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昆虫志读后感1000字

昆虫志读后感1000字

《昆虫志》是一本由休•莱佛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6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昆虫志》精选点评:

●每一个昆虫都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从另一个视角看生命。

●认识昆虫,了解人类自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古贤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925814/ 昆虫和人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同一个环境下生存。昆虫到底如何与我们相处,并如何影响我们,也或者是如何为我们来解释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书告诉我们,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昆虫比人类早几亿年出现在地球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与我们人类的关系,能够反映出这个世界真实的状态。 这本书最让我大开眼界的事情——在动物之间存在着同性恋行为。 千言万语,我只想说,这是一本有意思不枯燥的书。

●内容太好以致于装帧丑得起(???)没有来得及看完,也太好看了……求豆瓣阅读上个架。

● 开始是被《昆虫志》的大奖光环吸引——《纽约时报》年度好书、美国怀丁作家奖、美国猎户星座图书奖。四个奖哪个分量都不轻呢!于是在当当火速剁手了一本。 翻开书,人类学家的功力就是不一般,纵横古今,杂糅文学记录、艺术描绘、历史文献和科学报告田野采访等各种形式,内容跨度极其大,历史、艺术、哲学、生物、生理学、昆虫学、流行病学、性恋。。。。。。佩服作者的学识渊博!看得过瘾~而且和普通晦涩的科普书不一样,语言充满诗意,科普和人文的完美结合。 不管你是喜欢昆虫还是想拓展自己的认知,更好地了解人类与自然,这本书都值得一看~昆虫变形、迁徙、视觉和繁殖的习性和趣事自然少不了,更能启迪你深入地思考,震撼你的灵魂——通过微小的昆虫窥见整个人类世界,读懂昆虫就读懂了人类自己。 值得买下细细品读!

●万物同在,各自为王

●空中到处都有昆虫,我们身边还有一个个大千世界存在

●按需。

●人与昆虫的关系

●题材宽泛,立意深刻

《昆虫志》读后感(一):《昆虫志》是一本令人震惊的书

它肯定会动摇你的思想:你永远不会以同样的方式看待昆虫。不仅如此,你永远不会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你在宇宙中的位置!

美国「人文人类学学会」 特别奖、美国「猎户星座图书奖」4大奖项

享誉全球的人类学家休·莱佛士,游走东西方,以游吟诗人的方式,记述亲身经历和观察,从A-Z讲述了26则有关虫虫的故事。万物皆与彼此同在,一扇小小的窄门,将开启整个大千世界。

除了人类的形态之外,在其他动物身上也可以找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行为、道德与情感基础。

打破常规讲解昆虫的方式,涵盖历史、艺术、哲学、生物、生理学、昆虫学、流行病学、性恋……

杂糅文学记录、艺术描绘、历史文献和科学报告,不时加入田野采访,作者纵横古今、游走东西方,描绘出人类与昆虫最亲密真切的交流时刻。

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始于昆虫,也靠昆虫画上句点。每种生命都有各自的方式感知周遭环境,昆虫的小小世界,颠覆你的想象。

在最微小的事物中可窥见整体,用尊崇的态度面对未知世界。

《昆虫志》读后感(二):欣赏自然 欣赏生命

小的时候,对昆虫是一种讨厌,甚至是厌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学会了欣赏自然,欣赏生命,欣赏这个世界灵动的美。

《昆虫志》的装帧十分精美,书很厚,但却并不枯燥。知识性,趣味性十足,可读性很强。

昆虫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重要的一员,昆虫本身就蕴藏了无穷的奥秘。昆虫与环境的适应关系是亿万年来长期进化的结果,同时多数“害虫”却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人类的不适当的活动只能增加人类的悲剧。我们生活的周围生活着无数的昆虫,人类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清楚的不多,多数还处在无知状态,有的只仅道它们的名字而已。理解昆虫,探索昆虫,并与昆虫共存,这样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满生机。

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昆虫常识和生活习性: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具有才能,人类用三角尺和圆规也未必能画出那么出那么准确的网;螳螂善于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是对方惊慌失措……种种奇妙的现象都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奇妙。

昆虫的世界里并不都是守株待兔,更多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也构成了一幅热闹的景象。在这个世界里,大家都干着自己的活儿。蚂蚁在修建新的巢穴、蜻蜓敏捷地吃掉蚊子和苍蝇、蚊子准备到动物身上吸血、蜘蛛修复着它的蜘蛛网,蛐蛐唱着好听而又动人的歌……一切看起来生机勃勃,但又潜伏着些危险。

《昆虫志》让那些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让我感到了他们的存在。在这之前,昆虫的世界几乎是我想象的,因为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想象着他们十分和睦美好,不会有争吵或是斗殴,但是自从看了《昆虫志》,昆虫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颠覆了,原来昆虫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生与死,有劳动与掠夺等许多活动,这都与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跟我们人类一样,又善良的食草性昆虫,又残酷的食肉性昆虫,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好像他们就在我眼前进行着一切活动,把我带到了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

昆虫世界可不像我们人类的世界那么太平,那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在哪儿,是那么的神奇又是那么的残酷。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展示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我喜欢昆虫的世界,因为我觉得在那儿可以让我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

《昆虫志》读后感(三):并非是我们之前对昆虫了解的太少,而是我们去了解它们的方式有所偏差

从小我对于昆虫这种东西就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是还有些恐惧。上小学时曾经有个坏小子拎着一串死蚂蚱追得我满楼到处跑,害的我大哭了一场,由此可见我对于昆虫的厌弃程度有多深。所以像春天捉蝴蝶,入夏抓知了猴,秋天逮蚂蚱这些与昆虫有关的活动我是决不会参加的。虽然成年以后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害怕昆虫了,可我还是不愿意去直接触碰这些让我看起来心里毛毛的东西。

其实我也知道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离不开昆虫的。这些小东西先于我们生存在这个星球上,曾经有科学研究说即便是人类灭亡了,蟑螂这种生物也会生存在地球上,而蟑螂也是昆虫的一种。由此可见这些长着三对足、两对翅膀、一对触角的小生命比人类更加适应各种环境。

为了了解昆虫我曾经去翻看过法布尔的《昆虫记》,想要去从中了解一些有关于昆虫的各种知识,但是终究还是觉得还能够完全接受这些小东西而没有耐心把书读完。或许我真的是无法被它们所吸引吧。

《昆虫志》这本书虽然与《昆虫记》这本书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内容和表述的方式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他并非是一本单纯讲述昆虫类别特点以及生活习性的科普类书籍,而是一部参杂着文学、艺术、历史、人文、科学等多重元素的与昆虫有关的书籍。作者对于章节的分类也很有意思,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认为的那些按照科目类别的章节区分。作者采用的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章节的。从字母“A”到字母“Z”一共二十六个章节,二十六个关键词,为我们讲述二十六个昆虫与人之间的故事。在此书中你会发现,这些恼人的小东西其实无处不在,我们看待它们的方式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而它们存在于人类的所创造、所依赖的方方面面,所赋予我们东西的远远要比之前想象的多得多,与我们之间的联系也要亲密的多。

在这些人与昆虫之间的交集故事之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昆虫不再是科普画报书籍中那些单纯的生命形态,了解到的也不再只是与之有关的那些习性特点之类的科学记录。在这本书中我们所看到的昆虫让人感到更加容易接近认同,甚至还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出一种亲近之感。

这是一本不单单是有趣的昆虫科普书籍,更是一本有着人情味、烟火气的书籍。翻看过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原来的并非是我们之前对昆虫了解的太少,而是我们去了解他们的方式有所偏差。换一个方式与角度来看待这些小东西,或许在心中就会产生出不一样的感觉。更何况这本书中观看虫虫的方式足足有二十六种呢?

单是想想就觉得甚是吸引人啊!

《昆虫志》读后感(四):知识性、故事情和趣味性集一身的好书

万物皆与彼此同在,一扇小小的窄门,将开启整个大千世界。

这本书没有可爱的猫咪,也没有通人性的小狗。这里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昆虫,有被我们讨厌的苍蝇和蟑螂,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和会跳舞摇摆的蜜蜂。

千万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吓到《昆虫志》,这本书不会告诉你昆虫属于直翅目还是双翅目,也不会讲述昆虫是水中生长还是地下生长的方式。当然,更不要被这本书的厚度所吓到,当你看完书中的内容,你会怪作者写得太少了。

告诉你,这是一本既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的书。

作者休•莱佛士,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人类学系。他致力探索人、动物和无生物之间的关系。他游走东西方,通过游吟诗人般的语言写就26段各自独立且内容丰富的篇章。

我翻开的第一个篇章是字母U---眼不见为净,我知道房里有蟑螂,但看不见。

在我长到二十四岁之前,我都不知道世上有蟑螂这样的物种存在,但自从我知道它的存在之后。我对它就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一种挫败感。因为你永远打不死它,永远杀不绝它。它常常出没在黑暗的夜里,你把灯一开,它像个逃兵一样,嗖~的一下就钻到缝隙里。你如果刚好拍到它,你又不能撵死它,它的尸体还会有无数的子孙后代生长出来,而且在地上遗留下来的液体,让你感觉那里会一瞬间爬出无数个小黑点。

对付它唯一的办法,只能实施以火刑。

以上是我对蟑螂的描写,作者的文字更加形象与细腻。

是不是没有想到这样的书,会出现这么精彩的有意思的描写?

如果上面这段内容也许并不能引起你对这本书的兴趣,就让我们看看其他的内容。况且,这本书怎么可能只局限在描写与昆虫的对视上。

好吧,26个字母你更喜欢哪个?不如我们来读一读字母C这篇讲述了什么?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昆虫代为解答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柯内莉亚是个插画师,而她的工作是给昆虫画画。昆虫很小,她需要在双倍显为镜下把昆虫放大到80倍,她要精确的把那些小虫身上的所有细节画出来。她不是画家,却让每只小昆虫呈现出自我的特色,她为每一只昆虫画肖像画。她不是科学家,但是大学教授利用她的收集成果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研究当地居民白血病病例群聚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工作,让她发现昆虫因为环境而引起的畸形变化。同时提醒人们核辐射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

她是一位科学艺术家。

昆虫和人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同一个环境下生存。昆虫到底如何与我们相处,并如何影响我们,也或者是如何为我们来解释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书告诉我们,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昆虫比人类早几亿年出现在地球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与我们人类的关系,能够反映出这个世界真实的状态。

这本书最让我大开眼界的事情——在动物之间存在着同性恋行为。

千言万语,我只想说,这是一本有意思不枯燥的书。

《昆虫志》读后感(五):别做一概而论的那个人

说起昆虫,每个人都各持己见,大抵是因为对于它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吧!

我们常人似乎都很难去了解昆虫究竟是怎样的,仅仅凭着简单的见识以及认知就成功的将它们分成了两个种类:喜欢的、不喜欢的。

喜欢不过是因为从小接受的信息便是它们对生活有益且它们的存在才使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不喜欢却是因为这些虫子外表看起来都极度丑陋且没人说它们对生活有什么帮忙之处罢了。

大概就是这样!

不知为何,我想到了四个字:“以人为本。”

对于昆虫的印象是我们人类给予且加固的,关于昆虫的好坏也是我们人类是区分的,法布尔曾说:我们所谓的美丑、脏静,在大自然那里都是没有意义的。其实这些远远比人类生活时间更长的昆虫究竟是如何呢?

爱美之心是人之常情,不管是人、事、物,此番观点也是判断是非对错的一个小点,且不容被忽视的,毕竟被美所迷惑的事例,自古以来也不在少数。

在昆虫之中就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蝴蝶。

在生活之中,总是听了太多关于蝴蝶的故事,从而对它也是抱有无限的喜爱。

有那么一种说法,蝴蝶是朝生暮死的。是啊,它的“一生”就是在为了蜕变了蜕变,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终成虫,挥展翅膀直至绽放出属于它的美丽。

这或许就是——朝生暮死亦美如初,不管它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给我们所留下的印象就是美的,且让人喜爱的。

关于昆虫,除了最初的印象,似乎再无其他,如果真要说起来,只能用一个“孤陋寡闻”来形容对昆虫的理解了。

据已知统计 ,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昆虫种类约为一百多万种,并且还在不断的寻找及探索之中,昆虫的种类及分布实在是过于广泛,直至目前,我们所知的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罢了。

既有所知,必有其不知。

最近的新年档有一部电影的热播,也让昆虫重新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目光,那就是——地球上的昆虫正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减少,若是以此速度减少下去,不到一个世纪,这个地球之上可能再无昆虫一词。

可能对于大部分人(甚至是包括不了解的我)看来,昆虫的灭绝,仅仅只是,一个生物的消失,会有另一个生物来代替;又或者在没有这个生物的生活之下,我们会生活不好,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地球上的生存是有一个食物链的存在,不管是大小,又或是生物种类的不同,昆虫在这个食物链之中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存在,食物链是众所周知的,当食物链的一方被彻底消灭或自然消亡之时,就会有另一方不受控制,从而导致食物链失衡,渐渐的这个食物链将不复存在,且造成一方称霸,那时的生态平衡将是不可控制的。

从而,不管是我们自身对于昆虫的外形及生活方式有多么的不喜爱,我们都不应有彻底消灭他们的想法,我们孤注一掷且孤陋寡闻的想法,是在对我们自己的生活造成一点一点的伤害,累积起来则是不可估量。

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是有它的好处很坏处,不能因为坏处否定了它的好,也不能因为它的好而将它一概而论,人或是动物、昆虫及其他生物都应如此。

如果你也不曾了解昆虫,如果你依旧觉得昆虫是可恶的,希望你能够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去了解它,其实它也并非那么不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