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与卡明斯基的读后感大全

我与卡明斯基的读后感大全

《我与卡明斯基》是一本由[德] 丹尼尔·凯尔曼 / Daniel Kehlmann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卡明斯基》读后感(一):我与卡明斯基,亦或者是我与自己

小说大概是说:我去找老家伙谈传记,却被他摆了一道。

主人公策尔纳从刚开始渴望成为卡明斯基的传记作者而一举成名到最后的一无所有。其心路历程同他奔波与寻找卡明斯基与卡明斯基的初恋情人一样辗转,曲折,经过艺术圈的虚伪,追名逐利,女友离开,浪费时间与金钱和姗姗来迟的被耍的消息,一下子他变得一无所有,倒也不能说一无所有,他从名利场的泥潭中走出来,扔下了所有东西,正如后来他所说的,我感觉自己变轻了。小说主要写策尔曼寻人,人一直是策尔曼所追求的(开始是卡明斯基,然后是特蕾莎),也在寻到人中结束,或许策尔曼寻的人是自己,通过一系列的辗转反侧,像山路一样蜿蜒曲折,他带着激动渴望的情绪上路,最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慰籍。

小说最后,他把一切关于卡明斯基的录音,手稿,照片都扔向大海,他尝试与自己和解,我们总是不停地在寻找,但那个只会是自己。那一刻,策尔曼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我与卡明斯基》读后感(二):草稿

小说中的主角是画家曼努埃尔·卡明斯基,亨利·马蒂斯是他的老师,带他入行,开启了他的绘画之路,而毕加索是他的朋友,大诗人理查德·雷明则是他的继父,有如此名人相伴,再加上偶然的机会,卡明斯基于是成为了著名的艺术大师。

很想了解卡明斯基影射着哪位艺术家,就如同《月亮与六便士》影射画家保罗·高更,最终所找到的答案应该算是虚构的人物。

对于周围人来说,卡明斯基可是个未开发的宝藏,焦急地等待着老人能早些离开人世,以便以此来发财。深陷职业瓶颈、感情生活也岌岌可危的艺术评论记者塞巴斯蒂安·策尔纳,也拥有同样的想法,迫切地想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其做梦都在想让自己成为卡明斯基传记的生前最后一位撰写者,因老人的去世而名利双收,待自己的采访完毕,传记完成之后,或许梦里都会想着老爷子快点死去。

策尔纳独自经过路途上的颠簸来到乡村,应付在见到的每一个人,对客房前台的女士说着自己喜欢乡村生活,城里的生活真让人感到厌倦。初登卡明斯基之家,却感受到来自众人的冷漠,隐隐约约地感觉着空气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在塞巴斯提安的眼里,他一直坚信卡明斯基的“走红”,应该是人为炒作的。直到偷偷地跑入画室看到了卡明斯基的画作——用绘画记录失明过程的《盲系列》,这让他恍然大悟。画作里展现了卡明斯基从开始意识到失明,充满惊慌、愤怒,从厌恶到内心断弃的整个心理过程。

塞巴斯提安为了能避开家庭成员的打扰,密切接触画家,深度挖掘出画家卡明斯基的故事,趁卡明斯基女儿外出之机,买通卡明斯基家的女仆,偷偷将卡明斯基带出家中,开始了寻找卡明斯基初恋的故事。

待见到了特蕾泽,从只言片语之中体会出特蕾泽对卡明斯基的牵挂与怨恨。其实卡明斯基并不是真盲,他能看到特蕾莎家过道的挂画《日出》,他更像是一位艺术圈的操纵者,把塞巴斯提安等这样自以为是的世人耍得团团转。

策尔纳带着他的野心来找卡明斯基,故事的结尾,最终无奈地扔掉了他的野心。

《我与卡明斯基》读后感(三):就当生活原本就是那个样子

生活总是猝不及防地给你一记,让你知道,原来是这样子,这本书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或许,我们也时一路向前,走向自己的生活目标,可是偶尔也不是每件事都称心如意。

如同他, 塞巴斯蒂安,他的初衷也很简单,就是想成名,他的目标简单明确,接着他就想找个实现的方法,他费尽心思,思来想去,找个有名的人做采访,最后找到了卡明斯基 ,虽然一切都不顺利,但是他好不容易跟他接上头,想采访他。

我们听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故事,的确,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分析目标,然后分解目标,完成目标,眼看都已经完全具备了,甚至还为了讨好好,两个人还一起去找他的初恋情人,或许塞巴斯蒂安甚至都想好了标题,想好了这个故事的开端了,而且一想到又有初恋情人这么一个噱头,让卡明斯基还多了一点趣闻,这种独一无二的新闻,简直要让他火了,一想到这里,他肯定比卡明斯基还要激动,说不定好几天都没有休息好,只为了这个大新闻,而且尽心尽力,比自己的事还上心,虽然路上遇到了很多意外,但是他心中的信念是那么坚定,一起克服了那么多困难。

一般的故事到了这里,都已经历经种种磨难,总要有个好结果了吧,但是作者可不是个老好人,就如同,生活也不是个好老人一样,总是在你开心的时候,给你一记,让你知道,他可不是吃素的。磨难才刚刚开始,就如同成年人的生活从来都不容易。

生活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本来都可以扬名立万,让大家都知道他,而他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卡明斯基也跟他开了个玩笑,竟然早就已经联系了记者,也就是说,塞巴斯蒂安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一切都泡汤了,不管跟他上天入地找初恋、还是共甘共苦处理事情,似乎都算不了了什么,他肯定知道塞巴斯蒂安的意图,可是非要跟他一起做了这么多,再跟人家说,不用你了,真是绝望。。可是又能如何,还是乖乖的,退出。

真是残酷的现实,让你我都喘不过气,也是,辛辛苦苦做了一件事情,然后告诉你,你出局了,要是早知道这么残酷,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开始,就直接告诉他,可是非要这么耍人家的一样,心态好的,还能说,就当历练,这些经历说不定以后可以变成自己成名的素材,可是哪有那么多成功,但是人生不就这样,或许你现在做得辛辛苦苦,然后人家一句话,就没有价值了,这也是很常见的事情,既然都是一场游戏,那就摆正心态,然后不急不缓,让自己开心,少一点得失,多一点真诚。

《我与卡明斯基》读后感(四):荒诞可做这世界的解药

《我与卡明斯基》:荒诞可做这世界的解药

一名艺术评论记者想要通过撰写知名画家的传记来挽救自己的事业、人生,从而踏上寻访作家的路。然而,潮湿的阴雨,不顺利的访谈,错误百出的旅行,无止息的抱怨牢骚似乎也在全书中如影随性。这样的剧情让我想到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旅行终点》,同样是记者与作者一同上路,也同样是溯寻回忆之旅;这样的设计,让电影和小说都具有了一种“遗世独立”的疏离感,出场人物寥寥,全篇却感觉孤独感缭绕;似乎隔着纸张依旧能嗅到空气里的黏重与不适感。《卡明斯基》这部作品,正是通过烘托这种氛围,呈现出一个看似孤独,荒诞却又内涵点滴温暖的世界。

本文的两位主角:一位困窘而执拗的艺术评论记者塞巴斯蒂安,面对着爱情与事业的失利,想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曾经的大画家卡明斯基,来寻求人生的转机。而卡明斯基其人,则是年迈而又高傲,性格里又夹杂着一丝狡黠的智慧。不难想象,这样的组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矛盾从作者只身前往瑞士的拜访便初漏端倪,不友好的旅店老板,邻居,以及卡明斯基的女儿,让记者很难接触到目标卡明斯基。然而,转折出现在作者设法将所有人支开得以与卡明斯基独处时,他发现了卡明斯基年轻时的情人留给他的信函。从这里开始,文章便被蒙上了一层“悬而未决”的迷雾,从记者与卡明斯基“私奔”探访旧日情人,作者通过非线性叙事同时穿插现实与回忆,一部孤独而温暖的公路片就开始了。

最初,两人的关系并不和睦,记者企图通过卡明斯基的传记名利双收,千方百计的想从他口中收获不为人知的故事;然而,老卡明斯基却对他遮遮掩掩,不愿详谈。因此一路上摩擦不断,汽车在加油站被偷,与货车上的人发生争执……两人之间的不满逐渐激烈化,眼看就要爆发一场冲突。此时又一次转折出现了,记者炫耀性的带卡明斯基出席一次画展,却发现老画家的作品早已无人知晓;同时,记者回到曾经与女朋友同居的屋子,却发现后者要将其赶出家门。这一刻,两人的命运似乎连结在了一起:孤独的落魄者,沉溺在回忆中,无法对抗残酷的世界。书中有个绝妙的隐喻:“菩提达摩的一位追随者想要拜他为师以求悟道却被拒绝,这个人没有放弃,年复一年的卑躬屈膝,不声不响的跟在他身后。有一天,追随者终于忍不住‘师父,我已经一无所有了!’,达摩答曰:‘把它丢掉’,追随者随即开悟。”是的,一无所有就是孤独者的财富;而这两位在路上的孤独者,不知不觉地收获了一种奇妙的共情能力。文章的高潮出现在两人驱车前去拜访卡明斯基旧情人特蕾莎这段,但卡明斯基幻想过无数次的重逢并没有成真,见面只在简短的闲谈与无可预料的遗忘中结束。在这之后,画家的女儿得知自己父亲被记者“绑架”后赶到,眼看这场旅行就要告一段落。不想记者却只因老画家几句“想去海边”的呓语便“偷车”继续上路。在文章的结尾,两人坐在海边,记者扔掉了采访的录音笔和磁带,在恬淡的对话中结束了这场旅行,也照应了菩提达摩的隐喻。

全书精彩的片段还有很多,诸如一直被记者以为是盲人的卡明斯基其实有着正常的视力,还有一些哭笑不得的经历被作者以戏谑的口吻讲出。这些叙述不可不谓之荒诞。其中提到了一句拉丁语名言“世界渴望被欺骗,那就让他被欺骗吧”,这样充满无力感的语句在书中却平添了一份坦然与淡泊。“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很多箴言以平淡的对话呈现出来——“最后的真相往往最平庸”“人最终会摆脱身边的大部分事物”“善良的谎言是唯一的恶”。这些融合在故事中的真理,让叙述更能触动人心。

塞巴斯蒂安和卡明斯基用自己的经历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友善,人难逃被遗忘的命运。但是仍然要继续呼吸,呼吸潮湿的海风,呼吸空气中的海藻。如果可以,就以荒诞对抗荒诞,以生活解救生活。活下去,吹着海风,永远好运,永远去寻找世界的解药。

《我与卡明斯基》读后感(五):迷 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迷途》 北岛

《我与卡明斯基》是德国作家丹尼尔• 凯尔曼的作品,描写了一位艺术评论记者与他的采访对象的故事。既可以看做落魄记者与沉寂已久的绘画大师的较量,也可以看成一个人中年的挣扎和老年顿悟的对比。

故事以记者塞巴斯蒂安·策尔纳的第一人称叙述,为了寻找职业生涯的突破,他决定前往瑞士,争取成为知名画家卡明斯基生前最后一部传记的作者。在前往卡明斯基家中的火车上,他言语刻薄,招致他人的反感,惯于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旁人,仿佛一只刺猬。而面对旅店老板娘,他又采取自上而下的态度,自诩为知识分子。他野心勃勃,极度渴望成名,为了写报道无所不用其极,曾经为了写一个人的报道,不顾他人失去亲人的伤痛第一时间从窗外窥探。贿赂保姆潜入卡明斯基的家中后,他大肆翻阅私人物品和信件,在被揭穿后也面不改色地撒谎遮盖,毫不羞愧。虽然上过艺术类课程,可他显然并不了解艺术,没有自己的见解,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闯入卡明斯基的家中后,塞巴斯蒂安想尽办法获得了与卡明斯基独处的机会,并打算用其初恋情人的消息,获得第一手的采访资料。最后误打误撞,他们踏上寻找初恋情人的旅途。为了抬高自己在艺术圈的地位,他骗卡巴斯基到画展露面。大家都忙着恭维卡巴斯基,却说不出他的作品,甚至参观展览的人对人所周知的艺术家一无所知。利用名人效应抬高自己声誉的投机分子屡见不鲜,画坛名利场的丑陋被彰显无疑。因为没有固定职业,塞巴斯蒂安的经济捉襟见肘,在被前女友通知离开后,依然厚着脸皮潜入其中居住,还偷偷开走别人的车辆。最后在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意外后,塞巴斯蒂安才获知,原来卡明斯基早就接受了另一位记者的采访,他才是被耍得团团转的那个人。在发现汲汲营营的不过一场空之后,塞巴斯蒂安扔掉了所有的采访记录,接受了现实。也许他一直在等这样一个机会,让他可以从失败,卑劣追求名利的怪圈中跳出来,卡巴斯基迫使他放弃了自己的采访,退回了原地。所谓“不破不立”,留下时间慢慢思考,也许他会迷途知返,看清自己的本心。

除了塞巴斯蒂安之外,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显然就是卡巴斯基。他一出场就被端放在神坛之上,是有眼疾,仍创作出惊世作品的绘画大师。但隐居乡下,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知道他的人也并不了解他的作品。塞巴斯蒂安也是其中一个,只是为了出名的考虑才执着地要求采访他,认为他是一个垂垂老矣的画家,甚至内心希望他去世以帮助自己的作品大卖。但在带着卡巴斯基追寻过去的路途中,塞巴斯蒂安逐渐了解了这位老人的内心世界。他也曾为了追逐艺术和名利而奋斗,眼睛是否真的无法分辨外物亦成为谜,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卡巴斯基得出的结论是:“人总是以为,他拥有一种生活。但是忽然一下子,什么都没了。艺术失去意义,一切都是幻象。就算知道是这样,但还得继续活下去。”

生活就像天空,低沉却很辽远。人的足迹被浪花冲淡,随风而去。这部小说篇幅不长,艺术评论记者一开始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而存在,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会在他的身上看到成人社会中常见的品行,或者说我们自身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急功近利、虚荣、生活所迫、迷失理想等等。卡巴斯基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他以引导和教诲,无意或有意地帮助他离开自己的惯有模式,思考人生本身的意义。这是一本暂停追逐名利、寻找自我的哲学小书,很适合业余时间翻阅,让我们寻找现实中的真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