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读后感1000字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读后感1000字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是一本由黄子平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读后感(一):艾青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

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黄子平(1949-),在他这本于20世纪八十年代所写的文艺批评著作《沉思的老树的精灵》里,对艾青的评价是:“诗人艾青的艺术道路,就如同马雅可夫斯基从未来主义中,阿拉贡从超现实主义中,布莱希特从表现主义中,聂鲁达从现代主义中走出的道路一样,显示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潮流的某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1985年作者与陈平原、钱理群一起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小提琴手"。

作者与艾青可以算得上是半个同时代的人,因此他对艾青诗歌的评论,可以说是比较通透明理的。

尤其是其将艾青的诗魂与俄国诗人叶赛宁的怀旧忧伤和马雅可夫斯基的沉郁浮嚣进行鞭辟入里的比较,引伸出艾青喜欢所喜欢的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伦雄健的现实主义诗风,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艾青诗歌里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殉难者兼救世者,诗人必须勇于审视现世的苦难、血和污秽,“必须把世界映进你深不可测的瞳仁之底。”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曾说,诗歌必须意识到自己“可怕的责任”,因为诗歌不是纯粹的个人游戏,它还赋予“人民那伟大灵魂”的种种愿望以形状。二十世纪诗歌遭受了“贫乏和狭窄”是因为其兴趣局限于“一种美学的、且几乎总是个人主义的风气”。换句话说,它退出所有人共有的领域,而进入主观主义的封闭圈。而做一个二十世纪的诗人意味着要接受各种悲观主义、讽刺、苦涩、怀疑的训练。

因而,作者将艾青的绘画、下乡、身陷囹圄的人生历程和诗歌创作背景与两位俄国诗人进行类比,更能显示出诗歌在特殊时代里见证、记录历史的文化价值。

我认为,一颗被奴役的心灵,只有严肃地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生存还是毁灭”的拯救问题,拥抱自己真实的痛苦,思虑困境、寻找出路,才能深刻地悟透“苦难比幸福更美”的人生哲思,“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读后感(二):《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用文字照亮每个人的精神夜空

这本书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黄子平先生的作品,它最早出版于1985年,今年又重新再版了,虽然隔着三十多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或暗淡或灿烂,但文字的力量,依然会使我们相遇,使我们产生共振。

黄先生说,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集子里面有一篇同名的文章,还是因为他喜欢作家林斤澜勾勒出的这个意象,在热带林莽中那些重重叠叠、藤蔓缠绕的老树常常引发他神秘的遐想。大海和山峰,都借助于它的浓枝密叶,发出歌吟或呼吼。

如今刚好入冬,北大园子里的落叶乔木也基本落尽木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在寒风中屹立不屈,仿佛想要说些什么,仿佛又陷入无限的空寂。看着它们出神,时常闪回青葱翠绿的画面,搅动起回忆来,让人忘记当下正处严冬。冷与热,冰与火,宛如理性与情感的纷繁交织,让人无法分清辨明。

就像黄先生在评论公刘“复出”之后的诗的文章中说的,“思绪需要冷静,但是过去留给诗人脑海的是纷纭繁杂的感情画面,使诗人产生澎湃不息的热情。并不是每一首诗都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冷和热、理和情的关系的。”诗人往往是要经历痛苦的,恰恰是痛苦使得希望变得沉重,而沉重的希望才更像是希望。这大概也是每个文学创作者或艺术家能够感同身受的迂回吧。

有的时候,不是我们去说话,而是话语要去言说它自身,这也是为什么黄先生把艾青为代表的诗人和印象派画家梵高和高更相提并论,因为他们的笔下所燃烧的都是原始的生命力,在坎坷的遭遇背后,是生命在歌颂其自身,是自然在呈现其自身。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家们经历的痛苦,不啻为命运的礼物。

当今的时代发生了很多事情,不得不让我们也驻足沉思。就像黄先生在后记中说的,谁知道呢,也许历史又到了一个驻足沉思的关键时刻,也许这些褪色的青涩文字还能提供一些参考(在文学评论这样一个狭窄的领域里),对生命、对艺术、对想象力的热爱能够夷然渡劫,毅然前行。

生活总在为自己开辟道路,文学也是如此。愿这本书能够用文字照亮每个人的精神夜空。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读后感(三):这是我读过最好的文学批评书籍!

首先我想讲的是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

这本书里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数是创作于一九八几年的。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提出者”黄子平的经典代表作,2022年这本书的新出版,可以说这本书里的内容是经过时间的验证的。初衷主要对于中国文学的批评,以及对文学批评这件事儿本身的思考都是非常深刻。在我读的过程中。却是感觉到了思维的那种碰撞。有的时候书中的一句话里包含的多种角度、诸多意思,都能让你停下来,好好的琢磨一番。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对文学的定义和概括,所以我想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能够历经将近40年,以新版的形式再度面向市场。

你也可以这么理解,近些年来面向书籍市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书籍数不胜数,关于作家解读的书籍也非常多,但大多数都是“初版即绝版”,昙花一现。那么为什么这本《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能够从一九八几年一直流传至今,还会被大家提起,还会被大家学习和研究,就证明了这本书里面的思想精髓是非常深刻的,有持续启发的作用。并不会因为时间久了而显得过时。

开头我说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也是由于这本书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若要表达出来,必然是精炼尖锐的,并不是那种常见的大白话。黄子平在剖析文学批评这件事儿的时候,语言可谓非常的犀利而简洁。他的语言是那种凝练的,具有高度的,而非平铺直叙的。所以包含的信息量特别的大,就需要你读起来非常的细致,并且一边读一边去理解揣摩他所表达的意思,这样的话才有一种收获的快感。所以说读这本书进度不会非常快。有的时候我读其中一章节的内容,加上自己思索的时间,差不多都需要20分钟到半个小时,所以说我说读起来是不轻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乏味和难啃,而是一种“积跬步而至千里”的体验感。所以我想说这本书可能更适合那种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小说作品的读者,想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但又身陷在目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的大量的网红写的畅销的文学批评类图书之中,难以抽身的读者。适合想真正的从内涵和理论上提升自己的读者朋友。有深度的东西就需要你抱有学习的态度细细阅读。

之所以说这本书内容深刻,是因为作者黄子平在一九八几年所指出的文学界的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事情仿佛依然没有任何改变。40年前的问题好像依然存在于今天。对于文学的深刻和片面性,黄子平在书中写道:

现在市面上每年推出的文学分析类书籍很多,比如。。。。(好多,不方便直接点名)但是都像黄子平所说“自愿降格为高级广告,文学创作的附庸”这是一种文学批评的自我丧失,我曾在之前的一篇书评里对最近的一本所谓网红的书评书籍进行过讽刺,我在书评里写道:“心里有点想笑,现而今,不是原创作者,仅靠对他人的书和电影做出评论,就能自己出一本书了么?这第三产业发展真够迅速的。我倒要看看,一个靠评论他人而出书的人,到底有什么底气。。。。”我称其为“文学的第三产业”,所以我读到这段时候特别有共鸣,原来黄子平在40年前就对这种现象做出来批判。不得不说,真理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它的存在吧。

当然,黄子平的对于文艺界的批评,并不只局限在文学小说领域,对于诗歌,他同样一针见血:

冷静,抽离的高度,第三视角的观察,给人一种茅塞顿开感。

我觉得,他这本《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厉害之处就在于,绝不姑息,绝不留情面,对于市面上所谓“文化人儿”混饭吃的行为,毫不留情地抨击,揭露他们虚伪的小伎俩,所以看他这本书,就像看一篇战斗檄文,非常爽快,非常刺激,非常露骨,一针见血戳中了文化人儿靠贬低或褒奖作品赚钱,对文艺界起到负面作用的行为。

他这本《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可以看作是所有读书人的警钟,在你阅读一本文学著作的时候,它就像一盆冷水,一桶冰块,随时准备让你清醒过来,不陷入周遭人无脑狂热的吹捧之中。当下的很多学者或网红对于文学的评价似乎陷入了"不确定性"的安全地带,用华丽的词汇包裹装饰自己功利的吹捧,而黄子平却偏偏不顺从这样的现象,用清醒的视角、犀利的讽刺,揭穿这样文艺界的丑态,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学批评,给文艺界指出一个"确定性的方向"。(这段我说的),总而言之,看这本《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的感受是刺激的,是爽快的,它把读者们普遍心里的存疑,直接说出来,而且说的有理有据,让“卑鄙的文学界捧臭脚的怪现象”无处藏身,真是爽透了!所以我说,这本书,适合的读者群体,应该是那些大量阅读过文学作品,而身边又充斥大量虚假文人褒奖的读者群体,让大家来一次透彻的醒悟。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这本书里除了作者本人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本身的批评之外,还提出了很多卡在大众和学者心中的问题,以及反思,甚至具有预言家一样的前瞻性。

文章写于40年前,现在来看,这不就是在说现在抖音、快手、小红书所代表的快餐文化么,什么”5分钟解读一部电影“什么”1000字拆解一本小说“。。。。虽然本章本意讨论艺术评论对于艺术本身的压倒影响,但我感觉无意中预言了今天的困境。这些快餐文化,当人们不在花2个小时欣赏一部电影,不再花几天时间阅读一本小说,取而代之的快餐文化,也会对人们的艺术感受力造成一种退化吧。

再比如作者说,“艺术理论”本身的矛盾性,连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两千年来都无法定义,艺术价值只能通过个人直接的经验感受才能了解,企图用思考和谈论艺术的办法去代替看和听,那是无法想象的,久而久之,不能不令人怀疑“艺术理论”的存在是否可能。而作为文学批评家,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也许也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他第一遍阅读文学作品时,都是“任由作者牵着我的目光漫游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即使作品非常拙劣),之后当他拿起批评的笔的时候,批评的意识才觉醒过来,这时候再读第二遍,理论和反思才开始参与进来“。

也许这种阅读的方式,并不一定适合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可能让我们连顺利阅读第一遍都难以实现,但作者给出来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对中国的文学,我想是非常有益的。在我个人看来,现在的时代,越来越快,越来越新,是趋势,豆瓣作为文艺的重要阵地,尚且还存留一丝文艺的坚持,对于文学电影还能有讨论和批评的空间。而新兴的小红书之类,则完全丧失了文学批评的余地,几乎所有所谓的的小红书读书博主都沦为作者在40年前说的“高级广告”,不管什么作品都一味褒奖一味吹捧,这值得反思。

我觉得《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在2022年的重新出版,确实来的非常重要,希望心存理性的读者,都能看到它,也许时代的变化确实无法扭转,但我感觉这本书,是一种浮躁中的冷静剂,让文学的真正意义还能在中国延续和讨论下去,让大众意识到艺术鉴赏力的可贵,真的。

最后我想多说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感慨,这本书居然是写于大概40年前的。作者黄子平的超前思想和哲学高度,令我感叹。在八十年代居然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学评论,因为我最近读到了一本新出的丹麦哲学作家斯文·布林克曼的斯多葛哲学书籍《清醒》,我觉得和黄子平在《沉思的老树的精灵》中关于小说《绿化树》的评论非常一致。不展开讲了,贴一下:

斯文·布林克曼:

黄子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