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上山的路:我的爸爸黑泽明》的读后感大全

《上山的路:我的爸爸黑泽明》的读后感大全

《上山的路:我的爸爸黑泽明》是一本由[日]黑泽和子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山的路:我的爸爸黑泽明》读后感(一):艺术家都是矛盾体

本书是《爸爸黑泽明》的重译版,一直想读这本书却没能实现,这次读这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从黑泽明的女儿黑泽和子的角度再现生活和工作中的黑泽明,语调平稳而真挚,仅从女儿对父亲喜欢的口吻读来就已经让人明白,作为一个父亲,黑泽明也是成功的,也足够让人羡慕。记得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是因为读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竹林下》,便找来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虽然年代久远,没有彩色,拍摄效果也是一板一眼,但依旧能让我喜欢不已。

幼年的黑泽和子从父亲对电视节目的不同态度上就感觉到了父亲身上有些矛盾的地方,而得出“艺术家往往是巨大的矛盾体”这样的结论。就如我最喜爱的黑泽明电影《七武士》,通过菊千代之口既说出了农民未必是最可怜的人,而是最狡猾,通常隐藏食物,杀死落难的武士,但又道出农民的处境全是武士所逼。电影结尾对战争的胜与负也做出了探讨,对武士而言没有取胜方。正是这么个巨大的矛盾体黑泽明才会对这些做出不仅仅一面的讨论,才能够发现复杂的人性,构造出精彩而让人回味和深思的电影。

1971年12月22日,黑泽明在自家浴室里用刀片割腕自杀,足足21刀,可见处在低谷的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后来他一直闭谈此事。在书中大部分的叙述都让人觉得生活中的黑泽明是随性和蔼的,甚至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麻将打得很差也总喜欢拉着别人打,还有很多笨拙和可爱之处。就如黑泽和子那个金句频出的母亲所说:“和那个人一起生活,因为我小时候真的很幸福,所以才能忍耐下最难熬的时候。长远看来,大家的人生都一样,时好时坏,平均下来处在正中间。”她还说过:“佳肴配美酒,再加上技巧高超的按摩,这样他就是我的人啦。”而一家人最大的课题却是让黑泽明不生气、高高兴兴地去片场,开心地拍好电影。在他妻子过世后,却还是只能用投入片场拍摄电影这样的方法来避免自己的悲伤。

7月19日,因肺炎过世的和黑泽明合作过八部电影剧本的桥本忍,他也曾抱怨与黑泽明合作十分艰苦。1953年,桥本忍在温泉旅馆里和黑泽明闭关一起写《七武士》,定主题、拟情节、塑人物、撰初稿、改二稿、定稿,每一个细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都并非灵感突发或者心血来潮,连那个年代的武士究竟一天吃几顿饭,都进行资料检索。也正是这种较真的态度,每次看黑泽明的电影都感觉场景、台词、演员走位都相当讲究。他对黑泽和子也这么教导:“导演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判断状况,只要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尽力,就可以做出高质量的电影……无论怎样的工作、努力与否都会在电影中反映出来……”对于写作,他则认为:“坦诚地将想法原原本本、一字一句地写下来,这很重要。既然开始写作,就不要停下来,要坚持到最后。”

今年,刚好是黑泽明过世二十周年,这个时候重温他的电影,读这本书,能够让人从另一个角度还原黑泽明这个“电影界的武士”。

《上山的路:我的爸爸黑泽明》读后感(二):电影光环之外的黑泽明

电影光环之外的形象

@ 平方

1998年9月,88岁的黑泽明在东京逝世,这位一生忠于电影艺术的导演,以《罗生门》《七武士》《梦》等经典作品成为无可非议的电影大师。大概很多人认识黑泽明导演,都是从电影《罗生门》开始,赤裸裸的厮杀背后是人性的纠葛,电影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两篇小说,将小说《竹林中》还原为影像,沿袭了小说中微妙的结构,是一个开创性的亮点。文学特质表现突出的电影还有《梦》,其中的隐喻意义深刻突出,完全可以说,他在用电影语言完成文学事业。国际上也肯定黑泽明的艺术成就,授其1990年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在电影光环之外,黑泽明是一个偶尔显露温情的父亲,女儿黑泽和子在回忆录《上山的路》里还原了一个饱满的父亲形象,这个以事业为重常常顾不上家庭的电影人,也有与家人融洽的时候。历经岁月沉淀,女儿也理解了父亲,这是一个敢于在艺术世界冒险、自信强大的父亲形象。《上山的路》由雅众文化出品,黑泽和子从亲情和艺术的角度,带我们重新认识一个父亲,一个艺术家。

黑泽和子的语言弥漫着清淡感性的文艺气质,仿佛一个沉浸在回忆中的暮年老人,坐在窗前捧着咖啡,与对面的老朋友娓娓而谈。黑泽和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庆幸家族终于有了女孩,乐呵呵的跟剧组人员喝酒,后来也当“公主”一般宠爱。他忙于工作,很少在家陪着妻子孩子,这种情形让黑泽和子的心理存有很长时间的阴影,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理解了父亲,将过去当做美好的回忆,带着感恩的心态,也跟随着父亲投入电影事业,曾负责过电影《八月狂想曲》《袅袅夕阳情》的服装设计。在这期间,她通过合作电影加深了对父亲的了解,彼此也加深了感情,在与父亲磨合相处中渐渐成长起来,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上山的路》前半部分,和子以女儿的视角,复述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倔强的人如何结合在一起,夫妇虽是磕磕绊绊过日子,母亲先于父亲早离开人世一步,也令父亲承受了痛楚。黑泽明不是那么善于表达外在感情的人,对于电影工作却是兢兢业业,这是有目共睹的。和子回忆了与父亲一起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某些情形,享受了荣誉带来的欣慰,也见到了著名导演和朋友们,作品获得观众的肯定,才是艺术家生命力的源泉。母亲的离世,让彼此更加依赖,再加上女儿在父亲的剧组里做服装设计,常常一起工作一起探讨,越来越默契,心灵上更加贴近。和子与父亲长久的相处中感觉到了“他身上的温柔”,她细数父亲的习性爱好,俩人共同拍电影的事宜,怕是只有最亲近的女儿才有这些细腻的观察和油然而发的感慨。

因为事业和精神的困惑,黑泽明经历过一次自杀未遂事件,让女儿惊吓之余也重新审视父亲。在回忆录《上山的路》中,黑泽和子对父亲黑泽明怀着一份神圣的敬意,父亲经历的昌盛和低谷都有她的见证,即便黑泽明不是每个人心中的大师,也必定是女儿心中的“丰碑”。老年的黑泽明也要面对疾病的折磨,和子深有体会,如果说什么是治疗父亲的药方,他认为“让他去拍新的电影,写新的剧本。”

斯人已逝,黑泽明带着他的电影去了天堂,女儿记下了父亲葬礼的过程,朋友们都来到这里,葬礼摆设费了一番心机,送别黑泽明的是后人的掌声,这是一种豁达,也是黑泽明的默许吧,就像一部电影的杀青一样,一个人完成了使命,黑泽明完成了自己的一生,这都是珍贵的、无法磨灭的印记。黑泽明远去了,黑泽和子继承的是对电影的态度,对生活的感念,回忆录《上山的路》可以当作一种精神的延续,这是文字最好的传达——上山的路是崎岖的,但一直要走上去,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上山的路:我的爸爸黑泽明》读后感(三):游荡、掘藏、和尚

《上山的路》这样的书名,给我的期待是一个伟人巨匠的不断攀登,但书写内容显然却不是这样,只是作者黑泽和子以细致的笔触写出电影天皇黑泽明生活的琐碎周遭,显然作者有意地真实叙谈黑泽明这个人物,淡化他二十世纪文化巨人的标签,在女儿眼里,父亲始终就是父亲。上山的路,可以走得轻快,可以眼观六路,察鉴不同的风景,他有时歇一歇,他和亲人们会有长吁短叹,他不干涉,他不霸道,他不独断。也许黑泽工作组的成员会有不同的话要说,女儿终究是父亲的女儿。这是一本女儿写给父亲的书。

家庭

黑泽明的家庭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与演员加藤喜代组成了家庭,生有一子一女,这个家庭可以说是一个电影之家,的的确确的黑泽之家,妻子一辈子的任务就是照料黑泽明这个人,辅助他完成他的电影梦想,即便妻子生产,他也是在外的,一个儿子成年后做他的电影制片人,一个女儿在经过了设计工作的历练后,也在母亲去世后成了黑泽明重要的生活助理以及电影的服装设计。这是一个围绕黑泽明电影梦想组成的家庭,一家人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很难说清楚,其他家庭成员的使命,抑或是他们只能依靠黑泽明来过活。但是看到书的末尾,在黑泽和子的大事记里,赫然地写着她参与了山田洋次导演的影片《黄昏的清兵卫》,我想这是基于才能了,作为读者我是有所偏见了,毕竟和鲁迅说的空头文学家不同。黑泽和子细细的描写家庭生活的种种,为黑泽明准备不同的吃食,黑泽明的生活也就可见一斑。

言语

这本书除了记录了黑泽明的家庭生活,也是一本记言的书。

“我只是穿着女儿为我准备好的衣服的人偶”

“无论如何,夫妇都应该到死都在一起,回忆中中都是美好的事情,就可以原谅对方。如果一直记得,人们无法变得美好。”

“要举办不像葬礼的葬礼。”

也许黑泽明是一个文化巨匠,他的女儿有意识地记录他的话,倒是对我有所提示,父母的话多记录一些,一定是很动人的。看着黑泽新语,其实你想象不到他曾经在六十一岁时有过自杀经历,即便那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只是因为两部电影票房受挫,未得到制片方的垂青,每个人的人生都一定有不如意的时刻,终究要勇敢地活着,也许黑泽和子是为尊者讳不愿过多提起这种不愉快的经历,也许是另外一时的达观豁达,觉得只是人生的插曲,不值一提吧。当然,给我的启事,人永远要不断努力,即便这样已经获得奥斯卡的巨匠,依然要经受挫折,甚至要自己家亲自画出所有分镜图,来争取影片拍摄的机会。

教育

我并不是一个黑泽明电影的影迷,所以我在看书的时候,对于影片拍摄的一些记录,感触是不大的,我却对他与黑泽和子的相处方式更为留意,和子幼时在学校有过不愉快经历,曾经不愿上学,那不去就不去,数学偏科,唔,老爹一样的不好。这样家庭的孩子处于散养状态,真的让人有点意想不到,和子喜欢画画,就给她创造绘画的条件,女儿30多岁时,另起炉灶进了摄制组成为黑泽工作组的一员,显然做女儿的要接受投来的异样目光,他晚年的生活,全赖和子照料,新年时离开一会儿,就有人会说:“你怎么可以离开父亲呢?”作为名人的女儿,真的很不容易。专业而言,这个父亲会不断提出要求,拍摄《梦》时黑泽明提出要求,黑泽和子有着细致的记述:“棺材上的布要使用不丹产的布料,男用围裙要用染色的厚木棉布做,手背上的装饰布要手工制作。不知道电影里有没有拍到,我们在细节部分用红线和天然布料做了包边。”对于现在光鲜的过分的古装片,其实我有点想念80年代的做旧,素朴式样。

黑泽和子作为电影的从业人员,无疑是敬业的,她有很多近水楼台的机会,她有她自己的感悟:

“电影是导演的东西,每个人都要和导演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要观察并注重整体;还要明白电影的完成度也取决于自己部门的细节,所以要拼尽全力努力。这就是我们服装部的执念。熟读剧本,准确把握故事背景和人物。然后按照这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制作能够讲述这个人生活经历的衣服。”

“父亲是个名人,父亲很伟大。我只是作为他的女儿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我必须将从父亲那里获得的‘财产’作为资本,让它成长、增加。”

这是一个讲不完父亲事情的女儿,这样的父女关系也很是有趣。我在阅读过程中,时时想着余华《活着》中那句民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做和尚。”黑泽明无疑是会留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可我依然觉得他的尝试、突破,也许就是游荡、掘藏、和尚吧?

2018年8月21日 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