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常百姓家》读后感1000字

《寻常百姓家》读后感1000字

《寻常百姓家》是一本由么书仪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页数: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常百姓家》读后感(一):做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

泰戈尔曾说:“从我们热爱世界的那一刻,我们便生活在这世界上”。

从我们出生起,我们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小时候,无忧无虑,父母为我们扛起了整片天,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欢声笑语。长大以后,我们开始为人父母,此时才知道,肩头上的责任是多么地沉重!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搂着身旁的奶娃娃,他们呼呼大睡的模样,好像一切都值得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普通、平凡却努力地活着,因为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世界,还有我们身边的人。

么书仪老师的新书《寻常百姓家》就是这么一本关于普通人的一生的故事,这是一本回忆录,是作者为了纪念她的父母而写得一本回忆录,父母都是普通人,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让他们读书念大学,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他们宁可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想把所有的糖所有的甜都分给自己的孩子。这本书致敬伟大的父母,平凡的普通人!

这是一本让我哭了笑,笑了又哭的书。当我看到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哭得稀里哗啦,父母还在,家就还在,父母走了,家就没了。

还有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在作者的笔下,都被一一还原出来。母亲跟孙女唠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听她说鬼故事……

我记得我小时候,每次放寒暑假我妈都会把我送到我外婆家,我也是缠着外婆说这说那,过年的时候,外婆还会额外多给我一份压岁钱,让我拿去买馄饨吃。可惜的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她就离开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有些人虽然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但有些人虽然死了,他却永远活在别人的心中。我相信,故事里的父亲母亲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却永远活在子女的心中,永世难忘。

历史向来有“大历史”和“小历史”之分,那些记录在教科书上的,在时代的洪流下缱绻着的是“大历史”,而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小历史”,它是小人物的命运,小人物的一生。

趁父母未老,阳光正好,多陪陪他们吧!人世间,最怕留下遗憾,最怕“子欲养而亲不在”……

《寻常百姓家》读后感(二):父母辈及祖父母辈的奋斗史和生活史,家族的命运也就此发生改变

《寻常百姓家》其实并不那么寻常,或者说,不寻常的在于凭借三代人的勤勉和努力,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作者么书仪的祖父辈还是普通的河北农民,而作者自己最后可以成为北京社科院的学者,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和教育,也绕不开时代曲折的考验,这个家庭的小历史,也映射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历史。在《寻常百姓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岁月的变迁和命运的弄人,也可以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细腻的情感和共同经历的苦难。真实、真诚、真情……真好。 么书仪在《寻常百姓家》中也提到,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指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么书仪在书中讲述的人物,性格特点都极其鲜明,也是那个特殊时代下产生的特殊的群体,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大于一切,站在多年后回看,似乎一切都显得那么合情合理。 通过父母亲生前的口述,给父亲录的三十六盘磁带,包括留存下来的信件、证件、日记等,作者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实际情况。首先是父亲和母亲叙述的家族史,这也是门不当户不对的父母之所以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父亲算是家族的独子,祖父和叔祖父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恳和节约脱贫致富,从农民走向亦农亦商,但并未摆脱农村的根基。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虽然当时父亲家算是有所积蓄,但从城市到农村,也算是“下嫁”,对此,母亲其实一直是心怀芥蒂的。那个时候的婚姻大多受之于父母,但个人的事业还是可以自己去闯荡,父亲23岁就净身出户,去搞在别人看来不伦不类的股票,26岁就从农村旱地拔葱,举家迁居唐山市,28岁又全家迁进北平城,虽然后来被批斗被发配,但现在来看,这一举动还是让自己的后代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珍惜的北京户口。但父亲毕竟出生于农村,还是存在自身的短见,当时兄弟姐妹众多,家境有些贫寒,父亲想让作者去包饭票包分配的北京师范,而母亲则坚决让作者去读北大,哪怕家里再苦再难。这也不得不提作者的母亲,来自书香世家,即使在穷困潦倒之时仍然全力让子女去读书,一旦有工作机会也会努力争取,不甘于一直当家庭主妇。父母的出生往往会决定他们的眼界和魄力,同时他们的选择又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命运,这点在我高考志愿的填写上也显露无疑,也是当时不够成熟的我一生的悔恨。 还有作者的兄长,是50年代造就出来的、一生忠于职守的、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一生一世都过分看重事业的工作狂,也是个很典型的传统男性形象。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是过去寻常可见的,更是如今值得回忆的,无数个寻常百姓家,推动着祖国这个大家滚滚向前。

《寻常百姓家》读后感(三):讲述个人家族的小历史,也是国家大历史的一部分,也应该被书写

当我们提到历史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到各种国家大事,各种过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变革,但其实每个人的过去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被记述的历史。 关于国家的历史被称为大历史,而关于个人的历史则是小历史。但小历史必然在大历史的框架内发展,也必然反映着大历史的规律,成为大历史证据的一部分。

那么对于个人小历史的书写也应该成为作家们的共识,毕竟这虽然是记录着个人的过去,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过去。 么书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有《元代杂剧与元代社会》《元代文人心态》等著作问世,而现在,她更是用这样一本记录家族历史的著作《寻常百姓家》,带我们走进个人的历史之中,走进过去的那些人和事,走进作为平凡个人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用细节反应着每个人生存的真实状态。

这本书从作者父母的整个家族开始讲起,贯穿了从清末到现代的所有时间点,讲述着作者祖辈、父辈们的故事。 作为一位研究型的学者,作者对于过去的讲述是严谨的,虽然这些故事更多是对于他们家族生活的复现,但作者依然细致到了具体时间点,力求严谨和准确。

从这些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隐藏在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曾经那些我们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背后还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容,作者对于家族这些事件的书写,就是给我们补充着关于这些内容的了解。 例如在作者的叙述之中,我们都知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祖国发动了接连不断的群众运动,而这些运动影响到了整个中国。作者父亲那一辈,因为并不是革命者必然深受影响,这也是他们家族故事的一部分。

可是,我们很少有人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股票市场曾经被恢复并且北京还成立了证券公司,作者的父亲还曾经参与过股票市场的运作,这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弥补知识空白。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作者的父亲1962年~1969年在人民医院做临时工时,还曾经设计了马桶自动冲水系统。虽然那段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痛苦的,父亲也有着很多交代材料证明着这些,过去的现实就可见一斑,而这些材料更是被作者原文引用,让我们对于当时的生存状态能有着更清晰的认知,人必须在任何状态下,都需要安然的生存下去,这是生存的本能,这在这本书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的受益者,父亲也成了一名个体工商户,并通过卖面包、卖水果挣钱,让近70岁的老人又有了谋生的手段,这又是一段历史了。这样的小历史,就是讲述着曾经的故事,讲诉着我们并不知道的过去。

这样的一本记录个人历史的《寻常百姓家》,就在娓娓道来的家事之中,让我们重新走回过去的时光,走进回忆之中,走入对于世界更多的了解之中,就像生活的涓涓细流,让我们在不断的回溯里了解更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