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良渚密码读后感1000字

良渚密码读后感1000字

《良渚密码》是一本由南派三叔著作,杭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良渚密码》读后感(一):探险元素加持神秘文明

昨晚看完了这部探险小说,果然是熟悉的三叔的风格,每一章结尾的时候想休息不看了,都会吊足人的胃口,留下悬念,让人欲罢不能,就想继续往下看。 看的过程中,我也才知道地质学中地球历史有断层近10亿年的时间,书中虚构了这10亿年的时光里存在的生物,通过良渚玉矿所记录的幻影呈现出来,那幻影要是真的亲身看到,那一定会是世界上最壮观瑰丽的景色。 另外就是对于良渚文化的兴趣了,三叔你最后说只要看完有人对良渚感兴趣了,目的就达到了,我觉得你成功了,以前去过一次浙博,当时也看了玉琮,再加上《国家宝藏》节目里也有玉琮,所以这一次看书我对玉琮倒不是很陌生了,不得不赞叹三叔的脑洞,可以虚构出惊险刺激的探究古良渚文明之旅。

但三叔开书必留坑的传统,我整理了一下里面的坑啊,有朋友路过看的比较仔细的可以为我解答一下吗哈哈哈 1.宋松和那石头到底咋回事?最后宋松把石头就留在矿脉那边了吗? 2.霞月真的是宋松的女儿吗?从她进洞以后,通过“我”的眼睛,确实是描写她越来越漂亮,这点儿是不对劲的,特别是最后她那句“我回家了”,是不是暗示她其实就是宋松女儿? 3.赵海龙怎么死的?赵海仙又去了哪里?最后才出来,他拿给“我”看的东西又是什么? 4.罗子桑的尸体去哪里了? …… 这些都是悬念了吗?哈哈哈

《良渚密码》读后感(二):这就叫朝看此景,夕死可以吧

#良渚密码# 读完了,来写个小小的读后感。

小说阅读到一半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跟自己有一点小小的渊源。我的爷爷也是一名地质工作者,负责铀矿地质技术,在爷爷的回忆里,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爷爷年轻的时候也走过很多深山老林,奶奶是大队医务所的护士,因为工作的关系,一对儿女的名字也和土地紧紧相连,姑姑叫田野,爸爸叫田岩。小的时候,我的“玩具”之一就是爷爷在找矿时留下的一些石头样本,什么大理石、粉色的石英、金矿石、有恐龙蛋壳小碎片的化石、花岗岩、页岩……爷爷用白色的胶布贴在石头表面,然后写上石头的名字,教我认石头,还会考我背不背得下来。小说里出现大量关于地质的描写,勾起了许多我和爷爷一起时的回忆。

就像科幻小说对于我来说有一个天然的义务,它要能拓展我的认知边界,要讲一些我想象不到的事情一样,作为一个读者,我对小说里奇景奇观的期待值也在不断拉高。三叔其实已经给我讲了非常非常多神奇的地下惊奇世界,古墓迷踪、绝密勘探、深渊飞行……当我随着小说的推进,一步比一步更好奇这次三叔会领着我看到怎样世界,故事最后的盛况情景还是让我双眼发亮。它只是一段白纸黑纸,但文字的描绘已经足够在脑海里形成璀璨绚丽的画面、声音和嗅觉。远古的秘密层层叠叠交织在脑海里,形成巨大的视觉和听觉共鸣。这时我才明白书里的人为什么会说——那下面的情景,我真的想再看一次。哪怕会死。

在此我不想复述小说里描绘的画面,请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三叔还是保留了一如既往的挖坑本性[doge],比如主人公说他做的一个梦在整个事件中非常重要,但不能提前透露,结果看到最后也没给个回顾。当你以为故事结束了,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

不过,我相信这个主人公一定会再次出现的,也许会在其他的文明畅想故事里。也好奇,三叔会给他起一个什么名字呢。

《良渚密码》读后感(三):《走进自然》 - CCTV专区

2023年,我依然臣服于南派三叔瑰丽的想象力,依然臣服于杭州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说起良渚文化,作为一个在杭州读书的人,大学思修课程组织参观过良渚博物馆。也就如任何一次平平无奇的实践课程,默默听着几千年前的精彩文明,心里想的是,啊,有点累了,腿好酸,什么时候回学校。

沉甸甸的文化总是严肃的、触不可及的,而普罗大众喜欢的是有趣的、吸引人的故事。正如那日参观,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二,一是良渚文明怒目圆睁、尽显诡异的图腾,二是同组女生拉我脱离展品讲解的大部队,去看她发现的“头盖骨容器”,说她“不太能想象用亲人的头盖骨吃饭”。 于是当那天南派三叔公众号发布这本书,我一边感叹着这人闷声作大事,一边又觉得这种搭配真的很酷:网络小说作家去写“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我想这是一种创新。将严肃的历史文明用故事演绎出来,哪怕并不准确,却也给大众一个了解文化的渠道。——《三国演义》也不是史书呀。

良渚博物馆 笑死 当时甚至还做了贴图

后来看到南派三叔说要写“文明畅想”系列,才知原来并非文化借由三叔之手传播,而是三叔本就想要向这个方向发展。其实我对这件事情本身的赞同,甚至超出了对小说的期待。——当然,看完觉得故事相当精彩。——正如单霁翔在序言里提到,西湖申遗后杭州坚定不移地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气势磅礴地建起了杭州新城”。看着这种转变,看着传统文化丛书交由悬疑小说作者。我总想感叹,这就是杭州啊。永远在创新,永远在发展的城市。他永远让你出乎意料,又永远让你心服口服。

言归正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一个角色,他认为石头是有生命的,能呼吸、能运动只是我们人类定义的“生物”特征,而石头的生存是静止的,且正是因为磨损少,他们可以存活成千上万年。时至今日,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还在不断地开拓边界,上天入海,追本溯源,人似乎天生就有探寻边界的好奇心。

而这本书,借着良渚文化的神秘和残缺,描述了相当瑰丽的画面。

“我”的朋友陈之垚临终前请我破解缠绕他一生的谜题,关于从越南回国的宋松和他的石头。宋松从山中带出石头,似乎可以与其进行对话,并认为石头可能假借他们夫妇生下女儿,宋松感到恐惧,将石头运回深山,防止其对女儿产生影响,但整队除了宋松都惨死在山中,宋松精神失常后自杀。“我”从宋松的遗物中找到六幅画,推测是良渚玉琮的来源地。根据画中骷髅的位置判断行进方向,组建队伍进行探索。

故事中,用电磁学解释“石头说话”的原因,石头可以看做录音机,可以刻录它听到的声音,通过电离可以看到当时的画面,看到地质文化里“缺失的十亿年”的壮观景象。

一面是对未知的恐惧、迷信、臣服,如宋松等人;一面是对地质文明的科学解读,如两个学者。文明的探索就是看到“不可解释”的问题,将其转化为可解释的,从而实现溯源。故事里没有塑造这二者的矛盾冲突,而是让学者夏民亲眼看到霞月钻进地缝,保留了“不可解释”的部分,也让读者感受到未知领域的宏大,人类现有科学的渺小。

偏个题,作为三叔多年读者,“长发飘飘”的漂亮女生刚出现,心里就咯噔一下。这种场外因素可以说是影响了不少阅读体验(笑),毕竟三叔故事里的女性角色要么就是战斗力和男性一样强,要么就去世了(阿宁两条都占),不太会有温婉可人的角色,总觉得有诈。看到“越来越漂亮”那段的时候基本已经可以确定她是谁的女儿了,果然一队伍里八百个心眼,各怀鬼胎。

除去探险剧情,解画谜的那一段也相当精彩。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大受震撼。我总觉得古人的画作再怎么写意也是符合实际的,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可以说那个骷髅提着骷髅的行为是我不太能理解的。随即百度,发现接受度较高的说法是骷髅是在街头表演的艺人。不管怎么说,古人好超前啊。从解画谜变成拆字游戏,排列组合,又联想到浙江的地名,这部分的连接和推理相当精彩。

李嵩《骷髅幻戏图》

最后说说整体观感。故事可以说是非常流畅,我是一个下午看完的。抛去探险的目的性,这部让我看到了更多精彩的画面,——就像《钓王》里,张起灵让吴邪看的水下世界。

人永远在探索自然,探索万物的理论,文明的来源。好奇心害死无数人,但他们临死前,是否也如罗子桑那样,看到了最震撼的景观,实现自己一生夙愿。

很期待后续的故事。给三叔加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