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进人工智能》读后感100字

《走进人工智能》读后感100字

《走进人工智能》是一本由吴飞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进人工智能》读后感(一):经典人工智能科普

人工智能从几年前开始就非常火热了。也看过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小说,深感机器的魅力。这是一本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普读物。虽然面向群众主要是中小学生,但是对于作者前言中介绍的人工智能历史发展脉络、人工智能不同的技术手段,感觉知识量还是非常大的。光是前言,已经看出作者阅历颇深,内涵丰富,古今中外,熟稔于心,又不忘中国教育的未来,我喜欢里面提到的一句墓志铭: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真的很神奇,早在古希腊时代,荷马便提出来机器人偶的想法,而对于机器人偶的描绘非常符合我们当下社会对于机器人的使用,类似于劳工。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历史真的是倒着发展的,时光是逆流的,而最远古的人类才是最接近宇宙真相的那一拨。不同的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文学作品,在周穆王时期,“偃师造人”的故事,我们的人偶是用来唱歌跳舞的。真的是有点“不思进取”,好在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中,比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挽回一些颜面哈哈。不过也许偃师造人才是更加高级的,因为已经在享受层面了,而不是劳动。古人对于“智”的理解比较朴素,主要用来分辨是非,虽然也把他作为将领能力的最高标准。他们对于“智”做解释,其实也是“智”的体现。大家对于费马定理的证明中,作者提到,对于所有不可计算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个普遍化方法来加以判定或判断。人工智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世界上存在这样的普遍化方法吗?那岂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甚至可能是宇宙的钥匙。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希尔伯特的相容性虽然是数学问题,但确是人类发展的象征,人的认识是无限的,可能这就是数学要教给我们的吧。但是到达宇宙的尽头后,我们会不会最终兜兜转转回归神学。希尔伯特乐观的可知论确实很鼓舞人,但是我觉得,我们目前的等级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了宇宙的奥秘了。2个黑洞的合并,经历13亿光年,我们现在才知道。而这不过是浩渺宇宙以及宇宙之外的一颗石子。图灵机和辅助驾驶结合起来,瞬间觉得辅助驾驶的原理简单易懂,但是为什么现实中还是有很多辅助驾驶失灵等问题的产生,似乎无法完全依赖算法对是否有行人这一简单问题做出的判断。人工智能如果最后走火入魔可能也就是某个程序失灵,人类便再无法控制他们。图灵炸弹这篇很有意思,人类为了战争居然聪明地发明了恩尼格玛机,而为了结束战争,数学家也派上了极大的用处,破译了恩尼格玛机,bomba加速了战争的结束,迎来和平,数学和计算机的意义在此处体现得更加深刻。其实我感觉这本书的知识量很大,不太适合小学生,有点晦涩了。适合更多人阅读。

《走进人工智能》读后感(二):走进人工智能时代

《走进人工智能》这本书看似是一部专业的书籍,其实是一本普及型、面向非专业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阅读,这本书一共有16篇硬核知识内容将带你走进人工智能知识领域。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在实用方面,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和最先应用领域。不过就已有的机译成就来看,机译系统的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差甚远;而机译质量是机译系统成败的关键。机器真的可以思考吗?人的思维只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程序吗?因为机器可以打败人类最伟大的棋手,类人机器人可以走路并且能和人类进行互动。本书将人工智能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另外,人工智能的安全性还在研究探讨中,因为让计算机拥有智商是很危险的,它可能会反抗人类。这种隐患我们在很多的电影中看到过,其主要的关键是允不允许机器拥有自主意识的产生与延续,如果使机器拥有自主意识,则意味着机器具有与人同等或类似的创造性,自我保护意识,情感和自发行为。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制造智能机器呢?它应该像大脑一样运转?它是否需要躯体?另外,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促进工业的发展,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人工智能也对我们人类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现有的游戏将逐步发展为更高智能的交互式文化娱乐手段,今天,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深入到各大游戏制造商的开发中。人工智能如今不断地迅猛发展,希望借机器人等实现再工业化,工业机器人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的速度发展,更加带动了弱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很多必须用人来做的工作如今已经能用机器人实现。

本书诠释了智能的内涵,阐述了大脑工作的原理,并且如何才能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这样的智能机器将不再仅仅是对人类大脑的简单模仿,它们的智能在许多方面会远远超过人脑。繁重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本来是要人脑来承担的,如今计算机不但能完成这种计算,而且能够比人脑做得更快、更准确,因此当代人已不再把这种计算看作是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可见复杂工作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的,人工智能这门科学的具体目标也自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书中着眼于人工智能这个有史以来最为棘手的科学问题,集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其背后的一些主要话题。

《走进人工智能》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哲学的建立开创性总结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该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人工智能中的重要课题。本书以详尽和丰富的资料,从理性智能的角度,全面阐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内容,并深入介绍了各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确实是一本难得的综合性教材。

《走进人工智能》书中既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思想和算法,也描述了各研究方向最前沿的进展,同时收集整理了详实的历史文献与事件。因此本书适合于不同层次和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学生,可以作为信息领域和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辅导书目,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走进人工智能》读后感(三):碳基生物与硅基机器的对话

总有一天,你会因为信息而恐惧。没有信息,我们可以活得很坦然;少量信息,我们可以活得很轻松;过量信息,我们几乎连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功能都要失去。 作为读者,如果你对吴飞抱有很大期盼,那么请不要去阅读《走进人工智能》。毕竟它更喜欢信息学科的门外汉。 尽管吴飞著《走进人工智能》不够严谨,不够高深,但足以让你发现信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 《走进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历史发展脉络、技术手段形态、学科交叉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四方面,以交叉融合的方式讲授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 弄懂了人工智能,其实你已经比绝大多数跋涉在信息之路的人,更拥有活下去的勇气。至于生活的质量,一半靠运气,一半靠努力。

《走进人工智能》使你相信理工科背景的作者,可以作为文艺爱好者而真实存在。或许每五百字的叙述,都能从源远流长的古典文明中找出现代人并不熟悉的引用文字,比如“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在天下之寒”…… 其实,对传统文化的信手拈来,并不妨碍吴飞对科学史的了如指掌。或许你已经发现了笛卡尔的“人类思想字母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的“四个参数画大象”、信息论开创者香农的“信息熵”。哪怕是道听途说,也会令你感觉兴趣盎然。从一定意义上说,旁征博引的特性是让我们坚持读下去的动力。 古今中外,都有着这样或那样关于人工智能的尝试,只是如果没有吴飞的点拔,你不会将之与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然而,并不说人工智能的“当前“承载着从 “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它的未来可以预知。恰恰相反,人工智能究竟在真实的时空中能变成什么模样,我们一无所知,这也是敬畏信息、恐惧信息的缘故所在。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与人脑中不切实际的想法划上等号呢?目前,凭借人脑的计算能力,答案是不可知的。当我们谈及人工智能时,通常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可是,任务是有限的场景,比任务更重要的是底层逻辑。

《走进人工智能》的章节标题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不可分,从两个相似或相异的概念中得出观点,远比论据的选择与堆积更重要。从专家系统到深蓝、从信息载体到智能燃料、从机器学习到学习机器、从华丽转身到炼金术之困、从最优解到均衡解……够新、够酷、够有趣。无论你从哪一章节开启阅读之程,都会让你开卷有益、醍醐灌顶! 比内容更重要的,也许是形式。《走进人工智能》还是用了一番心思。通常出版物,版心自然是文字,但此书的版心明显偏移,它将每章节的标题放在极易忽略的右下角,文字却失去了稳重,没有理由地挤在了页边。 文字可以任意排列与组合,信息却始终如一地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