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读后感锦集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读后感锦集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是一本由[澳] 杰瑞德·库尼·霍瓦斯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读后感(一):告别文字堆砌,做出更好的PPT

打开这本《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作者是杰瑞德·库尼·霍瓦斯,一位认知神经学家和教育学家,将认知科学的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输入的内容的。

在刚开始做PPT汇报的时候,我的导师们就经常给我们强调:讲PPT要用嘴和脑,不要堆砌文字,PPT演示考验的就是你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不是你的文字撰写能力。以前只是知道,堆砌文字不好,但是并不了解背后的原理。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双耳分听实验(Dichotic listening):实验者给被试戴上耳机,耳机两侧同时播放两种不同内容的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中(追随耳)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个耳朵(非追随耳)中获得的信息。

结果表明,被试能够报告追随耳的大部分内容,而对非追随耳的内容报告则很少;如果想要同时理解两边不同的内容,基本上是哪一边都听不懂的。

也就是说,被试者不能同时报告2段内容的细节。我们可以同时听见很多人说话,但是只能听懂一个人说的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大脑是如何理解口头语言的?

大脑中负责理解口头语言的区域主要有三个:

1.听皮质:负责处理输入声音的声学特征。此神经区域在大脑两侧均有,所以大脑有足够的神经区域处理进入双耳的声音。

2.左侧额下回:筛选和屏蔽信息流。选择一个信息流进入布洛卡区通道,同时将其他信息进行屏蔽,被屏蔽的信息会永远消失。

3.布罗卡区:负责处理和理解被左侧额下回筛选进入的信息。

当我们在进行(文字)阅读的时候,大脑的视皮质被激活,而此时大脑中的听皮质和布罗卡区也几乎被同时激活。

所以文字阅读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口头对话。

专注于文字➕专注听人说话=同时专注听2个人说话=不可能

当一个人在做汇报的时候,观众的焦点只有一个,而其他的都会成为背景音,如果在PPT上堆砌文字,那么听众就会在你和幻灯片之间来回跳跃,导致两边的重要信息都有遗漏。

当两条同一性质(听觉)信息流试图通过同一处理通道的时候,会受到左侧额下回的阻拦。而听觉和视觉用的是不同处理通道,并且我们的大脑可以将其整合为一个信号,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感觉整合(Sensory Integration)。

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并非是一个简单相加的数学过程1+1=2,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生态过程1+1>2。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读后感(二):别人能够记住什么,取决于你所使用的方法

在一个不大的会议室里,坐在主位上的人手里拿着一支烟,对新一年的公司发展侃侃而谈。如果有心之人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会议室里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参会者其实是心不在焉的,甚至是昏昏欲睡。会议解散以后,如果问他们会上到底讲了什么?大多数都是支支吾吾,答非所问。 不止是会议,就连在课堂上,在演讲中,这种无效讲话都屡见不鲜。现在,假如你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请立即停止无效讲话,学会用对方法,让听者记住该记住的内容! 针对应对无效讲话的方法,澳大利亚作家杰瑞德·库尼·霍瓦斯在«大脑喜欢听你这么说»一书中,提出了12个方法,利用这认知原理,可以让听者记住自己想要让他记住的内容。 书中所提到的12个方法分别为:文本+演讲,图像+演讲,位置,情境/状态,多任务处理,交错,错误,回忆,先入为主,故事,压力,分散。掌握这些实用方法,无效讲话变有效。 在演讲/会议过程中,你是否喜欢使用PPT?当然,这也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惯用的主流媒介。在这样一场结合PPT的演讲中,如何才能让听众记住演讲的重点呢? 关于这个问题,本书也给出了答案。 1、请放弃之前的坏习惯,不要在每一张PPT上都堆满文字。记满了演讲内容的幻灯片,虽然可以让听众更直观地看到内容,但效果却不理想,听众根本无法获取本次演讲的重点。 2、讲义上尽量不放或少放文字。有很多会议开始前,参会者都会事先得到一份会议纪要,作为补充材料。但是,这样的方法并不可取,这样一份资料,完全可以等到会后再给或者直接不给。假如非要用到讲义一类的补充材料,那么字数一定要控制好。 3、冲突时,选择听讲而非看字。作为一个听讲者,我们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演讲者身上,即使是手头有现成的文字版讲义。因为演讲者不会按照讲义照本宣科,他们会根据现场听众的情绪和反应,做出相应的内容调整,这远比注意力集中在讲义上要好的多。 4、录入电脑的文本和语音没有什么区别。在场演讲中,有一部分演讲者会将必要的视频或者语音资料放在PPT上,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会在这些资料下方,放上视频语音的文本内容。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这两者是冲突的,也会影响到听众的注意力。将文本去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原来,文本+演讲的方法还有这么多讲究,按照以上几个方法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下次演讲过程中,演讲者想要传递的重要信息,也许听众们都已经记住了。 当然,日常生活中,无效对话的情况千千万,但是只要用对了方法,这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书中所提出的方法,也许我们不能掌握全部,但是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起来,往往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完整本书,我只想感叹一句:原来大脑喜欢听我这样说!

《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读后感(三):这样做PPT才能惊艳全场

如果现在让你给大家做PPT汇报展示,你会怎么做呢?

第一步当然是写稿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就是逐字稿,太紧张就是简单的大纲。到制作PPT这步呢,以前的我会先百度找一些免费的PPT模板资源,绕过层层广告筛选出自己喜欢的几个,做PPT的时候可能还会疯狂调换寻找感觉最舒服的那个。担心自己最后可能做不到脱稿演讲,在PPT页面中粘贴了大量的文字。有的时候大段文字可能是背景信息等不愿意在演讲中占用太多时间的内容。展示中一般也会有图表分析。反正就是怎么花哨怎么好看怎么来。很多时候好像色彩丰富也是上级或领导对我们工作态度的一个评判标准。

可在演讲实战中这个准备工作很多情况下实在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今天我要讲的这本书名叫《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作者曾在哈佛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全球250多所高校进行研究与开展讲座。这本书通过图像、游戏、谜题和测验等形式给我们介绍了12个源自认知科学的原理,向我们传授让大脑又快又好地接收信息的诀窍。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讲一讲上述准备流程应当如何改进。

首先,PPT上不能出现太多的文字,会干扰听众在大脑中接受并转化信息。人在阅读信息的时候,其实无法完全做到无声。古人一直是通过大声朗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中国古代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西方的拉丁语等古语言亦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通过反复阅读琢磨究竟应该在哪里断句更为合适。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这一方式,无声阅读在激活大脑中处理视觉特征区域时,也激活了掌管语言的听觉特征区域。

人常言,做事要专注。我们的大脑其实做不到同时处理很多个信息。我们所谓的多任务管理,要不是熟能生巧大脑能够迅速转换思维方式,要不已经形成肌肉记忆或者条件反射不需要我们动脑思考应当如何处理。在演讲中对于听众而言他们要同时处理好几个信息:台上你的演讲以及背后幕布上的PPT画面,也许还有手头的讲义文件。演讲本身就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而幕布上的PPT以及手中提前下发的讲义这些文字与图表在我们的大脑中相当于在“大声阅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一个比较嘈杂的环境中,已知周围噪音都是干扰的前提下获取信息都不是那么的容易,更何况这三个声音的信息我们都需要加工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还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这三份东西最后想要表达的中心主旨是同一个东西呢。试想这样一种情形:讲义毕竟是提前下发的,人们对你的演说都抱有好奇心,提前翻开把里面的内容全都读完了。那他们在你演讲过程中还会打起十分精神来专注听讲吗?或是说本就感觉演讲内容太干太枯燥,这个时候如果内容很大一部分也可以通过阅读在PPT上获得,谁还会听讲呢?研究显示,平均每个人一分钟能讲约130个单词,阅读速度每分钟能达到400词左右,对于经过训练的人能达到1000词以上。同样的内容我既然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为什么还要干巴巴坐这儿听你演讲呢?

这一现象其实还可以解决其它问题,比如说很多人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或者学习,实际上很多时候这并不可取。其实我们真正专注于眼前内容时,大脑的通道并没有空余分给这些外在嘈杂的声音。当然如果我们最终考核环境是这样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训练让自己适应这样的环境。

当然,除了PPT中不能出现太多文字外,上述PPT准备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亟需解决:我要找模板,第一标准是美观。人们都喜欢时尚、魅惑与浮华的东西,不论是给别人讲述还是自己学习时都会觉得,比起枯燥、朴素的演示方式,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演示能帮助自己理解的更透彻。然而根据认知科学中“爱登堡效应”可知,记忆理解水平与展示方式无关,直接明了同样能够获取相应的信息。

谁都希望自己的PPT能光鲜亮丽,视觉效果拉满。但我们需要注意,作为传递信息的人,演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并学到东西,所以在注意这些外表之前,我们最好将时间花在完善内容、观点和故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