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

《朝花夕拾》是一本由鲁迅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裸背线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花夕拾》读后感(一):一路行走,才觉开始读懂鲁迅

初时读鲁迅,只是愤慨为什么这位爷爷说“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就是艺术,我这样写却是重复;后来读鲁迅,觉得真是有些愤青啊;现在再看鲁迅的文字,却生出许多的无奈之感。鲁迅的文字很平淡,但却不乏味,一边读一边就跟着他的讲述回到了过去。这次这一本散文集,里面更是多了很多之前没有见过的文章,像是 女人未必多说谎、 从孩子的照相谈起,读过之后别有一番滋味。

《朝花夕拾》读后感(二):重读经典之《朝花夕拾》

到现在,我也不敢称自己为书评人,遑论给鲁迅这样的大家写书评,顶多算是写点读后感吧。看的书从数量上也不算很少了,但是因为看的杂,看的只掠皮毛、不得要领,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个读书人、爱书人。经典于我的意义,就像是保底条款,不知道看什么书的时候,就翻出经典重读一遍,层出不穷的各类新锐作品为我们开拓视野,而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始终一字千金、直指内心。

由海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朝花夕拾》比旧版充实了许多,由旧版的10篇扩容至62篇,实际包含了旧版的《朝花夕拾》、《南腔北调》、《坟》、《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呐喊》、《三闲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野草》,几乎收集了鲁迅先生的全部散文、杂文。

装帧上本书是裸背线装本,雅黄色纯净封面中间只有“朝花夕拾”四个篆书字体,同色系腰封上印着淡淡的蓝色水墨山水,古色古香的装帧风格深得我心,格调高雅不落俗套。

我们这代人,因为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关系,对于先生那一代的作家是多少有些偏见的。说起来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这些:上学时背诵全文和考试的压力,对先生半文半白行文的不适应,还有阶级斗争和民族意识强烈的课本选文……种种原因导致我们在整个青少年岁月都过分低估了鲁迅先生的价值,更有甚者干脆对其避而远之。

鲁迅先生被誉为“民族魂”,可笑的是,人民日报官微曾经发起一个“一句话证明你读过鲁迅”的话题,下边一水的“你也配姓赵!”,虽有玩笑之嫌,但是多数人对我们的“民族魂”并不熟悉也是难以回避的事实。新版《朝花夕拾》集结的这62篇文章,几乎能够全方位无死角的展示先生的为人和品格了,读完这些,也许你心里那个刻板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先生形象会有根本改观,这里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好玩、丰富、温柔、鲜活的鲁迅。

《朝花夕拾》读后感(三):化笔为戈

一直以来,对鲁迅先生的认识都是零散的,课本上所选先生的文章虽多,但是每篇风格差异极大,时间间隔也稍远,虽然先生的“固执”的一字胡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傲然形象常浮现眼底,但脑海里总是画不出一个完整的先生的模样。如今,读完全书,倒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多样的您,可敬又可爱的先生。

心中燃起对您小小的尊崇的火焰便是从您弃医从文、化笔为戈开始的。那时语文老师讲述《藤野先生》一文时,说到了您弃医从文。是啊,行医只能治疗身体的病痛并且救人是有限的。在国人大多麻木,不敢言语时,您化笔为戈,痛斥一切弊端,针砭时弊,唤醒中国沉睡的灵魂。泱泱大国岂能甘受外国鞭挞?

先生将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化作千万般文字。您在《无常》一文中,歌颂阴间“我至今还确凿记得,在故乡的时候,和“下等人”一同,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爱憎分明,敢怒敢言者在那时想必不多,您是其中一个。

先生尤其使我敬爱的一点便在您尊重女性、爱护儿童,是一个三观极正的大丈夫。许多篇章都都对少年儿童,对国之根本有极大的爱护。先生曾说:大人的玩具倒是极多:姨太太、鸦片枪、麻雀牌等,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又暗含讽刺,而对于儿童的爱太少了。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将男女放于平等地位,以人性的最根本出发,人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无关性别,这篇思想前卫,好文!或许在那个时代,不识时务、不遵礼教,不分尊卑才是面对现实的种种,精神禁锢与困境,是真正觉醒者的姿态。

不说以前,中国如今, 网络各种“ 别人的家事”占据了各大网页,媒体的头条。尤其以某人离婚、某人结婚、各种炒作、各种社会乱象,各种猎奇为主 。而在这些评论中随处可见三观不正的言论,媒体若不猎奇、若不怎样便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关注。(这段只说给懂得人听,若不同意,就当我是个不识时务的人)

《朝花夕拾》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回忆性散文集。博采众长,风格多样,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抒情议论体的文章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朝花夕拾》读后感(四):寻找一个抒情而非严峻的鲁迅

小时候就读过《朝花夕拾》,薄薄的一册散文集,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好像是初中的课本内容,高中课本中也有整整一个单元是鲁迅专题,选了几篇小说和杂文。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距离读的时间太久,记忆模糊,这次又有机会重读一番(海南出版社2016-8新版),因此能重新寻找一个抒情而非严峻的鲁迅。

散文中是48岁鲁迅记忆的浮现,在《狗•猫•鼠》中,追忆小时候对隐鼠的喜爱,对猫的厌恶,以猫来隐射讽刺“正人君子”;《二十四孝图》批判传统孝道的虚伪;《阿长与<山海经>》回忆长妈妈,虽然迷信但是非常善良;《五猖会》写对迎神赛会的向往,父亲却硬要“我”背《鉴略》,以致迎神赛会的情景全部忘记,只记得背书的那段记忆;《无常》写作者对可怖而可爱的无常的喜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者由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童年到进入私塾的生活转变;《父亲的病》写作者父亲生病后,被中医耽误,最终去世的回忆;《琐记》写作者离开绍兴到江南水师学堂、矿物铁路学堂再去日本的经过;《藤野先生》追忆作者与在日本仙台医学院求学时的授课老师藤野先生的友谊,其中提到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范爱农》则是追忆不满革命的范爱农的人生悲剧。

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以上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童年鲁迅长成青年鲁迅的过程。如果说鲁迅写作以上作品是因为批判现实的需要,如批判正人君子、批判儿童读物、批判中医、批判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批判革命的失败等等,从而召唤了符合的记忆,那么如何解释鲁迅的这一系列按照时间排列的散文会与他的成长轨迹相一致呢?我认为,鲁迅在下笔时,已经是有意识地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在记忆中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当然,这些如孤岛一般的记忆的浮现,与现实社会状况的响应有紧密的联系。

鲁迅曾鼓励青年不要读中国书,而要读外国书。鲁迅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浸淫很深:无论是小时候对无常的喜爱、对迎神赛会的向往,还是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在北京绍兴县馆缢死过女人的院子里抄古碑。虽然儿时仍然留存有一些温馨的记忆,然而这个世界却是如铁屋一般让人窒息,必须要寻找、走入别一类的人们,才会寻到希望。

《朝花夕拾》读后感(五):62篇散文中的真实鲁迅

62篇散文中的真实鲁迅

——读《朝花夕拾》

滁人也

1927年,鲁迅离开中山大学,在广州有了一段“纷扰中寻出的一点闲静”,于是将发表过的十篇回忆儿时情形的文章编在一起,改《旧事重提》为《朝花夕拾》,于是,鲁迅先生这本散文集就诞生了。

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代文豪,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他是中国的“民族魂”。但是,笔者手中捧着这本《朝花夕拾》(海南出版社 2016年7月),却少了许多“战斗的气息”,而多了些许童年的欢乐、生活的无奈。

现在书店里有不少版本的《朝花夕拾》,甚至还有不少专门面对学生出版的“精选版”,但这本书与其他版本相比,还是很有特色:除了裸背线装加上米黄的封面,给人古朴淡雅之味外,里面更收录了鲁迅先生诸如《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三闲集》《准风月谈》《野草》等集子中的有着作者真情流露的名篇。全书一共收录62篇散文作品,读者可以很好地与大文豪“对话”,享受纯粹文字与情感之美。或许,还可以认识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外的好玩、丰富、温柔、鲜活的鲁迅先生。

其实,对《朝花夕拾》中的很多篇目,读者都不陌生。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几篇,还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而笔者阅读整本《朝花夕拾》的感受就是,如果只读了初中语文课本上那几篇,那就认为可以“管中窥豹”,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无疑,书中的诸多篇目,记录着鲁迅先生儿时的菱角、罗汉豆、香瓜,狗猫鼠、麻雀、猹,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儿时的温馨与快乐,他与小伙伴的友谊。但是,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怎能全是美好?

《二十四孝图》里,年少的作者已经对古时代的孝子郭巨颇有微词了:假若有一天自己的父亲也像郭巨那般,为了孝母而把自己给埋了咋办?作者担心若真如此,恐怕掘不出一釜黄金来;《无常》中,鲁迅先生又似乎觉得,作为鬼的无常,却有点人气;而作为人的无常,却“脸上鬼气反而多”,这着实令人迷惑;《父亲的病》中,面对变着花样换稀奇古怪的药引,而实际上却并无疗效的名医,鲁迅先生在淡淡的叙述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欲哭无奈之感,进而对那等庸医产生发自心底的愤恨——名为“起死回生”,实际上却只会伸手拿钱!

本书的其他篇目,也自有精彩,如《关于妇女解放》,鲁迅先生传递出对女性独立的认同;《略论梅兰芳及其他》则饱含着鲁迅先生对某些批评家的真切批判;《人生识字胡涂始》则谈到了他对当时的白话文的真实看法;《风筝》里,则有对自己戕害弟弟天性的深深自责……可以说,62篇经典文章,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无比真实的鲁迅。

记得龚玥演唱过一首《中华民谣》,歌词写道:“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往日岁月又上心头,但朝来夕往中,笔者在书中感受到的,却是岁月这杯酒,更多的是时代的忧愁。至于鲁迅先生儿时的快乐,早已随着浙江之潮水,溜走得只剩下美好的回忆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