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是一本由[美]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一):触及他们的世界

以前我对于精神病人的认知是一种“可怜”。读书的过程,最大的感受就是,别以一个“正常人”的狭隘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书里讲了七个故事,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和对方接触的过程和感受。读着亦能身临其境,跟随者作者的思路去发现,去思考。

“正常人”易把事情简单化——以为失去了颜色,不就是黑白电视么;以为重见光明,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儿;以为脑叶不好用,就直接切除了吧。 “正常人”易把事情复杂化——妥瑞氏的他,竟然也能实施手术;自闭症的他,在音乐里沉醉。 “正常人”达不到的境界——以近似照片的绘画,表现自己的记忆;自闭症一家人,对“正常人”的态度出,企图了解。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二):宽容他人,勇敢做自己

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人的大脑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一部分功能遭到了损坏,其它部分可能会增强,进而发展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模式。So,当我们失去什么的时候,请不要气馁,只要你热爱生活,必会找到一个美妙的世界。

书中的艾先生是一个画家,因为车祸,大脑中一部分受到损伤,成了全色盲患者。刚开始简直让人难以忍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发展出敏锐的夜视能力,生活和事业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获得了一种美妙的人生体验。

史蒂夫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但其具有极强的记忆能力,音乐才能和绘画天赋。帕丁顿医生是一位妥瑞氏症患者,却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

所以,某一方面的缺陷尚不能阻止我们过好这一生,生活中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就如作者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三):每个“疯子”都想成为正常人

之前有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红了很久,后来又被拍成了网剧,图书也是一版再版。质疑声也颇多,有的人认为它是打着精神病的幌子,编成的一本书,作者不懂精神分析,不能称作“访谈手记”;而有的人则觉着看着看着,自己仿佛也不正常了一样。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非常严谨。书由七个案例组织,案例中的患者各不相同,所患的疾病也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症状,说明了采取的一些诊断方法,解释了病症的一些原因。从解释的原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严谨态度,有的医学、心理学名词,让人初看觉得混乱,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从这个角度说,似乎更适合心理学专业人士阅读。但患者光怪陆离的病症,又是我从未听说或接触过的。从这个角度说,普通人也可以阅读,更渴望阅读,毕竟有种走近科学的感觉。

说到严谨态度,不得不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奥列弗·萨克斯——一个传奇人物。他既是神经病学专家,又是畅销书,既是神经病学医生,又是一个患者。他因为遭遇一头愤怒的公牛,情急逃生,导致左腿肌腱断裂,神经损伤。他慢慢发现这条腿仿佛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的身份也开始改变。正是因为“医学的机缘”,他对人体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了患者更多的身心体验。

七个病患中有两个恰好有对比的感觉,一个画家艾先生因意外变成色盲,眼前只有黑白灰;一个盲人按摩师因手术重见光明。画家在车祸前的画作是抽象而又颜色丰富的,可意外之后,他却出现了短暂性的失忆,不记得自己发生了车祸,眼前也没有了绚丽的颜色,只剩下黑白灰,而这黑白灰三色还不纯净,白色也总有“脏脏”的感觉。幸运的是通过一年多实验后,他的黑白画也取得了成功。当医生告知艾先生,有可能恢复部分的色彩视觉时,艾先生却拒绝了。原因是他已经适应了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他无法想象看见颜色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而盲人按摩师维吉因无法适应光明世界,宁可再度失明。

每个“疯子”都想成为正常人,无论是适应病症,还是适应世界。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读后感(四):我无法向人类寻求安慰,于是我创造了「拥抱机」

知道这本书的契机是某次聚会认识了读人类学的妹妹,彼时她刚刚完成关于巴基斯坦女性荣誉自杀的课题研究,我们在电车上相聊甚欢,分别是竟十分不舍,而这本书就是那个时候她推荐给我的。初次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内心还是有些疑虑,总有种略带戏谑和童话故事渲染氛围下的虚构文学感,直到我真正开始读。

本书作者奥利弗•萨克斯医生,是一位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他在书中记载了常年跟踪调查研究的七个异于常人的‘患者’的故事,从第一个车祸致使全盲的画家开始,到后续的前额叶受损而丧失情感和记忆的嬉皮士,患有妥瑞氏综合征总是会重复性抽搐或者强迫行为的外科医生,天生盲人在50岁获得光明的新郎,或许有‘颞叶癫痫症’能够完全分毫不差的画出童年故乡的画家,自闭症患者,到最后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动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

起初最开始的几个记录并没有真正触动到我,带着一些猎奇和了解一些新的精神学术语的心态看到了妥瑞氏综合征,我仿佛及其来读研的时候也是见到过这样的无法自控面部手脚发生抽搐行为的同学,而让我震惊的是,书中的医生他以自己出色的专注力和对细节的敏锐和细心,成为了当地极富盛名的外科手术医生,尽管他在手术过程中偶尔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叫声,但所有人都充满了尊敬信任,并对此习以为常不以为然。

全文很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神经病学或者说脑科学的发展历程,比如上世纪四十年代(也不过短短八十年)风靡全球的‘经眼眶脑叶切除手术’,它能让所有人变得温和的同时,也将人从精神上扼杀了。以冰凿开脑的方式直到1949年单单美国就进行了一万多次手术,1951年发明此方式的莫尼斯被颁发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人类及其耻辱的一笔。多少病症被污名化,又有多少存在一定‘问题’的患者他们实际上在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本书的标题则取自于最后以为动物学家的自述,对于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而言,理解人类的情感这件事情是及其复杂且难以学习的,于她而言,同牛群们相处会更加自在,她更能理解它们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她最后成为了畜牧业及其有名的人物,而另一方面,她会觉得自己仿佛就是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穷尽一生来研究人类的那么复杂无序的情感和表达。

没有任何人应该因没有某些人类有的共性能力而被排斥和嘲笑,他们就像这个星球的其他人一样,有着无比纷繁奇特的世界。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五):我们是病人,更可能是天才。

前几年坐公交车去市区,在某站停靠后上来三五个孩子(可能是)。他们被一位大概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语言引导着“慢点走,扶稳。有人让座说‘谢谢’……”在重复的引导声中,我才注意到,刚上车的他们或眼神呆滞或行走不稳或肢体动作异于常人。我向车窗外扫了一眼——XX启智学校。那是我第一次离他们那么近。

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在启智学校做志愿者的老师,无意间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那位做志愿者的朋友说,她会在业余时间去教他们做手工或者画画,给他们上音乐课,做他们的小老师;他们虽然不善表达,但是他们的微笑是对你最好的肯定;和他们在一起聊天,才发现他们是如此童真,像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甚至更加纯真;稍有不适的就是偶尔会遇见有点自虐的孩子把自己的手和胳膊都弄伤。她说那一幕觉得痛心,觉得那个孩子肯定缺少关爱,缺少我们的关爱。

作者奥利弗•萨克斯[美]在《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中描写了一些感知失调的人。 就像上面的那些孩子,“ 失序”是他们的(暂时)状态。

奥利弗在书中描述的都是奇怪的神经性疾病。像书中“失去色彩的画家”在意外失明(全色盲),认不清交通信号灯,无法辨认自己衣服的颜色,眼前的番茄漆黑一团,就连性生活都将面对着一具扫兴的灰色肉体。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想尽一切办法治愈自己。但没过多久,他却逐渐适应黑白色调,并神奇地开辟出只属于他自己的彩色世界,并安然沉醉其中。那句“上帝给你关上了门,肯定会就留给你一扇窗”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不确定后,他重拾画笔,独树一帜地步入稳定多产的黑白绘画世界。

一位色盲画家,让神经科学和色彩生理学研究再次肯定,人类的大脑皮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并且在受伤或全身瘫痪后,仍然可能重组且修改功能,更能因为身体某部位不堪使用,而以其他部位取而代之。

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奥利弗•萨克斯不断剖析精神疾病带来的“问题”,似乎在引导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个病人保持“意志自由”。对于庞杂多元的人类而言,任何形式的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猿人进化至今,我们也许早该探索人类尚未深掘的精神疆土。

我们是病人,更可能是天才。作为一名“病人”成员,我们应该怀有对病友的尊重,对那种不同思维,不同观点予以多多的包容与支持。

如果相关部门有力气,是否把每个地级市,甚至是县级都设置特殊教育引导学校,对某些“病人”实行零拒绝。再奢望一步,希望有一天能提升部分“保姆型”的老师,多培养“开发研究型”的老师。就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他耐心浇灌,细心修剪,他让世间的美好、人类的希望走进被我们遗忘的角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