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1000字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1000字

《鲁迅作品细读》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一):大家小书。

百闻不如一见,万事皆须躬行。钱理群先生是鲁迅研究领域的巨擘,但只有亲读钱先生的著作,才能触碰到名气之下的真材实料。《鲁迅作品细读》虽然名为“细读”,但实际上是“大家小书”丛书的一本,既然名为“小书”,自然没有大笔,它更多的是点到辄止,或许也是为了上课的需要,内容大多是课堂讲义的集合。

本书选取了数量可观的小说和杂文进行分析、鉴赏,其中不少观点很有启发性,足以昭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不过,文学评论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其间难免有些赏析会让人云里雾里乃至不敢苟同,这也无伤大雅,只要不是张口就来,自然兼听则明。譬如钱老对《示众》的解读,我读来就比较云雾之中,反复读了几遍原文,也难以同钱老共鸣。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小,很薄,读起来也很通畅,作为商品来说购物体验很好,作为读物来说也不负时光。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二):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思想天地

说到鲁迅,总会想起他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且不说他为人如何,但看他的作品,便可深切地体会到他的这份思想。

上学的时候,课文里读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少年闰土》、《三味书屋》等文章,懵懵懂懂的年纪里,读着大师的文章,只觉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还挺丰富的,虽然他被父亲、家族限制的,但是他能写出这些有趣的事来,说明他也向往自由。

如今,读钱理群教授的著作《鲁迅作品细读》,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作品更深入的探讨。钱教授对鲁迅的作品及精神世界的审察是细致入微的。钱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通过鲁迅先生作品的精读细读探知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了解鲁迅先生、剖析鲁迅先生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对他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陶染和他此后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所起的标杆作用。

《鲁迅作品细读》这本著作中,钱教授细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若干,每篇作品的细读,追溯到写作的时间、作品背后的故事、并对作品里的文字予以详细解读。钱教授分析鲁迅先生的思维是多疑的,所以他的作品里具有复杂性、辩驳性。在他的小说作品的人物身上,人性内心的矛盾展露无遗。孔乙己就是这么复杂体。他以“读书人”为荣耀身份,但是却又因窘迫欠着酒钱以及偷别人家的东西。可悲的人生,是封建社会酿的苦酒,然,孔乙己也失去了作为人的独立价值。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提过“幼本位”的主张,强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平等对待孩子。但是在《风筝》这篇散文里,鲁迅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毁掉小兄弟做的风筝这件事,那时候的他估计就像是大家族里的“权威人士”一样,装出兄长的严肃和威严,但是他是一个会自己批评的人,多年以后,他仍记着这场“精神虐杀”,虽然兄弟早已忘却这件小事,但是这件小事恰恰是鲁迅先生自我反思以及警诫他人的一次“罪过”。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而那个过早成熟的小鲁迅在“扼杀”兄弟童年的玩具玩伴时,自己也正远离童年的天真。

钱教授的剖析是深刻的,也是耐人寻味的。抽丝剥茧,时势造英雄,越加清晰明朗。想要了解鲁迅,要从精读他的作品入手;而要更透彻地读懂鲁迅先生的作品,又必须细思和探究鲁迅先生的精神思想。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三):鲁迅,当然要读钱理群

这个题目,有些不通。但,意思是对的。读鲁迅,当然绕不开钱理群。这个须发皆白的老先生,直是一个斗士。在现今的高校教师行列中,也是一个别样的存在。掀起热议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言说,就是来自于他。以一名高校教师的身份前往中学任教的,也是他。关键是,还不那么合格,被以分数为先的遴选体系视为另类。

另类就另类吧,反正他是钱理群。这就够了。

他用一辈子与鲁迅相伴,这样的选择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也是有足够的解释的,所谓认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他是钱理群,所以他选择了鲁迅。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由他来读鲁迅,也是合适妥帖。自己是谁,眼里就看见了谁。

《鲁迅作品细读》基本完整地收录了钱理群老爷子细读鲁迅的所得。这个细读是真正意义上的细读,这一本书,前后写了二十年。因为他“坚信阅读鲁迅原著是走进鲁迅的唯一途径”,要“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品味,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虚假”。

依我看来,钱先生读鲁迅,最佳是小说。散文次之。而小说当中,读人物读得尤其精彩。

以《孔乙己》为例,鲁迅最喜欢的是它,向外国译者推荐的作品也是它,这一点真是始料未及。向来以“斗士”之名著称的鲁迅自己,喜欢的居然是一部看起来不痛不痒含含糊糊的作品。钱理群先生以自己所下的功夫得出结论,原因在于鲁迅的“从容美学”,从容不迫竟然是鲁迅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所追求的人生观。大约是缺什么向往什么吧,鲁迅强调的是生活要有“余裕”,不能“不留余地”。在钱先生看来,鲁迅之所以喜爱《孔乙己》,就是因为在“从从容容讲故事”,话虽这么说,但是这个故事却让人觉得深入骨髓的凄凉。这里,钱先生妙就妙在选择了一个相当意外的分析的切口——鲁迅选择了谁来做叙述者。妙极!

而在《示众》当中,钱先生是用电影的分镜头来做描述的,把整篇小说转化为了一幅幅街头小景,极强的“具象性”和“可感性”成为他分析的落点。

《孤独者》的阐述中,钱先生将鲁迅和书中的主人公进行了重叠的分析,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鲁迅所言:“那是写我自己的”,“极端的异类感、极端的绝望感”贯穿其中。由此返回身去看鲁迅的人生追求,极大的讽刺由此产生,这哪里是一个有余裕的、从容的人生呢?后续的章节中,钱先生将鲁迅和卡夫卡做一对比,将鲁迅和他的弟弟做一对比,更是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更深刻的人性的解读。

这是独属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也是独属于鲁迅和钱理群之间的秘密地带。“无比丰富、无比阔大,又无限自由”。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四):无题

最近看的书特别喜欢,是丛书《大家小书》中钱理群写的《鲁迅作品细读》,相遇很偶然,主要书衣漂亮的绿色和侧面的“鲁迅”两个字吸引了我。再看到作者,瞬间就下决心借了回来。所谓大家小书,书的作者都是各领域大家,鲁迅、袁行霈、钱理群、洪子诚、施蛰存等专业学者,笔力千钧,却将“浩茫连广宇”的文章收于口袋小书之中,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是专为快餐时代中脚步匆匆的人们准备的一粒精神补药——剂量小、方便、消化也容易。篇幅虽小,开掘却深。拿我手里这本为例,钱理群先生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精选了小说五篇、散文六篇、散文诗六篇以及杂文十六篇,抓住文本,朝不同的侧面生发出去,最终却丝线勾连,织就锦缎天然。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不好懂,至少对于我来说,有时需要更深入的解读才不至于产生隔膜。只有大家才能最大程度的理解大家,书里提出的一些观点鞭辟入里,直达本质,比如从《孔乙己》揭示鲁迅的从容美学,紧张的故事内核如何完美的套在不紧不慢的叙述之中;《在酒楼上》提出鲁迅的魏晋情结和浙东情结——微雪、废园、酒和颓废的文人,作家同时扮演的犯人与审判者、鲁迅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与徘徊不定;《孤独者》中鲁迅的内攻性冲动,他与社会的巨大矛盾、反抗绝望而又不得不生存其中的痛苦,构成的“被撕裂的文本”;《铸剑》中的复仇之神与大悲剧被闹剧与看客消解的荒唐;与此构成补充的还有《阿长》中贬义词背后的深情、以《风筝》的两版文稿为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改法;《女吊》《无常》中鲁迅对底层人民的赞扬与同情,对作福作威的“上等人”无情的嘲讽。除了具象化的解释,更有散文诗中展示出的更为抽象的鲁迅的精神世界,其鬼气、毒气,其绝望、彷徨于无地,其沉默与复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引导我短暂的触碰到了鲁迅精神世界的一角,许多问题豁然开朗。更难得的是语言平易亲切又不失典雅华美,读起来实在过瘾。

最后摘一段特别喜欢的鲁迅先生的话: “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著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太喜欢了,有机会我会购买全套,搜了搜也要快一千块,梦想又多了一个……不过为了这个真的值得(ง •̀_•́)ง

《鲁迅作品细读》读后感(五):对于经典作品的经典诠释——评钱理群《鲁迅作品细读》

鲁迅自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位重要人物,其作品深深的印在了国人的记忆中,初高中时期中学教材中关于鲁迅作品的收录,更是让鲁迅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鲁迅是仅次于古典四大名著之外,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国内作家了了。

最有影响力,有没有之一,不太好说,因为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字是很多人们都可以说两句的东西,即使象鲁迅这么重要的作家,近年来还是因其文字晦涩有一些争议。因此,对鲁迅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是了解其作品风貌的一个重要途径。

钱理群本身就是文学大家,大家解读大家的作品,角度自然更加专业。钱理群的这本《鲁迅作品细读》,就是对鲁迅较为重要的作品进行了文本分析,细细地研读。

包括对鲁迅小说五篇、散文六篇、散文诗六篇、杂文十六篇进行的解读。很难说在鲁迅的作品里面,哪一类成就最高,实际上哪一类都有传世名篇。只不过大家对于鲁迅作品最熟悉的,还是中学课本上的那几篇。

鲁迅的文字,已经功力炉火纯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象鲁迅的人生观一样:强调人的生活要有“余裕”,不能“不留余地”,形成了一种“从容不迫”的从容美学。无论哪一类作品,都可以品味得到其中的韵味。

小说中如《孔乙己》,用第三人称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孔乙己和其它人,作者再来观察小伙计。孔乙己的形象已经国人皆知,成为经典文学人物之一。

散文里如《阿长与山海经》,这次是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描述一个保姆长妈妈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感情,从厌烦到敬佩的过程,其中大词小用的作法显得文章反思很深刻。

当然,更不得不说的是鲁迅那如匕首、如投枪般的杂文。在当时白色恐怖和红色运动的互相博弈之中,作为左翼文人,鲁迅自然要为社会的抗争、时代的前行鼓与呼。但鲁迅的杂文,要了解写作当时的背景才能够深刻理解。

比如名篇《记念刘和珍君》,钱理群也进行了解读,而且是给出了不一样的解读方式,因为对于名篇,肯定会有不止一人解读过来,要想解读出新意,必须要寻找到不一般的角度才可以。

钱理群为人们提供了三种读法:第一是由文字到电影场景的转换,第二是在比较中阅读,和周作人关于同一题材的散文进行比较,第三是抓住作品中的存在编码,如沉默、忘却、爱与死等等。

鲁迅的作品,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还留下了许多的名句。钱理群认为,鲁迅作品不仅思考着现实问题,还将思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把对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的体验。

鲁迅作品值得一读,对于鲁迅作品的细读也值得读,如果再把鲁迅全集放在一边对照阅读,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