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原书第2版)的读后感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原书第2版)的读后感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原书第2版)》是一本由[美]杰弗里·伯恩斯坦(Jeffrey Bernstein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原书第2版)》读后感(一):要和善而坚定更要持之以恒

本书中心:冷静、坚定而非控制地解决问题。首先,作为母亲,我要反思,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不一而论。孩子未必是叛逆,不要随便标上叛逆的标签,只是每个孩子接触的人和环境不同,有些问题他没办法处理好,不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生命的完善需要个时间。作为父母,给予我们的爱,陪伴,引导,和善而坚定! 第一,掌握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帮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自我。积极的对自己的孩子微笑、握手、拍拍孩子、多靠近孩子、说“我爱你”、交流时目光接触、拥抱、点头、给予表扬、给予奖励、鼓励参加活动。第二,理解你的孩子,其中,倾听是关键。记住孩子需要你的爱和认同,误解会引起更多的叛逆行为;第三,避免掉入大喊大叫的陷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第四,避免权力争夺,心平气和表达你的想法时,孩子会听;第五,用真诚的夸奖和奖励去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第六,用关爱和理解去执行纪律,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第七,调动家人的支持,营造良好温馨家庭氛围;第八,要认识到老师对于孩子自尊心的重要影响,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第九,帮助孩子克服身体症状;第十,不断总结和自我调整。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原书第2版)》读后感(二):《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

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总有一些同学被大人们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每每被打上"判逆"的标签,成为行为乖张、不思进取或离经叛道的代名词,任由掌控真理的大人们以爱之名加以痛斥和否认。究其原因,大多是不以认真学习为目标,喜欢挑战父母老师权威,企图放飞自我等。现在想来,那些记忆不可谓不深刻。只可惜,如此这般辛苦努力的父母,并不能愉快收获“浪子回头”的HAPPY ENDING,如此压抑挣扎的孩子也最终没能长成父母希望的样子。只是在各自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遗憾或伤痛和那些年努力拯救逆子的悲凉故事供多年后的我们津津乐道。

“观过而知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越来越相信一定有一种“双赢”的教育模式可以成功收获母慈子孝,而关键就在于父母怎么做。《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就给迷茫的家长们指出了改变的方向。在导读里有一句话一针见血:孩子“有病”得家长吃药。的确,家长的认知和反省是孩子向上生长的前提。生命自有其成长规律,孩子更是如此,父母应该了解不同阶段的孩子不同的生命特征和需要,明白不同特质的孩子不同的养育方式,并学会科学养育。但基础就是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尊重、倾听和信任。我们要相信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是一种生命形式,青春玩劣,白首疏狂也是一种生命的绽放。为什么每个人都要一样呢?

这本书的作者伯恩斯坦在书中对手握权杖的父母开出了十天治疗方案,中心思想就是冷静、坚定而非控制地解决问题。第一,掌握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帮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自我。积极的对自己的孩子微笑、握手、拍拍孩子、多靠近孩子、说“我爱你”、交流时目光接触、拥抱、点头、给予表扬、给予奖励、鼓励参加活动。第二,理解你的孩子,其中,倾听是关键。记住孩子需要你的爱和认同,误解会引起更多的叛逆行为;第三,避免掉入大喊大叫的陷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第四,避免权力争夺,心平气和表达你的想法时,孩子会听;第五,用真诚的夸奖和奖励去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第六,用关爱和理解去执行纪律,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第七,调动家人的支持,营造良好温馨家庭氛围;第八,要认识到老师对于孩子自尊心的重要影响,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第九,帮助孩子克服身体症状;第十,不断总结和自我调整。

总之,父母做好自己是避免孩子叛逆的有效途径。而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恩爱,家庭和谐!每一个来到世间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让我们学会欣赏和放手,与你共勉。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原书第2版)》读后感(三):叛逆的孩子,还是叛逆的家长?

儿子即将三岁,真的开始出现了叛逆,2岁的时候还没有很明显,最近特别严重,对此我和宝爸产生了分歧。有时候真的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可是面对种种故意作对的行为,我们也很无奈。

每次大家都安慰我说,不听话的孩子长大了有出息,对于此我自然是不信的,因为,一旦管教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喜欢作者的写作结构,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点评。特别是那些典型案例,让我感觉到,原来,在带娃崩溃的道路上,不止我一个人!

哈哈哈,心情很愉悦。

我喜欢这本书的感觉,像一本使用手册一样,第一遍读完后,后期有需要随时查阅相关章节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即将成为二宝妈妈的孕妇,我惶恐,为人父母自然想得到教育子女的不二秘方,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原则。如果按着本本去教育,我想没那个父母会用自己的子女作为教育的试验品。虽然现在有许多的教育书籍,而且学校也有意无意地在根据这个那个的教育理念去管理学校,教育学生,而这些都只是个试验而已。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而采用大班的组织形式,一个教师针对许多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无论如何都难于说这种教育不是一种无用的教育试验。

人们很少去质疑我们公共领域的学校教育,却千方百计地想改善我们的家庭教育,这是比较有利于实现的教育改革。因为,父母们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子女的,没有不愿意为之的。得到一本适合的书籍,循之蹈之,事实却并非这般容易的,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亲更是。毫不懂教育之法的父母,就要给孩子的进行教育,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多少也觉得不怎么人道的。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逐渐增高,那些枯燥的方法论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了。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随着时代发展对教育环境和理念的影响。很多高知识阶层的年轻父母们,都有对孩子更高的要求。这和传统的”望子成龙“的意义还不太一样。他们希望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品质保障的,而不简单是把养大而已,他们更多是需要与时代脉搏相匹配,与他们知识结构相对应的教育模式。

本书的教育理念基本符合我的要求,当然我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但是作为一个自认为三观较正,积极向上的人,学历研究生,付出了相当精力给孩子的妈妈,我自信也算个85分妈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方法,很多时候,真的,道理都懂,真的面对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犹犹豫豫,瞻前顾后,不惩罚害怕他以后更严重,惩罚又怕造成阴影,要正确的惩罚,可是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不仅需要实验,更多的是需要从不同案例中总结并且不断的d加以总结。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原书第2版)》读后感(四):叛逆孩子怎么治?或许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17岁的男孩因和母亲产生冲突,毫不犹豫、毫无留恋地从高桥跳下身亡。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母亲不顾安全把车停在路中间,下车后又贸然打开后座,给了男孩跳桥的“机会”。母亲和男孩应该是处于争吵状态,而且两个人都非常激动。都说冲动是魔鬼,无法克制的坏情绪毁了男孩,毁了他们一家。男孩从桥下跳下,他母亲不是无动于衷,而是跪在桥上痛哭流涕,可以看出,他母亲也是爱男孩的,可惜男孩再也感受不到了。

是什么原因让年轻的男孩在10秒内决绝地跳下桥?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母亲不顾自己和别人的安危,把车停在路中间,也要立刻、马上和孩子吵架?一条年轻的生命没有了,谁该为此负责?若母亲的处理方式变一下,结局又会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是否该改变了,该怎么变?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杰弗里·伯恩斯坦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教你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书中推崇以全新方式理解孩子的叛逆行为,用更建设性的方式回应叛逆孩子,循序渐进地减少孩子的叛逆行为,改进你与叛逆孩子的亲子关系。这本书是父母的福音,也是孩子的福音。

杰弗里·伯恩斯坦在他本人25年的咨询经验基础上,开发了10天计划,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用冷静的、坚定的和非控制的方法来处理情绪问题。每一章节都有具体的案例讲解,末尾都有当天的小结和下一天的准备,使读者印象更为深刻,执行力也更强。

一、关注防止和避免孩子的叛逆行为

当和孩子产生冲突时,作为父母你要做的两件事是冷静下来、解决问题。当你的孩子情绪失控时,往往他是觉得自己被误解了,如果你以父母的权威来压迫他,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时候,你要做的是理解和倾听,让他感觉被认同和价值感,他就会走出“战斗或逃跑”的模式,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父母要知道你的工作是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反过来孩子要满足我们的需要。

有句话说得好,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父母就先得成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同样的,你怎么和孩子沟通,孩子也怎么跟你沟通。如果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只会大喊大叫、破口大骂,那你的孩子也势必会这样。所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不仅能缓解矛盾、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教会孩子如何正确有效地沟通,提高情商。

我们老是在孩子边吃饭边玩、穿衣服很慢、很晚不睡觉、不听大人说话的情境下,忍不住大声喊叫,而且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有过。偶尔大喊大叫可以原谅,但若这成了一个习惯,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叛逆,矛盾只会越来越激化。幸运的是,书中有帮助你停止大喊大叫的25个办法,让你避免掉进坏情绪的陷阱。是时候做出改变了,父母代表的不是权威,有时候是让步和妥协,是比孩子更先一步去学习和改变。

二、鼓励孩子采取更多的积极行为

奖励孩子尤其是叛逆孩子的积极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叛逆孩子更需要多多给予奖励,他们需要更多的奖励来抵消对自己的消极感觉。但奖励是需要方法的,运用不当就会成为贿赂。“如果你不哭了,我就带你出去吃冰激凌。”用玩具或糖果来解围,这是家长常常在做的事情。孩子的行为不当却还是给予奖励,为的只是暂时的平静,但这实际上就是贿赂。

更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当孩子产生积极行为的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奖励最好是口头表扬,而非物质奖励,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他应该做恰当的事情。总之,懂得如何正确进行口头表扬比更贵的物质奖励效果来得更好。关于怎样口头表扬,怎么把表扬和其他奖励结合使用,书中都有介绍。相信学会了这一招,孩子肯定会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除了奖励,纪律约束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书中提到了什么时候以及如果运用后果法来管束叛逆孩子,而这个方法运用得好不好很关键的一点是关爱和指导。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大人能接受的,哪些是大人不能接受的,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从中吸取教训,帮助孩子懂得积极地和他人进行互动,这些都很重要。

孩子不听话,凡事都跟你对着干,家里老是吵闹不断……试过各种办法,没有一种见效,却还是把自己气个半死。你是不是也正因为家有熊孩子而犯愁,《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或许就是你的救星。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原书第2版)》读后感(五):孩子叛逆,父母请服药

杰佛里•伯恩斯坦 著

文|康熙漓漓

对于叛逆,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叛逆是孩子在某个时期存在的问题,过了那个时期,叛逆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一切也会回归正常。但无数实例告诉我们,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比如新闻上日复一日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我们不去纠正孩子的叛逆,或者我们采用控制、强迫等手段压抑孩子的叛逆,都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孩子的叛逆行为与心理越来越严重,使得处于叛逆边缘的孩子吸烟、喝酒、打架,甚至是堕胎、吸毒、犯罪等等。

看似是孩子自身叛逆,实际上,是孩子在以家长接受不了的方式做抵抗!这正如伯恩斯坦博士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中所说的“权利争夺”。

伯恩斯坦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国际公认的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家,有着27年的家庭咨询经验,已经帮助2000多位叛逆孩子及其家庭。《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是一本可读性强、理论全面且极具操作性的亲子教育类书籍,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从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出发,通过理解孩子、肯定孩子等积极的方式来干预孩子的叛逆,通过父母自身、家人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摆脱叛逆,让家庭回归和谐。

很多新手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本来特别听话,但是到了某一时期(比如两三岁)就会特别难“管教”。不管是晚上睡觉,还是白天玩闹,孩子非得和你“对着干”,等你情绪爆发、大吼大叫之后,他才会“顺从”地按你的要求去做。然而,无数次的大吼大叫,除了引得你无数次内疚之外,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帮助,孩子依然“对着干”“难管教”。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中,对于大吼大叫有这样一个描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父母大吼大叫。换位思考,我们也不喜欢任何人冲着我们大吼大叫。导致父母大吼大叫的原因无非是:自己就是被父母吼大的;吼,已经成了管教孩子的习惯;管教不住孩子,存在一种挫败感;除了吼,没有其他办法可行。

可以说,大吼大叫,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百害而无一利”。大吼大叫,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父母只是想管控他,而且时间久了,孩子会把大吼大叫当做一个信号:如果父母没有吼叫,就说明我做的是对的。

关于如何避免大吼大叫,伯恩斯坦博士给出25条建议:学会与孩子沟通、不要停留在过去、情绪爆发之前先处理自己的情绪、想象自己将与孩子永久分离等等等等。正如伯恩斯坦博士所说,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发脾气,也会对孩子大喊大叫。大吼大叫之后,与其自责,不如找找自己原因所在,运用伯恩斯坦博士所教的25条建议,来修正自我,用“轻声教育”引导孩子脱离叛逆。

除了大吼大叫之外,《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中,还有一点击中数亿父母的痛点:我是家长,你一切都得听我的!

很多父母都习惯拿“家长”的身份压制孩子,父母总觉得,不听家长话就是叛逆。穿校服还是穿裙子,你应该听父母的;考哪所大学,你该听父母的;进私企还是考事业编,你该听父母的。父母从来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个体对待,只是想在与孩子的对抗中,战胜孩子!

“说你想说的,但不要恶语相向。”权利争夺战中所讲的话,都是在情绪失控时的口不择言,父母和孩子或许本身都没有恶意,但言语、口气却特别伤人,严重损害亲子关系。关于如何避免权利争夺,伯恩斯坦博士给出19条供父母练习的建议,比如观察自己在做什么示范;坚持界限;学会自己先妥协;给与孩子一定的权利,等等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你本身就有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摔东西,孩子又如何能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自己丝毫不妥协,孩子又如何能学会妥协?

不管是大吼大叫,还是权利争夺,在孩子的教育中,尤其是叛逆孩子的教育中,都不是积极正确的方式。如果父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吼叫,避免以身份自居,让“叛逆”孩子自由发言,让“叛逆”孩子敞开心扉,用伯恩斯坦博士交给我们的多种方法切实执行在一个十天的周期内,我想,这是对待叛逆孩子最好的方式了。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理论丰富,短时间内全部执行或许不大现实。那么,从每一天的每一个细节里去修炼自我,比如做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比如做一个愿意倾听孩子心声的爸爸,再比如做一个支持新时期教育模式的老人。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对于叛逆孩子的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便是从自身出发,修炼自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