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读后感锦集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读后感锦集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是一本由简书/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读后感(一):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刚刚看了第一章的前三篇,感觉不止是鸡汤。有理有据,还有丰富的情感,可以让读者产生很深的共鸣。比如“一个永远不丧失勇气的人,是不会被打败的。”一句,很浅显的道理,浅显到我们都不会去过多的思考其中的含义,但是作者却可以通过大学生活中的两类人,不动声色地诠释其中最生活化和人性化的部分。并且,每篇文都有身边事和总结语,既可以让读者思考其中的深意,又能够给读者的思绪作出导向。我不敢说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对每个故事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共鸣,但是这本书真的非常值得一看。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读后感(二):去做最优秀的自己

最近读了,<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这本书,就书中的一小节<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谈谈我的看法吧!

对待一段恋情和婚姻,你真的不要指望有人把一切东西都准备好,然后给你足够多的钱,足够多的爱,安心做个全职太太。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一定是个优秀的姑娘了。

所以我们要想找一个优秀的男人,必须先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你是什么样的人,才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多去旅游,开阔自己的眼界。多去学习更多的技能,去提升自己的价值。所以,爱从来不是单纯的索取和享受,而是共同的成长与进步。

姑娘们为了将来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是能够与他匹配,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吧。让我们以十分的姿态站在台上,迎接心中的王子吧!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读后感(三):并不是优秀文章的堆砌,就是一本好书

作为简书的重度用户,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哇,每一篇写的都很棒啊。因为这本书摘录的所有文章,基本上都是简书签约作者写的,这要是放在微信公众平台,恐怕篇篇都是十万加,并且有许多大号争相转载。是的,作为一枚无名小卒,学学他们的写作思路、标题党还是蛮重要的,总之如果想学习写文章,看看这些确实是有收获的。毕竟简书的签约作者还是很有分量的,而且基本上作者都很有名气,写出来的东西也很有水准。 但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很优秀,就可以成为一本好书。就像一部电影,里面都是大腕,奢华的阵容,精良的演技,但你还要有生动的剧本,只是演员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本书同样,优秀的作品堆砌在一起,只是形式上的完美,却缺少一个核心的魂,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出书越来越容易,所以就有些随便,把一些打动人心的故事汇集起来就成为一本书,把一些优秀的作品集结起来也成为一本书,甚至连每一章节都用里面文章的标题,未免显得有些敷衍。这或许已经成为一种套路,把故事,文章往那里一摆,稍微整理一下,就出书了,在赚得读者眼泪的同时,自己也赚的盆满钵满,是不是太浮躁了?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读后感(四):我想在简书这家“餐厅”里,再吃碗“云吞面”

文 / 滕吠吠

当知道简书出纸质版的书以后,我难掩内心的激动。从2013年,简书还是一个“小作坊”的时候,我就已经是他的“粉丝”了,到今年,也有三个年头了。

我在简书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2014年6月9日,我是被它简洁、优雅的界面吸引,以及当初那句“找回文字的力量”的口号。

那时的简书沉淀了很多好的内容,我记得简书App1.0 只有文章阅读功能,但却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阅读App,每篇文章都能给人新的启发和感动,有争论、有干货但很少像现在一样满屏的鸡汤。鸡汤虽好,但喝多了也会反胃。

我爱简书,我相信和简书上大部分的作者一样,喜欢这样一个专为写作而生的平台。

简书不删帖:和大多数平台不一样的是,我在简书发表的文章没有被删过一次,也没有“审核未通过的”情况发生,前天听个节目问:在国内哪个平台上的文章不会被删,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翻墙上Twitter。我很想反驳他们:简书就可以。

简书没广告:这就保证了你可以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于文字,你可以不受广告的干扰,简书一点一滴的进步,对我来说都是欣喜的,因为看到自己最关注的平台在成长,内心激动难掩。

简书有腔调:早期的简书,在我看来是个严肃型的阅读和写作平台,那个时候,我不敢轻易下笔,怕我粗糙的没有灵魂的文字“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有腔调的平台。“饱醉豚”是我最佩服的简书作者,他的文字凝练有力,说理有据,他创建了简书诗社,并为简书诗人出版了诗集,那时候的简书,诗歌并不像现在这样遭人冷落。

简书也随和:曾经因为作业,我采访到了简书的主编“刘淼”,虽然是录音,但能感受到他的用心对待,以后,我逢人就推荐“简书”,以至于去年毕业季,班级里很多同学以为我入职了简书。(PS:刘淼的《笑话方法论》和《西红记》很值得一读,特别是《西红记》。)

也不知道从哪一天起,简书变了,他把最有力量的slogan“找回文字的力量”——变成了温温吞吞的“交流故事,沟通想法”;慢慢地文章里可以添加图片了,而且不添加图片,连推荐首页的机会也几乎被剥夺;他和新浪微博开启了“认证作者”时代;他新增了打赏功能;他的首页推荐满是所谓的“干货”和“鸡汤”;现在,他开启了“简书签约作者”时代。

这是简书的进步,我为他由衷地感到高兴。但高兴的同时,我总觉得他失去了些什么,又在向某些东西做着迎合的妥协。

简书开通了“市集”,卖书、卖本子;简书出了纸质书《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但我感觉简书真的很着急,着急成功、着急不亏本、着急赚钱。

这无可厚非,简书融资成功,就要想法拿出“成绩”向资本炫耀。也因为融资成功,简;书要慢慢迎合市场,鸡汤文、干货文的大行其道,从市场角度来看,简书的这一步走的很成功,圈住了很多小年轻来此“安营扎寨”,但也使一部分人“落荒而逃”;从政治安全角度来看,有些文字确实不好推荐在首页,只有鸡汤和干货以及撕逼文是最安全的。

在我看来,简书就是家餐厅,当初他是一个路边摊的时候,口味好、分量足,精选食材,做工讲究,关键是吃一碗“云吞面”,能保证一天有精神,以至于回头客很多,夸他有“工匠精神”。

随着餐厅的不断壮大,路边摊变成了两间门面房,雇了几个阿姨,端盘子洗碗,这时的简书正在成长,食客们也为他高兴,老板、老板娘亲自下厨,生意兴隆。

现在,餐厅开到了商场里,还开了好几家分店,有人投了钱,说以后做饭要多加点鸡精,少放点辣椒,厨师多了,口味也变了,人们吃完以后也记不起厨师是谁,也不会想着再来天天排队了。

我并没有批评《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的意思,相反,我觉得这本书无论是装帧、设计、纸张还是版式在业界都是一流的,内容也是。

我只是想表达下自己对简书变化的看法,可能我自己也在变,但我的变化跟不上简书变化的脚步,内心难免有些失落,这是我的碎碎念,你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可能大部分是和我相反,更喜欢现在“鸡精”的味道。

各位简书的“厨师们”,说了这么多,有点饿了,来碗“云吞面”吧?啥?只有“海鲜面?”

2016.5.17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读后感(五):我真的很讨厌鸡汤文

看别人在豆瓣发的日志,我忽然寻思过来,以前在网上都是看彼此写的文章,觉得有意思然后聊起来,继而成为朋友的。我就喜欢看那些写心情、写想法的文章,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或者絮絮叨叨,但也有神来之笔,没有什么花哨的词汇,也没有排比,就是平平淡淡的,也能看着发笑或者默默流泪,总之特别有共鸣。也就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不爱看鸡汤——没有人味儿啊。

以前上学的时候有篇文章《我儿子一家》,当时的我特别不喜欢吃猪肝,却对文章中的猪肝面线无限神往。还有那段,孩子生出来,父亲不太开心,小姨生气说“我姐姐这么辛苦,哪怕生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声好”。

还有篇文章《父子情》舒乙第一次对老舍产生父亲的印象是妈说“小乙,尿泡泡,爸也尿泡泡,你们俩一样”。

还有《荷塘月色》里那句“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

你们看看这些故事,多么生动,多么活泼,又简简单单平平凡凡,每天都可能在任何人身上上演,作者随手拈来,一写出来就是满满的人情味。

这样的文章,跟那些鸡汤比,才是活着的实感,你通过这些文字就能了解到这个你从未谋面的作者,他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遥不可及的轮廓,是有了骨骼和血肉的,有了精气神,有了欢乐和痛楚,和普通人一样。

鸡汤有什么呢?一个油嘴滑舌的黑影子。

我发现好些鸡汤就喜欢给人讲道理,甚至就是为了讲某个道理而拼凑出一个生硬的故事,末了还一定要用加粗字体把他要讲的道理给你标注出来,生怕你看不懂似的。费不费劲啊,我就不明白了,那你干脆出个语录集不就行了,干嘛非要凑个故事呢,忙活半天,故事也没讲好,道理也就的那么些个道理,你到底想干嘛呢?

《哈佛家训》系列大概也算是一种鸡汤,但是人家写的短小精悍啊,该讲的道理两三句话说完了算完,不会跟你扯我有个朋友按照我的方法就过得特别好,我另一个朋友不听话就过得不好。我管你们是谁呢?好不好的我自己能判断,不用鸡汤给我强行科普,这简直是一种法西斯!

小时候上语文课,最烦的就是老师问“这篇文章体现出作者的什么心理活动?”或者“这句话是作者想表达什么?”当时的我是不理解的,我又不是作者我怎么会知道呢?我才那么大点我知道什么呢?但现在我知道了,其实学习的关键并不是那问题背后的死答案,而是通过这样的询问促使你进行思考,去代入进去,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思考,独立思考,这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的人类能力啊,没有思考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不愿意思考你为什么要做人类呢?书上的标准答案就是一定的了吗?答案上说作者是这样想的就是真的了吗?思考就是从质疑开始的。

反正我遇到有疑问的事情,是一定要查询一番才能罢休的。特别是我喜欢植物,每天在路上见到那么多植物,为了知道它们的名字,回来要查阅的东西非常之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我都能查到我想查的植物,而且经常会顺便查出来很多其他的植物,我也会记住它们,万一哪一天看见了不就对上号了吗?

而且查到名字我还会接着查它有没有毒,能不能吃,有什么特征,如何跟相近的植物进行区分,这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网络这么好使你们为什么不用呢?为什么还有人不会用搜索引擎我真的是搞不懂,这算不算信息化时代的文盲呢?

还有初中看的一个电视剧《机灵小不懂》,当时全班人都看,特别火,我也是,每天都看得津津有味,但可能别人看完就完了反正图一乐,我就因为很感兴趣去查了查那段历史,结果发现朱厚照其实是个差劲的皇帝,并没有回去找凤姐,甚至还有了游龙戏凤这个典故,我就觉得很不爽。

高中上历史课,当时我对近现代史特别没有兴趣,但是有个代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节特别生动的甲午中日战争,而且讲的跟书上写的不一样,我就来了兴致,带着疑问查阅了很多资料,从此就喜欢上历史了,继而发现了其实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很多东西都是假的。

看《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之后迷上了反物质,虽然我是文科生,对这些东西一窍不通,但我还是查阅了大量资料,那时候的物理课正好学到相关的东西,于是终于成为我这辈子能听懂的几节物理课,后来我就忽然想太阳上会不会就有反物质和物质在不断发生湮灭反应呢,再查资料的时候竟然发现我的猜想是对的。

这样说你们能明白思考带给你的乐趣吗?

而鸡汤文把重点都标出来给你了,腆着脸跟你说“我就是这样想的你快好好看”,完全剥夺思考的乐趣,没有一丁点想象空间,特别干瘪,没有内涵,那些道理还不如我自己悟出来的好听,你说我为什么还要看鸡汤呢?

我一直觉得鸡汤就是从老早之前的成功学演变而来的,我初中就不看那些玩意儿了,因为啊,逻辑这个东西很重要,鸡汤文有逻辑吗?

这有逻辑吗?

还有一直在标榜的励志、正能量,真想去你大爷的,为什么就一定要励志呢?人为什么看到别人成功自己就一定得成功?就不能有那种胸无大志的人吗?平凡的人生难道不美吗?

这其实是灭绝人性的,你仔细想想,没有人能一直维持打鸡血的状态,在累死累活之间寻找生活之美是每个人的追求,但你要允许一些人选择放弃,鸡汤并不是一种捷径,反而是一种幻觉,跟吸毒似的,看上去很美,其实特别糟糕。我就照我自己的方式过活我碍着谁了?鸡汤凭什么就特别正义呢?

16年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我拿到了这本书,逼着自己不戴有色眼镜、耐着心看下去,但每看一篇我的眉头就要皱起来,痛苦地把投扭向一边,这都什么玩意儿啊到底?

还有啊,我不知道把书的标题或者文章标题写得像一句话那么长到底是谁先发明的,真的很想把这个人揪出来枪毙十分钟,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所有的精华就在于目录了,看完目录这本书其实就可以丢掉了,因为道理已经都写在标题上,而文章内容就是多余的水而已。

现在这个图书市场,或者新媒体市场,或者公众号市场,都坏掉了,坏透了,投机万岁了简直,你写鸡汤就能火,几千几万的阅读量都跟玩儿似的,每次当我想,怎么还能这样啊,你们还能哪样啊,他们都有办法让我继续瞠目结舌。

虽然我也知道,你们都想把内容做好,但包装精美的狗屎依然是狗屎,拥有梦想的咸鱼依然是咸鱼。其实我是很恐慌的,内心阴暗的我担心这依然是一次不动声色的摧残。

“民众不思考就是政府的福气。”

“士兵不要思想,有领袖替他们思想。”

“不需要年轻人有判断力,只要给他们汽车、摩托车、美丽的明星、刺激的音乐、流行的服饰,以及同伴的竞争意识就行了。剥夺年轻人的思考力,根植他们服从指导者命令的服从才是上策让他们对批判国家、社会和指导者保持一种动物般的原始憎恶。让他们坚信那是少数派和异端者的罪恶。让他们都有同样的想法,让他们认为想法和大家不一样的人就是国家的敌人。”

我怕的是这样的事情。

越来越剧烈的信息爆炸,越来越多的跟风,越来越多的墙头草,越来越多的盲从,人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于是什么都照单全收了。

太儿戏了,太随便了。

这很可怕,非常可怕。

为什么不动动脑子?

写于 2016-05-13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