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漂流北极》的读后感大全

《漂流北极》的读后感大全

《漂流北极》是一本由[匈牙利] 埃丝特·霍瓦思 摄影 / [德] 塞巴斯蒂安·格罗特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漂流北极》读后感(一):漂流北极:迎着极光,破冰前行!

“我这一生要做的事已经做完了。这件事从我一开始计划去做,我就相信我能完成它,然后我就去做了,并且成功了。我尽我所有能力,到达了北极点。”——罗伯特.皮尔里 1909年4月6日世界上第一个抵达北极点的人

地球的南北两极一向尤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无数的探险家为之折腰。北极从地理上看,离我们还近一点也许将来会有亲临其境的一天,不妨现在跟着“极星号”考察船,一起“参与”这个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

这是一部摄影图册,全程记录了考察队在北极漂流经历。作为摄影图集拍的相当出色,一口气看下来特别震撼。所有参与者都有着关于北极共同的梦想,多元文化共同合作在船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白色的世界里面临各种情况,大家并不孤单。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变暖速度比北极快。”提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一只筋疲力尽的北极熊在海上游着,找不到坚硬的冰块的样子。在那一刻,它是那么的无助。北极的气候系统是目前我们最不了解的地球区域气候系统。北极变暖会直接对欧洲,亚洲,北美洲产生深远的影响。

出发前,科考队员事无巨细做好了准备工作,包括服装,帐篷,睡袋,船只以及如何适应那里的水文环境,还有面临北极熊时候的应急处理“防熊组”。还有看起来恢复了“睿智”的二哈身影。

启航,破冰,每一步都不能出错,从船员坚毅的表情上我们也跟着一起踏入了北极。远处的北极熊看起来还是很悠闲的散步着。

在北极的光之魔力中,科考队开始了建站研究。孤独而诱人,这样的气象城小屋是那里的临时舒适的庇护所。

了解到了以前很多不熟悉的科学知识,如北极大气研究,北极观测站的日常,北极海冰的数据,以及在北极点的交接工作。

最终的考察是成功的!关于北冰洋中央区冬季全水深的观测数量,在浮冰上布放的浮标数量,冰下沉积物捕获器的观测.....等等都让大家欢欣鼓舞,当然,知道数据,想出对策,科学的保护北极,这个目标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2050年,北极的冰原真的会消失吗......

感谢科考队的勇士们,通过本书与你们同行,祝福未来,祝福北极!

《漂流北极》读后感(二):野性的北极漂流,难驯的未知世界

书的封面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北极科考项目“MOSAiC”的进程记录,是一件前所未有的特殊项目。做好在极端环境中工作的全部准备,出发去测量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100号人和货物的轮换交接,耗费在其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心力都极为可观。

“我们正在选择的海冰以及此处将继续形成的海冰是整个“MOSAiC”考察计划的基石。我们将全面细致地检查海冰及其变化。很大程度上,这片浮冰将为“MOSAiC”考察创作科学性的历史。”

这是考察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考察队的副领队写下的记录,我原本以为“极星号”的停靠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这一句“科学性的历史”,让我了解到,想找到一片浮冰,建立一个为其一年的科考站,除了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些运气。

-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亲历者的部分日志和记录,让我们可以迅速捕捉到这次行动的一些细节。

“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在北极的广阔区域中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个点。”

即使队员们工作的多么辛苦,或者取得了一些进展,在筋疲力尽之下,温暖的渴望是存在的,但在极端霜冻的天气中、无尽头冰雪下,越冬时在24小时的黑暗中,人很容易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另外,这本书贯穿大量的摄影作品和简短的描述,在阅读时不仅仅可以近距离的观看整次科考任务,工作的细节、冰面的环境、前来打招呼的北极熊、回到船中的生活...

读者还可以“沉浸式”的体验科考任务的艰辛和北极生态圈凛冽的美感,特别是北极熊出现在眼前是,那种萧瑟中的生机透露出来。不得不说,这本书中图片的拍摄真的太美了,那种震撼可以让人屏息几秒用心感受,唤起人心中那种纯真的对自然的敬畏心。

这本书资料详实,图片丰富,它的出现让每一位对生态环境、海洋研究、北极气候甚至是摄影图像爱好者都极其兴奋;即使是对此完全没有了解的读者,在书籍的讲述中,也可以获得一些启蒙,看到世界上更多的可能性。

这本书是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和后浪联合出品,拿到书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真的很贵重,纸张的质量+书籍的厚度+摄影作品,感谢所有为此书做出贡献的人,我们才得以欣赏到这一个不同的世界,非常有收藏价值。

《漂流北极》读后感(三):北极一年:测量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几乎没有人能来到这么远的地方:这里位于世界最北端海岸线以北的数百千米处,北冰洋的中部,这里被冰、寒冷和黑暗所包围。风暴在冰面上肆虐,使浮冰不停地运动。强风把浮冰推得吱吱作响,浮冰被向上挤压,形成了几米高的冰塔。在极夜,只有月光能够描绘出冰的奇异轮廓。

风和海仿佛每天都想重新感受这独特的风景。任何时候,海冰上都可能出现一条大裂缝,露出下面的海洋。对人类来说,这片数千米深的黑暗海洋意味着致命的危险。然而,对于我们星球的生命来说,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就像它的冰层——以及整个遥远的北极一样。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近几十年来,地球上几乎没有哪个区域的变暖速度能有北极这么快。与温带区域相比,北极的暖化已经清晰可见。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化进展得比预期的还要快。

很显然,我们必须与今天所认识的北极告别。北极的夏季将越来越暖和,海冰也将进一步回退。曾经厚达数米的大浮冰将变得越来越薄,而那些持续数年的浮冰将变得越来越少。北极独特的环境组合将解体——其严重性不仅仅局限于北极点周围的海洋变化。

现在还没有人能说出“旧”北极的消失对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北极点没有科考站,因此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北极点的测量数据——特别是在极夜的数据,因为在持续半年的整个冬季里,北极中部都笼罩在黑暗中。在很大程度上,北极点周边区域是气候研究的盲点。如果说这是拼图中唯一缺失的部分,那就太轻描淡写了。事实上,就连整个区域的框架都仍然是未知的。

但如果不了解北极,就不可能了解气候变化。因此,10 年来,科学家们制定了填补我们的北极知识空缺的项目计划。这一项目计划此前从未在北极中部实现过。它设想让德国科考破冰船“极星号”被浮冰封住,在北极海域漂流一年。

这长达一年的航次将被分为 5 个航段,每个航段,船上将载有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 100 名考察队员。他们并不是第一批冒险到达严酷、遥远的极北区域进行考察的人,但是,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他们将是第一批在深冬乘坐现代科考破冰船接近北极点的人;也是第一批进入极夜那难以接近的黑暗和寒冷中过冬的人,其行动路线完全由掌握冰漂的自然力决定。

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次考察。他们小心翼翼地准备着,学习如何在 -40℃(-40 ℉)下的环境里生存以及如何在黑暗中工作,如何处理敏感的测量仪器,以及如何识别可能构成生命威胁的浮冰。他们知道,接受如此任务的机会只有一次。

2019 年 9 月 20 日,“MOSAiC”考察队的“极星号”终于起航了。首批参与者共 100 名队员从挪威的特罗姆瑟启程。在最初的几周内,“极星号”边上还有另一艘科考船——俄罗斯的“费奥多罗夫院士号”陪伴,上面载有额外的队员。他们身后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夏季之一,而前方则是一段长达数月的未知之旅。

在开阔大洋航行了几天之后,两艘船开始破冰,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在一片浮冰上搭建了研究站,并将其与广布于周边各测量站点的网络连接起来。这片浮冰既是队员们的家,也是他们的工作场所和研究对象。日复一日,太阳开始后退,直到它完全消失在地平线之后。极夜开始,笼罩在冰面之上达 150 天。

在这片被黑夜笼罩的贫瘠土地上,“极星号”保护着队员们,令他们免受暴风雪、严寒和饥饿的北极熊的侵袭。“极星号”是研究人员的观测站,是他们用以观察这片鲜为人知的区域的一只眼睛。在这里,他们测量大气、海洋及其中的生物。他们调查海面上的冰和雪。他们既关注大环境,也关注小环境。他们的问题紧密相连:海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当浮冰破裂,相对温暖的海水与极冷的空气接触时会发生什么?在极夜的极端条件下,随着阳光增加、春季到来,在冰层下爆发新生命之前,生态系统发生了什么变化?当然,这次考察的科学家们希望找到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的答案:北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北极在多大程度上驱动着气候变化的发生?

这些研究人员的工作将是气候研究的里程碑。然而,这项任务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挑战、后勤挑战和人际关系的挑战。人、机器和敏感的测量仪器必须在北极的极端条件下工作。计算必须正确,数字必须准确,举个例子,倘若食品、燃料或备件短缺,任务的成功实施就可能面临风险。尽管有最先进的技术,但成败最终取决于团队成员——无论他们的职业、出身和年龄多么不同——他们必须在这种极端的体验中相互依赖。

今天,我们对我们星球的极地印象仍然停留在大约一百年前的模样。罗尔德·阿蒙森、罗伯特·斯科特和弗里乔夫·南森等探险家用相机记录了他们前往极点的探险和比赛经历:这些图像的清晰度极低,它们以颗粒状的灰白色和深褐色展现过去的极地环境,那里曾经被认为是永恒的冰雪世界。而在“MOSAiC”考察中,“极星号”研究人员所记录的图像是高清晰度的,它们非常详细地展示了人类如何着手记录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它们也是一封邀请函,邀请人类一道参加这个时代规模最大的北极探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