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读后感精选

《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是一本由[日]赤木智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读后感(一):平凡之物,不凡故事

生活中的很多不起眼的小物件,在有的人眼中却是精致、美好的。就如《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书中赤木智子讲述的那些她衣食居用到和用过的那些小物件一样,经她娓娓道来后,我们忽然间发现,原来这些东西,竟是这么地特别。

赤木家的这些所谓生活道具,都是主人家喜欢的东西。对赤木智子的了解,源起于《赤木家的食器柜》,赤木智子的丈夫赤木明登是日本著名的漆器家,他们在山谷深处亲手建筑了小家,隐居二十年,一边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一边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着实让人羡慕。可是每个人能让别人羡慕的日子,首先一定是自己觉得舒服的生活方式。而自己觉得舒服的生活,则是与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不论是一起生活的人,还有那些辅助生活的各种用品、道具。

赤木智子一一说道这些陪伴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物品,它们的来源,它们的故事,还有它们带给她和她的家人的温暖与感动。

她把这些生活道具取了三大类来讲,分别是“食”、“衣”、“居”,从分类不难看出,分别是与食衣居有关的,食,包括了锅碗瓢盆这些器皿;衣,则是衣裤鞋包等;居,更广泛一些,既有居家的装饰品,如:画、地毯,甚至还有打扫房屋的扫帚等。说到这,我就想到“敝帚自珍”这个成语,连扫帚都能作为一件让人欢喜的物品写进书、拍入镜头里,那不是“自珍”是什么呢?这些物品是怎么来的,从哪买的,或是什么朋友送的,它们来到赤木家以后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智子都做了简短的介绍。智子的文字是朴实的,但是也是让人读着很舒服的。像家庭主妇的念念碎,但是并不罗嗦,文字中分明有小资的情调,又有艺术气息,而且还多了些可爱的味道。

《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读后感(二):生活需要有趣的道具

这本《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我看完之后有一种悠闲的感觉,本书以食、衣、居三个板块划分,合起来刚好就是我所向往的那种生活。虽然作者是日本人,与我的生活习惯大有不同,但是我依然能够找到那种共鸣。我本身是学艺术专业的,对于生活的趣味性十分注重,观察能力成为了我增添趣味的实用工具。作者赤木智子拥有着发现没和创造美的能力,她还能够将这些美好的瞬间用文字记录下来,给我们这些读者欣赏,这是十分难得的。

人每天无非就是睡觉、吃饭、工作、玩这些事,说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同样的事怎么才能变得有趣呢?在这本书中作者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细节上可以做得更好,并且首先要具备的是对于生活的态度。作者的生活十分丰富,她几乎很少有能闲下来的时间,尽管在有些时候她看起来很闲,去做一些很慢又看似没有意义的事。其实她在做一些事的时候内心是充实的,也正是在心中有着某种目标,她的生活才有了动力。在周末时,我们可以选择在家看电视,也可以选择跟朋友上街购物,或者可以选择去学习一门手艺。这些没有对错,主要还是看什么才能使你觉得生活过得充实,反正对我而言真正的玩不是漫无目的地打发时间。

赤木智子把自己日常使用的餐具、衣物等展示在她的生活道具店中,这些也经常在各个美术馆、艺廊等射展,基本上都能买得到。在本书的最后还有购买的地址,相关的尺寸介绍等等,其中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手工制作的。现在人们买了房子之后都会请装修公司购置好家具,对于其他小物品就买实用的,也不管与室内环境是否搭配。在书中介绍的这些东西实在实用的基础上增添了一定的美感,是能够让你不用只看就能感受到的一种协调感。

在购置每一样东西时,我们都要想真的会用得到吗,我们在买这件东西的时候对它是否有一定了解。在这些细节的方面都可以扩展出很多有趣的事,当喜欢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种喜欢实体化,比如说去了解它的制作过程,了解它的全部用途等等。再有这本书中的散文都轻松有趣,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有趣,你可以自己去布置自己的生活,这样才是最有趣的。

《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读后感(三):道与艺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世间万物,来到世间之时,都经历了造物主的精心挑选和设计。当我们行色匆匆的走过,我们可曾注意到那静悄悄的美?那有趣的美?那绝伦的美?

有些人会注意到这些,那种对生活中最为质朴的一面有着深刻地欣赏。当他们转过身,用美的眼光展示给我们时,让我们不禁有一种不在同一世界的感慨。

这样的人很多。日本有一个漫画家叫做妹尾河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专门关注生活中平凡的,我们往往会忽视到的一面,用它的铅笔,忠实的把它画下来,包括每个细节的尺寸乃至瑕疵。可是,我们再看,就立刻充满趣味。

很感谢有这样的人,包括为我们呈现了生意盎然的生活道具店的赤木智子。

赤木智子,是一名散文家。毕业于东京学艺大学。艺术学的基础,对她的文学作品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散文中总是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息。包括此次奉献的这本书《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

艺术是什么呢,是蓬皮杜、米开朗基罗、还是达芬奇?在赤木智子的世界中,艺术无处不在,在茶碗里、在书架上、在镜子前、在街道中。

她把身边随手接触到的每一件事物,都赋予了情感。那相交往事娓娓道来。

世界是舞台,接触到的每个事物,都是生活的道具。

遍及衣食住行。

当欣赏赤木的美和生活趣味时,我们不禁对那份静静感悟生活的心所敬佩。

同一件事物,对不同人有不同的感触,对同一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也有不同的体会,这是“道”之使然。事物皆有“无”和“有”两面,“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身为其中,方可得其道意。

日本人在学习中华文化时,抱了一份虔诚的态度。在加之这个民族一份认真的态度,于是衍生出了不少很专的艺术品位,如茶道、花道、剑道等等,这些都是在通常的学会之后,又加了一份对生活、对自身的感悟在内。

没有感悟,仅仅学会做什么,只能成为一种技艺。可能,在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停留于此。

看了这本书的收获,便是放下书后,身边的世界似乎变了模样。屋中、几案、衣橱、厨间,每一件事物,都带出了尘封的往事,和那其中沉淀的情感。

世界已变,心不变。

《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读后感(四):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

伏天闷热天气里,躺在地板上时而发呆时而阅读,在《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一书中的52-53跨页中看到了我向往的生活。

作者赤木智子生于日本东京都,婚后与丈夫生活在轮岛,本书内容基本上取自她的生活,所以分为“食、衣、居”三个部分来归类讲述。在此书之前,我曾翻阅过她的另一本《漆器与饭菜》,印象很深刻。

在她笔下所讲述的事物里,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对其生活的热爱与满满的幸福闲适感,而这正是我所向往的,当再次走进赤木智子的书中时,期待它可以让我为追寻这一梦想中的生活更坚定自己的信念以及充满必要的勇气。

自古人以食为天,食物开启了人最初的记忆,而与食相配的自是盛器,茶有茶杯,饭有饭碗,碟盏与食物之间的匹配有着莫名的关联。作者在谈到她喜爱的器皿时充满了温情,仿佛器物自有它的生命与情感。当融入一个人的生活,便成了分离不掉的依托之物。

作者含情脉脉的讲述会让对此有同感的读者瞬间产生共鸣,相信历经岁月洗礼并与之相伴的旧物是因为带有主人对过往岁月中的美好记忆而更加被人珍惜。

说起日本的器皿,总给我一种简朴的印象,在阅读“食”的过程中,被一种食物吸引,突然很想尝试炸一次可乐饼,这就是阅读的乐趣,你总能在其中找到吸引你的部分,在书中所附的照片里,简单的食物被放置在简朴的食盒中,看上去莫名吸引我,忍不住再次感叹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作者在“衣”的部分主要讲述了衣物在其生活中的位置,喜欢“而今禾”的半身裙是因为它不仅耐脏而且禁得起阿种的撕咬,喜欢尤根-列鲁的羊毛毡包是因为它足够大,有着可以将全部东西都塞进包里的安全感。在101页的照片上,身着森系服饰的作者脸上漾着幸福的笑,阿种偎在一旁。

在“居”的部分里,三把旧梯子,扫地的扫帚及盛水的水壶都可以成为主角,在阅读《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的过程中,我时时想起另一本喜欢的书,三毛的《我的宝贝》,有捡拾,有偶得,都是一次次机缘使物与人相遇,之后便成了珍贵的回忆。

赤木智子的不同是这些物品既是生活用具也是贩卖品,以这些日常使用的餐具、衣包等物品展示贩卖的“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为主题,在日本各地的美术馆设展,将生活与工作完美的结合。所以在本书的后面不仅附有对书中照片的注解,还有购买此物的资讯。

阅读结束后,我的感受是这本书的文字并不见得有多优美,但胜在情感真挚的流露,同时也激起我对过往时光里相似的记忆。

疯猴勿杀20170727

��"��&

《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读后感(五):珠光匠气

居住在轮岛的赤木智子在二十年后与丈夫在展览会上重逢三谷龙二先生,展览是三谷龙二先生的个展,赤木夫妇购买了三只木盘。二十年前智子最初留意三谷先生是因为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印着三谷先生创作的骑自行车的小男孩。同样是雕塑,骑自行车的小男孩的作者被称为艺术家,三只盘子的作者会更认同自己是个匠人,这大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艺术家与匠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是三谷先生。

尽管是在蚌埠的街道上,我偶尔也能看见开往城市外的公路上飞驰着日本制造日本风格的货车。通常是红白两色,白色底子上刷出红色方敦敦的英文字母,长方形的全封闭式货车厢带着精细收敛的方形,方里又说不出哪儿带着些圆。大型长货车如果是由日本制造就总是能轻易地识别出来,就像看见全日空的飞机就会想起结在脖子上极为精致的小型方丝巾,即便大小相若,也与波音747那样的大型飞机迥然相异。这样的日本产品给人的印象是流水线上的精细繁衍,即便是架飞机好像也能装进设计简洁的盒子里,立刻快递到家门口的便利店。日本的工业产品整体都会带来如此这般整齐,简洁,服务周到的印象。由此也会联想到图像传递中常见的日本人,礼貌,超级勤奋,超级勤奋地工作和超级勤奋地消费,我总觉得日本人下班后还要去夜总会或居酒屋喝着唱着到两三点,就是因为所有的日本人都同时要打两份工,上班打生产工,下班打消费工,如此日本社会才能得以持续地繁荣,真是太辛苦了。

所以在读到赤木智子的《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时,会由衷地感到惊讶,当然不是立刻,而是在深入其间并且略加思考之后。这本书里出现的几乎都是日本的匠人,一群超级执拗,极为不听话,不妥协的人。要做出极致的东西来,为了如此,东京的工作不要了,谁也不告诉,搬去轮岛,啊,二十年后见。是这样的人。惊讶是因为也正是这样性格的人每天如同工蜂塞在东京拥挤的街道上,以及遍布全国的各式工厂里,制造着统一式样的工业品。在我的想法里这两种人其实都是匠人,要是说日本是个为匠人风格充盈的国度,相信没有人会反对。因为日本人自己首先就能对这个称呼甘之如饴,匠人并非没有创造力,而是说匠人更多从事的不是原发性创造,而是衍生性创造。这里首先就包含了谦虚,就像日本到现在也愿意承认他们的文化受中国唐以降影响,并且始终将中国的唐文化托在掌心,要是看到中国人不爱惜保护唐文化,他们比中国人还生气。

具有始发性创造力的民族,好像美国人发明了原子弹,英国人发明了摇滚乐,西班牙人发明了弗拉明戈,中国人发明了甲骨文,你还能找到比甲骨文更加同时具有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哲学性的发明吗? 在甲骨文之后的文字演变大概就能被归纳于衍生性创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打算彻底地颠覆生活,所从事的大多属于衍生性创造,或者就说全部属于衍生创造吧。

衍生创造所需要的就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随便归纳个百八十条不成问题,像是认真,仔细,勤恳,勤快,耐心,翻开现代汉语词典,褒义词只管往里装准没错。但是归根结底,匠人精神所需要的是解决走到面前的每个问题,也就是说每天出现的问题都不会相同,它的解决办法也绝不相同,在赤木智子的书里,就会变成没有两只同样的碗。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匠人最高的境界,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两件器具,但是匠人知道凝结于其中的智慧完全不同,因为它们遇到的是不同的麻烦。到了最后匠人就变成无法被概念总结的那种人,因为他不是抬起头,向着个高耸的目标一路攀援至我们面前,低着头只顾解决问题的匠人,像是赤木先生,为女儿嫌带去学校的食盒太大烦恼,做得小一些也还是要保持原本的黑漆色,赤木太太则要给这古朴沉着的食盒加上“颜色可爱”的包袱皮。所以日本的作品,标签上会出现这样的字样:能够竖着放进书包里的双层便当盒。衍生性创造依赖着衍生性麻烦,解决了麻烦的匠人慢慢自带珠光。

村上春树有本书叫《悉尼!悉尼!》,这是本看上去有近三十万字厚沓沓的蓝色封面的书,和其他村上君的书比起来,这本书的译本和版本都不多,只看见过蓝色封面那一种。也许是中国读者对这本书里的村上君不如像对《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1Q84》的作者那样热衷,《悉尼!悉尼!》的作者是个挂着胸牌在悉尼的各处运动场馆间奔跑,晚上回到宾馆熬夜整理资料的见习记者似的人物,自然不如波音747飞机上听到《挪威的森林》痛苦地抱住头对空姐的安慰毫不动心的中年男人那么招人喜欢。按照一般通俗小说的套路,中年男人如果在飞机上突发痛苦,总是为了最后能够安慰被转嫁了痛苦的空姐,但是我却对《悉尼!悉尼!》情有独钟,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村上君最终遗失了所有的文档,按照记忆将整本书重写一遍。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完成这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匠人精神必然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应的例举,按照复杂工艺揉制好的面团突然被拉上了鸟屎,但是终于与记忆无关,可是要怎么记住复杂赛事里发生的细节,那样深重的绝望感,从记忆深处打捞沉船的同时也不能放过水面飘过的罐头。

赤木智子在《咖啡屋》中写到,“为什么非要选择在这种要求严格的咖啡店里修行呢?”匠人的工作在这里被比喻为修行,并且这种修行首先是极重的体力劳动,重到让当事人时时想要背转身向着里面突然地哭一声再转过身来。这种劳累已经脱离了“勤奋”的范畴,它意味着作为一名匠人首先被要求的是接受对肉体接近摧残的折磨,这是进入匠人领域的第一步。阿佐谷车站附近的咖啡店首先要求的是咖啡学徒的完成度,意味着”做咖啡,服务客人,收银找钱,自己洗杯碟,同时还要接待来买咖啡豆的客人”,咖啡学徒需要在做体力劳动时同时动脑子,这是累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只待在一个岗位,大可以让大脑休息,只要凭机械惯性就能劳作,无论是做咖啡或单纯地招待客人都一样。独立作业,负担起一件工作的每个环节,多项订单同时出现时,需要在不同环节跳跃,这就使得大脑必须随时运转,而大脑是消耗体能最多的人体组织。匠人要长脑子,脑子还得不停地在工作,在这种要求里已经能看出日本对匠人的要求绝不是低着头不断地敲凿石块,敲的时候每一下也得考虑到经营需要,电话来了要跑去接电话,接待有可能购买产品的顾客,匠人在这里意味着拥有独立运营能力的个体,即便是在由老板出资开着的阿佐谷车站附近的咖啡店也一样。除了水电,房租之类的账单不需要交到匠人手里,其他需要做的丝毫不比老板需要会做的少。那种认为只是在给老板打工的人在日本大约很难生存下去,而日本的老板以修行的高度要求在自己店里工作的人也非常自然,没觉得有什么过分之处。如此看来,匠人的要求在日本社会就如同共同的信仰,或者都已经被上升到了道德层面,下降到了道德层面也未可知。而辞职脱离这样的工作也不能随便,要找出“想去北海道看流冰”这种岩井俊二式的理由才能与之打个平手。看樱花或者去涩谷买松糕鞋这种理由看来绝对不行。如果不辞职大概就得选择第一种匠人生活,在东京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强度的消费中活到老,如果说了想去北海道看流冰,就得去奥能登的深山里隐居二十年,再写出《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这样了不起的书来。这本书里对人物的面貌描写稀少,我一直都很想知道能够提出那样苛刻要求的咖啡店老板究竟应该长成什么样,并且面不改色。

也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我才对村上君的写作生涯多了一些了解。在阅读《咖啡店》这篇文章之前,我想象的村上君是个听着爵士乐,在爵士乐咖啡店里刨着几麻袋土豆皮的男人,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才了解到那其实是个需要将自己的精神吊在爵士乐上才能日复一日撑完这如同修行般的苦刑的男人。工作强度决定一切。如果达不到这样的工作强度,这样的爵士咖啡店大概就无法存在于东京闹市的街头。但是对这一点村上君过往的表达真是太克制了。加入日本写作军团的新人村上春树其实是个苦行僧,大概应该这样理解才对,而不是听爵士乐之余玩票的雅痞。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真是太大了。

人被要求做出算得上器具的器具就必须先被磨炼成匠人,这其中的意义究竟何在,当然是为了接近人世的真相,这是只有苦难存在的世界,世界的实像就是苦难,只有切身地感受到这一点才能够算是活着。人都想活着,这就是意义。即使幻觉里到处都是穿红色套装的美女,宽肩膀能将西服穿得很饱满的酷男,人也不愿意脖子后面插根管子睡在婴儿水晶棺里。

这就不难理解这本书里不时溢出的苦味,我为作者赤木智子这女人掉过好几次眼泪,但是同时也自问,这样真的好吗,这明明是本要将二十年生活中偶尔鳞光一现的幸福感传递给读者的书,有必要在其中透露苦味吗,有些真是让人心酸。直到看到位于第58页的那幅枇杷图,这张图片瞬间平衡了整本书的苦味,那时候我才翻回去看看,原来是新星出版社的作品。这个出版社的编辑水平可真不错,只有好的编辑才能够不阻止作者的表达,但是懂得如何使之平衡不损害整体的效果,大家要的可是幸福感,谁想看哭哭啼啼。后来才发现这幅画果然有来历,但是也生出新的疑惑,既然是挂在走廊里一头会撞上去的地方,怎么又会躺在走廊上呢?

每当即将看完一本书,都会惆怅,而不会觉得是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与下本书的作者已经并非同一个人。或者是因为赤木智子在第101页对着读者笑着的那张照片,后面的那位应该就是阿百,看起来好萌。是因为时间在这样流逝,这个事实被如此清晰地反映在这张图片上,二十年的时间让倔强的少女在“怪阿姨”这个定位里找到与世界打招呼的方式,要想保持自己做人的风格,就等到变成怪阿姨再说话,仿佛隐隐听见。我在一棵开花的果树下面走过,但是不知道是棵什么树,只知道它对面是棵李树。它开花的时候有人说是杏花,结果之后才知道是李,也许所有怀着倔强心情的少女都要等到结出果子来才知道是棵什么树。匠人也可以是个动词,意味着拥有时光的方式。因为自己在用心地做事,所获得的最大的福利是能够看出其他被用心制作的东西的好来,智子在蓝色与黄色的两块加贝地毯之间艰难地选择着,这种艰难令人羡慕。

书的编排当然也是有意思的事,放在最后的《家》,如果放在最前面,这本书就会变成《瓦尔登湖》,尽管事情是以这样的时间顺序在发生。放在最前面的《茶壶和茶碗》则是新近发生的事,但是要用马尔克斯的写法,也会变成在我端起这只井畑胜江的在白色釉药表面描绘黑色的点,时而组成鱼形,时而像个漩涡,乍一看仿若粗糙孩子气的手笔,细看却无比精妙,纹样绝无重复,也绝不存在纯色的作品时,二十年前在我们的存款只有五十万日元,丈夫却嚷着要在奥能登的山中自己盖房子的下午又会以站在从内屋村还要往山里走一公里远的小小山谷里眺望视野不错的杂木山顶和感觉不错的栗子树林的下午就会以涟漪的方式从杯中浮现出来,“跟当初一样,在我们眼中显得特别明亮耀眼”。这本书的写作受到了《日日是好日》的启发,但是赤木智子立刻将它转换为实物的表达,当下是由生活中使用的每件物品承载的感受,它并非空中楼阁,赤木智子像是要说,所谓感觉那种东西是要能够摸得着,而为了获得这种感觉我们又需要很多匠人的劳作去制作出这些用以触发感觉和承载感觉的实物。有时还不得不在两块加贝地毯中艰难选择,因为现实的条件使我们只有能力拥有其中一块获取我们也只唯一的当下。

赤木智子像是要说这种话,当然更多属于作为读者的我不小心触碰的自己的心情。连半块加贝地毯都没有的我在此处所拥有的心情当然更多的属于,已经有一块加贝地毯已经很不错了,赤木智子应该知足了,世界上还多得很像我这样连加贝地毯都没见过,更别说摸一摸的人呢。书的最后附有书中拍摄物品的购买地址,这真是需要努力工作的时候,但是又不能够为了获得喜欢的东西而只顾赚钱却不去从事自己真正应该从事的事情,正是在这种困境中诞生了《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前辈的足迹像是在说,用缓慢的方式获得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看上去也只能如此。

像是在说。带着珠光的好东西与匠气盈然的人。仿照此书的格式,我也顺便说句,封面的那只巨大无比的包包是在上海市南京路上的无印良品店里购买的,买起来也不比去日本购买智子的理货单轻松,因为那是好几年前了,店里只怕去了也买不到同款。地址,电话,价格,etc。能够买到的是包包放置的店里出品的咖啡,蚌埠市银泰城的星巴克,但是和阿佐谷车站附近的小咖啡馆里由智子小姐手作的咖啡当然是没法比,好想喝一杯智子小姐刚刚偷偷哭完后手作的咖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