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智元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智元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智元》是一本由杨静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智元》读后感(一):人工智能远比你想想中更现实

内容丰富全面,几乎涵盖了人工智能领域所有应该关注的方面。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第8章)从贴近生活的话题讲起,比如热门的“百度大脑”、“无人驾驶车”、“机器姬”,还有经典AI电影的精彩影评,更有探访龙泉寺“机器僧”的趣闻,阅读起来轻松有趣且惊喜不断,内容则步步深入,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引入人工智能的大门。第二部分(第9章)是对7位人工智能专家的专访,就该领域的20个重大议题做了深入探讨,比如“未来5年人工智能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的下一个BAT 会在什么领域产生?”这部分涉及对知名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的解密,诠释了人工智能研究前沿的成果;不仅有助于初学者了解人工智能,对于想要进一步把握该领域全局和发展规律的研究者也大有裨益。第三部分是两位顶级AI专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独家解读,对启发读者思维、了解人工智能以及未来智能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立场客观,角度多样,分析透彻。就在这一本书中,你能看到近百位学界、商界、技术界、产业界的专家,从机器人、机器人学习、智能汽车、智能医疗、认知科学、高性能计算和AI+投资等不同视角,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进行评析。每位专家都结合了丰富的案例,理论讲解简单明晰,包含了很多知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内幕,细心的话,能从中发现整个行业的生态,更可以看到一个个人工智能从业者真实鲜活的人生写照。

书后有【新智元】人工智能智库名单及部分专家介绍。随书还附赠《静观世界》的云盘地址,可以下载超级极客人士组成的“静沙龙”一周年《新智能时代论坛》爱奇艺视频,以及作者的这些年周游世界所撰写的游记、PPT和个人写真集,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新智元》读后感(二):第三种选择:利用机器智能增强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未来将何去何从?在席卷全球的智能革命中,中国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国人工智能界的学术和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相比到底有多大差距?杨静在《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一书中,为这些重要但少有人提及的问题找寻了答案。

但本书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杨静提出的“人机融合”这一观点。杨静非常喜欢“人机融合”的概念,这并不是简单地指使用人造器官或把思维上传到云端,也不是单纯地以某种形式获得“永生”。在她看来,人机融合是借助机器的力量让人类得以拓展乃至实现进化——在很多生物学家都已经放弃了现代人类演进可能的当下,杨静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盼和坚定的信仰:

“60 年后的元宵月圆之夜,2076 年的机器+人类,该如何来审视曾经在时空中出现的我们?600年后呢?那时的智能生命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作为,而那时的世界又有多少比例是今天的我们所成就的?”

波兰科幻小说家 Stanislaw Lem 曾经在他的作品《技术大全》里写道:“随着科学和技术发展成果的日积月累,人类发现新事物的脚步也在不断加速,社会将会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逼近一堵‘信息之墙’,而在这堵墙之外泛滥的信息洪流,将是我们的大脑——为了完全不同的目的经由自然演化盲目、随机塑造的器官——再也无法有效理解并采取相应行动的了。”

杨静相信,人机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加速人机融合,人类将能获得“超越单纯人类维度的智能”,也即她所说的“超智能”。

不是哪一方被哪一方毁灭、统治、利用或者剥削,杨静用《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告诉我们:理解、研究、发展人工智能,我们得到的将不止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或许还有让自我更上一层台阶的机会。

《新智元》读后感(三):一个女裙主和她的新智能蝶变--评《新智元: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

上周本书作者杨静的朋友们就在微信和微博上转发《新智元: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这本书在京东商城上市销售的信息,我跟杨静说我得等等,我不愿意简单地复制粘贴那些准备好的宣传语,我要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告诉大家这本书的特色和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值得读者下单购买?以下是我在仔细翻阅过本书之后的推荐理由。

第一,书中汇聚了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众多顶尖大咖。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怎样找到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大咖的信息?我发给他了新智元智库才推出的百位专家名单。而这份名单就收集在这本书里,而且每个人都有头像照片和简历介绍,更加详细。为什么说他们是顶尖大咖?我们只要看看新智元智库的几位执委就可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前CTO白硕,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飞跃,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芮勇,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张云泉,等等,都是人工智能界的风云人物。顶尖大咖的存在,既是一种豪华阵容的展示,也是按图索骥的重要依据。因为我们会知道在这个领域,哪些人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第二,书中汇聚了人工智能大咖的权威论述。

前面的名单和简介只是资料性的附录,书中还收录了包括前面提到的六个执委在内的十位知名学术领袖的代表性思考和论述,独家解读了人工智能相关议题和未来展望。比如,白硕就认为,在过去五年,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技术突破就是深度学习,而未来五年,无人车可能是最大亮点,速记员会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最先取代。比如,王飞跃就坚决反对“人工智能威胁论”和“奇点理论”,认为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0。针对《her》、《机器姫》等科幻电影给人们带来的对机器人恋人的期待,他不无嘲讽地说,未来五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要么开发者是个骗子,要么使用者是神经病。

比如,沈晓卫认为,认知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认知技术的突破和整合,使得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并与人类对话,从而大幅提升了人机交互体验。他深信,认知系统将成倍地放大人类的能力,解决机器或人类都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比如,芮勇就提出,人类所获取的外部信息70%都来自于视觉,深层神经网络的复兴为计算机带来的革命性突破不仅是语音识别,还有计算机视觉。当计算机也能“睁开双眼”看懂世界,那离智能就更近了一步。比如,胡郁就指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在数字世界里执行,而机器人必须在真实世界里行动。

再比如,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代君认为,强人工智能的最大特点是机器有知觉、有思维、有判断力和推理能力,但它距离我们还非常遥远。在没有彻底了解人类思维原理之前,机器智能是无法超越人类智能的。比如,驭势科技CEO、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形象地指出,人工智能的火箭已经脱胎换骨,它换上了新的喷气式引擎--深度学习,而这个引擎的燃料就是大数据。他认为,短期内根本无须担心人工智能的失控,真正要担心的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

这些思想的火花,读来都让人有启发。

(图为静沙龙微信群的LOGO)

第三,书中有可以当成人物传记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来阅读的内容。

这个人物就是本书作者杨静,一个曾经以她的名字命名为“静·沙龙”的高大上微信群的裙主,一个有着高大上名字的新智元公司的掌门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因为对库兹韦尔的《灵魂机器的时代》、《奇点临近》等著作非常着迷,梦想把相关技术领袖聚集在一起,于是对人工智能产生了一种执着的信仰和超级浓厚的兴趣。

从邀请专家进行诸如“集异璧研究”、“讯飞超脑—科大讯飞人工智能计划揭秘”等线上的学术分享,到参与组织诸如“我们为什么要仰望星空”、“改变未来的算法与算法交易”等线下小型研讨会;从在《程序员》杂志2014年3月号发表《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到在《中国传媒科技》杂志2015年4月号发表《新智能时代与媒体革命》;从应邀担任有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的第17届中国科协年会智能社会科技专家论坛的主持人,到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的特邀编辑参与策划“展望新智能时代”专题;从探访龙泉寺进行普通的禅修,到聚合有关科技力量促成贤二机器僧在龙泉寺的诞生;从静·沙龙微信群成立一周年时成功举办的“新智能时代论坛”,到成立两周年时隆重举办的新智元智库成立大会、新智元基金启动仪式、新智元新书发布会,她就这样一步步地把她自己塑造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界的一个标签和符号。

换句话说,她日常生活之外的所思所想,核心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活动,通常会出现她的身影。她的微信群,汇聚了很多的精英,入群门槛高;而新智元的微信公号,订户已超六万,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倍受推崇的资讯平台。百度大脑有她,讯飞超脑有她,无人驾驶与智能车有她,龙泉寺的机器僧也有她。她两年多来的工作史,也能够折射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图为201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新智能时代论坛现场)

第四,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文并茂。

书中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有配套的图片展现。写的书评或影评,有图书封面图或电影海报图;参加的会议或活动,有现场的照片;对专家的访谈,当然更少不了专家的靓照;即使是闲来之笔的关于祖母的回忆,也必须配上最美祖母鬓插鲜花的美照。所以,尽管本书陈述和探讨的主要是人工智能的高端话题,但阅读本书,对读者来说,却是轻松愉快而非艰涩苦闷之旅。

(图为201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新智元智库成立大会部分代表合影,前排右七为杨静,右六为白硕,左八为张云泉,后排右七为笔者。)

杨静是一个爱美又霸道的女裙主,但又有着对事业的那一份痴迷和执着。仅有爱美与霸道,她不可能成为统领这么多人工智能顶尖大咖的女裙主;恰恰是她对事业的痴迷和执着,让她依靠深度学习这一不二法门,完成了从自媒体人到企业家的蝶变,也依靠辛勤耕耘和精心组织,成就了《新智元: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这本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专著。期待新智元的明天更加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