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见青山》读后感100字

《我见青山》读后感100字

《我见青山》是一本由陈尚君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见青山》读后感(一):一本可以窥见陈尚君教授精深的学术成就的序文集

在研究唐文学史领域,陈尚君教授现在可谓是执牛耳者。他现在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是名至实归的。他的学术成果现在是越来越多,像《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等大部头著作,在学界是颇有口碑。这其实跟他早年的甘坐冷板凳有很大关系。他曾追随朱东润教授潜心唐宋文学的研究,致力于全唐诗文的网罗、校订和辨析。这为他的后来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他的治学特别注重全面掌握文献,这在一些学人看来可能是比较“笨”的办法,唐代文学这么多资料,根本看不过来啊。一些学人更注重理论上的阐发,而陈教授更注重用“文献”来说话。陈教授的学术兴趣很广,他对于唐一代的文献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凡是唐朝时期的诗文、笔记,正史、杂史,他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医药、数学类的书籍,陈教授也都有所涉及。正因为他对唐一代的各方面的文献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对他唐一代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据说一些学生向他请教时,一些诗句,他都是能够背诵出来,一些有关唐时代的文献,他都能比较准确指出其在某书某卷中。他对于港台、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是比较熟悉,可以说,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陈教授近乎做到了“涸泽而渔”,怪不得获得比较重大的学术成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本书不是陈教授的学术论文集子,主要收录的是陈教授十多年来撰写的序文及其业师朱东润著作的整理后记。这些序文分为上下二编,上编是给友人撰写的,下编是为他的学生撰写的,这些序文的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的主旨、创作的经过,或是对朋友、弟子著作的点评,或是对文学作品的品评、鉴赏和考订。这些序文字清新隽永,写得既华丽典雅,又言简意赅,从中不仅可以看出陈教授对友人、师生的拳拳之心,也从一个侧面窥见其精深的学术成就。如果读者对陈教授的学术著作有兴趣的话,这本书倒是一本不错的可以窥见陈尚君教授精深的学术成就的序文集。

《我见青山》读后感(二):青山偕往

青山偕往

不是第一次看到序这种文体。

读书总爱先翻到前面的序言。因为序言可以让自己在阅读之前有心灵的愉悦,不仅如此,在序言中可以看到作者成就本书的艰难,疑惑在序言中可了直截了当地明确或准备看的学术著作的主旨。

如果一本书的序言,既不逢迎,也不徇俗,不囿情只是揭示书的精髓所在,给读者指示向上的路。写序言的人更不是为了虚名,不是为了利益。那么这样的书。还是值得看的。

喜欢这本书。最初只是因为题目—我见青山。这个题目来自于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本义说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相处和谐,青山连绵了起来,远望未然成风,近望葱郁苍茂,人与青山,相看两不厌。

看了本文的序言。我才发现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叫《读书与治学》。可见,一个好的题目,可以让读者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我,正是因为诗意的题目而读的这本书。

以上所说是作者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为自己这本书所作的序。接下来我来说一说这本书。这本书是作者历年为自己的朋友学生的著作所做的序言。

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如何给他人的书写序言,虽然自己从来没有机会写序言,但是起码可以学到一些方法。

比如第103页《宗谱家碟于保存中华文化之意义》这篇。这篇文章是作者为《五松郜氏新修宗谱》所做序言, 结构明细了然,每段首都以问题形式出现

何为明所出?

何为存世系?

何为叙迁徙?

何为崇开创?

何为弘道德?

何为睦宗亲?

何为示仪型?

何为昭来哲?

这种构思方式,让人为之一震,真是以序言看思路,太值得敬仰学习了。

本书分为两部分,一者为作者陈尚君为朋友著作所写,一者是作者为他人所写,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人看热闹,我就属于外行一列。但是我依然热热闹闹地看出了一些门道,比如写序言的方法,再比如为什么样的书所写的序言。

陈尚君,复旦大学教授,从百度上得知,他崇尚研究学问第一超越俗谛,第二发奋努力,第三豁然开朗,与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换种说法,反而更通俗一些,他的这种境界反映在这本《我见青山》里,一个人在面前缓缓走来,他是穷穷兀年研究文献的闻一多,严谨而正直。

在这本《我见青山》里,我认知了29本专业书籍,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篇序言,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有一份文人的操守,

合上书,腰封上的这句话徐徐进入心里:一份持守,一份青山偕往的人生,一部未来学术的备忘录。

《我见青山》读后感(三):从事古文学研究到底有多难?

记得大学时候用的教材出自朱东润先生之手,而陈尚君师承朱东润先生,在学术上有朱东润先生的遗风。

朱东润先生曾说“尚君将为复旦带来光荣”,陈教授没有辜负朱先生的厚望,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唐宋文学领域有颇多建树。他是唐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资深教授,其著作有《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唐代文学丛考》等等,发表论文三百多篇。

这本《我见青山》是陈尚君教授为友人以及其学生的书或者博士论文写的序文集合。他们的研究课题千差万别,但领域都集中在唐代文学领域。这些研究课题非常专业,属于基础学术研究,公众其实很陌生,也很少有人感兴趣,属于非常小众的领域。

陈教授的序文中,常常会提及这些研究的过程,比如说选课题,找资料等等。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学术研究工作的艰辛,如果没有非同一般的意志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以文治国,文学一向兴旺。只是到了近现代,因器物制度落后,而受制于西人。古人的文章也随之沉寂。

今人在思想、艺术、文化等领域概以西学为基础,除了课本上的几篇课文,古代文学很少有人关注。一座庞大的宝库就这样被掩埋在地下,被我们无视了。

如今还有为数不多的像陈尚君教授这样的人,还在坚持研究整理古代文学,为民族文化的存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陈教授的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有的研究古代诗人的朋友圈,有的研究古代图书目录,有人专门研究道家小说。

古文学研究,首先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很难,由于时代久远,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散失了,而有的流传的版本众多,出现很多谬误,需要一一辨别。

其次,研究者本身需要极大的毅力坚持。比如搜集资料的过程,比对材料的过程,以及写作本身。有时候一本著作可能要十年才能完成,没有非凡的意志力根本坚持不下来。

再次,研究者本身所能得到的支持。目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体制内,但体制内有诸多限制,比如选题、课题经费的申请,对外的交流等等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持续。

古文学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本身就很枯燥,也难出成果。从利益驱动角度考虑,愿意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本身就很少。即使愿意从事,也会受到诸多影响,比如研究者自身的职业发展,身体状况,家庭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陈教授的序文中,充满了对研究者的钦佩和勉励。

“我见青山”这个名字来自辛弃疾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陈尚君教授将这本序文集命名为《我见青山》,应该希望大家相互勉励,为古文学研究工作继续贡献力量。

《我见青山》读后感(四):坚守文学的本义——真

精良文学著作确然会使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得以改良。升华,将精华流下涤去糟粨,文学的力量不容小覻。陈尚君先生的《我见青山》通篇均呈现出老派文人的朴华,严谨与自律的风尚。很有说明力的便是仅仅给友人著一篇序文,都谦逊有加,不加以矫饰美化,有的是真情流露,这才是打动读者的最高文学著作境界。这种朴实的文笔都是作者精神的体现。

正如杨绛先生的著作,于日常生活中见出人格的高尚高贵与为人的尊严。这样的文学领域存在者正是对浮躁虚夸社会风气最好的反讽——没有这些文学大师的存在,文明将会堕落衰退甚至消亡到何种境地!一切地位的尊荣获得离不开有志于此者的辛勤付出,文章的写就也正如此理。尽管很多人写作之时并不曾想过要流芳百世,万事就有可能是顺其自然和随手栽花随心插柳。

陈尚君先生高龄仍不减青年时的鸿云之志,笔耕不辍,述以成文,勤加积累,称之为大师绝不枉此名。陈尚君先生对时事、对优秀文者的心得分析,都给读者以新的启示。在陈尚君先生的人生字典里,正如他的著作“在苦读绩学中体悟学术,提升境界——唐雯《晏殊类要研究》序”所言,读书广博勤奋,生活节俭,真诚探究方是治学立世之本。拳拳护学心,尽在文字笔端。陈尚君先生的人生理念仍相信努力进学耐得住寂寞刻苦专注,这些优良品质对个人成功的影响。而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欠缺的基本公民素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没有十年寒窗的苦读积淀,绝没有他日的灿烂夺目。君不见当下那些学术造假者大行其道的猖狂和嚣张,正是有老一辈勤奋治学的精神激励,我辈才不会在努力读书改变命运这件事上怀疑更多,再多负能量仍比不过那些真知真见。《我见青山》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切的因果循环竟在其中,陈尚君先生不畏流俗,敢于坚持文学的本义——真,仅仅是这种坚守的文人情怀操守,便会承受千万倍的痛苦压力,无形的和有形的。在这本《我见青山》的著作里,文史考据与文本解读变得生动有趣,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喟叹,剩下的是因为知音者的惺惺相惜。固守的情怀有人知,这是枯寂述文生涯里一种多么珍贵的情谊。

以文相交,陈尚君先生大义绵连于文字间,风华尽得,更将优秀的文化传承带给后来者。

《我见青山》读后感(五):陈教授的学问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看到名字的第一感觉,我以为作者会给我们写一些关于大好河山的文章。可是不以为然,当我打开书的目录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里面是关于作者的一些学问知识点。可能你在阅读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无聊。但是我相信当你沉下心来,静静阅读这个书的时候,你的收获也是颇丰的。

纵观整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发现,序文分为上和下二编。上编为友人嘱撰,下编应及门诸君命题。这样的话,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觉,作者写的内容很有逻辑感,还不会,让你读起来有一种突兀的感觉。阅读别人的文学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尝试着按着别人的思路去看一些问题,不要带着自己主观的看法,这样的话你会和作者产生一定的冲突,不利于你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在这本书里面,书的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的主旨、创作的经过,或是对朋友、弟子著作的点评,或是对文学作品的品评、鉴赏和考订。在这几部分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作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品评,鉴赏和考订”这一部分。因为我感觉对于别人的作品作出评价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只有当你阅读别的人对于大师名家的作品做出的评价之后,你才会有一定的敏感与思路。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的感受是,这些序文字清新隽永,既华丽典雅,又言简意赅。我从说的整体结构框架和阅读当中,感受到了作者的这些文学写作特征。在这些文字当中,不仅可以看出陈尚君先生对友人、师生的拳拳之忱,也从一个侧面窥见其精深的学术成就。

通过不断的细细考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来的观点与看法。其实,你会发现,它其中有许许多多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比如,在文章当中,“知人论世”这一部分,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不仅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还可以从作者的亲朋好友这一块出发。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将亲朋好友这一个思考点忽略掉。还有就是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写的文章一定要表达真实情意,虚假的话,会给人阅读带来一定的厌恶感。甚至,会让别人觉得你写的文章很假。

陈教授的学问有很多,剩下的部分就交给你去探讨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