通过实验发现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控制一个变量,如果实验结果不同,实验结果有差别就会是这个变量导致的。

----------------------------------------------------------------------------------------------------------------------------------

2.实验对象条件一样时,实验结果才有意义

这个实验能让儿童了解:当参与实验的实验对象差别很大时,需要把这些实验对象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换算,这样实验结果才有意义。

最后,请不要忘了给儿童渗透正确的科学理念。

《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不止一次提到:要认识到昆虫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果昆虫大量死亡,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也会影响到人类。

所以,书中特别提到:捕捉昆虫时,只捉一两只,不要大规模破坏昆虫。如果在某个地方,只看到独一份的昆虫,就不要捉了,这很可能是濒危昆虫。

家长和教师在指导儿童时,更要把这种爱护自然,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的科学理念,传递给儿童。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科学素养很好,可以参考一下国际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估项目。我国在2015年,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根据该项目2015年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近70个国家中,名列前茅。但细看评估报告,就会发现:我国参加评估的学生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而这些地区几乎可以称为我国最顶尖的教育地区。

如果学生没有机会在这些地区接受教育,应该怎样培养科学素养呢?

按照《我是博学家•不可思议的昆虫学》这本书的内容,开始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不失为一种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