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摘抄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摘抄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是一本由米拉拉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6-4图书,本书定价:85.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一):《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所谓文艺那个圈

图片来自网络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二):我们将文艺圈180°平摊在你面前

自从摩尔在1516年提出乌托邦之后,这个词,就成为人们理想沉浮中不变的航标。然而在理想这条路上前行,我们都会容易感到孤独、挫败、失落和茫然。又然而,总有些坚定地“理想主义疯子们”,他们坚持理想、即刻行动,用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什么是“人生随时可以Begin again!”

曾经,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本专注于文化艺术领域的独立杂志,从创刊之日起,便以观察者和发掘者的身份,去搜集、采访文艺圈中各行业大咖的故事:宋冬野、余秀华、李志、万芳、朴树、谭维维、大冰、马頔、严歌苓……他们,记录着歌手台前的光芒和台下的孤独,作家书中的灵魂和笔下的荒凉,以及摄影师照片上的光影和相机背后的微眯的眼睛等等。他们,与这些走在“时代边缘的理想主义者”们,一起在斑斓光彩的世界里前行,徘徊,再继续前行。

这本杂志,就是陪伴诸多文艺爱好者走过了五年时间的《文艺生活周刊》,作为停刊纪念,浦睿文化和文艺生活周刊共同推出了《乌托帮2,我们终将抵达》,独家收录了五年以来的访谈精华内容,回忆起那几年的文艺记忆……

严歌苓

王小帅

余秀华

痛仰

罗琦

宋冬野

马頔

李志

声音玩具

旅行团

田沁鑫

黄韵玲

谭维维

……

他们是歌手,音乐人,话剧演员,戏剧导演,摄影师,诗人,视觉设计家,电台主持人,他们是适中走在时代边缘的理想主义者。

《乌托帮2,我们终将抵达》深度对话32位文艺大咖,他们是这五年以来中国文艺圈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痛仰乐队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三):乌托邦终将告别,文艺圈江湖再见

庄子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而在忘却之前,至少还能有为了忘却的纪念。三年前,《文艺生活周刊》集结出版了创刊至100期的精华内容《乌托有个帮》,囊括文艺圈各路大咖,深情盘点文艺那些事儿,让文艺青年一饱眼福,欢欣鼓舞。而当我们盼来《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虽然仍是相似的形式、深入而全景式地剖析与贴近艺者,现今的文艺圈里与彼时相看,已然换了些新面孔,而那本令人心生向往的《文艺生活周刊》,则走到了停刊的尽头。当回读书中收录的近几年人物访谈与摄影记录,在过瘾时不免有些伤感,理想仍在,载体无存。

尽管内心有些不舍,自然无妨于《乌托有个帮2》的精彩,特别是32位来自文艺各界精英的访谈集锦,每一篇都令人印象深刻。对于记者而言,人物专访并不好写,首先是对于未知读者群的掌控,对于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的筛选与火候皆是学问,既要让之前一无所知的读者快速进入状态,又要避免让粉丝读者感觉没有干货,觉得不过是一篇泛泛的流水账。恰到好处的审美距离,适度的新鲜感,足够的深度皆是一篇好的人物访谈所追求的境界。这样的挑战,对于某些本来就很能说的采访对象如主持出身的大冰,则变得更为艰巨,说得已经够多,发展的空间必然有限。而在书中收录的大冰访谈,虽然大部分内容延续了一贯的大冰形象——多元:“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将访谈的重点放在大冰传奇的经历与多重身份上。然而,当读到最后,提炼的观点与主题却让人眼前一亮,记者如是收尾:“所谓流浪,不过是把路当成了故乡,是归人不是浪客。”

人物专访的存在,既是打破文艺明星光环,实现“祛魅”的过程,亦同样可能成为塑造形象的包装。避开令人不适的宣传,深入文化现象本身,才能让人读来难忘。当采访的对象相对小众,比如是独立音乐人一类的独行者,如何凸显特色而不流于标签化,大抵值得思考;而当采访对象已巷妇皆知,则要努力挖掘全新的角度。所以在采访旅行团乐队时,记者并无心将之推广成大众的文化,而是借采访对象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于小众文艺的观点:“独立音乐已经成为暗流,气势汹汹,但依旧小众。”而在专访大导演王小帅时,记者抓住了时代逆行者的气质特征,将其“一旦人云亦云就要质疑”的形象刻画地极为立体。

翻阅厚重的《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时,就像捧起一幅幅属于这个时代文艺模样的肖像画,每一幅都代表了文艺圈与大时代的一个横截面,真实、多元,仿佛自己置身于画中。《文艺生活周刊》谢幕了,而有文艺情怀与理想的人们,依然地理前行。哪怕终将告别乌托邦,在文艺的江湖中,明天依然可以再见。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四):只管走在路上

我照例靠在枕头上读书。坐在桌前我什么都看不下去。

这本书到我手里第三天,我刚刚开始认真读。

前两天,我随便翻了翻,觉得无趣。因为我本来就对访谈类的作品不耐烦,何况这本书里面好像都是些我不认识的人。

因为实在无聊而起的阅读,竟然可以一口气读到317页,知道了有一个唱作歌手叫“梁晓雪”。而起因为这次的认真阅读,发现这书中其实还是有很多认识的人,譬如罗琦、譬如严歌苓,还有谭维维、大冰、余秀华、简媜等等那些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艺”——这是一个由美到滥的一个词,就像现在的丽江一样。不过,词用滥了,人却还在,他们身上的那股子”文艺“劲儿是真的。

这本沉甸甸的书,除了让我更清晰自己的两个想法,别的并没有给我。

一个是,我要去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读书。

这是在我心里存了几年,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的想法。自从儿子长大开始捧读大部头开始,我就有了带上我那上百本绘本去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想法。我所在的小县城,爱读书的人真的太少,我希望爱上读书的孩子会越来越多。我一直因为自己的力量单薄而犹豫,一直因为怕被人说神经病而沉默,但是,这本书里所有的人都给我去做的勇气,如果我真的想改变什么,尽管可能只能是一己之力,只要有了一点星火,那就是希望的光。

另一个就是,我必须坚持“积累”,各种的积累,尤其是“文化”的积累。

书中访谈的应该是几个领域内的佼佼者。因为他们已经做到了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而这声音必须有足够的底蕴才能打动他人。这从李立群的访谈中可以看得到。他对于表演的理解直白而深刻。他说:“我演电视剧是不选择、不挑戏。最好的电视剧跟最不好的电视剧,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电视剧,男一号、男八号都行,钱给得合适,我们就去干活。”我喜欢这样的实话远胜于那些矫揉造作的“青年演员”面对同样问题时的惺惺作态和装腔作势。李立群还说:“舞台剧呢,它是一分功夫下去了,它就有一份因果的关系。所以舞台剧要挑剧本、要挑战,而挑战的目的,是挑一个你认为对你比较有挑战的,比较难演的,趁这个时间把你过去在电视上消耗掉的表演能力找补点回来。通过一个舞台剧的涂涂抹抹思思考考,寻找本身的问题,寻找到自己的准确度。”

我以为,李立群的话其实正是本书中所收录的所有文艺青年、中年、老年的共性,它可以有眼前的苟且,但也同样不懈地追求诗和远方。

“文艺”不是一种口号、一种装扮和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理想,一种扎根于对文化和艺术的崇拜与敬仰而坚定坚持自我的决心和表达!

《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读后感(五):纪念文艺大咖

听说本书是作为《文艺生活周刊》停刊纪念,我不由得震惊了,很像问一声为什么?但是生活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答案来告诉自己?记得我初看文艺生活周刊的时候,就不由得喜欢上了。因为里面常常会收集很多各个文艺大咖的作品和访谈,让我能够在看到在音乐、影视之外另一面的他们。如今这本《乌托有个帮2-我们终将抵达》却是停刊纪念,当这本五年的访谈精华放在了眼前,我们又能看到怎样不寻常的文艺圈呢?

文章依旧用了访谈的形式来对话文艺圈,包括了专访、摄影和现场三种视角下的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不管是歌手、小说家、还是话剧演员,摄影师、诗人还是电台主持人,他们都是这五年以后中国文艺圈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有的已经成名很久,有的才刚刚冉冉升起。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生活,相同的是他们的态度,是他们行动。就像书中说的那样:理想即行动,坚定即抵达,人生其实随时可以Begin again。看到宋冬野的名字不由得想起他的歌曲《董小姐》,可是在书中他却说,自己差一点儿就把《董小姐》给删了。看到严歌苓就不由的想到了《金陵十三钗》和《陆犯焉识》,她却说《陆犯焉识》原来四十多万字,我删掉了十万字。还有肖全,有着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美誉,他说在一个念头升起的时候,自己追随这个念头,花了十年的时间,拍了这人的和时光。三十二位文艺大咖、文艺精英,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就如同在大街上不停偶遇人的经历。看着他们的采访,就好像自己也遇见了很多个不同的人,看到他们的一些特殊痕迹,然后找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在理想这条路上前行,我们都会容易感到孤独、挫败、失落和茫然。但是坚持下来了,回首往事,用一场促膝长谈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理想的坚定,感受到了他们的脚踏实地。

一个个的人物,一个个故事,每个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的,可以任由读者去读解。有人看了这本文艺周刊会觉得看了聊天了好久,而我看了却是了解了很多作品背后的故事。或许有些人我并不是很熟悉,可是文艺周刊既然采访到了,我也不由的上网去搜索了一番。一首首的歌,一张张的照片,每一次的创作和坚持都是他们的进步。为他们的成功点赞,同时也不由的为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生才刚刚开始点赞。每个人的故事都由自己去创作。这些大咖们能坚持理想的事情,自己又何尝不能去坚持一下,然后给多年后的自己留下点什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