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悲惨的开始读后感精选

悲惨的开始读后感精选

《悲惨的开始》是一本由[美] 雷蒙尼·斯尼科特(Lemony Snicket)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的开始》读后感(一):非一般童书

这是一本非主流的童书。

现时市面上的大多是“白富美”的童话故事,小公主也好,傻小子也好,总也是衣食无忧,真是童书界的韩剧。我们曾经也读过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例如《三毛流浪记》《稻草人》,《安徒生童话》亦充溢着人世间的现实喜乐。

《波特莱尔大冒险》一开篇已经“警告”读者:如果你指望看到happyending,你最好马上把这本书丢开,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如此美好的事情。故事的主人翁在一开始就经历了人生的低谷,美好的想象总是被现实所打破。但现实却没有打破他们的勇敢和乐观。他们是那么热爱阅读,阅读给他们带来学识,学识帮助他们化险为夷。

《悲惨的开始》读后感(二):我想回到十二岁,然后去流浪

有多久没有耐心地认真地看一本童书了?似乎,好像已经很久了。除了长大后的审美趣味渐渐偏离童年轨道这一原因,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不敢看。不敢重读过去令自己甘之如饴的作品,怕看完之后会觉得平淡不过如此;也不敢开启新童话的阅读之路,怕会令自己大失所望,从而怀疑自己残留的那点童心,是不是真的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波特莱尔大冒险》这套书,在我十二岁的时候,被叫做《波德莱尔大遇险》,那正是如饥似渴的阅读年代,也是和闺蜜疯狂交换书看的时光。虽然当时只看了一遍,但是很多细节如今还能想得起来,估计在以后的人生中也将永远不会被遗忘了。

得知这套书重新出版的消息之后,也是很兴奋,又和闺蜜聊起了那时候。我们竟能够直入话题,仿佛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似的。我想如果是换了别人,对方也许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然而正因为她是她,所以我可以开门见山,不绕弯道,直接指着记忆中的一簇闪光点,告诉她,“嘿,还记得吧,那套波特莱尔大冒险”。她比我记得更为清楚。我应当感谢知足,小时候的一些书帮我挑选出了童年形影不离的玩伴,也再次为我保留了一生之中不可多得的好友。

很庆幸,十多年后重读这本书,没有失望,还是很好看。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故事像一个急速流动的漩涡,把人带了进去。翻译的也好,所以能够在精彩的情节中体会到顺畅和趣味。

这本书讲述的是三个儿童的人生动荡。开篇即是“悲惨的开始”,一如书名。远方来的一位客人告诉三个孩子,他们的父母去世,房屋烧毁,一切不复存在。唯一留下的是父母的巨额遗产。但是在姐姐成年之前不可动用。所以“一贫如洗”的他们过上了不安的日子。故乡与他们的连接从此被切断,要面对的,是无数的未知。

他们被寄养在一个叫做欧拉夫伯爵的家中,这位伯爵阴险、算计、狡猾,一心想要得到三个孤儿拥有的财产,于是机关算尽,对他们刻薄无比。三个纯真的孩子又惊又怕,和欧拉夫伯爵斗智斗勇:大姐懂得机械原理,二弟爱读书,学习能力强,最小的妹妹有尖利的牙齿,紧急情况可以对敌人造成损伤。故事的结局一半明媚一半忧伤:他们得救了,伯爵诡计败露了,但是后者逃之夭夭了,并且威胁还会再回来的……这就给下一个故事留下了铺垫。至于这其中具体的波动曲折,还望读者自行去探索吧。

过惯了稳定的生活,竟有些艳羡三个儿童的刺激冒险,但料想如果我跟他们一样大,遇到此类惊险动魄或许没有他们淡定了。

《悲惨的开始》读后感(三):在一切不幸中拥有彼此的幸运

第一次知道这套书,是因为多年前看了这套书改编的电影《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被开头的哥特系开场白深深打动:这不是一个欢乐大团圆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悲伤,特别不幸,最后也无法惩恶的故事。现在放弃,还来得及。

这真是我见过最负能量最放弃治疗的儿童片了,但偏偏是这样的坦荡,更容易引人好奇。三个不幸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幸地遇到了一个只贪图他们财产的险恶监护人;因为是小孩子,又非常不幸地投告无门,不被相信。印象中,三个孩子总是在艰难地逃避着监护人奥拉夫伯爵的诡计,同时(徒劳无功地)吸引大人的注意,但最后都是孩子们自己的智慧救了他们自己。

很不幸的,即使三本书过去了,大人们依然不能在第一时间相信孩子们的判断,忽视他们的建议。而即使在最后,也不会出现父母的魂灵再现给予他们鼓励或者之类的复活温馨梗,孩子们依然要面对一望无垠的——不幸人生。

作者笔下的大人或者是奥拉夫伯爵,都带有一些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用极尽夸张的笔法塑造孩子们的不幸,孩子们每一次的化险为夷,惊险中仍然带着一丝对成年世界的嘲讽和黑色幽默。然而这不是一个暗黑的故事,大概所有的孩子都有过这么一个阶段:觉得大人不懂自己的想法,而自己才是世界上的王子和公主。和大人解释毫无用处,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判断。——多么不幸的小孩!作者便通过文字的夸张加深了这种不幸感,最后却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寓意:

虽然孩子们的不幸仍将继续,但在不幸中拥有彼此,乃是弥足珍贵。孩子们啊,珍惜你们现在的天真与判断这个世界即将不幸的直觉。因为这个直觉是准的。可是,这个不幸的你们理解不了的世界,是因为你们拥有彼此,充满想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而充满活力的。

世界的不幸,在于它不会为了孩子们而改变,但孩子们的相互依靠,却给了世界在不幸中继续的动力。不是吗?

最后想到,最近国内的原创少儿文学,在强调重振写实主义。于是看到了好多血淋淋的写实作品,具体也就不说了。一直觉得很可笑,写实并不是纪实,详实记录一种现实状态——后期加以一种所谓童真的美化,这不能叫作写实主义文学啊。在我看来,通过另一种眼光来阐述现实的境况,在文学的无限可能中提供一种惬意的灵魂出口,才是写实主义儿童文学可以做的。纳尼亚传奇反映的是二战时期生存的希望,波特莱尔反映的是成年冰冷世界中孩子们寻找生活热情的出口。阴暗或者不幸的现实,用孩子们的眼光加以解读。也许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不需要给出答案,因为世界毕竟不幸,成年人不需要为孩子虚构一个成年后的天堂。

只是,在不幸中拥有彼此,不是最幸运的事情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