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草木光阴的读后感大全

草木光阴的读后感大全

《草木光阴》是一本由周华诚 著/金雪 绘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光阴》读后感(一):《草木光阴》思念的故乡

今天,第二次看《草木光阴》,第一遍是怀念,第二遍是反省后收获~

第一次看深深的被图绘吸引,因为她画的,全是我的童年。那时候,分担家务活,每年重大事件就是插秧,收割,晒谷。一幕幕如同老旧电影

《草木光阴》读后感(二):书里的童年

第一次知道《草木光阴》,是在周先生的朋友圈。大致了解之后,思绪便飘回了童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娃,种田是每天,每月,每年的任务。小时候老是想着,我要好好学习,好好念书,走出这小城,走出这片日日耕作的土地。终于我走出去了,走进了大城市。大城市有着高楼和好似装在橱窗里让人观赏的景色。我摸不到,闻不到,也拥抱不了。我怀念那个日日弥漫着泥土气的小乡村。村里出去陆陆续续出去打工,农田出租,盖房,征收。我爱的那片土地好像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

只有在周先生的《草木光阴》里,夜里寂静之时,我才能从书里找寻我爱极了的土地的味道。稻田,牛背,草垛,耕作,四季。记忆中稻田,麦田收割后的味道仍记忆犹新。

我已经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孩子了,只能靠文字和书本来弥补我内心的空缺。抽空看看《草木光阴》吧,就当给自己的心放个假。

《草木光阴》读后感(三):稻田里的平常事

这本书写的都是稻田里发生的平常事。 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是不懂的。 现在讲究亲自活动,也会有不少孩子去田里玩。但那总归和生活在稻田里不一样。

依着春夏秋冬的顺序,一篇篇短文,编织成这本小书。读起来特别快。 没有很精彩的故事,没有激动的情节,平平淡淡里都出一份轻松愉快和热爱。 作者把一些农活描写的很详细,说是涨知识也不为过。 作者把一些最为平常的动作,赋予了神圣的含义。

不急,是稻田交给我们的。 整本书平平的,但是很精彩。作者对土地深深的爱,溢于言表。

《草木光阴》读后感(四):田埂上的行吟诗人

“我们手持一株青秧,弯下腰身,伸出手去,以手指为前锋,携带着秧苗的根须,植入泥土之中。泥土微漾之间,一种契约已经生效。你在泥间盖上了指纹,每一株青秧都将携带着你的指纹生长。”

这是周华诚新书《草木光阴》中的一段有关插秧的描写。他把插秧的劳作比作农人和田园的契约,颇有新意。而更多的篇章里,周华诚只是打开自己的感官,忠实地纪录田野的草木摇曳、鸟蛙之鸣、花果飘香,以及农人的行走。

前阵子听浙江农林大学的任重教授讲课,提到文学的写作需要尽可能多的打开自身的感官。当下的城市环境里,最能打开感官的是厨房,无论是满眼翠绿、一缕菜香,还是高压锅的声音,它们汇聚成美妙的信息,让我们身心愉悦。

故乡的一片水稻田,是华诚的文学厨房。对于散文写作者而言,田野带来的生活信息,远比城市公园丰富得多。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田园的精神胎记将携带一生,这样的精神滋养成就了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也成就了周华诚的《下田》《草木滋味》《草木光阴》……

在城市生活多年,但摇曳的故乡草木总是敲响他心中的铁皮鼓——

“一路开车时我就在想,最好是能在太阳落山前回到稻田。我很清楚稻田里这会儿有些什么:绿色,山影,蝉鸣,飞鸟,蜘蛛在叶尖攀爬,青蛙突然跳起捕捉虫子——无非就是这些。这些,在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四年前的稻田里重复出现。我曾逐一细致观察过,细细纪录过,水稻田里无新事——但我依然想在太阳落山前回到那里。因为我想在田埂上站一会儿。

说出来,就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不易明白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执着。是的,为什么不可以明天呢?为什么不可以晚一些,或者太阳落山以后呢?甚至,为什么一定要去看一眼稻田呢?然而,我也说不清,细细想,这似乎是一种内心的极隐秘的东西。”

在我看来,华诚是一位用文字耕种的“新农人”。是的,他是新农人的一份子,去田埂上站一会儿——回到文学的私家厨房里,在一位作家的草木本心和大自然的契合中,一定有更多的语言种子在心中呼啸生长。在华诚洗练简淡的文字田园里,将是一番怎样的风景?

请打开《草木光阴》吧。

《草木光阴》读后感(五):我的乡野生活

拿到书的时候就有些惊喜。

书是淡淡的原木色,或者米黄色,说不好,总之是淡雅而简洁的色调。书封是乡间轨道边的景致,远处的山和天,满目青翠的绿,都让人神往。

仿佛看到了日本电影中的场面。

看《小森林》的时候,便时不时发出感叹,若是能住在那样的地方,像主角那样生活就好了。不过心里自然也明白,生活远没有那么简单,种水稻,照顾植物,去山野里采摘,都是看起来浪漫而又辛苦的事情。于是向往也仅仅停在向往上了。

但周华诚先生不同,他做过农民,知道农民的苦,却依然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重新与水稻田打起了交道。而且他不止是为了去回归乡野生活,更是试图将我们早已从农村移走的视线,归置回正确的地方。他实在不忍我们忽略如此美好的一片地方。

他在书里展示了别样的独属于农村的美。

单清晨起床的场景就像一幅画卷,且夹杂着美妙的音调。

“晨曦从窗帘上洒进屋,鸟群在遥远的树梢上鸣叫。”

想必抬眼看向窗外,都是树,是苍翠,是绿意,清脆的鸟鸣声是最自然不过的闹钟,不必挣扎,便怀着对一天的憧憬醒来了。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后院,极漂亮。有无花果树,柿子树,葡萄架,石榴树,桑树,各种各样的花,虽然多少有些不够规整,但也有簇拥的热闹。那时候用特制的钩子拧无花果,摘不够甜的石榴。想来其实那个院子不那么重要,跟那个院子有关的故事才重要。

周华诚先生的感怀想必也是如此的。

于是他不光描写乡野生活,也写有趣的事,有趣的人。都是不太会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的人,我们认识的人大多乏味,千篇一律,追逐着喜欢着差不多的东西。

农人们也追求相同的东西,可是却各有各的趣味,对待农活,也各有各的态度和技巧。又或者,专心致志与自然打交道的人,会让人不由得萌生一种有趣的感慨。

虽然家在农村,但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在城里上学了,仅有的记忆也是小学一年级前和朋友们在水沟里闹腾,加上家里宠溺,也是不必干农活的。于是对于周先生笔下的场景,多少有些陌生。但没有归属感的同时,反而带来了一种新奇感,我对于播种,收割,浇灌的过程,有了不一样的了解。既看了他人经历,也涨了一点见识。

下次路过水稻田的时候,就不会只是感慨颜色,而是知道它们一一的由来了。

随书附带的插画也是极美极美的,深沉的中国风,却又不那么传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