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瓦下听风经典读后感有感

瓦下听风经典读后感有感

《瓦下听风》是一本由彭家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下听风》读后感(一):等风来

读彭老师的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质朴,宁静,悠长的岁月沉淀出画面感极强的回忆,我一直在想,现代岁月的生活,哪有时间再去细读一本纸质书籍,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信息,微信,网络,甚至隐藏的信息都会被挖出来,我为什么要强调画面感?说来惭愧,不是因为换办公室在等待工作人员换电脑的功夫,这本书估计还会继续沉寂,在没有电脑与工作的某个下午,翻开这本书,瞬间被吸引,老师用词朴实,如同炊烟中扑面而来的生活,有多久没有认真俯下身去感受,这真实的过去与回忆……彭老师的光阴者居然让我看出来了一丝疼痛,这个下午,人来人往的办公室,我的周围瞬间安静,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哈姆雷特,愿你在他的书里,找到自己

《瓦下听风》读后感(二):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

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作为人类,或者动物作为动物,植物作为植物,都是过客,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对于散文,我们最初的写作阅读习惯是形散而神不散,有别于小说必须有包袱,散文需要的是直抒胸臆测,作者彭家河以土地为题,讲述的是自己的世界观,的确我们不可能成为主人,即使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远的地理。

尽管如此,散文家也不一定要堆砌华美的词藻来显示自己的博学,相反他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设计文章的结构,选择描述的词语,这一点与建筑装修本无二法。彭家河的作者第一次读,就让我如此亲切、如此振作、如此感动,这是因为我的心中认同了我的故乡,认同了我脚下的土地。土地未必会说话,也未必永远地去说话,他是以载物的形式映入我们的脑海,却被那些五颜六色的故事所埋没,没有了过去,就没有了今天,以至没有了明天。我们感慨于作者笔法独到、用意深远时,似乎也应该想到他在写作方面所付出的艰辛与苦痛。

〈瓦下听风〉,这个瓦,在都市已经很少见了,瓦是土烧制而成的,据老年人说,能烧制的土也是有个性的,并不是每一片土都能忍受高温与寒冷,正如我儿时生活的农村,家家户户房上有瓦,但每片瓦都是统一的黑色,统一的形状,这不意味着屋内人没有心情的波动,没有理性的自觉。风,在都市更加少见了,大家都乐意躲在水泥钢筋筑成的屋子里,看电视、听广播、写文章,哪有几位好事者愿意回到苍茫的大自然去寻找灵感,以至于网络横行的今天,更多的文字成了喜笑怒骂的情绪,而不是真切对民生、对社会、对自然、对自我的体察。

焦灼与裂变,哪个时代都会有,只不过今天的人更加觉得自己有甚于前朝,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那是年青人的梦想,对于过来人,经历的风雨越多,他的身子板也越弱,留给他思考与行动的时间与机会也会越少,所以像彭家河这样的良心作家,我们不应该以神视之,而应该与之交友,听他说起云卷云舒、花开花谢的故事。

《瓦下听风》读后感(三):来自村庄的记忆

乡土文学讲的大多是家国情怀,瓦下听风也不例外。从乡村的进化史到城市的心灵史,最后到大地的讲述,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我是85后生人,童年记忆就是在乡村渡过的,那里有青青草地、玉米稻田、还有数不尽的淘气与欢笑。

乡村记忆于我最深的,来自于上学。就读小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学校有多远,我和小学是前后院的邻居,因为离得近从来没有早起,也从来没有不迟到。老师让我拿着班级钥匙,可我每次都是这边吃着饭,那边同学们喊我拿钥匙开门。我跑去院子把钥匙给他们,接着回屋吃饭,吃完饭翻过院墙去上课。这也养成了我的坏毛病,直到临近日子才去行动去做某些事,比如说拖稿…

放学的记忆让我多了些色彩,放学时候我每次都从大门口出去,和同学们叽叽喳喳一起往外走,乡村的路,很坎坷。单纯的讲,要想富先修路,是我对乡村这些年来最大的苛责与批判。

记得冬天的时候,放学还很早,家里做的厚底泡沫底的棉鞋太滑,笨拙的我走路摔倒还晕过去了,是我童年记忆碎片的痛点。现在想想那样的车辙路,高低不平,冰天雪地的路现在也是我最怕的路。朋友们说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我觉得一点没错,我当时怕的至今还是害怕。

房前屋后,瓦下听风。夏天乘凉的记忆里,就是躺在房檐下,玩着叠纸玩着黄土。我像一个男孩子一样疯疯癫癫,黑黑傻傻。叫我去玩,作业都不写,第二天早上爬在被窝里写作业都成了常态。

说到村庄,最多的还是路。上了初中,路远风大,骑自行车都是早上五点多起来六点出门七点到学校,现在想想那个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坚持下来的。8里路,最怕的是下雨,那个时候最讨厌下雨,自行车骑不了需要走着去,虽然上学晚了可还是一节课不落的坚持,难为了自己,也难为了家人的起早贪黑。在老师的教导下,真的是真心诚意的告诉我们,只有上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走出去这片满是尘土的乡村。那个时候不知道培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只知道乡村的路,希望不要再如此泥泞。

瓦下听风的儿时回忆,有下雨的天的苦涩,有嘻嘻喧闹的欢乐,离开乡村成了梦想,可是城市待久了人,会觉得逃离城市才是高兴的事情。世间事真是矛盾,期待的往往不是最终想要的。乡村的气息虽然破败可是却轻松自由,城市的文明与便捷又让我有很多不舍,我没有陶渊明的归隐境界,却想再城市找到一方净土,谓已回归。

《瓦下听风》读后感(四):风

《瓦下听风》是一本极具人文色彩的散文集,反映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怀念。作者通过对故乡之物的细致刻画,淋漓尽致地阐释了对“逝去”这一主题的思考,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城乡变迁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彭家河在杂志、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彭家河的散文有新意,是他心灵的歌唱和对思力所及的探索,值得给予充分肯定。一个作家没有对于天地阔大与精微的体察,是不可能写出佳作的,这也是彭家河作品的价值所在。彭家河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从容的笔触描写具有乡村特色的人事风物,讲述浸透着乡土风情的农村故事,展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变化,表达了在城市漂泊的游子对原乡的感恩和对家乡割舍不断的情缘。面对城乡隔离、土地荒废等现象,彭家河道出了对现代化社会和人生独特的感悟,同时也发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彭家河主要是写“物”的,写那些与人情相隔.相远的事物,这就带来其“逝者”的独特性。

《瓦下听风》紧紧贴近于“物”相,既无亲情.爱情的伤悼,也无友情和家乡情的过于依恋,在此,“物”是座位一个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存在而被书写的。彭家河写“物”还有一个特点,他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不以为然,而是偏爱世界的角落与隐蔽所在。最有代表性的是逐渐失去的乡村,以及村庄的旧物。作者更多的表现乡村,像旧石器,方言,地名等等。

然而,在彭家河笔下,这些“逝去者”却能化腐朽为传奇,让人拍案惊奇。他的散文写的很平静,有时达到了宁静致远的程度,他虽然也写城市生活,但基本停留在对乡村及世界的边角的烛照上,他仿佛手拿放大镜和显微镜,在及耐心的观照着,所以特别细致。这在《镜像》《光的阴面》等文章中都有表现。作者通过光的阴面这样说:“光与阴,光之所以为光,就是因为阴在它的身后;阴之所以为阴,也就是因为光在它的另一面。那时间呢?正是因为有终点,起点才有意义。时间的起源,就在于停止。如果世间万物,没有兴衰枯荣,没有生老病死,那才没有意义。时间的意义产生于终结。当一个生命没有死亡,则没有生命可言,黄金的意义在于它消失得更慢,光的意义在于阴把它紧紧相逼,生的意义在于死无可抗拒.....无限的意义就在于有限,如果没有这些与之格格不入的对立面,一切都将毫无意义。”读彭家河的散文仿佛进入一个童话世界;作者就如同一个孩童,他旁若无人地用一些陈旧的玻璃碎片,对着光折射世界人生的斑斓。

作者在《失踪者》中这样结尾;“想起那些在小小县城里失踪的男男女女和关于失踪的是是非非,才发觉时总是多么容易遇见的一个词。我们的生活终究如此下落不明。”

《瓦下听风》读后感(五):写给远去的风花雪月的挽歌

——《瓦下听风》

文/塞北1573

“我的目光永远都追不上时光的步伐,只能在他们的身后拾取一个个被时光剥落下的镜像。”这句关于生命、时间和逝去事物的感想伴随着彭家河的散文集《瓦下听风》整本书,唤醒读者对砖瓦、旧石器、麦子、方言、草木这些旧事物的记忆。这些远去的风花雪月裹挟在时间的洪流里,沉默的生,沉默的消亡,如果不是以这样的方式被书写怀念,或许最后也只能在历史里作为前进中的一节再提及了吧。

我不知道如果说这种失落是70和80年代的人特有的感受,或感受最为深刻是否太过果断。只是在我的感知里,父辈们在提及城市及现代发展时,更多的是一种拥抱新时代的喜悦之情,如作者所说“他们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一种自愿的缴械。”而对于再后来一些的年轻人,富足娇宠的童年使他们实际上早已远离了泥土,网络又提前向他们传达了外面的精彩。他们更开放、也更自由、目标明确。唯有我们这一两代,夹在时代的转折里,各拥有一半的生活:玩着泥巴爬着树长大,田间地头吃过西瓜抓过蚂蚱,又在求学求职的经历中走进了大城市学着熟悉互联网,所以就两相迷茫——过去的已然逝去,未来的捉摸不定。这其中,“逝去”以它无法更改的现实结局,成为我们心上永远的“白月光”和“朱砂痣”。

在彭家河笔下,这些逝去的风花雪月都是拥有生命带着魂魄的。它们不单是一个不起眼的物,冷眼默看了时代的变迁,更是一个拥有记忆和内容的主观存在着,陪着感受了人情世故、炎凉冷暖,最后人们纷纷离场,它们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和世情里继续轮回,直至湮灭。如此细微的事物,如此庞大的思考,单纯而深沉便是《瓦下听风》给我的感受。

回归到时代的命题里,作者多次感慨随着打工时代的到来守护者逐渐“逃离”和“盛世远去的衰微背影”“我曾经丰满多情的乡村已经骨瘦如柴并日渐苍老”,可见作者对这片土地和生长在这里的一切的赤诚的热爱,其哀叹以作者沉稳的笔力写就,透过纸来都是悲凉的。

我知道它终究不是全部,它的另一半里是汗水、落后、贫困和艰辛。我知道“天地万物与人类一样,它的溃败有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失败,有时还是新生机的开始。”但每每在面对这个时代的焦虑和动荡不安时,当我被淹没在人流和数据中惊慌失措时,刚才提及的以上都是非常没有说服力的,我总是忍不住要穿过时光回望逝去的一切,那些沉静、淳朴、踏实的事物会让我安心,也让我更加怀念,如同书名瓦下听风悠悠然的意境。细细想来,人们其实从未和它们道别过,就这样走了过来,但也有一些人,每想起他们时就会为它们写一首歌,纪念曾亲近温暖的时光。

12.1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