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为生活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

《为生活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

《为生活的设计》是一本由李孟苏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生活的设计》读后感(一):一把椅子里藏有宇宙

刚收到李孟苏老师的《为生活的设计:丹麦设计9堂课》时,有点担心,丹麦而且设计,距离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太远,但是,打开这本书,就接连看到了这些椅子。

《为生活的设计》读后感(二):当我们谈论北欧设计时,为什么总是先谈论椅子?

有一种说法是:

椅子是设计师的第二情人,每个设计师开始工作前,都想先打造一把理想中的椅子。

《为生活的设计》读后感(三):我为什么喜欢《为生活的设计》

第一, 这不是一个专业的设计师、大学教授的著作。但我恰恰喜欢她的“不专业”,就像我喜欢木心对文学的不专业一样。那些专业的、死板的教科书,不过是帮助我们应对考试、钻研学问、顺便杀死细胞的东西,只有这样的“不专业”,但才让我感到生活很美好,人生很轻松。当然这书的文笔很漂亮、设计很精美。所以我会把它摆在茶几上。

第二, 起到了提升审美品味的作用。在我看来,美育不像历史、哲学什么的,需要系统学习,需要啃大部头。美育就是潜移默化,慢慢积累。每一个美好的画面、每一件好看的东西、每一个懂得审美的人,都会起到美育的作用。所以我会把这本书摆在茶几上。

第三, 我明白了“小丹麦大设计”的意思。原来,就像大声说话不一定非要是高个子和大胖子一样,小国小地方也可以在世界上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因为丹麦人懂得设计、懂得审美、懂得节俭、懂得生活,所以在世界上有一席不俗之地。他们设计出了放在联合国会议大厅的桌子,设计出了在电视剧、电影、演讲台上抢眼球的椅子。而丹麦人,日子也过得很滋润。所以,我会把这本书放在茶几上,好像把一种小生活放在我的身边。

第四, 我想告诉那些被美誉为(其实并不光彩的)“小资”们,当你坐在精致的咖啡屋优雅地手捧咖啡的时候,若能对你坐下的椅子、头顶的灯光说出几个简约设计的概念,呵呵,你的什么格就会爆棚。什么时候你厌恶了别人称你为“小资”的时候,你的品味就增加了。

《为生活的设计》读后感(四):《为生活的设计》告诉你,大家谈论的或许是一个“假的北欧设计”

性冷淡风格盛行的当下,北欧风已经接过了欧式,美式乡村,中式简约的旗帜,成为当下家居风格中受人追捧的翘楚。看烦了繁复的雕花,浓重的色彩,突然觉得黑白灰才是永恒的经典。

大多数人一看到以黑白灰风格为主的家居用品,就认为是北欧风格。稍微对北欧有所了解的人,或许还会想到轻巧的木材、金色的色调、富有表现力的花纹织物。——其实这不是真的北欧风,只是瑞典风——更确切一点,是宜家风。

北欧风一词源自1954-1957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同名巡回展“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这五个北欧国家的设计审美与功能性并重,统称斯堪的纳维亚风格——风格极简,线条利落,造型优美,气质干净,实用第一,不需要繁琐的装饰元素,只保留有用的。北寒之地,生存不易,最需要功能性强的好用的东西,这是几乎所有北欧设计师接受的第一条设计基本原则。

让全世界刮起北欧风的设计大神们其实主要来自两个国家,一个是瑞典,一个是丹麦。前者基本承包了沙发,后者承包了你家的桌椅。凯尔• 克林特,芬•尤尔,伯厄• 莫根森,汉斯• 韦格纳,阿恩• 雅各布森都是设计桌椅的大神。

每位大神的代表作背后都有一段趣事,如让韦格纳声名大振的肯尼迪椅。肯尼迪椅子原名“The Round Chair”(圈椅),韦格纳于1949年设计。早在1950年的美国《室内设计》(Interiors)杂志在其封面上刊登了这把椅子,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椅子”,但真正让它名扬天下,确实1961年的美国大选。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电视直播的总统竞选辩论。9月26日的晚上,将近7千万的美国人打开电视机观看两位候选人肯尼迪和尼克松的正面交锋。在芝加哥CBS大楼的直播现场,直播组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清楚这必定将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电视直播秀。他们忧虑于如何呈现恰当的画面,以当时最先进的,同时又是经典而优雅的方式。因肯尼迪身有背疾,他们最终选择了这种实心硬木制作的圈椅作为辩论会场的坐椅。在美国公众的眼里,那天晚上有一个输家,却有两个赢家——肯尼迪和这把叫做“The Round Chair”的椅子。

如果说韦格纳的肯尼迪是因为一段政治事件而成名,那么阿恩• 雅各布森的7号椅,又称蚂蚁椅,确实因为一段风流八卦趣事——克里斯汀•基勒的裸照拍摄。

1963 年,英国著名摄影师路易斯• 莫里(Lewis Morley)应杂志之约,为卷入国际政治阴谋的应召女郎克里斯汀• 基勒(Christine Keeler)拍裸照。克里斯汀• 基勒本是籍籍无名的高级应招女郎,但她搞垮了英国哈罗德• 麦克米伦内阁。

1961 年,19 岁的基勒在一个高级舞会上和英国时任战争大臣约翰• 普罗富莫陷入了爱河。已婚的普罗富莫是英国陆军史上最年轻的准将,有极为光明的政治前途。基勒同时还有一位情人,苏联驻英国海军武官尤金• 伊万诺夫。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段三角恋被涂抹上阴谋的色彩。英国政府对普罗富莫进行了2 年的调查,最终结论是他没有泄露国家机密。但丑闻迫使普罗富莫于1963 年6 月辞去战争大臣的职务,并带来一系列余震:首相麦克米伦同年10 月辞职,保守党在次年的选举中败北,操办舞会的主人自杀身亡。内阁垮台后不久,路易斯• 莫里为基勒拍了裸照,拍摄于地点在莫里的摄影棚。莫里很富有传奇性,他1928 年出生于中国香港,是个中英混血儿,在香港和日军俘虏营中度过了童年,回到英国后曾在皇家空军服役。幽默讽刺杂志《冷眼》(Private Eye)的创始人,著名喜剧演员、讽刺作家彼得•库克很赏识莫里,把自己夜总会楼上的一间屋子借给他做摄影棚。拍摄基勒的那一天,拍前2 个卷,基勒穿件男式衬衣以各种姿势坐在雅各布森设计的一把椅子和地板上。拍第3 个卷时,基勒不同意脱掉衣服,经理人强硬地说,这是写在合同里的,必须照办。气氛变得紧张。莫里赶紧让其他人离开房间,递给基勒另一把雅各布森的椅子——仿制的7 号椅,转过身说,你脱掉衣服吧,把椅背朝前放,你跨坐在椅背后面。基勒照办了,仍然抬起两只胳膊,想尽量挡住身体,表情很复杂。基勒完成了合同的要求,也藏好了她不想被人看到的部分。这一裸露姿势持续不过5 分钟,却成为40 年来最常被模仿的姿态。

莫里说,拍摄过程中他从来没觉得基勒性感,倒觉得她像1940 年代风靡一时的莉莉•马莲式的歌星薇拉• 琳恩。他觉得不解,一个坐姿为什么会如此走俏。给基勒拍照的前一年,莫里以同样的姿势为自己拍过一张肖像,当然他是穿着衣服的。采用这一姿势,纯粹是出于技术的考虑。当时的器材拍摄室内照片需要长时间曝光,这就要求被拍摄者不能动,于是椅背成为一个支撑点,可以让模特儿比较舒适地保持静止状态。后来莫里以“跨坐在椅子上” 的姿势又拍摄了多幅裸体肖像,“跨坐”成为裸照的经典pose。

北欧设计俘获人心的或许不止实用而又简洁的设计,还有这些奇闻趣事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