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读后感100字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读后感100字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是一本由[美] 魏斐德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584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读后感(一):糟糕的翻译和下不来的架子

当年几乎是怀着虔敬的心情去一遍遍读这本书,然后是一头雾水接着一头雾水。直到读了孽海枭雄,读了特工王戴笠,读了等等等等所谓文学作品,所谓地摊文学作品,才搞清楚作者究竟想说什么,究竟想很学术的去表达什么。事情就是那样摆那里,只是我们凡写戴的著作都被冠以猎奇,吹牛之作。但不意味着你可以顶着一张教授的皮指手画脚说你们啥也不懂,抬这么高的学术架子摔下来不痛吗?另外,不可否认作者汉学家的地位,当年一本大门口的陌生人算是开了人的眼界了,但那是过去!这本书算写栽了。且翻译者配两幅黑白合影她就是翻译界的大师了?!确定中学英语能及格?这本书不重新翻译,只会误导和浪费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时间。我最多打2星不能再多。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读后感(二):民国时期的秘密警察

作者魏斐德,美国汉学三杰之一,第一次接触他还是在图书馆看到的《洪业》,这次接触到这本《间谍王》,还是熟悉的感觉。

前面一大部分讲的是国民党秘密组织的历史由来。力行社,复兴社,蓝衣社,特务处……这些秘密组织可谓是让人五味杂陈,现代国家居然用秘密组织来影响国家。至于戴笠,我觉得这本书主要不是讲他,而是讲他一手创立的军统保密局。里面涉及的军统的一些手段也令人打开眼界,思想的训练、政治教育、刑讯、与帮会流氓分子的结合、新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些都说明作者不志在褒扬戴笠。戴笠被称为中国的“希姆莱”,他的坠机死亡,是在他事业的巅峰之时,虽然各方都表明只是天气原因,但仍让人唏嘘不已,共产党都对他是绝对的恨之入骨,这都从另一方面表明,他的工作成效是极其“出色”的。

这本书总的看下来多是资料的堆砌,而且很喜欢利用沈醉写的《军统内幕》那本书,对台湾方面的资料引用较少,尽管很努力做成学术的样子,很可惜,水平还是小小的遗憾。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读后感(三):双面戴笠

间谍王戴笠也是中国间谍界的传奇人物了,有人称为中国的希姆莱,但我觉得他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一个有自己的想法但有忠于领袖的人,一个识时务者,懂得去有执行力又有变通的人。种种概括似乎都无法概括这个人物,史学界也好像对研究戴笠嗤之以鼻,但正如作者所说的:哪怕是如戴笠这样负面的人,也有其价值,通过了解戴笠的生平事迹,更能把握时代形势。魏斐德用客观的事实和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戴笠。这是个血腥无情的刽子手,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也曾在抗日战争中,为反对日本侵略者做出过贡献;而他在中国创立的间谍机构也开了中国间谍史的先河。总体上来说戴笠也不是一味坏到透,也有贡献的部分,一个人的功过应该放到时代背景去看待,戴笠作为蒋介石政府的爪牙,自然也是为蒋介石服务,这就站在了广大人民的对立面。但戴笠能跳脱出原来的小混混身份,成为国际上知名的间谍头子,这样的国际视野和眼光也是少有人可以具备的。戴笠在乱世中利用智慧和勇敢为自己谋取了高位,在乱世中崛起,获得了绝无仅有的权利和威望,戴笠的声名也随着蒋氏政权的倒台逐渐淡去。他因飞机失事死去也如他一生那样充满了传奇味道~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读后感(四):混乱年代的混世魔王

这是一本外国人用相对比较中立的眼光审视那个年代那个人以及那些事的读物,作者用多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那个年代的历史资料,比较系统的梳理了以戴笠生平作为主线贯穿的整个国民党特务组织形成的始末。 从戴笠的出身到最初的十人团到力行社再到蓝衣社直至军统正式成立已经后来臭名昭著的中美合作所,作者通过大量的考证引用,证明了戴笠的个人能力于那个年代算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戴对蒋的死忠,满满的江湖气息。整个的国民党内部也隐隐的透露着些许的江湖气息。 蓝衣社是把国民党特务系统带偏的始作俑者,吸纳的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以及帮会人员造成了整体素质的崩塌,从一个正常的职能部门变成了一个执行恐怖行动上瞒下欺的祸水。看得出来,作者想要从公正的角度探寻戴笠与他的特务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所做的功与过,也必须承认至少在表面上,军统中统的成立以及中美合作所的建立出发点都是抗战,但是在蒋介石与美方的默认纵容下,戴笠把他的凶狠以及阴险的一面得以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他尽情的发挥。 但是如果作为戴笠的个人传记来说的话,就略显尴尬,无论是从文笔还是从历史评析以及作为一个史学家应有的独立思考的角度来说,就比较失败了,大量的史料堆叠,以及大量的文后注释,第一影响的阅读的顺畅感,其次给读者的感觉作者有在拼接各种资料内容的嫌疑。本书如果作为比较系统的解析国民党特务机构的常识读物来说,史料详尽,语言衔接流畅,逻辑也比较清晰,得以让后人可以多方位的了解那个年代的真实情况,也确实可以算是一本用心之作。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读后感(五):魏斐德果然长于史料而短于叙事

魏斐德的这本书对于大众而言,其实可读性并不强,介绍了大量关于戴笠、军统、中统等特务机关的细节,例如如何培训特工,内部组织编制,具体实施的行动等等。因此很容易迷失于茫茫史料之海,而更适合历史专业学者研读。

代后记所引用的李凯尔特名言,“历史从不描述事情的结局,而向来是描写它们的进展过程”。从这本书来看,魏斐德和史景迁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数,魏斐德试图多方寻找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筛选后从各历史事件当事人角度来描述该历史事件,稳扎稳打的基础上仅作偶尔的历史想象。而史景迁则长于叙事,同样基于搜集的史实,但在描述时会插入历史当事人的内心独白,拉近他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强。不过史景迁的做法也时常遭人诟病,认为他是历史小说家之流。确实从严格历史学意义上来说,那些内心独白与想象的历史不能称之为真实,但它们也是史学家对史实的“有依据的想象”,丰富了后人对当时历史情境再现时的想象。如同太史公写的鸿门宴,通过其历史文笔,我们才能如身临其境般观看紧张的宴会现场。

因此我真心希望历史学者能够善用魏斐德整理的这份史料,重绘那段隐秘的时光。

PS: 两处编辑错误

Kindle 约5913处,“同时还能够向英国租借的古岭领地的外国人管理的警察部队显示:中国人完全能够管理自己”。其中“古岭”实际上应该是“牯岭”,身为庐山脚下人对此名称还是有充足把握的。

Kindle 约7353处,“但他力图效仿成为爱国典范的团指挥谢晋元在1932年捍卫四行仓库的壮举”,其中“1932年”应为“1937年”,淞沪战役中八百壮士保护四行仓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