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树(作品的背后)》的读后感大全

《老树(作品的背后)》的读后感大全

《老树(作品的背后)》是一本由刘树勇著作,人民美术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88.0,页数:2017-07-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树(作品的背后)》读后感(一):人生的意义

喜欢老树的文字多于老树的画,我也看了几乎所有的老树市面上的书,这本书做的文字还是少了,希望以后能单独出一本文字的书,能把一些观点表达出来。这本书里的死亡让我渐渐平静读完以后内心很不是滋味。写的太悲观了,一个人,如果意识到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并认为人不应该为别人而活的时候,就容易出事情。我不同意老树的这个观点,人始终是不能为自己而活的,上有老,下有小,我们应该为他们负责,不应让他们伤心失望。

老树在文中说,一个同事死了,后来见到他的家人,还是该干嘛干嘛,我想这只是表面,其中痛苦,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也许,这个人只是不想在外人面前表达出来而已,对于他的家人来说,并非地球照样转,太阳照常升起。

读完这本书,也理解了很多老树演讲中的一些内容,比如他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当然,我同意大多数老树的观点,比如我们应该回归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人生苦短,如果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一生真的很没有意义,而人却又是个追求意义的动物,自己想到这些不免也会悲观失望。

前几天读斜杠青年,这个作者居然和老树的观点一致,而且心路历程都出奇的相似,但是一个生于60年代,一个应该是个80后。这是为什么呢?很有趣。

最近北京发生了很多事,幼儿园的事情,暴力搬迁的事情,老树在微博上发了两幅画,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我们置身于当下这个环境里,我们不想关心政治,但是却无法不关注。

《老树(作品的背后)》读后感(二):乱花丛中那个长衫男人的心里世界——《老树作品的背后》

看了很多老树画画的作品觉得很喜欢,文章里总是说其文字了得,于是很想领略一番,便买了这本《老树作品的背后》,挺贵的88,还只打9折。这是一本图文结合的书,排版和设计都挺好,文章虽是人生、哲学,但也通俗易懂,还有两篇其讲座的录音整理稿,所以看起来还是比较赏心悦目。不过如果能选用轻型纸张就更好了,现在的书太厚重。

看了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给自己最近赋闲在家日子找到了特别好的注脚——人嘛总要过自己喜欢的日子,实在需要就可以休息缓冲一下。老树经常在书里说自己是个极端悲观主义者,他所探求的就是如何心安理得的不去做事,因为人生本虚无。在谈作品的同时,作者阐述国自己对于人生、生命、死亡、社会等等的看法,最大的问题我觉得就是:人到底应不应该活明白?不过这是因人而异的。大多数人的人生糊涂着过也没什么不好,可总会有人想把这事想明白,想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于是经常被看成神经病。但在老树看来,人生尽管虚无,但还是活着明白些好,虽然都不过是个死,“但是能够清醒地活一辈子,很清醒地死跟稀里糊涂地活、稀里糊涂死掉这肯定是不一样的。”不过哪里不一样,这不一样是否有意义,我没琢磨明白。另外,书中谈了很多关于死亡的认识,这经常让我很受触动,不过实在无法接受其面对死亡时按下快门的动作,正如他自己在被老婆制止的那次所说:太TM不是东西了。

作品的背后当然少不了谈艺术。艺术是什么,我想不管是什么门类,说到最后就是个人情感的表达,高手比拼的一定是哲学层面个人的情感表达,做到内在诚恳。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德,他穷极生命所做的是就是用自己酷爱的画画来表达对于生命的探求。老树在作品里所表达的又何尝不是?人们思考的不过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高更作品)可答案永远不存在于现世,如果你相信有来世,也许答案在那里。不过再玄的东西最终也要有自己的媒介和形式来表达,而老树就很好的找到了这样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些符合已经成了他的代言人,让我们一看就是老树来了,他在说话。你看那些诗,那些印,甚至那些画,都在以一种我们看得懂的方式和我们在沟通,说的有些就是你的心理事。

摘抄:

我还是喜欢身在尘世当中,但又要能离开那么一点点儿的那种感觉。

人活着,唯一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你生下来了吗?

我总觉得“创新”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概念,是个伪概念,而且被我们搞得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了,有太多的强制性与暴力感。

人们在某种机会里会以一种快乐而兴奋的姿态显现出一种狰狞的嘴脸来。,在这一刹那,我们已经与野兽无异,甚至我们还会获得一种残忍无极的快感。这让我感觉到人最本质的和最令我们自己感到可怕的并不是我们制造出了什么,而是那种永远潜伏于我们灵魂深处的阴冷却又狂热残忍的念头。

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更多的是由一些琐碎的、无意义的、单调无趣的细节构成,而不是由一些像奇观一样的令人惊讶的东西构成的。

从体验出发,美只是一种幻觉,善也不过是一种伦理禁忌,这两种东西都不是原生性的存在之物。

人的思想方式长期以幻想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这条思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便对真实之物丧失了感觉,以致当真实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反倒会感到无限恐惧和陌生。我们总在心中告知自己和“生活是美好的”,这种心境无异于掩耳盗铃。

牲口有了自觉这很麻烦。

《老树(作品的背后)》读后感(三):跟随老树通往那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江湖

有一句台词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听过无数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对于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我们来说,早就厌倦了一切鸡汤文的轰炸。以往相对固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模式被后工业时代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互联网信息的虚拟化和碎片化冲击的七零八落,焦躁不安的情绪一时四处弥漫,无处安放。

此时,老树的画以一种雅俗共赏的形式出现了。难得的是,能让人看得进去,静得下来。而且这本《老树作品的背后》拿到手中便极有阅读的欲望,书的开本、设计、版式以及用纸,都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泛黄的纸张,真的是将老树的作品呈现得清新、典雅而又有种安静的感觉。读读诗,看看画,在你意犹未尽时,细细探究文章中的深意,以及作品和创作背后的种种思考和故事。

冬月寄居徽州,时有风过小楼。遥看无尽山色,往事又上心头。

《老树作品的背后》这本书以图文并重的方式,从艺术本体的出发,深度挖掘、剖析了老树画作以及诗文背后的内涵和思考。呈现给读者更真实的老树,一个深刻睿智的老树,幽默风趣的老树,朴素可爱的老树。而且老树的诗词、文章总是会让读者忍不住反复阅读,那些作品配以极具趣味性的诗文,将许多高深的道理平实的表达出来,让人容易理解又感同身受,这也正是老树的高明之处。这本《老树作品的背后》赋予画作与文字不可割离、骨肉相连的紧密感,让读者看到老树创作背后的思考,以及作为不同身份的他的生活与经历。

不必装作很幸福,不要以为许多路,其实就是瞎活着,哪知自己去何

有人说,老树的诗像当今网络上的顺口段子,其实段子不恰恰就是当代的诗歌吗,在这真诚朴实的一字一句后,正表达着与你我、与生活奋斗着的我们贴切的生活,这正是沁人肺腑、戳到心窝的当下关切。也有人因他的作品创作量大,微博上的高频发布以及诗文的幽默轻松而往往对他的创作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他的作品是一种快餐式的涂抹,或简单的调侃,而忽视了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实际上,老树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惬意的感觉,是他超于常人的刻苦努力得来的,是反复锤炼凝练和推敲之后的信手拈来,这些作品的背后,也有着老树先生“语不惊人誓不休”严谨的创作之风,相信大家在看完本书之后会有同感。

仲夏大学毕业,开始混迹江湖。此去天大地大,正可一展宏图。__

另外,老树对水墨的理解和认识非常独到,从他的作品里看得出“笔墨当随时代”在他笔下的诠释,他的诗文有独立的思维角度、独特的语言锋芒、嬉笑调侃中却表达着深刻的内涵,隐藏着机敏、睿智和哲理。无论他的文章、诗歌或是绘画作品,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朴素、接地气、同时又不乏深刻,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各自的领会。

而且,老树的作品还有着特别有生活的味道,从大家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东西中发现美感,比如公园的长廊、路边的柳树、一枝花、一本书、一件衣服、一碗饭……他提炼了这些,并将之表达出来,这体现了一个画家的绘画功力和独特的审美眼光,更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转化能力。其实老树的作品通过一些通俗的东西表达了很深的理念,如果大家认真的解读和观察,能够体会老树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而这恰恰是需要功夫的。尤其是他的笔墨是经得起寻味的,既十分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熟练,又含蓄而不卖弄。他既有很粗犷的笔墨,了了几笔刻画出静物的自然流畅,也能精致的刻画比如麦穗、风景、日常等精致的物象。所谓“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老树的画作是让读者能够看得懂、进得去,又值得挖掘的作品。

不必装作孤独,也别说你悲伤。你去看看山河,从来都是那样。

这本《老树作品的背后》充分突出老树绘画和文字的鲜明特点,可以看出出版过程是通过大量的编辑工作,展现作品背后那些有趣的思维,不仅关注画家的重要艺术作品,亦探寻这背后长期被遮蔽的作品生成过程及文化指向。《老树作品的背后》也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留存了一份珍贵的文本记录和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史料文献。

老树曾在演讲中说:“我觉得艺术是唯一让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可以让自己内心柔软的一个部位。别的全是功能性的,全是可以比较的,可以竞争的,但人并不单纯是样。”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会需要一些虚无。这本书正是你通往心中桃花源的那一叶渡舟,在这里,你可以深入进去,看到老树这些作品的背后的心路历程,体会他对人生的虚无与明白的探索。共同感受他画中那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江湖……

何事那么重要,江湖总在胡闹。你们先都忙着,我回山里睡觉。

《老树作品的背后》书影

《老树(作品的背后)》读后感(四):老树画画:一个只喜欢猫在地下室孤独作画的老教授,却在俗世走红

老树画画,原名刘树勇。今年已56岁。

他是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我们知道他不是因为他的媒介批评的课程,而是因为他的画。

署名为老树画画的中国风小品画,颇受出版社的喜爱。不仅《读者》、《视野》等大众流行书摘杂志喜爱刊登。连老舍、周作人等等现当代名家名作再版时,也喜欢用他的画作为书中插画。

因为恬淡、孤寂、幽默的画风,颇有民国文人范。当然,老树自称不配文人。一个只喜欢一个人在地下室孤独作画的老头,却在俗世走红。

读他的自传性散文《老树作品的背后》,如冬日暖房里的一杯清茶,喜从悲来,迫有感悟。

他独创的水墨小品,配上题记诗文,常引起我的共鸣。

1.典型符号

一名男子。画面常常出现的是一名长衫男子。经常一个人呆着,或在河边站着、或在树上躺着、或在花丛睡着,有时候也在天上飞着,也有顽皮的时候拿着一把枪想把一个人干掉。偶尔也和一位朋友泛舟莲花湖畔上喝酒.

这名长衫男子无五官,无所谓表情。因为老树说越具体越有局限性。

一首歪诗。幽默、自嘲,不成体统又独树一帜的书法,看着真有味道。这是老树画画的作品广为传播的核心原因吧。因为中国人的观看经验中充满了阅读的习惯和期待,文字在画面自然而然起了两个作用:一是构成情境,与画面融为一体,作为画面的解说,创作阅读的氛围;二是文字的书写成为整体视觉一部分,填补画面,制造均衡感。

路过一个小巷,

花儿开成那样。

呆呆看了半天,心中十分悲伤。

一些景物。画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有几棵墨竹、一间茅屋、一树红花、一池残荷、一个秋千、一只懒猫。他的画面随性,都是与本人相关,真性情,有烟火气。

做了一夜梦,

一事在心头:

你说旷野上,

麦子熟没熟?

2.画画和老树的人生关系

大学时期,老树所有时间都在画画。毕业后,之所以选择大学教书的职业,是为了有时间画画。在天津工作的那两年,工资都花在火车票上。一有时间,他就坐火车到北京看展览,痴迷成狂。

后来,结婚生孩,生活一下子具体起来,柴米油盐打败了诗和远方。为了生计,老树给给杂志画插画赚外快。算算时间,居然有20年不画国画。45岁前,他认为在画画这件事上,“基本上是彻底废掉了”。

直到45岁,人入中年。

他父亲被确诊出胃癌,住进了医院。

他心情烦乱,什么也做不了,吃不下,睡不着,就找去过去的笔画画了几张画,权当消遣解闷。

也不知道画些什么,就试着用笔墨去画白己过去学的那些单线的小说描图。结果一画又找回当年那种着迷的感觉了。一发不可收恰,天天晚上一画就到天亮。

过去的局促没有了,关于怎样画画的繁杂规矩也都一时记不起来了。什么用墨,什么造型也不讲究了。反而放松自如。

享受到画画的快乐。这是老树重新画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

20年里做这做那,似乎跟绘画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绘画最终要表现的是绘画者人生经验的丰富性。

说白了,就是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陆游谈作诗的理法时说过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作诗也好,画画也罢,它只是一个显现与表达的介质,它本身是没有多少内涵和深度的,是一个人的眼界、阅历、人生境界赋予它真正的内涵。

给我们的启发时: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画家。画画之外,要多看看看杂书,吃杂食。东看西看,南思北想,忽然有一天再来画画。

也不要学别人,一学就死。

画画也好,写作也好,只要诚实贴着自己就行。一个人的画解决的是他自己的问题,笔墨是个内心的事情。重要的是画家心中有没有话要说。

3.老树的人生观:人活着的唯一原因,不就是你生下来了吗?

他说:

画画有时候就想一个人呆着。

“我叫老树画画,有多少万粉丝,有很多人知道我,我就存在了?正好相反,我发现我快没了,快被淹没了”。

通过他人对你的认识,对你的肢解,然后确认你的存在,这一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观点。我们很多焦虑都来源于这个。我本来已经活着,却要让别人证明我活着,多可悲。

在这个世界上,个人永远是渺小的,而人群可以淹没一切。

广告是干什么,广告的本质是什么?广告的本质是制造自卑感。这东西你有吗?你没有吧?掏钱吧!

冯友兰先生在哲学史里说过一句话“中国哲学不是让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使一个人成为人”。我们一个人自身的完满性,自身的独特性,这个才能让一个人真正的强大。

画画干什么?成就?别人怎么看……根本不重要。

我天天在屋里猫着,尽量都不见人。我有个地下室,好多画都是在地下室里画出来的,地下室没有信号。

(图片来源:老树画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