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庭前花未开读后感100字

庭前花未开读后感100字

《庭前花未开》是一本由李叶飞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8,页数:2017-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庭前花未开》读后感(一):植物与我

“植物星球”公众号开启之时便已关注,当初冲着好看的植物壁纸和专业知识订阅,今天翻出来这本书才知道是创始人所著的科普散文。阅读作者写的各种与植物的小故事,也联想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相同的物种,值得回味。

香椿 无患子目/楝科/香椿属

阳春三月的美味,以前在单位有一株比较隐蔽,熟悉它位置的人早早的就把嫩头给摘下回家炒鸡蛋吃。在外尝过觉得口感涩味道重,平时买菜又看到炒到过高的金额,头一扭转身就走开了。最终没有忍住下市前跳水的价格,买了一包回家,焯水、剁碎、摊饼,那滋味真是回味无穷,原先讨厌的点完全转化为喜欢。烹饪手法很关键,不可一概而论。

臭椿 无患子目/苦木科/臭椿属

有一个词叫“远香近臭”,有距离产生美的意思。但是臭椿的起名在这点上可能归功于枝叶揉碎以及花蜜散发出来的味道,估计石楠都比不过它。臭椿,又名樗,比喻无用之材。想到养护时会叫人砍伐掉断枝和枯木,都被称作为“chu shu”,现在看来应该是“樗”字的意义在生活中已经趋于“口语化”了。

泡桐 玄参目/玄参科/泡桐属

初中时住的家在一楼,那会还附带院子。在水泥硬化路面的角落有块泥土地,不知什么时候爸爸发现了一颗树苗培育长大,光长个不长叶,直冲云霄的样子在小时候的我看来就跟棍子一样,对它提不起任何兴趣。直到它慢慢开出紫色的长条状的花,出于好奇的我站在树下瞅半天,爸爸才告诉我它的名字是泡桐。依稀记得最后它的结局不好,爸爸说因为太高大离住宅太近后来被砍掉,自此再也没有长出来,只留下一个光秃秃的树桩在地里。

在书里学到一招就是认植物不妨查查它的英文名和拉丁学名,更能加深印象。还有就是发现本书不知道是不是Bug的地方:一是P11杏花篇里用的栀子花插图;二是P163出现的“千利休”错打成“干利休”

《庭前花未开》读后感(二):给生活加点情趣的好书—《庭前花未开》

整理书架的时候翻出一本旧书,忘了什么时候买的,边角已经有了折痕,一看就是吃了很久的灰。但是再次见到,还是被惊艳了一把,封皮像麻布一样的触感十分舒适,独特的装订方式可以平摊开阅读,还有我最喜欢的插画。 打开翻看,是一本讲花草的书,惯性思维让我觉得这是本枯燥的科普读物。我对这类书几乎没什么胃口,但是这本书插图太精美了,版面也漂亮,根本忍不住不看。翻到目录···竟像散文和故事。一页页读到正文,太香了!我果然对科普读物有偏见,这本书非但不枯燥,而且特有意思。 举个栗子:“一树梨花压海棠”,单纯的我一直以为这是句描述春日美景的诗,看了文章才知道其实是苏轼对老夫少妻的调侃,损到家了,用这样的典故讲花草真···“引人入胜”。而且作者也是个毒舌:“中国文化喜欢含蓄,写个为竹,说竹指书,拐个弯才符实。个园的叠石就太直接,充满了扬州盐商的暴发户气息。”“不是说过吗,林黛玉有体香,但是她微微出汗,就一点点臭。”(谁说的,我怎么不知道。) 当然也不都是段子,大部分文章更像随笔和故事。《紫藤》篇,以忠王府闹鬼开头,像要讲个鬼故事,看得我既害怕又好奇,求知欲史无前例的高涨,细往下看,由忠王府讲到苏博,去苏博看展顺道看看文徵明手植的紫藤,津津有味的读完,沉浸在漫山遍野的紫色里,我已忘了开头提到的鬼故事。 《世界上最小的睡莲被偷了》简直是个喜剧,但不要认为作者只有一点幽默,《七叶树》一文中对七叶树和娑罗树的分析辨别真的十分严谨、十分学术。不时还有些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思想境界一下就上去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植物扫盲书,小时候田间地头常见的“猪耳朵”竟然有“玉簪”这么美的名字;“臭脚丫子树”原来学名叫苦楝树,还有消炎杀菌的作用。《使君子》篇还聊到了中国驱蛔虫的历史,所以这不只是一本植物科普读物,对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多有涉及,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庭前花未开》读后感(三):给生活加点情趣的好书—《庭前花未开》

整理书架的时候翻出一本旧书,忘了什么时候买的,边角已经有了折痕,一看就是吃了很久的灰。但是再次见到,还是被惊艳了一把,封皮像麻布一样的触感十分舒适,独特的装订方式可以平摊开阅读,还有我最喜欢的插画。 打开翻看,是一本讲花草的书,惯性思维让我觉得这是本枯燥的科普读物。我对这类书几乎没什么胃口,但是这本书插图太精美了,版面也漂亮,根本忍不住不看。翻到目录···竟像散文和故事。一页页读到正文,太香了!我果然对科普读物有偏见,这本书非但不枯燥,而且特有意思。 举个栗子:“一树梨花压海棠”,单纯的我一直以为这是句描述春日美景的诗,看了文章才知道其实是苏轼对老夫少妻的调侃,损到家了,用这样的典故讲花草真···“引人入胜”。而且作者也是个毒舌:“中国文化喜欢含蓄,写个为竹,说竹指书,拐个弯才符实。个园的叠石就太直接,充满了扬州盐商的暴发户气息。”“不是说过吗,林黛玉有体香,但是她微微出汗,就一点点臭。”(谁说的,我怎么不知道。) 当然也不都是段子,大部分文章更像随笔和故事。《紫藤》篇,以忠王府闹鬼开头,像要讲个鬼故事,看得我既害怕又好奇,求知欲史无前例的高涨,细往下看,由忠王府讲到苏博,去苏博看展顺道看看文徵明手植的紫藤,津津有味的读完,沉浸在漫山遍野的紫色里,我已忘了开头提到的鬼故事。 《世界上最小的睡莲被偷了》简直是个喜剧,但不要认为作者只有一点幽默,《七叶树》一文中对七叶树和娑罗树的分析辨别真的十分严谨、十分学术。不时还有些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思想境界一下就上去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植物扫盲书,小时候田间地头常见的“猪耳朵”竟然有“玉簪”这么美的名字;“臭脚丫子树”原来学名叫苦楝树,还有消炎杀菌的作用。《使君子》篇还聊到了中国驱蛔虫的历史,所以这不只是一本植物科普读物,对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多有涉及,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庭前花未开》读后感(四):人间草木,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五一搬新家,行李还未跟过来,一个人住无聊,便买了一盆绿萝来养,也算给自己找个能说话的伴。十来天过去,小家伙简直青春期发育般地疯狂长个,不知不觉地外拓了一大圈领地;择了几根枝叶放到小瓶里水养,也长势喜人,看得我心里直乐。

植物的生命力,总是很感人。

碰巧四月下单预定的书也到货了,李叶飞写的新书,名字起得文艺,叫《庭前花未开》。托程先生寄过来,打开快递一瞧,嘿,这装帧美的,果然不负期待。

1

关注「植物星球」好久了,很喜欢看李叶飞写的草木随笔,带些植物科普的性质,又不全然是科普。诗词,建筑,典故,文化,故事,甚至非常私人的心情……都能拎进文章里去,简直无所不包,却又显得那么自然流露。

譬如他写瑞香,一会提及宋代如何记载,一会又扯到日本对此花的态度,忽又想起自己喜欢的一位日本艺人曾唱过一曲《沈丁花》(沈丁花是瑞香的别名),发几句感慨,忽又说起朋友家栽种瑞香的心得:“清晨和傍晚花香特别浓郁,一阵风吹来,风里带香,有雪碧加蜜糖的香味”。

譬如他写茶梅,茶梅花期极长又好打理,花开从隆冬十一月起,一直开到二三月,“整整一个季度,都不用操心,鲜花灿烂,其他三季绿意葱葱。”若是养茶梅,一种下基本上就没人什么事,简直“一劳永逸”。

接着笔锋一转,又唠起住处附近马路绿化带改造的事,“腹黑”地想这是场“阴谋”,毕竟草花需要雇人常来打理忙活的。

一个被辜负了心意的爱花人忍不住吐槽:“如今一年四季的草花,费钱,着实也没有任何惊艳,再也没能给我那天看到白茶梅开花时的欣喜。”

看,读起来全然不觉别扭或矫情,反而,若是缺了这些有的没的乱扯,一本正经地写:这花学名如何,拉丁名如何,属于什么科什么属……就不是他的风格了,那我也不爱看了。

我不知这是他的天赋,还是做过些年编辑练成的写作力。间有节奏的跳跃感,杂些其他的文字,冲淡了科普的枯燥味,也加深了阅读人对这一植物的立体认知。这个性化的叙述,我一边读,一边乐。

2

书里有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的描述。之所以发笑,大约都是在其逗趣的文字里,勾起自己有关此植物的相遇来。石楠就是一例。

我去福州之前,还真没见过这种树木。又很不巧,那次正撞上石楠味道正浓烈的日子,乘坐的公交车窗大开,那味道从路边随风一股脑窜进车厢,钻进鼻子的一瞬间,满满的洁厕剂的味道,喉咙一滚,差点想吐。

当时心里郁闷极了,怎么会有人愿意拿这样的树做行道树。

后来看新闻,又查资料,才知这树名叫石楠。一搜百度,排在首页的都是声讨吐槽,原来石楠这么不受待见。

书里也有发问:“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马路边、社区里会选择种上石楠树……除了每年春天让人尴尬,石楠还有什么特点呢?”

我正频频点头赞同,结果他文末话题一转:“不过花的气味,不能怪花,毕竟花乃生殖器,花香、花臭,都为生存,招蜂引蝶,是春心荡漾的生活。难得石楠有人味,见怪不怪。”一段圆场的话,逗得我哈哈大笑。

相较石楠给我的印象,紫茉莉则可爱许多。

书里有句提醒甚好。认识花草,可多留意它们的别名,“别名其实就是对植物的描述,有感性认知也有理性的觉察,不同地方的人认知角度也不同,所以别名很多。”

因为种子像颗小地雷,紫茉莉又被称为“地雷花”;它还被叫做晚饭花或是洗澡花,因为开花的时间正是夏季黄昏。

紫茉莉在我们家乡也常见,生命力极强,不怎么打理,自生自灭也能开出一片来。小时候常爱拉群小伙伴,采它的花当耳环挂,或是捏碎了染指甲,也算童年一种臭美的乐趣。

在我们家乡,这花的别名叫“懒婆娘花”。大概是觉得人家白天耸拉着脑袋,临近傍晚才开花,这种懒散的姿态,像极了一些白天嗜睡、很晚才起身活动的懒散人士吧。

再比对偏南一带对其“夜夜娇”的称呼,颇觉“懒婆娘”这词委实是糙。唉,也算我秦风一特色。可惜如今我常住在南方,软糯清丽的风情浸之尚不足,又丢了关中黄土的豪爽粗粝气概,失了土味,又不够水味,硬邦的倒像“水泥”。

扯回来,再说鹅掌楸。

其实在未见鹅掌楸的花以前,我也觉得那些酷似黄马褂的叶子,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模样了。后来,也就上个月,看到鹅掌楸的花,明亮的一抹黄,半遮面在丛丛枝叶中。

可惜树太高,人太矮,欲凑近欣赏而不得,幸好有望远镜相助,方有幸看清。这小宝贝真是美好的都占尽了!叶美也就罢了,花也漂亮的不像话。

书里形容鹅掌楸是“古雅,为世界最珍贵的物种。”又描述它的花:“我们一直被它美丽的叶子所蒙蔽,它的叶子已经够美了,忘了它是木兰科的植物,定能有漂亮的花,如此才知鹅掌楸的巅峰风景是初夏。”

是在初夏哦~你们记住了没?明年四月,出门就可以多留心四处看看了,说不定真能碰上鹅掌楸花热情绽放的风景。

这本书勾起了我太多有关花草的回忆,于是笔记飞快,书越读越厚,时笑时哀,欲罢不能。

3

有的人,看花就只是看花,甚至从不愿为身边的小花小草驻足一会。还有的人,爱花如痴,对他们而言,花事即是情事,看的不只是人间草木,还有草木所在的人间百态。

套用一句摄影家的名言则是:我们不只是在用眼睛看花,我们带去花事里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我忽然想起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季羡林写的,那篇文章,让我对“紫藤萝”这种植物念念难忘。后来读高中,看到教学楼旁一架架的藤本植物,开出串串紫色小花,固执地以为那就是紫藤萝,偶尔课间休息,远望那里,总不禁想起那个为紫藤萝哭泣的老头来。

季羡林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当年在课本里读到此句差点掉下泪来。

念书时候难以摆脱主旋律,班班口号、人人口号皆是“志存高远”,“争当红花”此类。人人都抢当红花,谁做绿叶?没人告诉你怎么学习去当好一个平常人。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偏偏是人,不甘只做自己。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是植物。人无法周而复始,只此一生,只能向前奔赴,一路上就在这一场场花事轮回中,丰满着自己的人生,记录着自己的人生。

所以有故事的人,写散文更动人,因为它酸甜苦辣皆有,最后淡淡一笔晕开,看似漫不经意,细品才知滋味够足。

如果你也爱这人间草木,推荐这本自然随笔来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