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米拉的红铅笔读后感精选

阿米拉的红铅笔读后感精选

《阿米拉的红铅笔》是一本由[美]安德烈娅·平克尼 / 沙恩·埃文斯著作,晨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米拉的红铅笔》读后感(一):看见另一种生活

“我精心使用散文诗体讲述阿米拉的故事。我发现诗行可以把年轻读者与种族灭绝的悲惨现实隔离开,使得战争之恐怖更易于理解。” 以上是作者的话,散文诗体和月亮等意象的使用,让这个残酷的故事更有文学表达的意味。 故事发生在非洲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故事伊始,虽然受限于传统思想,渴望入校学习的阿米拉只能忙碌于农务,但和平安详的生活依旧给了她许多的快乐,她有理解她的爸爸,她喜欢画画,爸爸送她一根可以在沙地上画画的树枝,便能让她充满喜悦。她内心懵懂好奇,母亲的传统古板、妹妹的畸形、沙暴的袭击,似乎都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阴影。直到贾贾威德民兵组织带来了屠杀与死亡,她亲眼目睹父亲中弹身亡,跟随母亲开始逃亡,来到难民营,再也没有了回到家园的希望。绝望又艰难的难民营生活,失去父亲的痛苦始终沉重地压在卡米拉的心上,她失去了语言,她不再能画画。直到她获得一支红铅笔一一她开始试着画出最伤心的记忆,笔的流动让她慢慢学会直面悲伤,找回勇气,燃起希望。 诗意化的表达让残酷的故事少了直面血腥的触目惊心,作者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阿米拉的成长和伤痛。阿米拉,这个陌生国度的女孩,穿过战争苦难和刻板传统,渴望用学习和书写改变命运。结尾,她偷偷踏上了求学之路,故事戛然而止。 这是一个充满了勇气的故事。稍稍遗憾,很多故事细节的缺失,让故事少了点打动人心的力量。 同样是诗体小说,《风儿不要来》更偏叙事性,人物内心痛苦的渲染与刻画,诗体的一唱三叹,让故事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故事题材,像一个引子,以孩子视角、诗体进入一段苏丹近代历史,和《漫漫求水路》一样,展现了苏丹内战中种族屠杀下,普通民众苦难的生活。

《阿米拉的红铅笔》读后感(二):愿你我仍有爱的能力

我在一种几近疲惫的状态下翻开了手边的这本《阿米拉的红铅笔》,映入眼帘的是一句动人的短话“迎接我,用带着笑的明媚双眼在这崭新的一天”,这句话莫名触动了心灵这根小小的线。

我第一次读这种形式的故事,体裁很新颖,可以看做是现代诗歌,或者是朗朗上口的儿歌,更像是阿米拉小朋友的呢喃低语,浅颂吟唱,整个故事分作几百个小节,每个小故事都有一个关键词点亮主题。整本书没有刻意的描绘和抒情,字里行间透露了十二岁小朋友的坚强、乐观、活泼、勇敢。

通过她的眼睛,你可以知道,麦子是会发光的,太阳有一只炽热的手掌,月亮是位奶白色肚皮的女士。。。。。。即便是战争和杀戮这样残酷的现实,在十二岁的阿米拉眼中,他们都只是为了“番茄”而战,很蠢很可笑!!!

社会的黑暗和错乱并没有打扰到这位充满爱和希望的小朋友,因为她有一位大眼睛充满爱意的妈妈小教她捆柴、剥土豆皮,还有一位眼睛迸发智慧的爸爸给予她面包一样的爱。她很爱很爱妹妹莱拉,即使小莱拉出生的时候像罗望子树上长着的豌豆荚般,身体变形扭曲,在姐姐看来,妹妹机灵、舒展,神情平静,是件精致的珠宝,与众不同;她也爱小羊娜丽,一只和妹妹几乎同时出生的小羊,同样珍贵,小羊娜丽让她懂得了孕育生命的神奇和伟大;她也爱玩具,即便所谓的玩具只是一只捡来的破烂的没有模样的塑料瓶,被装点成为玩具娃娃,爱不释手;她也喜欢画画,虽然也只是拿着细细长长的树枝在沙土里涂涂画画。。。。

这个可爱坚强的女孩有一个内心的秘密,渴望读书、写字、探索数字的奥秘,当她告诉妈妈这个愿望的时候,落后的妈妈像赶苍蝇似的赶走了她的想法,满眼责备,向往自由,充满理想的阿米拉没有轻言放弃,当偷听到老安瓦和爸爸的对话,希望教她认字的时候,小女孩兴奋了,连苍蝇都高兴的在那些湿乎乎、没铲走的小粪包上玩耍。

终于,阿米拉从救济会萨比娜小姐那里得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支铅笔,而且是红色的,她用这支笔写下自己的名字,画下石头洋葱项链,写下红薯的香甜。。。铅笔让阿米拉释放了失去父亲的痛,治愈了她的心,找回了丢失的声音和梦想。

在后半部分,有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要么飞,要么死”,愿你读完你会有不一样的震撼!

《阿米拉的红铅笔》读后感(三):红铅笔点亮女孩的命运之路

前不久有一部很风靡的影片《摔跤吧爸爸》,深深刺痛人心的一个情节莫过于,参加邻居姐妹婚礼的女儿受到的那番触动。新娘抱着她痛哭,因为她没有办法改变印度女人只能结婚这一条路的命运。女儿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深意。

非洲女人地位低下,没有机会读书,社会地位更是可怜,同在一个地球上,有和平有战争有富有有贫穷,有时候我们也会非常感慨自己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比起战争国家,我们已经太过幸运。

《阿米拉的红铅笔》讲述的就是一个非洲苏丹十二岁小女孩儿阿米拉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故事采用小女孩的口吻与视角,以散文诗形式,将一个女孩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刻意规避了残酷的现实背景,以朦胧的孩童视角来讲述,十二岁原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可她却过早地背负了太多的沉重。但是女孩依然那么纯真美好,心怀梦想,并最终踏上了未知的改变命运之路。

阿米拉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和妹妹过着还算平静的日子。虽然妈妈的观念是那么陈旧,坚持认为女孩子不可以出去读书,她唯一的命运便只有婚姻,虽然爸爸的生活是那么单调乏味,虽然她的小闺蜜因为开明有远见的父母离她而去,虽然她十二岁时能够得到的生日礼物仅仅是一根可以在沙地上画画的树枝。可是那时全家人在一起,还是有那么多的欢乐的。

然而她不得不接受的却是比沙尘暴更可怕的骑兵屠杀,爸爸死了,全村人都不得不逃难到收容所。那仿佛再也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阿米拉很久没有画画了。

然而有一天,从首都来的一位夫人送给孩子们每人一枝铅笔,阿米拉得到的是一枝红色的。她不太喜欢红色,可是爸爸的老朋友安瓦尔说:这么大胆的颜色,很坚强。治愈。他背着阿米拉母亲教她识字,他说:我要修补好你灵魂上被拿走的东西。

他看得出来阿米拉的与众不同,他不忍心她的智慧被埋没。最终与她一道踏上了逃离的道路。

在阅读故事时我想起一位很著名的女作家的一句话,说女人如果想写作必须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女人身上肩负着家庭,若想写作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我想到这句话时,再看看阿米拉却在想,我们的烦恼与痛苦与战争下的人们,又是何其幸运?虽然我们不能如此想比较,但是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深感到自己身处和平国家的大幸。阿米拉这样的女孩子以及女人们,不仅要承受女人天生的命运,还要承担战争的风险,为了抗争命运,要付出不知多少倍的艰辛。书中几幕场景,都真实再现了贫穷的真相,一根树枝的生日礼物,一个破瓶子做成的玩具,仅有一次喝到的汽水,一枝可怜的红铅笔,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惊喜,也是财富。阿米拉十二岁就开始不停地干活,只能等待母亲口中的婚姻。然而她不愿意,不愿意……

红铅笔,就仿佛是阿米拉生命中的一道光,将她引向光明的地方。

《阿米拉的红铅笔》读后感(四):美丽的儿童散文诗绘本

阿米拉是一个苏丹女孩,她原本与父母、妹妹,还有家里的山羊母女一起生活在自己家的农场里。她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画画。她的闺蜜随着家人去城里,去盖得学校读书了,这让她羡慕不已。虽然她有学习的天赋,但是读书对绝大多数苏丹女孩而言,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她父亲的好友老安瓦尔支持她读书,父亲不反对,但是母亲的想法与苏丹绝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女孩读书时“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十二岁生日的时候,父亲送她一根枝条,她用这根枝条描画她的生活、她的家人、她的梦想。直到有一天,她的生活被战争打乱,她的村庄受到袭击,她失去了父亲、心爱的小羊,还有家园。她被迫和母亲、妹妹还有老安瓦尔一起远途跋涉,来到了卡尔玛难民营。途中,她丢失了父亲送给她画画的枝条,这让她伤心欲绝。难民营的生活拥挤、脏乱,而又毫无希望。阿米拉无法画画,还突然失去了语言能力。一天,一位来难民营的女士送给她一支红铅笔和一沓纸,这仿佛重新激活了阿米拉,她重新开始画画、恢复了语言能力,她描画自己的悲伤,与母亲相互安慰,并且跟着老安瓦尔开始学习。知识开启了她生活的新希望,她要离开卡尔玛,去寻找她的盖得学校。

拿到《阿米拉的红铅笔》,我大吃一惊,虽然知道故事梗概,但这本书的形式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预期是读到一本小说,而本书的形式却更像是一本美丽的儿童散文诗绘本。阿米拉用第一人称,连写带画,描绘了战乱到来之前,她快乐的农场生活和求读书而不得的伤心,以及在难民营中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在第一卷中,我仿佛真的看见一个眼睛如同深陷的小井的女孩,伴着一只新出生的小羊,拿着一根坚硬的枝条在沙地上画画。而在难民营中,那个失去父亲、失去枝条的女孩,眼睛如同干枯的小井,沉默地跟着妈妈去要水。而最后,那个拥有了红铅笔的女孩决心离开难民营时,月光映在她的眼睛中,她的眼睛又充满了光彩。

战乱中的孩子总是特别揪人心,每每读到战乱中孩子的新闻,我总忍不住落泪。我总觉得中国的孩子都是在蜜水里泡大的。即使说农村的孩子生活艰苦,需要帮补农活,但起码他们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不会有世界突然坍塌的危险,而且他们还可以上学。而城里的孩子最大的忧愁可能就是家长没收了iPad。中国的孩子不知道战乱、不知道饥饿、不知道他们视为负担的学校在战乱中的孩子眼中就是天堂。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太easy了、太日常了,所以他们不知道珍惜。我希望中国孩子能够多了解战乱中孩子生活之艰难。

几年前有一本《偷书贼》,我读后深受感动,立刻推荐给Daylily,她是我当时身边最具有阅读能力的蜜水孩子。现在我读了《阿米拉的红铅笔》,我打算推荐给自己家孩子。这本书的文字简单,没有复杂的句式和语法,通俗易懂,又配有大量插图,完全符合我家老大的阅读品味。我会伴着她读这本书,我希望她从这本书里了解到在地球的某些角落,一些像她那么大的孩子正饱受战乱之苦,而读书是他们最大的救赎。我希望她在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写作业的时候,都能想到有一个女孩每天只能有一加仑用水、只能用一根红铅笔学习。

希望世界上的孩子都能够不受战乱之苦。

《阿米拉的红铅笔》读后感(五):想象另一种可能

《阿米拉的红铅笔》2018-9-13

在距今不算太久远的十多年前,在战火不断的非洲东部,在温饱都是奢求的难民营里,在人们都固执地认为女性应该结婚生子而非接受教育的传统社会里,12岁的阿米拉用她的红铅笔画出了另一种可能。她能感受到学写一个字母的快乐,她渴望逃出相对舒适的难民营,她不想成为农民、妻子或者牧羊人,她想读书识字然后教书育人。

故事有好多动人的细节。

阿米拉用树枝在沙子表面戳来戳去,在她眼里,那不是没有意义的点点,是小鸟的脚印,是一片星星,是从沙土墙里偷偷望向外面的小眼睛。

为了逃难,失去父亲和家园的阿米拉开始了远行。看着矮小的妹妹趴在妈妈的背上休息,阿米拉也想要,因为那样可以将胸脯贴到妈妈身上,把自己的心跳传递到妈妈那伤痕累累的心房。

教阿米拉识字的老安瓦尔不知道从哪儿给她带来一瓶芬达汽水,尽管瓶盖已经被开过,瓶口周围是一大家子的蚂蚁,阿米拉却如获至宝。她抑制住了自己一饮而尽都冲动,因为比汽水更甜的是小伙伴分享乐趣的甜蜜。

结局停在阿米拉成功逃出难民营的那一刻。的确,我也有期待过能看到她历经危险成功到达梦想学校,再回到难民营将学到的知识带给传统社会的人。但再想想,这重要吗?难道我们要确定能有好结果才决定跳出舒适圈吗?这本来就是一场赌博,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正是要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合自己最近的状态,还有大半年就要硕士毕业了,各种秋招也开始了,身边大部分同学都在准备考公务员、考教师。也许是真的喜欢,也许是想要那种看得见的安稳,别人的事情我无意评价。而我呢?感觉自己走在一群往前走的人群中,而却隐隐约约地有点想右拐。会害怕,除了因为那条不被大多数人走过的路充满了不确定性,更多是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吧。

追梦总是不容易的,何况是在战争背景下。战争是什么?就像起初活在安静的乡村的阿米拉无法理解大人们提到战争时眼神表现出来的恐惧,要让活在和平中的孩子理解战争的丑陋是艰难的。作者首先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对故事的经过慎重审查,再用一个孩子的口吻写下了易于理解却深刻的诗行。不管小朋友还是成人读起来,应该都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带给我们的力量,那种透过绝望的缝隙想象另一种可能的勇气。

Robert Frost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