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在前,你在左边》读后感锦集

《世界在前,你在左边》读后感锦集

《世界在前,你在左边》是一本由马晓韵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在前,你在左边》读后感(一):小感

1、来源于天涯的论坛帖子的整理,对于阅读来说,感觉还是帖子直观,一张图,一段文字。

2、书中提到的巫师预言成真这些,不知道是否真假,还是为了连贯成书的设想或是机缘巧合。

3、没看过她的第一本书,作者文字的思考性还是不错,但如果不结合她的经历,会感觉有点侨情。

另外,作者的天涯出名,除了文字外,更多是因为自拍的照片,因为自拍气质、角度这些都还不错,一点浅见,个人感觉。

总的来说,还是很佩服作者的勇气和选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知行合一,值得推荐。

《世界在前,你在左边》读后感(二):如果你愿意,我们一起看世界

人生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命运,宿命一类的说法呢?

作者找一位女巫算命,女巫指点迷津,于是作者按照那个指引,一路追寻而去,终于获得爱情,找到了人生后半生的归宿。

当然了,比起寥寥数语,略带隐晦的爱情而言,作者的主要心思还是放在各地的旅游,风土人情,异域风俗。

我不太看爱游记,因为那些风景,那些美丽,都是经过了别人的眼,被别人挑选出来的,满含对方的知见及想象。而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眼界品味不一样,同样的景色,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一样。

如果作者恰好和自己相似,那么那本游记就显得有趣而精彩,如果对方和自己差异很大,那么她感兴趣的地方我觉得大惊小怪,我感兴趣的地方她觉得稀松平常。

所以,所有种类的书里,我最不爱看的便是游记了。如果因缘巧合,正好捧着了一本游记,我一定是在那个里面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继续下去。

当这本书在三分之二处,作者终于如女巫所预言的那样,和命定的人相遇相爱之后,我就搁浅了这本书。

世界很大,无常迅猛。与其在书里,透过文字,尤其是别人加工过的文字去感受天地之美,那么我更宁愿用自己的脚去丈量。

很多人都对旅行赋予一种任务。比如,旅行完了,我的心灵就该成长了,我的那些烦恼就该远离了。其实,旅行,只是一种旅行,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耳朵,自己的脚步,自己的一切去体会一群和你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的人的生活而已。

看过高的山,广的海,自然的美,遇到了可心的人,温暖的一瞬,感动的刹那,找到了一种让自己脱离曾经束缚牢笼的机会。

不过,最美好的旅行,应该就是如同作者,在丈量世界的同时,遇到一个人,在你身边,牵着你的受,说:“如果你愿意,我们一起看世界。”

《世界在前,你在左边》读后感(三):旅程是一只箭靶

——读《世界在前,你在左边》琐谈

年轻的时候,喜欢一个人旅行,无拘无束,任性胡来。然而当我们不再年轻,便希望有人相伴,毕竟我们不能孤独终老。马晓韵的新作《世界在前,你在左边》,是一本游记,更是一部有关于“相伴”的爱情宣言。她在书中说,旅行的日子里,我成为任何一种自己。旅行真的有这种力量吗?未竟然。真正使旅行发生作用的还是人本身,人就像一支射出去的箭,旅程只是充当了靶子而已。

对大多数喜欢上路的人来说,旅行是消解世俗污浊的方式,我们通过对外面世界的窥探,来达到自我的淘洗。除非融入,否则我们永远是过客,不过正因为是过客,我们才会忽略掉尘俗味,把旅程中所见当做最纯粹的东西。某种意义上,从孤独的旅行到渴望旅伴同行,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呼唤。年轻的时候寻求孤独之旅,是逆向的,是反叛,这种逆向的作风能够使人看清真实的自己,从挣扎中发见自己的真实渴求。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曾说,人的一生至少应该经历过一次健康的甚至令人厌烦的在蛮荒地带的独处,发现他自己孤独地只能依靠他自己,于是知道了他自己的真实和隐藏的力量。譬如,学会饿的时候去吃饭,困的时候去睡觉。《世界在前,你在左边》同样有独自上路的篇章,也有恋人同行的篇章,表面上看各个篇章之间并无多少联系,但是仔细体察,不难看出作者的心曲,也许连作者自己也未必意识到。她对孤独之旅的描写,实际上是恋人同行的序曲。

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充满了小儿女的浪漫情怀,她在《双城记》一篇中说:设想一座城,城中有河,河上有桥,桥的两端连接着双重时空,一端安放着历史,一端续写着当今。从晃悠悠的链桥上走过,就穿越了几百年的光景,故国犹在,美人依旧笑春风。她说的城市是布达佩斯。其实,这段话何止适合布达佩斯,它同样适合那些有河流的城市,巴黎,南京或者上海,只是在历史的陈迹里,故国已不再,美人也不见。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旅行本身并不具备意义,只有在身体的疲惫中,眼睛的游移中,腿脚的酸痛中,胃部被美食的刺激中,大脑皮层的震颤中才产生意义,而这意义是我们赋予它的。如果我们是一支箭,那我们至少得把自己射出去。

《世界在前,你在左边》读后感(四):于是,我也想看一看这世界

上大学那会儿,同学间流传着“休学旅行”“间隔年”之类的时髦词汇,一群人嚷嚷着结伴骑车去西藏,后来,听说大部分中途搭上货车,一路坐到拉萨,然后亮出自己晒得黝黑的皮肤,在一票男女游客中嘚瑟“川藏线这一路,那个惊险”。再后来,听说有人一边靠好心人的帮助,一边在网上发帖“不花一分钱去了哪哪哪“,就觉得“旅行”这个词烂了。

大概是2011年,我毕业在家乡县城工作,上班无聊就喜欢逛天涯,然后就看到有人直播“一个人三十城的游记”,断断续续跟着看,每次翻开,这小姑娘又到了一个新城市,逐渐的,跟着她走了中国一大圈,我也渐渐发现,原来旅行并没有那么烂俗。她在游记中写“旅行,应该量力而行,靠施舍行走,是给别人添堵,给旅行抹黑,真正的旅行,是用自己的积蓄,真诚地看一看这世界”。我就想,这姑娘该不会是个富二代吧,后来网上搜了她一些资料,发现她在央视做过记者,后来辞职了,一边旅行,一边准备出国读书。

再后来,大概是2012年吧,看她微博在英国念书,偶尔在深夜会发一些图书馆的照片,也会看到她去了英国的很多城市。再到后面,画风就变了,包着头巾去了埃及,我当时就想,铺天盖地的新闻都说那边乱,她这是去干嘛,后来在穷游论坛看到她的埃及游记,才觉得这个国家还挺逗逼的,也有看到她邂逅爱情。那一年的8月份,重复的无聊生活快把我逼疯了,我不顾父母的反对,辞去了县城的工作,只身一个人来到北京,在12平米的出租屋里,做起了一枚北漂.

大概我运气不错,工作了两年,我升到了主管,薪水过万,在建外SOHO附近租了一室一厅,每天戴着口罩,走在大北京的雾霾天里。偶尔一次,我又翻到了她微博,顺着找到她这些年写的帖子,发现她和男朋友走完了欧洲,照片拍的很美,也很真实,一篇一篇往前,看到她和男朋友结婚了,真的替她高兴。我开始觉得,是不是自己也该出去走一走,于是,我把累积的年假加起来,买了一本她写的《就这样安静地看世界》,就上路了。

毫无目的的游走,从丽江到大理,也去了她书里写的双廊。我发现这个女孩子看东西的视角很干净,没有矫揉造作,虽然穷得叮当响,但是总能看到美好。这大概就是别人说的“带着什么样的心,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吧。回北京前,我在微博上私信她,说谢谢她这些年的旅行,对我是一种陪伴。她回信:“很感谢你的关注,我会一直走下去”。

再后来,我几乎找不到她在网上的踪迹了,只知道她回国,跟老公生活在厦门。我想,大概嫁了人不再那么东奔西跑了吧。这期间,我从原来的公司跳槽,到朋友的创业公司,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压力大的时候,翻着手机里的照片,想起那句广告语“多久没旅行了?”没想到,不久之后,在书店看到了她的书《世界在前 你在左边》,一看封面就知道是她,当时挺激动的,买回来就拆开看,结果这一看,就放不下了。

就好像有个声音在你耳边轻轻地讲述,她的文字更加成熟也更加丰盈,好几个故事,我看得差点哭出来。就这么愣是看了一个下午,看到她去希腊拍的婚纱照,看到她幸福的笑脸,知道她已经做了心理咨询师,帮助人解决心灵的痛苦。我突然觉得,这大概就是旅行带给她的吧。如果旅行能够这样改变一个人,那么我也愿意踏上这样一段旅程,把心交给路上的经历,去认真地看一看这个世界。

《世界在前,你在左边》读后感(五):Journeys end in lovers meeting

关于旅行和异国生活的书有很多,离开欧洲之后,我总是尽量避免看这样的文字。虽然身在祖国至为幸福,但想起曾经走过却不知何时再见的大街小巷,不免仍有使人伤心的成分,只觉得世界和我中间,隔着千万堵高墙,时而令人产生“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这般的无名怅惘。

然而,翻开《世界在前,你在左边》这本行记(我不愿称其为游记),作者的笔触却只让我觉得温暖。或许是因为我们经历相似的缘故,她的记述并没有什么距离感,倒像在娓娓讲述一个故事,间或有些诗性和俏皮的语句。从租房到炒饭,从伦敦到格拉斯哥,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高地大河,在作者的笔下都显得真实、可爱、细腻。这些我曾经经历过的事,在同一片土地上,在同一片天空下,却并不如她看得真切,也不如她想得深远。而欧洲的旅行,那些我曾经去过或没去过的地方,在她的笔下,都像是透过另一个人的剪辑看到的影片,带有了作者个人的体悟和思绪,时不时也有充满爱意的特写,落在自己的爱人身上。从古至今,从街边的陌生人到身旁的亲人,随着她的脚步肆恣地流动,汇成曼妙的心灵河流,流淌过读者,我,此时此刻有些许乏味的生活。读的过程中,我时时觉得亲切,也觉得感动,像是借着她的文字又把那段美好的时光重度了一次。而作者的文字,更像是一双柔软的手牵住了已在大陆另一端的你:跟着我,再望一望你曾看过的秋水春江。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中文标题中的意味似难解读,英文标题却人人都能看懂。The Longest Journey,像一本冒险小说的名字。Journey这个词用得真好,不同于tour,也区别于trip。Tour是旅游,是以娱乐放松为目的在地区间的游览,内容和环节早已被安排妥当,像已经写好的脚本。Trip相比则更精干和惬意,更像是上学时在课间溜出校门买一支冰棒,或是工作间隙在楼后吸一支烟,可以是习惯性的休憩,更多是心血来潮。但journey,却比这两者都更宏大、更沉重、更深邃。Journey是远行,需要收拾好行囊,跟现在的生活认真地暂别甚至永别,将自己全情投入在此后的每一步,在走向远方的付出耐心、决心,来换回心灵上的升华和体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人眼中,旅行比旅游更走心;而journey,恐怕更是虔诚至极的洗礼了。本书的题目在journey之上,还加了一个定语,“longest”,一个词,便使这段对读者而言尚属未知的旅程显得愈发神秘而引人入胜。我喜欢这个英文标题,用简单的词汇和英式英语独有的蕴藉,把这本书最精髓的部分直接勾勒出来,既坦诚,又优雅,还隐隐透着几分危险和刺激。

所以,当你翻开这本书的书页,读到的不仅是一段经历,看到的不仅是几张照片,更是一个女孩子在一场漫长跋涉中所展现的柔软丰富的心灵,以及她姣好的外表背后的坚韧。认真地旅行是件艰苦的事,这点用心行走过的人都明白。而作者怀着寻觅和敬畏的心,走过,甚至是独自走过那样多地方,背后的坚定与勇敢,竟不禁使我想起莎士比亚的话来了:And though she be but little, she is fierce.这句话在Stratford-Upon-Avon和Shakespeare Globe被印在项链上、本子上、冰箱贴或者是徽章上。也许她也曾走过这些地方,不知她是否看到它,甚至想起自己。

莎士比亚还说过很多话,在英国住过的人多少能记得两句,而这本书,The Longest Journey,使我想起《第十二夜》中的一句台词。就像是为了契合这句台词,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上,是白俄罗斯的火车站站台上一对深情相望的恋人。再翻过来,封底写着“走过的路,攀过的山,枕过的海。从生命中奔流而过的人群,和千万人擦肩而过,终于遇见一生挚爱”,更是美好的灵犀。

那句话是这样的:

“Journeys end in lovers meeting.”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