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读后感1000字

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读后感1000字

《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是一本由[美] 南希·塞西尔,[美] 珍妮·法菲尔著作,无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80,页数:2016-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读后感(一):这本书在说「别再干巴巴念PPT啦」

在「判断与决策」的领域中,这本书的位置大概是最入门的级别。本书更强调「引导」的概念,而不是为了让你提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

这本书说了一件什么事呢?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技巧。一个好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与想象力。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抽象思维。老师自己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培养学习者在特定领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兴趣。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在14岁以下的儿童,对「小白」或「零基础」的学生也是很有效的。一个能让学生满足的启蒙老师,往往能在短时间培养自己在该领域的思维的抽象程度,并且激发学习兴趣。

一、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这本书主要讲,提问是为了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有趣,而不是让师生关系尴尬起来。例如:因为学生分神,故意叫起回答问题,当众出丑;这种不仅不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反而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会决定课堂的活跃度与学生的参与度。

(一)延续话题

1. 「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2. 「你是说oo跟xx是相似吗?」

(二)聚焦课堂

不是说不能问事实性问题,而是说过分重视事实性问题,学生们就很少有机会深入交流,仅仅只是用毫无创意的方式在表格上填空。

1. 「关于oo,是否应该xx?」引起辩论,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

2. 「如果oo,会怎么样?」探索主题,激发想象力。

(三)提高质量

一个高水平的回答,须满足:论据与论证、合理性、独创性(不是简单重复课本上已给出的知识,或其他学生的回答)。

不要因为答案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就消极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回答问题的学生受到了这种指责,自信心会下降,大家下一次可能就不会回答任何问题。长久之后,整个课堂氛围将变得冷冷清清,思维不发散。如果一个学生的答案不完整或你无法理解他的观点,你需要继续与学生探讨或给一些的提示。正所谓「人不知而不愠」,受教的人没有听懂,你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1. 「请举例说明」

2. 「请详细说明你的观点」

3. 「看完后oo,你会修改你的观点吗」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参与度跟课堂氛围、师生关系与学生思维成熟度有关。

1. 学生要有知识积累:高质量的提问与回答,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抽象思维。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老师承认知识缺乏:老师宁愿承认自己无知,也不要糊弄回答问题。这会让学生明白老师也是普通人,也让学生明白教师不知道某些问题的答案,并不说明其能力差,也不会伤害教师自尊。

三、训练思维的策略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说了20个以上的训练思维的方法,里面有部分是很实用的。有一些策略则不太接地气,有一点尬。注意,老师需要先亲自示范几次这些策略后,再让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这样一种师生互动,是有利于活跃课堂范围的。

以「知识图策略」为例:

1. 选择一个将要学习的主题,先让学生列出关于该主题所知的一切(现有知识),可以问「关于oo,你们知道什么?」

2. 学生再提出问题,用于指导接下来的学习(现有问题),可以问「关于oo,你们想知道什么?」

3. 教师分享学习材料,并写下笔记(新知识),可以问「关于oo,你们学到了什么?」

4. 回答最开始的问题。如果文章没有回答问题,就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搜索答案。

5. 最后,记录学生们对该主题的新想法或评价。

四、不同意的一点

我不同意书中提到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足够多的开放式……开放式的问题恰恰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基础学习要那么多开放式问题,干啥?用来渲染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但用来学习可能不太管用,老老实实聚焦一个主题,啃下这个章节的知识,就是学生该做的事情。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低刺激的行为活动,只能尽自己所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主要基于详尽的知识背景,而不是靠「开放式问题」与「发散思维」。正如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科学家要看论文。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完全没用,用新异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对创造力也是有作用的。

《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读后感(二):这本书在说「别再干巴巴念PPT啦」

在「判断与决策」的领域中,这本书的位置大概是最入门的级别。本书更强调「引导」的概念,而不是为了让你提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

这本书说了一件什么事呢?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技巧。一个好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与想象力。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抽象思维。老师自己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培养学习者在特定领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兴趣。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在14岁以下的儿童,对「小白」或「零基础」的学生也是很有效的。一个能让学生满足的启蒙老师,往往能在短时间培养自己在该领域的思维的抽象程度,并且激发学习兴趣。

这本书主要讲,提问是为了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有趣,而不是让师生关系尴尬起来。例如:因为学生分神,故意叫起回答问题,当众出丑;这种不仅不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反而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会决定课堂的活跃度与学生的参与度。

(一)延续话题

1. 「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2. 「你是说oo跟xx是相似吗?」

(二)聚焦课堂

不是说不能问事实性问题,而是说过分重视事实性问题,学生们就很少有机会深入交流,仅仅只是用毫无创意的方式在表格上填空。

1. 「关于oo,是否应该xx?」引起辩论,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

2. 「如果oo,会怎么样?」探索主题,激发想象力。

(三)提高质量

一个高水平的回答,须满足:论据与论证、合理性、独创性(不是简单重复课本上已给出的知识,或其他学生的回答)。

不要因为答案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就消极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回答问题的学生受到了这种指责,自信心会下降,大家下一次可能就不会回答任何问题。长久之后,整个课堂氛围将变得冷冷清清,思维不发散。如果一个学生的答案不完整或你无法理解他的观点,你需要继续与学生探讨或给一些的提示。正所谓「人不知而不愠」,受教的人没有听懂,你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1. 「请举例说明」

2. 「请详细说明你的观点」

3. 「看完后oo,你会修改你的观点吗」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参与度跟课堂氛围、师生关系与学生思维成熟度有关。

1. 学生要有知识积累:高质量的提问与回答,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抽象思维。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老师承认知识缺乏:老师宁愿承认自己无知,也不要糊弄回答问题。这会让学生明白老师也是普通人,也让学生明白教师不知道某些问题的答案,并不说明其能力差,也不会伤害教师自尊。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说了20个以上的训练思维的方法,里面有部分是很实用的。有一些策略则不太接地气,有一点尬。注意,老师需要先亲自示范几次这些策略后,再让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这样一种师生互动,是有利于活跃课堂范围的。

以「知识图策略」为例:

1. 选择一个将要学习的主题,先让学生列出关于该主题所知的一切(现有知识),可以问「关于oo,你们知道什么?」

2. 学生再提出问题,用于指导接下来的学习(现有问题),可以问「关于oo,你们想知道什么?」

3. 教师分享学习材料,并写下笔记(新知识),可以问「关于oo,你们学到了什么?」

4. 回答最开始的问题。如果文章没有回答问题,就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搜索答案。

5. 最后,记录学生们对该主题的新想法或评价。

我不同意书中提到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足够多的开放式……开放式的问题恰恰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基础学习要那么多开放式问题,干啥?用来渲染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但用来学习可能不太管用,老老实实聚焦一个主题,啃下这个章节的知识,就是学生该做的事情。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低刺激的行为活动,只能尽自己所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主要基于详尽的知识背景,而不是靠「开放式问题」与「发散思维」。正如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科学家要看论文。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完全没用,用新异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对创造力也是有作用的。

《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读后感(三):这本书在说「别再干巴巴念PPT啦」

在「判断与决策」的领域中,这本书的位置大概是最入门的级别。本书更强调「引导」的概念,而不是为了让你提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

这本书说了一件什么事呢?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技巧。一个好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与想象力。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抽象思维。老师自己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培养学习者在特定领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兴趣。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在14岁以下的儿童,对「小白」或「零基础」的学生也是很有效的。一个能让学生满足的启蒙老师,往往能在短时间培养自己在该领域的思维的抽象程度,并且激发学习兴趣。

这本书主要讲,提问是为了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有趣,而不是让师生关系尴尬起来。例如:因为学生分神,故意叫起回答问题,当众出丑;这种不仅不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反而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会决定课堂的活跃度与学生的参与。

(一)延续话题

1. 「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2. 「你是说oo跟xx是相似吗?」

(二)聚焦课堂

不是说不能问事实性问题,而是说过分重视事实性问题,学生们就很少有机会深入交流,仅仅只是用毫无创意的方式在表格上填空。

1. 「关于oo,是否应该xx?」引起辩论,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

2. 「如果oo,会怎么样?」探索主题,激发想象力。

(三)提高质量

一个高水平的回答,须满足:论据与论证、合理性、独创性(不是简单重复课本上已给出的知识,或其他学生的回答)。

不要因为答案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就消极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回答问题的学生受到了这种指责,自信心会下降,大家下一次可能就不会回答任何问题。长久之后,整个课堂氛围将变得冷冷清清,思维不发散。如果一个学生的答案不完整或你无法理解他的观点,你需要继续与学生探讨或给一些的提示。正所谓「人不知而不愠」,受教的人没有听懂,你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1. 「请举例说明」

2. 「请详细说明你的观点」

3. 「看完后oo,你会修改你的观点吗」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参与度跟课堂氛围、师生关系与学生思维成熟度有关。

1. 学生要有知识积累:高质量的提问与回答,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抽象思维。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老师承认知识缺乏:老师宁愿承认自己无知,也不要糊弄回答问题。这会让学生明白老师也是普通人,也让学生明白教师不知道某些问题的答案,并不说明其能力差,也不会伤害教师自尊。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说了20个以上的训练思维的方法,里面有部分是很实用的。有一些策略则不太接地气,有一点尬。注意,老师需要先亲自示范几次这些策略后,再让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这样一种师生互动,是有利于活跃课堂范围的。

以「知识图策略」为例:

1. 选择一个将要学习的主题,先让学生列出关于该主题所知的一切(现有知识),可以问「关于oo,你们知道什么?」

2. 学生再提出问题,用于指导接下来的学习(现有问题),可以问「关于oo,你们想知道什么?」

3. 教师分享学习材料,并写下笔记(新知识),可以问「关于oo,你们学到了什么?」

4. 回答最开始的问题。如果文章没有回答问题,就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搜索答案。

5. 最后,记录学生们对该主题的新想法或评价。

我不同意书中提到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足够多的开放式……开放式的问题恰恰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基础学习要那么多开放式问题,干啥?用来渲染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但用来学习可能不太管用,老老实实聚焦一个主题,啃下这个章节的知识,就是学生该做的事情。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低刺激的行为活动,只能尽自己所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主要基于详尽的知识背景,而不是靠「开放式问题」与「发散思维」。正如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科学家要看论文。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完全没用,用新异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对创造力也是有作用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