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迹》的读后感大全

《古迹》的读后感大全

《古迹》是一本由罗哲文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迹》读后感(一):2021-4-12读书笔记

《古迹》,作者罗哲文。作者是梁林的学生,古建筑学家,长城学研究的开创者。本书是作者60-80年代的论文集选,前四篇是关于长城的,主要介绍了长城的历史、用途构造、修建的方式方法以及最出名的几个关隘古迹遗存:山海关、居庸关云台、八达岭、嘉峪关。后六篇介绍了古塔、古桥、古亭、北京钟鼓楼、北海团城、皇史宬。作为长城研究的专家,作者对长城的研究非常全面,说起长城的历史,小时候课本上有印象的是齐长城、赵长城、燕长城,而通过作者的介绍我才知道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而战国七雄各国似乎都有自己的长城,甚至中山国都有。而此后历代,经常有修筑,到了唐代,由于唐帝国过于强大,长城沿线已经不是防区,所以几乎不再修筑,北宋则因为与辽对峙的地区主要不在长城沿线,也谈不上修筑。金、明两代代为了防御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又继续修筑。长城的用途,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防御扰掠,屯田戍边、保护通讯通商。长城的修筑,也是因地势确定修筑,并根据当地所采用的材料有所不同。除了长城,其他几篇文章还介绍了大量的古塔、古桥、古亭,有些古迹所在的地区或地点,我曾经去过,现在感觉有点白去了,要是早一点读,应该会有不同的收获。文章还提及了北京钟鼓楼,其中提及钟楼的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古钟,这正好验证了前段时间去大钟寺时候工作人员纠正的我的错误认识。我一直以为最大的古钟是大钟寺的永乐大钟,而且网络上搜索结果也基本指向永乐大钟,然而,再次发现互联网信息的不靠谱!所以说,还得读书!

《古迹》读后感(二):2021-4-12读书笔记

《古迹》,作者罗哲文。作者是梁林的学生,古建筑学家,长城学研究的开创者。本书是作者60-80年代的论文集选,前四篇是关于长城的,主要介绍了长城的历史、用途构造、修建的方式方法以及最出名的几个关隘古迹遗存:山海关、居庸关云台、八达岭、嘉峪关。后六篇介绍了古塔、古桥、古亭、北京钟鼓楼、北海团城、皇史宬。作为长城研究的专家,作者

对长城的研究非常全面,说起长城的历史,小时候课本上有印象的是齐长城、赵长城、燕长城,而通过作者的介绍我才知道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而战国七雄各国似乎都有自己的长城,甚至中山国都有。而此后历代,经常有修筑,到了唐代,由于唐帝国过于强大,长城沿线已经不是防区,所以几乎不再修筑,北宋则因为与辽对峙的地区主要不在长城沿线,也谈不上修筑。金、明两代代为了防御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又继续修筑。长城的用途,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防御扰掠,屯田戍边、保护通讯通商。长城的修筑,也是因地势确定修筑,并根据当地所采用的材料有所不同。除了长城,其他几篇文章还介绍了大量的古塔、古桥、古亭,有些古迹所在的地区或地点,我曾经去过,现在感觉有点白去了,要是早一点读,应该会有不同的收获。文章还提及了北京钟鼓楼,其中提及钟楼的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古钟,这正好验证了前段时间去大钟寺时候工作人员纠正的我的错误认识。我一直以为最大的古钟是大钟寺的永乐大钟,而且网络上搜索结果也基本指向永乐大钟,然而,再次发现互联网信息的不靠谱!所以说,还得读书!

《古迹》读后感(三):拆呐!

上下五千年,荡然无存。以中国历史之渺远、文脉之悠久,今天世界博物馆里可见的中国文物,以及中国大地上可见的古代遗存,显然是少得令人震惊的。漫漫千年,今人要去窥探经史子集之外的中国,道阻且长。

舆论有以“拆呐”谑释“中国”的英文名称。然而对建筑的无所谓其实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

积贫积弱的柬埔寨留下了吴哥这一口祖宗饭。东南亚气候湿润,古代高棉包括王宫在内的建筑大多竹木构建,至今荡然无存。唯独为宗教神明几乎全用石料,意在永恒。千百年过去,也确实收到难得的保存效果。

中国人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想法。中国的寺庙固然不乏动辄始建于汉唐,然而细看那文保铭牌,今日所建大多重建于清末民初。如有明代遗构,已经算得凤毛麟角。重建的原因大多火灾兵燹,然而后来芸芸施主为广大佛光推倒重来也绝不在少数。

今天所见南昌滕王阁其实完全是当代重修的“假古董”,从清末那座滕王阁焚毁以至今天的滕王阁重新落成之间的几十年里,赣江之滨并无滕王阁。而清末焚毁的那座滕王阁也是再上一座毁于洪杨之乱后所重建的。每一座滕王阁都是时人以当时财力、用当时技术,臆想古人趣味造出来的。而滕王阁所以倾圮二十余次又得以重修,无非是为那一篇《滕王阁序》。

中国人的崇古,大多在诗书文章,不在具体的物质。所以古人以“立言”为大德,不曾闻以营造法式成就功业。

中国人收藏字画,可以钤印涂鸦、密密麻麻,哪怕在深受唐风熏染的东瀛都是不多见的。中国人欣赏碑刻,但拓片常比石头本身更见宝贵。拓片磨泐严重,并不以为意。一块石刻,不小心蒙文人喜欢,争相拓印,不几年便漫漶不清,这样的事不少见。时至今日,盗墓发金银,仍然是很多人的主要目的。

明朝的皇宫,清朝接着用。成祖迁都不喜欢的便拆尽。满洲入关,“大明门”翻个面就作了“大清门”。明朝的木作改换成东北的松木,或换或修补,全在帝王的好恶。两朝的宫殿烧了建,建了拆,拆了改,不在少数。惟实用耳。

所以,拆了城楼修马路,挖了城墙走汽车,其实也不过是传承“修”与“改”的文化。

西风东渐,于是国人逐渐对这样的修改不以为然了。尤其因为过去的记忆尚在,于是对挽近的修改老北京城,尤其让许多人愤懑不平。

今天回过头去看,1950年代以后对老北京城的修改,显然是错误的,其错误未必全在于今天以为理所应当正确的保护古迹,但至少在于营建城市的算计。

两朝帝王巩固园囿,不惜工本。故宫博物院重开以前,清理垃圾动辄以吨计。为拆墙修路,破城通车,又是多少劳烦?为帝国朝夕运作,为帝王一家起居,北京城里官宦人家、兴废百业,已经人满为患。国家承平,民生发展,又向何处去?网民谐音“首堵”的北京,难道拆完了胡同,就得以畅通了么?终于,北京市要搬去通州了,雄安要建设新区了。早干嘛了呢?

改革开放后的苏州在新加坡人的建议下,在城外另建了新区。今天的苏州留下了个古城可以旅游,发展了几个新区可以生产。

古建筑要不要保护,是否应该留下,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和传统,我们不应该以西方文明的是非为是非。有人喜欢古建筑,也有人喜欢现代生活。任何一座城市都不是一些人的城市。沈继光在《乡愁北京》和《物语三千》里对老北京、老物什乃至传统农耕生活的情怀是令人动容的,然而这份恨不得时光倒转的情怀是不切实际的。至少,他所以记录这份情怀的工具是简便高效的相机而不是画纸;他所以可以涉足全国取景的工具是汽车、火车和飞机,而不是骡马和驴车。

但是,在拆与建、存与废之间,至少应该有一些现世的思量。今天尚存的所谓秘境古村,大多其实是交通不便,难以发展现代经济的地区。无论旅游业是否存在,抑或可否持续,对于一个村里人十有八九都希望搬去城镇生活的地方,我们还有必要为了现代化的迷思而现代化这样的村落吗?不如留下它们来,说不定还有人去旅游?尤其是在城里还有那么多现代化的房屋空置,卖不出手的时候。

浙江省松阳县城里有一座实打实建于宋朝的延庆寺塔。购票入寺,甚至还允许攀爬。塔身佛教壁画依稀可见,保存情况有好有坏。无一例外的是,无处不是今人刻画的到此一游、爱情长久。虽然壁画未可知是否北宋遗物,然而毕竟古人遗作。

对于很多人来说,游览古迹的意义无非是从上一个年代的在此存照到今天的朋友圈分享。他们夜宿野长城,拆了明朝的墙砖叠起了做饭。他们游滕王阁,大概也以为就是语文书里的“滕王阁”。400岁的树也好,40岁的树也罢,都不妨碍剥皮刻字。更有新疆沙漠里的盗墓者也罢、探险者也好,历经千年不腐不烂的棺椁、服色,随便拿来烧火取暖,这事也不罕见。

既然是些认为没有价值又着实无所谓的东西,实在的还是不要去看、去碰、去摸、去发朋友圈的好。几百上千年幸存的东西,毁在这些虚伪不真诚的造访者手里,实在是莫名其妙。

2018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王南在“一席”作了演讲《营造密码》,分享了他在古建筑里发现的“天圆地方”的“营造密码”。[1]

在这个日渐全球化、同质化的世界,不同文化各自的特性与特点依然没有 消灭。距离上海浦东陆家嘴丽兹·卡尔顿和香格里拉酒店不太远的地下,快速穿梭而过的地铁二号线列车里拉着从川沙前往市区探亲、购物的上海本地人、往返张江的“码农”、全国各地的访客……他们是和超五星级酒店里的中国人不一样的那些大多数中国人。他们可能在地铁里大声说话、不带耳机吵吵闹闹玩格斗游戏。当然,在古迹上留名的可能也有他们。

然而,这群离博物馆里的中国更远的中国人,是不是离传统的中国更近?我们以西方的视角跳出自己围观自己所发现的“劣根性”,会不会正是传统中国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是不是要留下一些古迹,从而让我们还记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血液里的审美是什么?我们习惯的气息闻起来是什么样的?

我们不要在拆光了中国之后,仰望无边无际的高楼大厦,分不清上海和纽约,惶惶然地找不到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园的一方天地。

不要让王南们无密可解。

[1] 王南.营造密码[Z/OL].(2018-03-11)[2018-10-25].https://yixi.tv/speech/624.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7.9

沈继光 / 2013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7.8

沈继光 高萍 / 2013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