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100字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100字

《夜莺与玫瑰》是一本由[英国] 奥斯卡·王尔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一):成年人的童话

看过了自深深处,真的很难不被王尔德的口才和文字折服,有名的夜莺与玫瑰,如今才看完,还是得感叹一句,历来的经典不愧是经典,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之后,依旧如新。

最喜欢的还是夜莺与玫瑰,如果说我人云亦云也认了。故事梗概早就听说过了,真的一字一字读的时候,会掉眼泪也是我没想过的。作为局外人,真的是觉得夜莺很傻,傻得可怜,可是还是为她难过了。尤其她为年轻人获得玫瑰的过程,我觉得那是决绝又凄美的爱最好的体现了,坚定勇敢。或许这就是童话的好处,现实里,真的太少了。

忠实的朋友实在太现实了,读来让我特别气愤,王尔德想必也能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吧。创作来源于生活,他有怎样的经历,真的很难不反映在他的创作中。诗人不幸诗家幸,其实同理,作家越痛苦,可能读者的阅读体验越好吧(很残酷的事情)。

星孩的结局让我有些无法接受,明明已经看到了he的迹象,最后一段却话锋一转,实在是让我觉得矛盾。可是再想想,也能说通,会he得痛痛快快的话,就不是王尔德了。况且,经历那么多苦难和磨砺的星孩,怎么会完好无损啊,就像当初王宝钏寒窑十八年,还不是没享几天福就香消玉殒了。本来美好就不长久。

他写了很多让人警醒的句子,我不做摘抄了,只能说,王尔德,真是人间清醒吧。虽然也会跌落泥淖,但是他仍然有拍拍泥土重新站起来的勇敢和自信。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二):我爱看童话

新年第一本书。看的不是这个版本,不过都是这九篇。好看。

自幼爱读童话故事,看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沉浸其中,莫名快乐。

快乐王子不快乐,悲天悯人。如果真正的王子也有一颗关怀普罗大众的心,贫寒之士的生活才会彻底改变。此篇形式是童话,内容是社会哲学的思考,阶级意识的反映。

夜莺和玫瑰,是世俗文化爱权势与金钱的外化。周敦颐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普天之下,爱牡丹和黄金者,把玫瑰踩个稀巴烂。

诚实的朋友,用了反讽,真真是虚情假意的人假装朋友。

非凡的火箭,真像我们自己,或者是我自己,个别时候洋洋自得,总以为有用武之地,会大展宏图,会大展拳脚,不期然怀才不遇。怀才不遇还是小事,还是自认为怀才不遇,实际上环境不赋予你可大展的可能与机会,而自我不自量力,感觉颇好,最后浸入烂泥还被踩上几脚还不醒悟。真是可悲可叹。

渔夫和他的魂灵,巨人的花园等四篇,是典范的童话,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思考。不仅仅是对儿童的教育,更是写给成人的哲学故事。星孩儿也好,美人鱼也好,中西方文化里都有海族天上的神仙和地狱恶魔等的想象。安徒生的美人鱼和王尔德的美人鱼情节大不同,安徒生的美人鱼,我曾用一个暑假的很多时间抄写原本,内容好多抄的手累,抄了差不多半个大笔记本,边抄边掉泪,故事令人感动难过,安徒生让人同情、悲伤、扼腕,他是怎样写下这么长的思考,用这么美的形式,悲剧就是将美撕裂给人看吗?说回王尔德,她的美人鱼也死了,是爱在与金钱,权力,其他诱惑的搏斗中死去。中国也有海的女儿与人的结合,民间故事,有点小俗,有点东方,也好看。

我爱看童话故事,还可以看很多很多。新年第一弹。

字丑,瞎写写。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三):19世纪的耽美文学《夜莺与玫瑰》:甜得要死、浪漫得要命!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若你真是一个令人欢喜的人,你的杯就不该为我而空。”(原句出自简媜、七堇年) 王尔德是英国著名唯美主义作家,《夜莺与玫瑰》(以下简称《夜莺》)是其代表作,品读《夜莺》可以让我们涤荡灵魂、找回童心,也可以让我们迅速走近这位“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王尔德。 英语专业的同学可能对《夜莺》不陌生,因为在中国广泛被采用的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中,就把这篇文章选为了阅读材料。虽已走出学校多年,回首当初在大学课堂上初读这个故事时,那种被唯美真爱打动的瞬间依然历历在目。 如果让王尔德来写我回忆大学课堂这个情节,相信他一定会把我写成一个纯情的大学生,一生对《夜莺》恋恋不舍,家里放上无数玫瑰标本、夜莺的雕塑和王尔德的精装书。所以老王其实就是一个浪漫的男人,他心中的美像《雪国》中的冰雪一样纯洁。读他的童话书,你会产生“此情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 那么,老王用《夜莺》来表达的是究竟什么呢?是否只是在歌颂男女间纯洁的爱情呢? 在《夜莺》中,夜莺向玫瑰树求助时哀求道:“我只求一朵玫瑰,一朵足矣!”如果我们超越这故事表层的男女情爱框架,换一个全新的视角,把这只夜莺视作《夜莺》的作者王尔德呢?那么我们就大胆地发现,老王苦苦追求的那唯一的一朵红玫瑰,就不再只是形而下的一朵花、一种植物,而是盛开在王尔德心中、需要他费尽一生心力去打造的艺术之花、唯美之花。 确实如此,如果我们把倾尽毕生心血,始终在苦苦追寻那难得一见的、飘渺易逝的红玫瑰的小夜莺,视作王尔德本身,亦即这位追求唯美主义理想的英国艺术大师,那么这朵“玫瑰”就必然代表了王尔德心中那至高至纯、完美无暇的极美精神世界和极高艺术境界。 我想,老王所追求的“唯美”并不是纯净无瑕的面庞与丰满柔润的胴体,也不是指华丽曼妙的裙摆和金玉满堂的奢靡,它更多地指代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之境,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誓言与情怀,是一个让你既为之叹息惆怅又愿意矢志追寻的理想与幻梦。 此外,老王的唯美主义之所以这么“甜”入人心,在于他的故事既有甘甜润人的此岸,更有幽暗惆怅的彼岸,岸与岸之间的过渡地带,便是人间。 在《夜莺》的后半部分,夜莺牺牲了,玫瑰被抛入阴沟后遭车轮辗压。这样的悲剧结局是必须的吗?如果是,它又在隐喻什么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初基督受难于十字架时,鲜血顺着脚踝流到地上,鲜血浸润的土地后来开出了极为红艳的花。人们命名之“圣血玫瑰”,红玫瑰因此有了一种宗教上的象征意义,那就是无条件的爱、对一切众生的博爱。在《夜莺》中,夜莺听信少年的一句话,为了满足少年的愿望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其实酷似基督的受难经历。故事中夜莺被花刺刺穿心脏也是对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一种复现与重演,而故事中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也指向了基督教徒们身上的白色圣衣。 在现实层面,《夜莺》的悲剧结尾无疑是对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庸俗观念的一种强烈批驳与深刻讽刺。它像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我们那逐渐被人遗忘的、精神上的高贵,和奔向庸俗与物欲而带来的潜在危险与堕落。当我们读着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时,我们大概兴许会忽然记起有一位圣人和一只夜莺曾经为谁而死去。那么丧钟究竟为谁而鸣,或许是为我们而鸣?

(更多文章移步公众号:琦玛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