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吉檀迦利·园丁集》读后感锦集

《吉檀迦利·园丁集》读后感锦集

《吉檀迦利·园丁集》是一本由泰戈尔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吉檀迦利·园丁集》读后感(一):宗教与爱情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家。说到泰戈尔,我们都会想到《飞鸟集》中“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回味无穷旷世经典的诗句。冰心的《繁星·春水》正是受了《飞鸟集》的影响而创作的。1913年,泰戈尔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也因 《吉檀迦利》被全世界熟知。泰戈尔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很多的作家,许多知名大家也都翻译过他的作品,冰心的译本却更为出众,富含了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温婉而美,让我们有幸了解到泰戈尔诗歌的魅力。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的文学作品也都充满了宗教,信仰通过文字的力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泰戈尔出生名人世家,一生中创作了很多宗教诗歌,是印度宗教文学的代表。《吉檀迦利》正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泰戈尔用崇敬又亲近的语气,将对神的无限敬意和感悟全部注入到一句句的诗歌中,就像他所写,神也将无穷的力量倾入到他手中。

《园丁集》和《吉檀迦利》不同,《园丁集》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爱情是美好的、使人向往的,却又充满了烦恼和忧伤。《园丁集》就像将一颗火热的心递到爱人面前,心惊胆战的等着被接受。期待、无奈、激情,所有爱情的美好和烦恼都在字里行间中悄悄打动你,时而春心荡漾,时而灰心丧气,总有那么一句能让你感同身受。爱情他来了又走,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爱过就足够。

《吉檀迦利》是神圣的宗教,《园丁集》是世俗的爱情,读泰戈尔的诗歌,无论是宗教还爱情,无论是人与神还是男与女,优美的诗句自然而然的就在你心间流淌,回过神来,心中已经侵满了爱意,让我们跟随泰戈尔一起,去感受宗教的神秘,去体会生命的情愫。

《吉檀迦利·园丁集》读后感(二):泰戈尔的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读一首诗读到泪流满面的时候,那种感觉很奇妙。

正是这么一首诗,让人痛哭不止。但哭完确是舒畅。

当翻开《园丁集》的书页时,印着这么一首诗:

你是什么人,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

我不能从春天的财富里送你一朵花,天边的云彩里送你一片金影。

开起门来四望吧。

从你的群花盛开的园子里,采取百年前消逝了的花儿的芬芳记忆。

在你心的欢乐里,愿我感到一个春晨吟唱的活的欢乐,把它快乐的声音,传过一百年的时间。

从来不知道某个诗人有预知能力,泰戈尔让我看到了,我是你百年后的读者,也收到了你给的祝福,这应该是今年最好的祝福了吧。

,

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泰戈尔有种孩子般的天真浪漫和纯粹。

早晨我把网撒在海里。

我从沉黑的深渊拉出奇形奇美的东西——有些微笑般地发亮,有些眼泪般地闪光,有的晕红得像新娘的双颊。

当我携带着这一天的担负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爱正坐在园里悠闲地扯着花叶。

我沉吟了一会,就把我捞得的一切放在她的脚前,沉默地站着。

她瞥了一眼说:“这是些什么怪东西?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

我羞愧得低了头,心想:“我并没有为这些东西去奋斗,也不是从市场里买来的;这不是一些配送给她的礼物。”

整夜的工夫我把这些东西一件一件地丢到街上。

早晨行路的人来了;他们把这些拾起带到远方去了。

就像一个小孩,他发现了很好玩的玩意儿,兴高采烈地带回去给喜欢的人看,想和他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诗中的“沉吟”和“沉默地站着”,值得注意,因为它表达出了一种犹豫又期待的心情,不好意思拿给她,但是又期待她会喜欢。

结果被她不屑地瞥了一眼说:“这是些什么怪东西?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

这个孩子很羞愧,又很委屈。于是他:

整夜的工夫我把这些东西一件一件地丢到街上。

关键在:整夜的功夫,一件一件地丢

可见其内心的失落和难过。

唉,其实他只是可爱的孩子,心心念念地想和爱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想让她开心,为何她不懂也不珍惜他的爱,哪怕笨拙,但毕竟是诚挚的。而她只知道问“有什么用”。

愿每个男人内心的小男孩都能得到最温柔的呵护。

泰戈尔的诗歌弥漫着一种恬淡、静谧、飘逸、肃穆的意境,如珍珠般闪耀着深邃的哲理光芒。读来发人遐想,让人陶醉。而其中蕴涵的精深博大的人生哲理启示,则总能令人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鼓舞,在唤起人们对大自然、对人类、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心的同时,也启示着人们如何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理想追求,让整个人生充满欢乐与光明。

《吉檀迦利·园丁集》读后感(三):诗人的生命之歌

泰戈尔的诗歌散文化倾向较浓厚,篇幅大多短小,文字优美富有哲理,情感深沉富有感染力,在诗歌王国独树一帜,香远溢清。对于这样一位声名远播的大师,却直到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逐渐受到中国文学界的关注。《新月集》、《飞鸟集》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每当读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一句,却让我不自主地想起革命先驱高君宇那首短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泰戈尔的诗是细腻多情的,高君宇的诗则情感勃发。好的诗歌,不论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都带给人独特的感受,心灵的震颤。

直觉告诉我,高君宇的诗受了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的诗不止有以上二部,《吉檀迦利》、《园丁集》同样是影响巨大的诗集。尤其是因为前者,泰戈尔荣获了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吉檀迦利》是宗教抒情诗集,泰戈尔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自己的宗教是“一个诗人的宗教”或“一个艺术家的宗教”,“既不是一个正统的虔诚的人的宗教,也不是一个神学家的宗教”。对于这样一部宗教献诗,我们阅读起来存在了一定困难。如果结合泰戈尔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那种晦涩难懂也将变得明朗起来。而对于《园丁集》则不存在上述困惑。

四川文艺出版社新版的这本《吉檀迦利•园丁集》,将两部诗集合而为一,译者是同为诗人的冰心先生。由诗人翻译诗人的诗集,好处不言自明。冰心先生的译文简洁有力,语言准确到位,形式与内容臻于化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部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还应得力于好的翻译。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在《吉檀迦利》这部诗集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停地寻找家园的诗人。泰戈尔生活的时代是英国殖民地的末期,光明将至而黑暗褪去。泰戈尔的内心既充满坚定的信念,“从今起在这世界上我将没有畏惧,在我的一切奋斗中你将得到胜利。你留下死亡和我作伴,我将以我的生命给他加冕。我带着你的宝剑来斩断我的羁勒,在世界上我将没有畏惧。”他也苦闷,受着煎熬。“谁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解开链锁,这只船会像落日的余光,消融在黑夜之中呢?”还有着对祖国前途的担忧,“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呵,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吧”。

与《吉檀迦利》的宏大意旨不同,《园丁集》歌颂的是爱情的芬芳和人生的感悟。那一首首隽永的诗歌,满含着作家热烈的情感,跨越时代和国度的鸿沟而来,激起了人们普遍的共鸣。俯拾皆是的警句,对爱情与人生的独特品味,令读者百读不厌。泰戈尔不免有及时行乐的想法,更多的却是心怀理想,意志坚定,“我心中无牵无挂;我把一切所有都撇在后面。”咀嚼泰戈尔的诗句,我们的心地也仿佛变得更加纯净。

泰戈尔的诗,犹如一股清风,吹走我们心头的迷茫与困惑。闲时顺手翻一翻,在字里行间体会生命的永恒追求,体味那种高尚心灵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愉悦。

《吉檀迦利·园丁集》读后感(四):泰戈尔: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

——读《吉檀迦利·园丁集》

作者:苏术

看过爱与美的纪伯伦,再来看梵心至上的泰戈尔,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泰戈尔与纪伯伦同为世界文坛两颗耀眼的东方巨星,一个是印度的“诗圣”,一个是阿拉伯“文坛骄子”,都是东方近代文学走向世界文坛的先驱。

《吉檀迦利》是宗教抒情诗,它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的宗教哲学思想。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是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也是宗教团体“梵社”的领导成员之一。1878年,泰戈尔赴英国留学,后又定居农村,到世界各国游历讲学,其哲学思想来源复杂:主要有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印度教虔信派的泛神论、佛教、基督教以及西方近现代思想。在这些思想中,泰戈尔受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的影响最深。

读泰戈尔作品,在《吉檀迦利》里是作者追求神、等待神的苦乐历程,是泰戈尔通过艺术手法探索宗教哲学。泰戈尔的诗里,是以“梵”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的宗教哲学。梵。是印度民族心魂以及文化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和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精神本体,是宗教修身的最上境界和终极归宿。也就是说,人要通过自我修行达到个人与宇宙精神的合一。

由此可见,泰戈尔的诗已经不仅仅为了写诗而写诗,而是于诗歌弘扬一种宗教性的思想。正如泰戈尔在《海上通信》中所表达的:“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诗人在我的中间已经变换了式样,同时取得了传道者的性格。我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我的哲学能歌咏,也能说教。我的哲学向天际的云,能化成一阵时雨,同时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装点天上的筵宴”。

《园丁集》里则采用象征主义等手法,细腻而含蓄地表现出恋爱中的种种情绪。《园丁集》里的诗,短小精悍,活泼的诗里行间是深邃、浓郁和富有哲理。读此篇可以看到种种美妙动人的爱情场景,体验到男女恋人的难以言喻的情感和心态,领悟到关于人生探索的预言和哲理,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泰戈尔在人生道路、爱情生活方面的探索和追求。

宗教僧侣是提倡禁欲主义的,反对男女相爱,并且把爱情视为罪孽。在《园丁集》第四十三首诗中,诗人写道:

作为一名伟大的资产阶级作家,泰戈尔敢于离经叛道,甚至为相爱的青年男女伸张正义。泰戈尔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体验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

综合《吉檀迦利》和《园丁集》不难看出,泰戈尔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哲学思想也不仅充满着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更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以及人生的探索。

《吉檀迦利·园丁集》读后感(五):诗圣泰戈尔不是通常中西方意义上的诗人

泰戈尔的作品弥漫着一种恬淡、静谧、飘逸、肃穆的意境,如珍珠般闪耀着深邃的哲理光芒,读来发人遐想,让人陶醉,其中蕴涵的精深博大的人生哲理启示,总能令人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鼓舞,在唤起人们对大自然、对人类、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心的同时,也启示着人们如何追求现实人生的理想,让整个人生充满欢乐与光明。泰戈尔的诗被人们当做“精神生活的灯塔”。泰戈尔曾经说过:“我觉得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这是显然的。诗人在我的中间已变换了式样,同时取得了传道者的性格。我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而在哲学中间,又是含有强烈的情绪质素,所以我的哲学能歌咏,也能说教。我的哲学像天际的云,能化成一阵时雨,同时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装点天上的筵宴。”泰戈尔不是通常西方意义上的诗人,也不是通常中国意义上的诗人,在他的本土,诗人之意比以上所称要大得多,那更接近于古代意义上的圣哲,或我们说,预言家——凡人和神明之间的一座桥梁。尼赫鲁一干人以“祖师”称他。他和甘地作为两个方向上的巨人共同孕育了印度独立解放的一代人。用现代身份来定义他,必须加上更多字眼: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诗人、音乐家、剧作家、画家……只保留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的成就都足可傲世。他的通广深厚,近世也许只有少数几位人物堪可比肩:歌德、托尔斯泰……诚如其研究者、孙女婿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所说:那些只能通过译文了解罗宾德拉纳特的人,难以对他天才的博大和深邃作出任何正确的判断。泰戈尔的散文诗中出现最多的人称是“你”。大多数情况下,这“你”是抽象的用法,指的是“梵我一体”的神。诗人常常把近乎崇拜的赞美献给笔下的“你”,而且大部分赞美都非常深刻,以充分体现出梵——这神性的真理。

泰戈尔的“梵我同一”的思想,是一种古印度的智慧。虽然在生活的表象中,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我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及其平常的人和事,但诗人却总可以发现超越于表象的东西,感受到隐秘的冲动。诗人在万物的生长和凋零中,在对邻人和家人的爱当中,领悟出神的慷慨而宝贵的赐予。 这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上帝或神灵,而是充实于宇宙,无处不在的最高实体(“梵”)。在泰戈尔的诗里,神不是远在天国,高高在上的,而是与人同在。神也不统治人,驭使人。相反,神创造和延伸自然,赐予人生命,启迪爱。 爱他人,就是体验到神,就是聆听神。在一切自然、和谐的关系中,在人与人的爱,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中,神与人合而为一。 诗歌,歌唱美丽的自然,歌唱人类的情感,也就是赞颂神。 这里揭示的是这种神人关系:神以倾注生命为快乐,人以得到神的庇护而幸福。 神不但创造人,而且神通过人实现自己的神性。这神与人的相容,神性和人性的交织,是一切爱,幸福和希望的源泉。万物都是神灵的使者,当我心里有爱的时候,神和我们在一起。

在《泰戈尔回忆录》中,泰戈尔记录下了他神奇的彻悟自觉体验: “一天,在很晚的下午,我在我们乔拉桑科房子的屋顶凉台上散步。晚霞的余光和苍白的黄昏合在一起,那景色仿佛使来临的夜晚,对我有一种特殊的奇妙魅力。连毗连的墙壁都美丽地放光。在这个世界中揭开了平凡的盖子,我想,是不是暮色中有什么魔术使它这样呢?决不是的!

我立刻看出这是夜晚的效果照到我的心上,它的光影把“我”湮没了。当“我”在白日强光中奔腾的时候,我所知所觉都和它混在一起,被它藏过了。现在这个“我”被放在背景里去,我就能看到世界的真实的一方面。这一方面是不平凡的,它充满着美和欢乐。

从这次经验以后,我屡次试验故意地压抑我的‘我’,仅以参观者的身份去观看世界的效果,我的努力总会得到一种特别愉快的报酬。我记得我也试着向一位亲戚解释怎样去看世界的真面目,以及在这幻象之后的,我们自己的感觉上的负担怎样随之减轻;但是我相信我的解释没有成功。

以后,我又得到一次彻悟,这彻悟在我的一生中持续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