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是一本由庄祖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一):厨房内外的趣闻

知道这本书其实也是意外

不知道是在纽约时报还是华尔街日报上看到关于庄祖宜的报道,大体是因为成都领事馆关闭,而她作为一个领事夫人,微博网红,有些言论把她推上风口浪尖。

之前我对她一无所知,也是那时候开始看着她的微博(已经停更很久了), 发现有很多关于做菜的帖子,还是个充满爱的母亲。因为我也喜欢做饭,于是翻到了这本书

其实里头的内容并不多,更多的像是随笔或是日记,带你进入看下她的美食世界,从最开始决定学习厨艺,学校趣事到出来后实习的种种现实遭遇,能感受到她对于做菜的情感是饱满的,还有一丝倔强。如果读的时候能够给你提供趣闻,欢乐轻松,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大体也已经到了。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这是一本温馨、甜蜜的装订糟糕的小书,作者受到的学术训练帮助她更好地切身感受周遭事物,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她的幸福和可爱。这让我对作者产生了兴趣,没想到她还是前段时间的话题人物,从她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她对大陆文化的浅薄和对政治的天真与无知。对书籍的阅读无论如何都不应上升到作者的评价,任何作品只要被创作出来后其解读权就不属于作者了,作者是私人的,而作品是社会的,两者必须分开讨论。而该书并不属于文学,因此我也不应进行文学批评。

文艺学家和人类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即客观地观察并记叙现实生活,但接下来就产生差异了,文艺学家更多发挥主观能动地去建构/生产作品,而人类学家则尝试理解地阐释(所处的)社会事实/现实,文艺作品中有鲜明的形式和内在的意识形态,而人类学报告则是探究群体潜藏的运转逻辑。

现代(准确地说是信息时代)的文艺作品,或多或少体现出片段化记叙的特征,即作品中具有多个内容(甚至意义)不连贯的部分,“段落”间的连接部分被省去,体现为多个“小故事”的合集。片段化记叙的创作方法,或许为了适应普遍的碎片化阅读,或许是来源于社交媒介对“文本”的限制上,也或许是来自于现代人心灵的意义的失落,总的来说,文艺作品在失去严肃性的同时也失去了艺术性和审美意义,更多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提供娱乐性和符号消费的意义。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三):吃的

最近在刷黄磊《向往的生活》,忽然意识到这个会垒灶台、可以搞定中西任何一道菜肴的略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竟是把当年读高中的我迷的五迷三道的三少爷“范叔涵”!不过,现在的他,对于现在的我,仍然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当然啦,哪个一日三餐都在发愁要吃什么的人,不会喜欢一个有神奇双手的厨子呢?

古有孔子的“食不厌精”,后汪曾祺也专门为吃著书,现微博大V蔡澜对事洒脱却偏偏注重吃的细节。吃乃人生大事,可惜我领悟得太晚。《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书名起的有意思,又有道长推荐作序,忍不住就打开来看看。果然,厨子在人群中之所以会莫名地吸粉,也不是白来的。书中写的大部分是西餐,我主要就当科普来看了,但其中反映出做菜过程的繁琐、精细却是与中餐相通的。看来,要想在吃的方面接受别人的仰慕,真真需要付出绝对的精力。说到这,想到读研时课题组聚餐,导师说“做实验就像做菜一样”的话,就是呢,两件事情都不能将就,都不能嫌麻烦。

一个人的味蕾培养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关键期,之后只能像我一样,丧失对吃的发言权。这个关键期就是小时候,从刚刚会吃饭就开始,只有尝试得多,储存在身体里的食物探测因子才会多,遇到食物才会迅速地判断出:“这是我的菜!”,才会有成为一个美食家的可能。当然,这并不是说,小时候没有吃过好东西的人在吃的问题上只能三缄其口,想要最简单快捷的说出自己对食物的评判,只要向回追溯,追到小时候,想想妈妈做的饭菜,那里一定有你最爱的味道。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读后感(四):大厨不是会摆盘就行了

【简单体会】

1.佩服作者的勇气。作者原是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三十出头放弃博士学位转行入厨,进入麻州剑桥厨艺学校。

2.羡慕作者的家境。不着急工作;父母及老公都能支持作者转业。

3.有趣的厨师经历。第一次看厨师自传类小说,从厨艺学校、到餐厅实习,感受到一位厨师成长的不易,也和作者一起感受着厨房里外发生的趣事。有天我在一家餐厅用餐,忍不住往开放式厨房多看两眼,想起了作者的小故事。自称喜欢厨房的我原来也只是过家家,摆拍拍照满足小小的成就感。大厨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刀工、火候训练,初期反复枯燥的工作积累经验,还要带点小小的味觉天赋,尝出食物的层次感才行。

【本书】

※ 原本以为是以厨房知识为基础的学习教材,没想到是人类学家转行做厨师的自传。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五):对厨房,她确实热爱

庄祖宜能出圈儿,应该是去年成都美领馆关闭的事件吧。她老公林杰伟(Jim Mullinax)是成都美领馆最后一任总领事。当然,她携儿子们撤离中国要更早,是为了躲新冠疫情,没想到,疫情没结束,中美关系降至冰点,互相关闭领事馆。庄祖宜也算是从夫一起经历了一次中美外交史上的大事件。

和很多人一样,也是因为这次事件,才注意到这位前总领事太太竟然是以为台湾人。当然,她能搏眼球也是因为言论。虽然生活在中国,但贴文里总是透出对中国一些敏感问题的指责,有着台湾精英以及美国外交官眷属的高傲姿态。不止美领馆,还有一些其他事件,她也发表了一些让大陆网友看着不顺眼的言论。

政治倾向我们不谈,单看这本书吧。一部名校生放弃博士学业转而学厨的历程,不知道是不是悟性不够,读个人类学写论文,让她真是难受死了,但进了厨房,搞点料理,让她自己感到身心愉悦,很解压,很治愈。于是,庄祖宜做了大胆的选择,放弃读博,转战报读厨艺学校。

她去专门程序极其复杂的法式菜肴、日料,在香港米其林餐厅实习,见一些知名大厨,她能两眼放光。读一些名厨撰写的书,看得出来,她对食材料理是真的热爱。

行文很流畅,谈不上什么文采,就是方便读者了解一下她的学厨经历而已,里面穿插一些对个别烹饪手法的总结,对厨房没兴趣的人,就可能很难会其意,因为字面上只能看看,毕竟吃不出味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