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读后感精选

《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读后感精选

《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是一本由[美] 皮埃罗·斯加鲁菲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5.00,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读后感(一):截止2017年底人工智能科普类比较新的书

为啥子写这个名字? 因为这就是我当时选这本书来读的原因。

市面上大部分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都存在于网络上,集结成书的倒是真的不多。

——————————以下都是剧透————————————————————————

Q 64 讲的是人工智能和宗教.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转移了人们对宗教道德的注意力,即灵魂的注意力,未来恐怕是奇点宗教的世界

Q63 讲的是人工智能会带来危机吗,作者认为毫不担心这种情况,反而没有机器人的世界是一个可怕的世界。

Q62 物品的时代

《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读后感(二):有印象的知识点

1 科技使人的注意力变得短暂

2 “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一现象使新闻媒体行业萎缩,记者不再有精力去编撰深度有价值的内容。

3 目前大部分机器人属于工业机器人。我听说过的包括仓库机器人,物流机器人。

4 机器人可以陪伴老人。年轻人的精力应该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5 移民创造了许多伟大的企业和就业机会。

6 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学会把自己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经营个人品牌,自己付费学习所需的技能。

7 大公司会不断裁人。创立不到五年的新公司会释放出更多工作机会。

8 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都在研究如何让人们点击按钮

9 相比科技的发展,营销的发展才是快速的。它让人们相信社会一直在快速发展,人们需要购买更多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读后感(三):#人工智能#02《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

【预读】读简介、读标题

【预期阅读目标】what:人工智能的64个问题覆盖讲述了哪些跟“如何迎接AI时代的挑战”相关的内容?how: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阅读笔记】

总体印象:64个标题即内容概要。第1章:人工智能的起源——历史、社会学与大脑;第2章:人工智能的现实与幻想——愚笨的机器、暴力计算型人工智能与奇点论;第3章:人工智能的前景与问题;第4章: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人的机器化;第5章:人工智能与人类永生——数字不朽、强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第6章:人工智能的伦理与道德;第7章:人工智能的未来方向;第8章: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本书总体的观点是乐观的,也相信人工智能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薪酬更加丰厚的工作。

what:人工智能的64个问题覆盖讲述了哪些跟“如何迎接AI时代的挑战”相关的内容?

直接略读了1-2章。

第3章 23 机器人时代的工作-第四部分 是跟阅读目标相关度较高的内容。文中提到,最显而易见的一条经验法则是:工作内容像机器的人将被机器取代。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提到,他认为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中,规则支配工作的比例越高,从业人员被机器取代的概率就越大。而“人情味”仍占上风的国家,可能工作职位被取代的概率要小一些。此外,作者认为,需要与人打交道(情感交流互动,如同情病人的护士等)的工作,还是会保留。此外,设计机器人本身的设计师,则会更受欢迎。总之,作者认为,借助机器,学更多知识,涉猎更多领域,是将来找工作的优势。制造/积累信息<自己理解<让别人理解。

其他章节亦略读。

how: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活到老,学到老。

在本职工作以外,借助现在的互联网讯息共享优势,多学习广涉猎,并且将学到的东西内化成一种能力和技能,斜杠青年走起!

《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读后感(四):喧嚣的人工智能迷思.md

当前,各大IT企业斥巨资,吸引顶尖人才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和产业化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以人工智能驱动的信息时代。随着围棋对弈中机器智能完败顶尖棋手、全球首个机器人获得公民身份、自动智能的文稿写作和艺术创作等种种事件影响,2016年以来,人工智能概念以及衍生应用对普罗大众到专业从业者,产生深刻影响和持续吸引。

人人都可对“人工智能”这个专业概念发表看法。社会各界涌流着“预见未来”、“变革时代”的热切期盼,民众都怀抱着对ICT技术引发巨大变革影响的憧憬。

以库兹韦尔为代表的乐观主义未来学家预测,随着信息技术爆炸式进步,摩尔定律带来硬件成本的指数型降低,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迎来一个强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singular)。包括物理学家霍金、微软大佬比尔盖茨等,表达了对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机器制造机器、机器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带来社会问题,可能引发反制人类的担忧。

在人工智能大放异彩的时代,也有部分学者和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质疑。历史学家皮埃罗斯加鲁菲就是其中一员。

回望历史,包括人工智能开山鼻祖在内的西蒙、明斯基等科学家,以及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等,在不同时期给出的机器智能全面渗透影响人类的时间,却被现实证明都是错的。而且,很多未来应用场景,至今也未能实现。社会上所谓的有效预言,如数字浪潮、无人驾驶,是从曾经的、大量的(98%以上)被证伪预言淘汰后留存下来的,具有幸存者偏差效应。

总体而言,受制于计算机设计原理,机器智能中短期内,尚不能全面多元自主进化学习,难以超越人类智能。而当前对信息技术和机器智能的看法普遍过于乐观。

## 1. 信息技术存在自身局限。

- 一是受计算机底层原理制约。

现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来自图灵机,工程实现来自冯诺依曼体系。一方面,科学家已经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延伸至计算机领域,证明一阶逻辑不可计算,通用图灵机对“不停机”问题无解。这也意味着,基于图灵机原理的计算机,原则上不是可解决任务的机器。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理论认识和判别的意识是否存在,这也是“智能”的关键指标,是考察各组成部分形成密集的信息交互,进而形成整体智能意识。而冯洛伊曼体系,将计算机的存储、计算等部分分离设计,从这个角度看,计算机并无智能意识可言。

- 二是暴力计算和硬件升级的制约。

当前机器智能的获取与提升,不是简单的走遵循基于规则的推理,也不是基于人类主观经验和机器客观算法的专家系统推理,而是采用基于数据的概率统计以及多层次神经网络模拟。后者的准确度和精度,需要喂养海量标记数据,依赖于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的指数级提升。大算力+大数据构成机器智能的两大核心。假如算力和数据量受限或缺乏,则机器智能水平就无法提升。

- 三是机器智能增长机制不明制约。

作为目前机器智能最创新、前沿和有前景的分支,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需要人们持续对海量数据的持续训练和参数调优,而参数调整并无规律可寻,人类对背后的理论机制与原理不理解。微软甚至开发了一种机器人用于算法参数调优。这种黑箱式智能,只能通过持续试错获得,其发展走向、效果水平具有不确定性,智能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

## 2. 技术在改变,但不一定都能称之为“进步”。

- 一是人们感知的技术快速变革可能只是乐观错觉。

技术爆发式发展,过去各个时代也都有。而20世纪电力、汽车、飞机、留声机、电视机等从0到1的开创性发明革新,相比于数字技术,也许从历史长河看,更具变革性意义。而且,任何革新技术都存在一个指数级普及和爆发阶段,无论是指引时间的时钟,还是知识传播的印刷机,直至行业成熟稳定。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每个时代人们都会高估技术的影响,却对过去时代知之甚少。

- 二是技术影响了部分人类能力的退化和适应性。

在数据技术影响下,虚拟世界的二次元文化、现实生活的手机依赖瘾、个体的无处遁寻和行为的即时反馈,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人际交往产生重大影响。人们目前对周遭环境的感知能力,群体共情能力、方位路线辨别能力均不及过去,专注力日益缩短,精神集中度涣散,深度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降等等。这是信息技术释放红利的同时带来的副作用。

此外,现代人沟通依赖邮件、IM等工具方式,这与之前的鸿雁传书、邻里互访、当面沟通,哪种方式更能带来快乐呢?目前技术飞速进步效率极大提升,但我们比之前的人们更悠闲自在,享受自由,还是更为焦虑、被现代节奏裹挟不得不快速发展呢?我们在现代社会接受的资讯、购买的物品其丰富程度远超过过去,但能确保不是某些权力组织或公司刻意设置喂养给我们的么?将我们置于一个原始森林或蛮荒之地,缺乏机械工具的我们能更敏锐的感知环境、更可靠长久的生存下来么?

- 三是机器智能尚且不能普遍联系,交叉学习和迭代进化。

当前,大量所谓的机器智能,需要在人造的结构化环境中,面向特定领域和特定任务,才能生成机器智能和决策反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虽然近几年在实验室、公开竞赛场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突破历史记录,现实电子消费类产品和工业场景下也开始应用,但他们都仅限于特定领域任务,还需人类作为适配者加以设计和干预,实现人与机器紧密配合,协同工作。

而机器智能展现出的模式识别、智能决策与反馈,依然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例如清晰准确辨识“一只猫”,甚至需要上万台CPU和GPU,耗费数天机器学习,耗能几千瓦。如果衡量其“智商”,绝不超过普通四五岁儿童。换一个角度,只要想想,你是否愿意将法院对你的审判交给机器人而非陪审团,将自己的父母和孩童看护完全托付给机器人,就知道当前的智能技术还只是很粗线的应用水平。

这类的机器智能,既不能根据不同场景和任务,随机应变,也不能综合学习多类型的数据实现自主应用,更无法自如识别、操控不曾海量数据学习过的物体。在此看来,机器智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读后感(五):我们距离人工智能还有多远?

01

之前写了一篇文:什么是人工智能。

细心的小伙伴发现我并没有定义人工智能是什么,而是在从各个角度尝试思考人工智能不是什么。

有人给我留言说,你这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好好的想这么多做什么呢?

人的认知总是有边界的,因为这个边界导致你在看问题的事情会有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局限。

按照查理芒格的说法就是,我们要时不时的给自己的思维洗个澡。

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一个人的成长就体现于此。

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老师提过一个词:SB速率——你觉得多久以前的你是SB。

02

说远了,我们回到人工智能的问题。

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将对我们看很多问题有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今天我想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我们距离人工智能还有多远。

如果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不明确的话,这个问题很朦胧,答案很飘忽……

不管你承认与否,现在市面上很多所谓的AI产品和应用,不过是给自动化披上了华丽的外衣。

我们以生产制造为例。

特斯拉工厂看不到几个人,基本上实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汽车)。

而很多人说,看这是人工智能在汽车制造上的应用。

但是,自动化流水线什么的不是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推广和应用了吗?

当人们去参观亚马逊的无人仓库,看到那些忙碌的机器人时说,看人工智能已经在仓储得到应用了。

而在我看来,这也是自动化的另一个应用而已。

如果你觉得这就是AI,那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我们距离AI还有多远?

我们是不是已经实现了呢?

看,你肯定会说:怎么可能实现。

什么是暴力计算?

之前AlphaGO在2017年赢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柯洁,从而掀起了一阵AI热潮。

而AlphaGo使用的就是暴力计算,结合了数百万人类围棋专家的棋谱,以及强化学习进行了自我训练。

所以,当年柯洁并不是和一台机器下棋,而是在和数百万围棋专家对弈。

而AlphaGo所使用的技术现在看来也并不是特别精妙的算法,而是基于强大的算力。

近些年来,因为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硬件、算力的摩尔级提升,让暴力计算成为了可能。

一个正常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更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并对比上百种方案中哪种胜率更高,但是机器通过暴力计算可以做到。

如果说,暴力计算就是AI,那么“我们距离AI还有多远?”

看上去OnGoing的状态呀!

暴力计算型AI的确可以让机器超越人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但是很遗憾的是,只能基于垂直领域。

比如,一台通过暴力计算下国际象棋的机器,你不能指望它能很快的学会下围棋。

比如,一台擅长导航的机器,你不能指望它帮你打扫卫生。

在谈及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会YY一个能拥有人类一切能力的机器。

比如,它就像是一个7*24小时的工作生活助理一样,帮我们泡茶、做饭、安排日程、处理邮件……

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就是这种机器。

有的人在想,我们不是有各个领域的暴力计算型AI吗?

那么我们再暴力的将它们合在一起,那么不就是一个通用型AI吗?

这么说好像也没错。

但是却忽视了一台暴力计算型AI会需要消耗的资源,更何况是多个。

人脑的消耗有多少?呵呵,那可是相当节约的。

如果说通用人工智能就是AI,那么“我们距离AI还有多远?”

看上去有可能性,但是还是有一段路的。

更不用说要像好莱坞大片里面的AI,有血有肉,有笑有泪了。

04

至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像人类的AI吗?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AI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去完成一些任务,有些任务甚至是人类无法完成的。

AI的优势在于:不会因为身体或者情绪的原因就请假或者低效,不需要休息,不会搞所谓的“政治”,并且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

所以,也许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并不是一个像人的机器,而是可以“愚蠢”的一门心思为人类服务的机器。

它全年7*24小时无休,也没有劳动部门会找你麻烦。

它不会向你要求涨薪休假发福利,也不会向你抱怨工作量太大。

它可以无视高温或者低温的工作环境,也不会带薪上厕所。

……

这样看来,AI确实挺不错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其实也许并不需要通用人工智能,也不需要那种有情感的像人的机器。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服务于人类的人工智能。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离人工智能还有多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