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间谍之桥》读后感摘抄

《间谍之桥》读后感摘抄

《间谍之桥》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布瑞特·多诺万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间谍之桥》读后感(一):一个随时准备“孤独”赴死的职业

看过了《三体》,除了被外来文明吸引注意力,你有没有联想到可能会在我们身边出现的“外来人”,他可能是一个老师,或者是一个研究员,这些普通的职业只是外衣,他效忠的不是脚下的这片国土,而是其竞争对手。这个职业,便是间谍。但是,这似乎并不能称之为一个职业,因为它从设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埋在了土里,见不得任何光亮。

对于从事它的人来说,从作出选择的那一刻起,就准备好了“孤独”赴死。

《间谍之桥》这本书是律师詹姆斯·B·多诺万写下的案件记录,主人公是一个被逮捕的“常驻特工”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他被同伴供出后,直接被押进了监狱,按照以往的惯例,他很可能被处死。多诺万作为他的援助律师,竭尽所能想要帮他保住性命。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阿贝尔的职业操守,他知道,无论他说什么,他效忠的国家都不可能承认他的存在,更不会承认安排他做过什么事。这一切,是打头就决定了的,无法挽回,亦无法改变,只能认栽。所以,他什么都不说,干着平时喜欢的事,跟人聊天,阅读,教同住的囚犯学外语……他一直都保持着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自我约束力。

对于这一点,作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间谍的工作总是充满危险,而且往往没有成就感。同时还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旦被发现,政(府)不会承认他的身份。尽管如此,(美)国还是有许多内森·黑尔的雕像。”

相比于阿贝尔,多诺万的内心就矛盾很多,这些矛盾源自他的选择权。首先,他需要选择,是否要接下这个案子。毕竟,胜算概率不大。在决定接下后,他要面对家人和外界的质疑和声讨。虽然对于他来说,律师的正义不是来源于身份,而是来自平等。

或许是为了支撑这个选择,满足道德感的需要,他不收律师费,即使阿贝尔给了他一大笔钱,他也决定把钱捐出去。他甚至在这本书的扉页上,也写下了“献给那些为贫困、弱小群体以及社会边缘人士辩护的律师”,这足以证明他的人生追求,以及这条道路的坚信和折磨。

这样的审判,会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不过,即使阿贝尔被自己的国家接了回去,也很难在这个职业上继续下去了,只能做一个普通人。他所在的国家官员说:“如果我们接回一个像这样在国外被监禁多年的情报同事,一定会质疑他是否还对祖国保持着坚定不移的忠诚。没人可以在这件事上打保票。”

读到这句话,我们或许会质疑阿贝尔当初的选择是否值得。但如果后退一步看,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对于这个结果,阿贝尔早已了然于心。

《间谍之桥》读后感(二):公平正直的心中之桥

2015年,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这对老搭档再度合作,推出经典电影《间谍之桥》。这部入围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硬核电影,是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它讲述冷战时期,纽约律师詹姆斯·多诺万(汤姆·汉克斯饰) ,为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马克·里朗斯饰)辩护以及后续美苏交换俘虏的历史事件。其中的故事细节,均来自于当事人詹姆斯·多诺万律师所写的纪实文学作品,书名即为《间谍之桥》。

这一历史时期,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化身为武器,成为国与国之间对立的关键。由于两国相互倾轧,美国国内的制度出现畸变,煽动仇恨的言论伺机蜂起,在美国掀起了逮捕共产主义者的浪潮,司法就此成为了双方意识形态对立的牺牲品。

在作品《间谍之桥》中,我们能够详细的了解,阿贝尔间谍案、柏林墙、U2入侵苏联领空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领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苏冷战对抗局势最严峻的时代氛围。我们的作者多诺万律师,在这种背景和环境中,仍然秉持律师原则,为此备受舆论指责。后来,美军U2高空侦察机在执行机密任务时,被苏军击落,多诺万受雇于中情局,代表美国与苏联谈判,与苏联交涉换囚条件,营救被劫持的美国飞行员加里·鲍尔斯。

图书和电影的名字都叫《间谍之桥》,指的是格利尼克桥,位于德国哈弗尔河上,连接柏林和波茨坦。两国最终就在这里交换俘虏,该桥因此而得名。

全书没有波澜壮阔的恢弘气势,但人和人,人和组织之间的角力场面让人赞叹。书中详细记录了每一次的庭审,每一次多诺万律师和当事人的对话,每一封寄出收到的信件的内容……这样的一个历史故事,包含了许多的元素,国、家、人,祖国与敌人,人道与公义,勇敢与忠诚……

当你面对敌国的间谍时,是否会愿意承认他同样有人权,有申辩的权利,有被尊重的可能。也许不等你来得及想明白,他已经被判死刑,但你何曾想过,他的不妥协和尽心尽责是对他自己祖国的忠诚。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他选择了从事这样一份工作,也许是自愿,更多可能是不可抗拒的“被迫”,正如其中的年轻飞行员一样,没有选择。在国家面前,个人真的很渺小,渺小到你没有说“不”的权力。而有的时候,人也真的很伟大,伟大到可以通过一己之力,解救那么多无辜的公民,让国与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

冷战虽然不像真枪实弹的战争那样直接冲突,粉身碎骨,但在那“看不见的战线”上的谍战厮杀同样紧张。这在书中通过作者多诺万律师的种种细节描述表现了出来。与007那种风流倜傥、身手矫捷的间谍相反,书中现实的间谍阿贝尔是个非常不起眼的干巴老头,沉着、干练、坚毅而且具有冷幽默,他的武器是他的政治信仰和内敛自律的精神力量,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和作者多诺万的真实对话,直到后续他们的情谊升华。

在格利尼克大桥上,得知另一个交换地点美国学生还没到达的时候,美方中情局认为赶紧交换以免生变卦,多诺万律师要求等等,这时候被俘的间谍阿贝尔却说:I can waite。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作为一个间谍,被抓,等了这么长时间差点没命,眼看着国家还相信自己,愿意接收,自由就在眼前,只需要往前走两步,但为了多诺万的坚持,他选择冒着变卦的风险继续等。支撑他的信念,就是多诺万律师当初从美国法官手里为他主持公正的回报与信任。

从书中的种种细节来看,这部作品是并不是一部“美国主旋律”作品,因为它歌颂的不是任何体制,而是多诺万与他的苏联朋友的刚正、冷静和二人之间的信任、友谊。作者试图说明的是,一个伟大的人不应以国家阵营或种族信仰来区分。信任、忠实、坚定、不屈,只会来源于人的内心与灵魂。《间谍之桥》正是以个人的美德来瓦解国家至上和利益至上的功利原则,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人的美德而非国家机器的强权与肆无忌惮,才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希望所在。

真实的格利尼克大桥并不是间谍之桥,而律师多诺万与间谍阿贝尔的两人跨越政治与国家,公平正直的心中之桥才是间谍之桥。

《间谍之桥》读后感(三):关于间谍的故事极吸引人,那么关于间谍审判背后的故事呢?

人质交换,我们经常在电影之中看到,也偶尔会在新闻之中看到,但我们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要么就是电影情节为了提成某些人的能力,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的任务;要么就是新闻中仅仅几个画面,让我们了解有着这样一件新闻事件。

但这样事件真实的过程会是怎样的呢?关于人质个人所蕴含的故事呢?关于促成这样一件丰功伟绩的其他人所做出的努力呢?往往都是我们无法深入了解的,但也是我们更为好奇的。

1962年2月10日,在东、西柏林的格利尼克大桥,就曾经交换过一次人质。而交换双方分别为苏联谍报人员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和美国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这样一次人质交换,就是那时一定会登上新闻首版的内容。可是,就是当时看到这样报道的人,都不会知道这次人质交换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吧!

詹姆斯·B.多诺万,就是苏联谍报人员阿贝尔的代理律师,他全程跟踪了阿贝尔在美国被捕之后所有经历的细节,而这就让他对于这样一件事件背后的秘密更有发言权。

多诺万把这样一件事的始末过程整理出文字,出版成了书籍,也就是这样一本《间谍之桥》,而这样一个故事还被搬上大银幕,更是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出演,也让我们可以在电影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的更多细节,满足于我们对于人质交换背后更多细节探寻到欲望。

但这样绵延了4年的事件,太多细节是在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无法厘清的,那么我们就走进这本书之中,跟随多诺万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的细节,走进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中。

《间谍之桥》是从多诺万被介绍代理委托可是讲起。作为一位美国人,为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间谍代理,他必定是有心理负担的,也一定会遭到非议。而这对于作者和他的家人都是一次考验,但处于职业的素养,多诺万依然答应了这样一次代理,并近距离走到了谍战人员的身边,为敌方阵营审判时所应用的权力辩护。

当然,一位谍战人员的被捕,一定是有确凿证据的,多诺万所能做的就为阿贝尔争取更多权利,为他免于死刑而辩护,为如果美国有对等人员被苏联抓捕,人质交换寻找机会。

所有,在这本书中,关于庭审记录占据着很大的篇幅,这是整个事件的落脚点,也是阿贝尔定性和后面故事的重要因素,也让我们从中全面了解了辩护律师的作用,也让我们更近距离了解谍战人员的真实世界。而阿贝尔的真实情况,则通过多诺万和阿贝尔之间的交流,让我们更了解。

最终阿贝尔被判刑30年,在监狱服刑。他在得到多诺万的帮助下与家人取得联系。再之后,就是走上了前文所提到的人质交换之路。而这个过程,多诺万依然是阿贝尔的谈判律师,依然是见证者。 那么,我们就打开这本《间谍之桥》,走进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