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沧桑阅尽话爱国》读后感1000字

《沧桑阅尽话爱国》读后感1000字

《沧桑阅尽话爱国》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沧桑阅尽话爱国》读后感(一):达则兼济天下——由季老来看如今爱国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

关于爱国之言,想来读书的时候读了不少。然而现代有关爱国的文学,似乎只是存在在那些歌颂的歌曲上,和平年代下,很少再能写出慷慨激昂的诗歌。《沧桑阅尽话爱国》,从字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季羡林老先生写的有关爱国的篇章。无论是国难当头,是知识分子的呐喊,还是在和平年代,关于自己爱国的只言片语。

本文共分三辑:第一辑“沧桑阅尽化爱国”,第二辑“国学求索无止期”,第三辑“西方不亮东方亮”。在不同的角度上阐释对“爱国”一词的理解。而且将爱国这一名词,更是将时间为轴,将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诠释的淋漓。从旧时期知识分子关于爱国的抗争,饱含一颗赤子之心,到对新时期中华文化的反思,关于国学的认知,再放眼国际,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对中国的未来的热切的期盼。

经过编辑的分类整合,无论是做过的序还是在杂志社的发表,都有着自己对于国学的独特见解。他更像是一个孩童,用清澈的双眼去看待这个世界,有着没有尽头的求索的精神,饱含热情与期待。文字更是百看不厌,读罢便会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慨叹季老竟有如此之才,能够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奈何世间没能将我撩拨成一个知识分子,没能有着放眼未来的惊世之才,只能从文章中获取知识,似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读者们定能从中获得到关于爱国的新的见解,也定会发现爱国这并不是一个只需要喊一喊的口号,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需要在身边的生活实践的事情,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真心守护这个国家。

对于社会现象,季老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其中运用了反讽法,更能让读者们看到其中的本质,能够真正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着同样的问题,也能够引导大众能够再次重视这个问题。

如果说,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已经不符合现代的审视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可能不适用于现在。作为读者,阅后才发现,原来真正的文人是一个个哲学家,他能够由浅入深,能够窥探未来,文章似乎延续着他的生命,在这个时代中继续发光发亮。这也是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

《沧桑阅尽话爱国》读后感(二):对祖国满怀热忱的季老

季老的散文,擅于从一个问题入手,旁征博引、对比古今中西,篇幅虽不长,立论却清晰,读起来,轻松惬意中带着些许沉思。而这本《沧桑阅尽话爱国》主要收集了季老以爱国为主题的文章。 在书中,我们会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古老的国家,尤其是季老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对祖国更是有不一般的感情。当然,我们无法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文人对祖国的深情,甚至有许多年轻人越来越崇洋媚外,但是通过了解老一辈文人是怎么热爱自己的国家,以及如何去传递自己的爱国之心,来陶冶我们的情操,要知道“八荣八耻”不是随便说说的,而要放在心上,把热爱祖国当作一种信仰,一种民族气节。 在第一辑,季老主要回顾了自己所历经的一些磨难、挫折与打击,但他从未放弃自己,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时,曾这样说“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足以看出,季老作为老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忱,脑海中也不禁响起“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我的中国心~”这应该最能代表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国人的心声。 在第二辑,是季老关于国学和道德的阐释与思考。说实话,我真的不懂什么是国学,感觉很宽泛,但是季老认为,“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瞬间有一种自豪感,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而,现在的国人对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漠不关心,却积极的学习外国文化。05年韩国端午申遗成功,就已经打了中国的脸,庆幸的是,前段时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希望可以借此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第三辑,由于季老早年留学海外,又精通多种语言,故热衷于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从更宏观的角度,展开探索和研究,例如,对待自然,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但现在,我感觉东西方换了过来,西方更注重保护环境,东方却一度浪费资源。 记得季老曾说“我平生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试问,在如今这个社会,谁还能说出这么震撼人心的话?我们年轻的一代都应该好好反思,找到自己的信仰。

《沧桑阅尽话爱国》读后感(三):位卑未敢忘忧国

季羡林先生的大名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与我国的另一位国学大家饶宗颐先生被世人合称为“南饶北季”,季老先生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他在我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还被人们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这本《沧桑阅尽话爱国》是作为《季羡林的诗意人生》精选散文集之一出版的,从题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书是选取季羡林先生关于爱国主题的文章来集辑出版,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季羡林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去传递他的爱国之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切之情,而这正是当今浮躁的社会和缺少信仰的人们所急需的,值得一代代读者去体悟领会。

季羡林老先生亲历这片土地上的清朝、民国、共和国的历史变迁,在年轻时也曾留学海外,可以说,他对家国和世界的见解比我们很多人都要深,见过祖国虚弱备受欺凌的时代,也见过祖国日益强盛的时代,去过外国,也更思念祖国,“爱国”这样的词对于身为老一辈的季羡林先生来说,并不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嘴里说说的名词,也不是街头巷尾的宣传语,而是切切实实的印在心上的信念,也正是他的这份爱国心的驱使才使得他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在这本书里,季羡林先生回望过去的经历,书写满腔爱国热血,讲述国学研究的深思,对比东西方的差异,正如在封面所写的那样:“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在默默无名时也未曾忘记家国,这样的爱国心是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敬佩和学习的。

《沧桑阅尽话爱国》读后感(四):沧桑背后的殷殷爱国情

沧桑背后的殷殷爱国情

滁人也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一个真正学富五车的学界泰斗。但是,他为人谦虚,生前曾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桂冠。

在其散文集《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书中,季羡林先生回顾了从小离家奔赴济南念书,然后成为清华的教授,经历抗日战争,经历变故,……他将自己近一个世纪的经历,浓缩成质朴深情的文字。让读者知道他的一生,真正历经沧桑。

尽管如此,季羡林老人一生都没有抛弃自己的本心,尤其是在对祖国的挚爱方面,始终是初心不改。《沧桑阅尽话爱国》一书,就首次系统地辑录了他有关爱国主题的系列文章。

该书中,季羡林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社会、对国学、对文化著作的独到的见解,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书中那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

该书一共分三辑:沧桑阅尽话爱国、国学求索无止期、西方不亮东方亮。每一辑下面,都有若干真诚质朴的文章。如《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讲几句话》《千禧感言》《送礼》《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每一篇文章,都体现出季羡林先生的殷殷爱国之情。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没有做作,只有真实、真情、真意。《血浓于水》一文,记录了他从香港到台湾去,开始他是惴惴不安的,担心台湾的同胞对大陆有误解。但到了之后,却时时处处感受到台湾同胞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感,于是,他联想到《三国演义》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表明“分”已久,“合”必然,这是历史规律,是无人能抗抑的,甚至对可能阻止“合”的人提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该书中,不管是季羡林先生写的散文随笔,还是为某些著作写的序文,都传递出一个响亮的声音:爱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编辑上,非常精美:封面图是由微博红人、当代艺术家老树所画的写意画,古朴厚重,极有意境和韵味;书内穿插了一些季羡林老人的墨宝,是非常珍贵的手迹。而这两样东西,都能为该书的收藏价值加不少的分。

沧桑阅尽话爱国,季羡林先生一辈子经历坎坷,尤其是在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但是,他一辈子初心不改,赤子之心天地可鉴,质朴深沉的文字更是明证。《沧桑阅尽话爱国》一书,满含沧桑的背后,依然是令人动容的殷殷爱国情。

《沧桑阅尽话爱国》读后感(五):文人之爱国

季羡林老先生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老先生的一生可谓是恢弘壮丽,经历过晚清的统治,民国的动乱,同时也在纷乱的二战期间到异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季老先生归国报效国家。可事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的无奈,的出现更是让季老先生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受尽了磨难。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季老先生的文字独具魅力吧。然而季老先生的报国之心,并没有冷却!一生的荣辱不惊化成了文字《沧桑阅尽话爱国》!

这本散文集是季羡林老先生关于爱国情怀、国学传承以及文化交流与探索的见证。这本书里的文字可以说是代表了季老先生的心声。在这本书里一共分为了三个特辑,“沧桑阅尽话爱国”“国学求索无止期”“西方不亮东方亮”。在第一辑里先生在经历磨难和重重打击后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深爱着祖国。在他这部分文字里有这样的一段话: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既是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这足以表明老先生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季老先生作为文学界的泰斗,在向我们强调爱国的同时,在第二辑里面先生关学国学和国人道德观文字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先生。先生对于国学传承的态度还有对道德的阐述和思考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先生不是夸夸其谈,而是用自己的文字让我们认清现状。先生的作品善于以小见大,他的爱国之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切之情,而这正是当今浮躁的社会和缺少信仰的人们所急需的,值得一代代读者去体悟领会。而在第三辑里“东方不亮西方亮”从更宏观的角度,展现了先生对东方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比较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季老先生对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复兴的热切期盼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期许。

看季老先生的这部散文集受益匪浅,他的文章不会因为成书的年代久远显得脱节,相反他的作品读起来则是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季老先生的一直是爱国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独有的经历阅历让他的人生极为的丰富,他的文章,他的文字则是他留给我们所有人的宝贵财富。

《沧桑阅尽话爱国》这部文集“季羡林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去传递他的爱国之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切之情,而这正是当今浮躁的社会和缺少信仰的人们所急需的,值得一代代读者去体悟领会。”爱国不需要夸夸其谈,爱国是需要行动起来,是需要落到实处的行动!读季老先生的《沧桑阅尽话爱国》了解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立体的季羡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